分享

现代诗为什么不适合朗诵

 朗诵史研究 2014-10-12
几年里,参加了一些诗歌研讨会,就现代诗歌为什么不适合朗诵的问题请教过一些诗人,得到的共同回答是,现代诗歌基本上都不适合朗诵,特别是好的、内容深刻、诗意沛然的现代诗。我想,这里的原因并不简单。

  从诗歌发展来看,中国文字的智慧和语言表达的丰富,为诗歌严格的节奏、韵律提供了可能,所以中国古典诗歌都是易于朗诵的。从另一个方面说,中国古典诗词从它诞生时起,就与音乐是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诗词本来就是为了吟诵而创作的,因此它的创作必须要严格按照吟诵的要求。这种通过吟诵来表现的诗词,自然就要有着严格的节奏和韵律,不然就没有办法吟诵。但是随着诗歌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觉,节奏、韵律上的严格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诗意的表达,甚至有时候不得不牺牲诗意表达的完美,来达到诗句的押韵和工整,其实就是为了读起来能够达到朗朗上口。我们甚至把“朗朗上口”作为一首诗好与不好的重要标准。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的出现,以及大量西方诗歌的涌入,我们才发现诗歌诗意的力量。如果一首诗的意境不够深刻,尽管节奏再鲜明、韵律再规整,对人也没有多少感染力。诗歌的核心应该是在诗意的深刻表达上,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完美,更不是“朗朗上口”就好。对现代诗歌的朗诵,实际上就是用声音来传达诗意,而声音所能传达的和阅读是有相当大距离的。对诗的阅读过程是诗与读者交流的过程。读者对一首诗歌的阅读,需要有阅读前的准备、需要一个响应的阅读状态、需要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而这些只能是通过心灵的逐渐沟通和交流来完成。而诗歌朗诵者的肢体表演、面部表情以及声音的设计等等,是不可能达到与诗意的完美结合的,相反它干扰了读者或者听者对诗意的交流和理解。所以说,一首好的诗歌是没有办法读出来的。

  文字是诗歌最好的表现形式,声音的表现是有局限性的。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声音来表现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可能只用声音来表现,比如线条、色彩等。我们看话剧表演是一种理解,看哑剧表演就是另外一种理解。一般来说,对哑剧的理解就会更加灵活,或者说思考的空间就会大一些。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听一个人给我们朗诵一首诗歌,和我们自己静静地去阅读同样一首诗歌,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同的人对现代诗歌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朗诵者即便是能够通过声音把诗意表现出来,但也未必能和听者达成共识,更何况朗诵者的声音基本上是不可能完全表现诗意的。从另一方面说,诗歌对读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是超时空的。人的想象力有多大,诗歌的表现力就有多大,可以说对诗歌的阅读过程,是一次灵魂的活动过程,而朗读的声音总归是要通过诗意来达到目的的,但声音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达,相对于直接阅读在客观上存在不可逾越的距离,所以,由于声音的局限性,它是不可能抵达诗意的。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声音是相对于诗歌而言,而不是指声音对音乐的表现,那是另外的问题。 )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认为文字是现代诗歌最好的表现形式,任何表现形式都替代不了文字。现代诗歌的节奏也好、韵律也好,它不仅表现在声音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阅读的空间、思考的节奏,甚至还有目光的跳跃和快感上。一首诗的诗行排列、标点的使用,以及页面的空白与诗歌要表现的意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这些是不可能通过朗诵的声音来表现出来。

  尽管我们说一首好诗是读不出来的,但我们绝对没有否认对现代诗歌的朗诵。朗诵诗歌也是诗歌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只是我们在对诗歌进行判断的时候,不要被朗诵的表演所迷惑。实际上,对诗的朗诵,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真正诗意的表达关系不大,它要表现的主要是朗诵者的肢体、表情和声音,其次才是诗意。如果拿来一首没有多少诗意的诗,让非常具有表演力的演员朗诵,他所表现出来的激情,依然可以感染观众。(主笔 马云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