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拳经捷要》三十二势到太极拳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四)

 聰哥的寶藏 2014-10-12

从《拳经捷要》三十二势到太极拳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四)

(2006-08-09 07:36:45)
分类: 整体武术
从《拳经捷要》三十二势到太极拳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四)
  16、云手:这是通背缠拳一百单八势第二排子中的技势,歌为:“铁甲将军也要走”;一百单八势图谱中没有图,技势名称是合于“猿猴看果谁敢偷,铁甲将军也要走”的。陈氏两仪堂谱本为:“铁样将军也难走”。技势源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三十二势中的第19势:“井栏四平直进,剪臁踢膝当头;滚穿劈靠抹一钩,铁样将军也走。”
  云手,是“捉将拿云手”的简称。此正比喻武艺高超的手段,轻而易举的制胜巧妙技艺。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茶博士拣俸,才开两条棒起,斗不得三两合,早输了一个人。正是:未曾伸出拿云手,莫把蓝柴一样看。”
  元,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杂剧》第一折【正宫端正好】:“我本是个钓鳌人,却做了扶犁叟。叹英布彭越韩侯!敛我这一身外两只拿云手,再不出麻袍袖!”
  元,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第一折“(正末唱)这其间多亏了张子房说地谈天口,韩元帅握雾拿云手。那一个能战敌,那一个善计谋。他把千年基业扶持就,端的是分破帝王忧。”
  “轻舒捉将挟人手”(《元曲选外编》)
  元曲,杂剧:【滚绣球】:“‘他尊前有一句言,筵前带二分酒,他酒性躁不中撩斗,你则绽口儿休提着索取荆州。’鲁云:‘我便索荆州有何妨?’末云:‘他听的你索取荆州’,(唱):‘他圆睁开丹凤眸,轻舒出捉将手;他将那卧蚕眉紧皱,五蕴山烈火难收。他若是玉山低趄,你安排着走;他若是宝剑离匣,你则准备着头。枉送了你那八十一座军州!’”
  宋,陶梦桂《次韵王衡甫》
    野径溪桥取次行,山青水秀眼增明。身居尘外年年健,心到灰时事事轻。
    文阵挥戈吾退舍,诗坛歃血子同盟。直将修月拿云手,拾得人间句见成。
  附:运手:运手是沈家桢、顾留馨所编《陈家太极拳》中的用字。这只是从主观思维上以运动一词而考量演化的字,并非是从典故渊源上考量的用字。尽管《孟子·梁惠王上》:“天下可运于掌”的说法典故,但当时二位却更多的是从科学用词、字的角度考量的,并没有考虑到典故的深层含义。
  附2纭手:纭,则是纷纭杂乱的意思。这是武氏太极拳的用字,是由于武禹襄既不知道云手的典故蕴含意境,又不明白运化技势若行云流水机势的柔润意趣,而还要盲目的应用生僻字充古,于是便也就形成了弄巧成拙的、毫无文化意境的诸多怪癖形式。所以我更弄不懂许多的所谓文人们,竟会把如此拙劣的文化形式的东西看成是无价之宝,硬是要把武禹襄推上什麽“高级文化人太极拳的创始人”(见“吴文翰答网友问”)。真不知道这些高级知识分子还有没有文化的基本功底?真不知道他们的知识逻辑、哲理智慧是如何运化发挥的?
  附3:抎手:这是杨式太极拳的用字,此字的用意大约是和运手出于同样的考虑。杨家虽然是沿袭武禹襄的套路形式,但由于考虑到某些不大合适的东西,也做了不少的修改。比如:三甬背等技势名称的改变,纭改为抎字等。但同样由于文化方面的制约,仍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
  17、闪通背:此为通背缠拳一百单八势第九排子中的技势,歌为:“回头闪通背窝里炮”,陈家十三式亦名闪通背。技势名称的设计,一从于技势应机运化的形势。既可以说明闪转的巧妙机势,又可以使人明白致损要害之所至。
  传统的技势设计原则:一是基于文化理念含义的蕴涵,又要形象生动的符合技势运化的特点,或是符合技势用意的深情。比如“邱刘手”一势,既是极其典型的例子,既有典故文化的深涵厚蕴,又有技势形态意义上的印证;既有着邱、刘二人天壤之别的人品智慧之回异,又有着技术招势上形象巧妙的机势玲珑。只可惜后来的逐渐漫漶,消散了文化的意境典趣,也把“邱刘手”改成了“丘捩势或挒手”(见徐奎生等人编,《通背缠拳》)。
  二是基于技术招势机势要领的辖枢,即如类似于闪通背技势者是。既有着技势形势运化机势的闪转,又有着技势发挥效用的关制点。
  三是夸张性形容技势效用威力的形象性的命名,比如:“白虎洗脸”、“黑虎拦路”、“金刚捣碓”等之类技势。此类技势的命名,既要夸张的形象生动,又要有形象的技势机势的气势呼应;既要有技势威力的招展显示,又要有技势机势形势上的辅乘。
  附1:三甬背:这是武禹襄式套路中的技势名称。尽管前有较好技势名称的用机,后有许多的文化神韵典故可取,但他却取了如此不通文化情理雅趣的技势名字;又无有任何形象意趣的命名意义;更不见迎合技势用机的运化见识。即便是为了充古假冒,在中国文化深厚涵藏的知识宝库中,似乎也不乏更为恰当的名称应用。所以实在不能理解这位被推崇为“高级文人武术的创始人”,竟是如此的拮词择字而立名的。这从侧面也可见推崇者的文化知识层面上的一斑。
  附2:山通背、扇通背:这是杨式太极拳的闪通背变名。其实这都是在漫漶了技势机势用机之后的盲目改称。然而更为遗憾的不仅仅是技势名称的改变,技势运作的运化机势也早已不见了就学于陈家的运化巧妙踪影。因此也只能去势重如山的称为山通背,或是技形若扇的去称呼扇通背了。由此也可见,杨家是如何的受武禹襄影响,而痛失大好前程的;攀附神仙的路子没有成功,反倒丢失了技术运化机势的真宝与名称的美妙,岂不是十分的可惜?!
  18、怀中抱月:这是通背缠拳三十六势散打中的第31势,十三式与之同名。周易拳沿用之。后陈家的太极拳则无此势。
  清,秦嘉谟《月令粹编·八月十五日·架梯取月》引:“〈宣室志〉云:‘太和中,周生者有道术。中秋夜与客会时,月色方莹。生谓坐客曰:“我能挚月置之怀袂。”因命虚一室,取筋数百条绳而驾之。曰:“我将梯取此月。俄觉天色曛晦,因开室曰:“月在某衣中。”因以手举衣,怀中出月寸许。忽一室尽明,寒人肌骨。’”
  这是后人简单的引述与节日的赏月习俗,下面则是原本的记述。
  唐,张读 撰《宣室志·周生》:“唐太和中,有周生者,庐于洞庭山,时以道术济吴楚,人多敬之。后将抵洛谷之间,途次广陵,舍佛寺中。会有三四客皆来。时方中秋,其夕霁月澄莹,且吟且望,有说开元时明皇帝游月宫事,因相与叹曰:‘吾辈尘人,固不得至其所矣。奈何?’周生知曰:‘某常学于师,亦得焉,且能挈月致之怀袂,子信乎?’或患其妄,或喜其奇。生曰:‘吾不为明,则妄矣。’因命虚一室,翳四垣,不使有纤隙。又命以箸数百,呼其僮绳而架之。且告客曰:‘我将梯此取月去。闻呼可来观。’乃闭户久之。数客步庭中,且伺焉。忽觉天地曛晦,仰而视之,即又无纤云。俄闻生呼曰:‘某至矣。’因开其室,生曰:‘月在某衣中耳。请客观焉。’因以举之,其衣中出月寸许,忽一室尽明,寒逼肌骨。生曰:‘子不信我,今信乎?’客再拜谢之,愿收其光。因又闭户,其外尚昏晦,食顷方如初。”
19、抱头推山:这是“袖抱头推山”、或“虎抱头推山”的简称,陈家十三式或简称为“袖抱头”、“虎抱头”。通背缠拳散打、短打中皆有此技势名称。这种叫法是属于二合一之技势叫法,也就是“虎抱头势”与“推山移岭(推山塞海)势”的合称。周易拳的“吐信推山”势,“夺寨图新”等势,也同样是基于二势合一的称呼。袖抱头推山,是实际形象性的名称叫法;虎抱头推山,则是属于磅礴气势性的合机叫法。
武禹襄由于不明白这一缘由,故而在编造的《十三式架》套路中,改名为甚是不合情理的“抱虎推山”之名。这实属于一种无知妄改的典型事例。杨家后来由于对此一名称合理性的怀疑,故改为今天的“抱虎归山”,而抱虎归山虽可勉强为解,但技势运化的方式方法亦是南辕北辙的形式了。这无不与文化水准有很大的关系。杨家露蝉虽然是武禹襄的师父,但其后代却是武禹襄的学生。故而从套路到理论,无一不陷在武禹襄的无知影响之中。唯一受其影响比较小的是套路技势运化的外形架子与推手形式。其实从原则上说也应该是比较大的,因为从侧身到横身的技势运化形势,已是形成了实质上技术技巧的大倒退了。
宋张三峰的内家拳法另有一势“猛虎推山”之名。武术技势中有许多此类夸张式名称,皆不足为奇。是尚在情理之中者。
周易拳法则由此势而发挥为二势:一为“虎抱头”势,二为“搏虎归山”势。
“虎抱头推山”、”袖抱头推山“势,皆源于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三十二势中的最后一势:“旗鼓势左右压进,近他手横劈双行;绞靠跌人人识得,虎抱头要躲无门。”
其实这虎抱头或袖抱头,与推山塞海或推山移岭势,既可以分式而各行其势,又可以合纵而连贯用机,皆无不各具其应机运化的巧妙玄机。
附1:抱虎归山:这是杨式太极拳的技势名称。后来的人们总觉着这个名称不是那么恰当,所以有人把之改称为“豹虎归山”,把单式名称的“虎”改为复式名称的“豹虎”。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修改的近于合理的程度,但同样是难以弥补技势运化的退化形势与名称上的不协调性。
  附2:抱虎推山:这是出于武氏太极拳中的技势名称。武禹襄“抱虎推山”之名,既是在陈家十三式的“虎抱头推山”势的基础上,由于不能知道其技势技法的含意,便自作聪明而改之的。但这却既背离了古人的辞语结构方式的用法,又不合于其当时的文法语言之思路。这根本不是应出于文化人笔下的辞语,然而这种无知却发酵于当今的一些文人群中,致使武术界的一些无知与混乱交响于太极拳界。
  附3:搏虎归山:技势之名出于周易拳法,有捋袖搏虎之形势故名。
  元,陈以仁撰《雁门关存孝打虎杂剧·第二折》:“李克用云:‘你既有打虎之威,取功名有何难哉。’正末唱:‘端的是入山擒虎易,叉手告人难’”。
  “冯妇,春秋晋人,善搏虎。既改行,遇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冯妇乃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孟子·第二十三章》)。由是而出“搏虎归山”之名。搏虎归山之技势,乃模仿攘臂掠袖之势而化出者;技势之用,当为挟虎而制之势。
  20、小擒拿:通背缠拳一百单八势歌为:“喝一声小擒拿休走”,是第四排子中的第一势。陈家十三式与之同名,或称为“小擒打”,运化方式上也是与缠拳大不相同的,技法巧妙形势各具运化奥妙。技势源于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三十二势中的第14势:“擒拿势封脚套子,左右压一如四平;直来拳逢我投活,恁快腿不得通融”。
  周易拳则改为“七擒孟获”势,或称为“七擒七纵”势,运化技势的方法形势也就有了别样一方情趣。这既是一个技术招势,又是一个套手的名称。
  附:七擒孟获:这是周易拳法中的技势名称,又名七擒七纵势;也是一个小套手的名称。技势源于缠拳中的小擒拿势而化。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明,施耐庵《水浒》【第五十七回 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诗曰:
    “人生切莫恃英雄,术业精粗自不同。猛虎尚然逢恶兽,毒蛇犹自怕蜈公。
   七擒孟获奇诸葛,两困云长羡吕蒙。珍重宋江真智士,呼延顷刻入囊中”。
  元,李文蔚《破苻坚蒋神灵应·第二折》:“谢安云:‘是独飞天鹅势,大海求鱼势,蛟龙竞宝势,蝴蝶绕园势,锦鲤化龙势,双鹤朝圣势,黄河九曲势,华岳三峰势,寒灰发焰势,枯木重荣势,彩凤翻身势,游鱼脱网势,虎护山峪势,两狼斗虎势,七熊争霸势,六出岐山势。七擒七纵势,九败章邯势,对面千里势,兔守三穴势,野马跳涧势,批亢捣虚势,三战吕布势,十面埋伏势’”。
  唐,贯休《送人征蛮》:
    “七纵七擒处,君行事可攀。亦知磨一剑,不独定诸蛮。
    树尽低铜柱,潮常沸火山。名须麟阁上,好去及瓜还”。
  《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二·虞世基》世基作《讲武赋》其辞曰:“裁应变而蛇击,俄蹈厉以鹰扬。中小枝于戟刃,彻蹲札于甲裳。聊七纵于孟获,乃两擒于卡庄。始轩轩而鹤举,遂离离以雁行。振川谷而横八表,荡海岳而耀三光。谅窈冥之不测,羌进退而难常”。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秖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21、玉女穿梭:这是通背缠拳一百单八势第二排子中的技势,歌为:“玉女穿梭倒骑龙”。陈家炮捶架子与之相同,且运化方式亦相近似;十三式拳法亦与之同名,但运化的技巧方法形式已有了改变。周易拳沿用之,技势的运化近似于陈家十三式的技法形式而略有不同。炮捶架子中的玉女穿梭一势运化方式,虽极相似于通背缠拳的运化方式,只是分机走势上已有了不同的变化;在排列衔接的形式上却是和缠拳相同的。所以我断定它的产生是在缠拳之后,十三势之前的过渡性的套路形势。
后陈家的太极拳沿用此名,但技势运化方法形势已无了任何的相同之处。
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第十》“闯鸿门势”:“乃抛梭枪法。身随抢进,闪坐剁拦,经曰六直,妙在其中。”此亦名穿梭枪,与通背缠拳之玉女穿梭法相同,亦与陈家沟十三式拳法之玉女穿梭雷同。其实陈王廷直接沿袭此势的却并非枪法之“抛梭”,却是直接沿袭于“倒骑龙”的前衔技势的“玉女穿梭”。这与其后缠拳中的“玉女穿梭倒骑龙”的歌诀是相吻合的,而且虽说是两个技势,但却是难以分机的连接方式。这和十三式的“玉女穿梭”势是极不相同的运化技巧方式。
后来的武、杨氏之所有“太极拳”虽名同,而技势形用之意已远,有混肴于其它拳势技法之嫌。既失其形,又失其技用之法。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者也。杨家之所以能够完全丢弃原学于陈家的技术,说明武禹襄氏对于杨家后人影响之大。
宋,白玉蟾《织机》:
    “天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疋,日月双梭天外飞。”
这是多么豪壮辽阔的穿梭之势呢!这是多么宏伟浩大的寥廓之机哪!而武艺技术招势的命名方法形式,也好像是可以体现出这一心襟胸怀的抱负情势的。故而也有了诸多不同的穿梭技势形式的运化趋势,似乎也是属于个人心境情怀的抒发形势体现?!当然,这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发挥形势。
  清玄散人因感白玉蟾之诗,而也勉强附庸风雅的发挥一方曰:
  “天地山河作织机”,灿烂彩霞光如丝;虚空浩茫做匹练,日月飞梭穿来去。
  这既是对于技势气势形势的形容夸张,又是对于技势运化方法形势技巧的描画。故而自释曰:
  “天地山河作织机”者,自然应机运化的方法技巧形势也;非是“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式的,紧张激急的回应发挥可搪塞。
  “灿烂彩霞光如丝”者,是说灿烂美妙的技势运化形势的巧艺妙机闪烁景象,犹如光丝性穿照一般;非是呆板僵化的顿、发性技势形势可冒充。
  “虚空浩茫做匹练”者,是说对于时间、空间的技势编织借措运化形势;非是被动的以招还招地一架一推的技法形势可相比。   
  “日月飞梭穿来去”者,是说技势地运化借机方式方法的运化趋势,犹如时间日月一般的不可阻挡与逆转的拳权机势;并非是极易于使人破化的简单地架、推运作方式可恃持。
  明,《艳异编续集·卷三·鸿象部·灵光夜游录》:“又曰:
  ‘未审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时人不用穿针待, 那得心情送巧来。’”
  明,《后西游记》【第三十回 造化弄人 平心脱套】:“造化小儿并不答应,又取出贪、嗔、痴、爱四个圈儿,一连掼将来。小行者跳到得意时,因说道:‘来得好,来得好,也使我跳一场。’因侧着身躯,歪着肩膀,东头跳到西头,西头又跳到东头,就象玉女穿梭一般。”
  清玄散人因有感于斯而诗曰:
    势情穿梭不尽同,喻尽时势促耕耘;时不我待少来日,机不可失恰当弘。
    非求仓促快身手,唯裁应机衡度用;难能可贵终生计,莫待白头叹无成。
  如欲了解此势的更多详情,请到清玄散人的博客中去参读“几种不同形式的玉女穿梭”。
http://blog.sina.com.cn/u/1224237122 ;或到功夫博客中的“周易拳山庄”;或到太极拳博客中的“清玄山庄”去查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