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3.媒体人做微信公号有什么收获?

 wyk1014 2014-10-13
小编手记
微信公号诞生3年了,之前有大批媒体人在微信公号上试水新媒体,尝试的时间不短了,他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从去年4月份算起来,旧闻评论定期更新持续了18个月。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体会。它们不带有普遍意义,更没有什么代表性,因为这个号本身就没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在此说一说,不算是总结,算是给新闻专业学生一点参考,或许小论文用得上。


虽然在少数场合,旧闻评论会被称作是自媒体,甚至是独立媒体。但我知道完全不是这样,它根本不是媒体,其实更接近于博客,一家之言,自说自话。如果非要用这两个称呼来指代,只能说:18个月下来,没做成“媒体”,更没有什么“独立”,只剩下“自个”。


当初决定做的时候,完全起于一个幻觉(有人称之为想象力),以为传统媒体的式微带来媒改运动的机会,读者需求在萎靡不振的传统媒体那里无法实现,进而产生一点点自觉寻找新讯息和新观点的能耐,公号可以火中取栗,能赶上一点点趋势。


现在看来,当时对传统媒体的衰落周期估计不足。传统媒体没有迅速死亡,而是在经历一个漫长的腐朽期。等到报纸、电视齐齐在微博和微信上蔓延,用旧习惯陈陈相因于新技术,媒改运动以非常低的品质缓慢进化。公号所乘的东风,实际上未成气候。


好处也有,就是在过去脱掉了代言的负累,完全凭兴致写,有时长篇大论,有时也只使用一点点的观点去勾兑整个文章,就像港台专栏那样。代言角色势微,不只是发生在公号上,也发生在强弩之末的机构媒体那里——要还是代言,一定会被笑死蠢死。


还有一个体会是,无论是内容的众筹,还是资金众筹,都不是像想象中那样可持续。这又要提到一个现象,在下面会多说一点,大概就是传统媒体以所谓转型为口号对新技术平台的污染,并没有解决读者免费获取信息的习惯,这导致了许多方面的不调。


有几个高估,也有几个低估。高估了读者为信息付费的意愿,低估了旧有习惯的延续能力,付费方式可能在哪里都行不通,更别说四不像的公号。高估了新技术的冲击力,低估了审查延伸的韧性,PGC(专业生产内容)难以为继,UGC(用户生产内容)又不敷使用。


新技术带来了创业的可能性,但它的代价是抛弃严肃内容,通过娱乐化将严肃内容摊薄。新技术造成创业的机会,同时要让这些“创造”以损失某些价值为前提——表面上是确立新的信息或媒介中心,实际上是将某些信息更广泛的、更自觉的边缘化。


从港台经验看,这是符合“潮流”的。严肃内容本就该死掉,因为它们非常地不合时宜。从徐达内制作的微信榜单就能看出来(不评价榜单的公信力),“冷笑话”与养生往往排在前列。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除非你个人有不满足。


所以,个人觉得微信公号很可能不代表什么了不起的媒改成就。传统媒体下,你会认为有阅读价值的内容不多,可在微信平台上,整天看读者不亦乐乎地转载转发,你会觉得想象力用错了地方。就此而言,旧闻存在与否,存在多久,都不是个值得议论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