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章呕吐

 中医馆163 2014-10-14

第四章 呕吐

(2011-04-11 12:28:16)
标签:

杂谈

分类: 大医精诚

第四章 呕吐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

呕吐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以出现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性胃炎、心因性呕吐、胃粘膜脱垂症、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肠梗阻、肝炎、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某些急性传染病以及肿瘤患者使用化疗时等,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呕吐一病首见于《内经》。《内经》对其病因、病机论述颇详。《金匮要略》详细论述了呕吐一证,对不同病因所致呕吐的辨证施治进行了论述,创立了许多至今行之有效的方剂。〈〈景岳全书〉〉对呕以虚实来论述,颇得要领,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第一节 名著经典导读

一、《黄帝内经》“呕”之病名

1、《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发,……疡⑩呕逆。”

3、《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厥阴司天,风淫所胜,,……食则呕”;“少阴之胜,……炎暑至,……呕逆”;“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呕而密默,唾吐清液。”

以上条文最早论述了外感六淫之邪皆可引起呕吐,春夏之风热,长夏之暑湿,秋冬之风寒,若侵及胃腑,胃失和降,气逆而为呕吐。外感所致呕吐,有外感病史,每多卒然而发,平时并无脾胃虚弱之象。或兼有表证,或不兼表证。

 

4、《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①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复卧。”

5、《素问?脉解篇》:“太阴所谓病腹胀者,太阴子也,……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本条论述了呕吐与脾胃的关系密切。脾胃居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出入有序,以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反之,食虽入胃,随浊气上逆而为呕吐。

 

6、《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汁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六腑以通降为顺,若胆汁不循常道,反流入胃,随胃气上逆,则呕而口苦。

 

二、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呕”之脉因证治

1、〈〈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2、〈〈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3、〈〈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4、〈〈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支饮,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伏苓汤主之。”

东汉医家张仲景提出了呕吐者,因水份的呕出,必伤津液,应该口渴,若不渴者,为水停心下之支饮,用小半夏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小半夏汤为“止呕”剂之祖方,凡是临床有呕吐而不渴的症状者,皆可加用本方。如美尼尔氏综合症、神经性呕吐、胃炎、胰腺炎、胆囊炎及其他呕吐者。

 

6、〈〈伤寒论?阳明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7、〈〈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8、〈〈伤寒论?厥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9、《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以上四条条文所列主证虽然有所区别,但均有呕吐,这说明病变中心在胃。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若胃中虚寒,受纳与和降失常,则食谷欲呕;寒性收引凝滞,有碍气血运行,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或脘腹作痛。厥阴之脉挟胃属肝,上至巅顶,若厥阴受寒,阴寒之邪循经犯上,则头巅作痛;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则干呕吐涎沫。若少阴寒水侮土,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呕吐、下利;寒盛则阳虚,阳气不能外布四肢,则手足厥冷。本方能温肝暖胃,降逆止呕,补中泄浊。对慢性胃炎、溃疡病、妊娠呕吐、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属肝胃虚寒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吴茱萸有较强的镇吐作用,明显抑制硫酸铜所致的家鸽呕吐,与生姜有协同作用。

 

10、〈〈伤寒论?太阳篇〉〉:“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1、〈〈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以上条文论述了太阳与少阳合病,而见热泻,热痢,里急后重,腹痛等症,可与黄芩汤以清热止痢,缓急止痛。本方有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四味药,黄芩为清热燥湿止痢的常用药,含有黄芩甙、黄芩素,有抑菌抗炎的作用。配芍药、甘草后则止痛止泻效果更好。临床常用本方配葛根、黄连等用于治疗急性菌痢、急性胃肠炎,以及过敏性肠炎偏热者。若兼呕者,是邪气上逆,故于本方加半夏、生姜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12、〈〈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上条论述了呕吐阴盛格阳的证治。中焦虚寒,则呕而脉弱;下焦虚寒,则小便自利;虚阳外浮,故身有微热;阴寒内盛,故手足厥冷,用四逆汤治疗。方中附子温下焦之阳,干姜温中焦之阳,甘草以安中,且以缓姜附之燥烈。

 

13、〈〈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本条论述了呕吐邪在少阳的证治。呕而发热是少阳经证,邪在半里则呕,邪在半表则发热。小柴胡汤方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