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永远的灯火阑珊 [http://442715003.qzone.qq.com]

 默默的爱36 2014-10-14


导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医家、主要学术观点及学术派别; 
图片

伤寒及温病的辨证方法及创立者:张仲景·六经辨证

温热病辨证:清·叶桂(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吴瑭(鞠通)--三焦辨证

4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含义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

 即症状和体征  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及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辨证 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 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 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3)恒动观念:动态平衡。

5、中医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行、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季的对应关系。
图片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气和气机的概念。

气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生理机能的统一。

气机,即气的运动,一般常被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

2、精和神的含义

精:1. 气中的精华部分 2.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份3.专指肾精(生殖之精

:①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②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阴阳的概念与属性划分;阴阳的相对性包括哪几方面?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观念。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概念

最初涵义 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抽象定义☆ 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观念

2)、阴阳的属性:
图片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阴阳偏盛:指的是在阴邪或阳邪作用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中医学的病机纲要:“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6、阳病治阴和阴病治阳的概念;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原理(阴阳互根互用);

阳虚证与阴虚证的病机及其临床表现。

阳病治阴:是指对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

阴病治阳:是指对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阳虚证:阳气亏损,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畏寒喜暖,肢冷蜷卧面色淡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淡苔白滑,沉迟或细弱

阴虚证: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形体消瘦或眩晕耳鸣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

7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各自的特性。

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3、土爰稼穑 稼 春天播种 穑 秋天收获

 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   生化、承载、受纳

4、金曰从革 从 顺从、服从 革 改革、变革 肃杀、沉降、收敛、清洁

5、水曰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动变化。

8五行相生、相克的含义及其顺序;五行相乘、相侮的含义。

五行的生、克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的相生、相克及制化关系,从而维持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图片

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于另一行的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

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于另一行的事物具有克制、制约的作用。

相乘: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即相克太过为害。

相侮: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反克,即五行反克为害。

9常见的相生治法和相克治法有哪些?
图片

 

 
第二章  藏象

1、藏象的概念、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通为用”

2、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形窍志液、行色味时(五行、五色、五味、四时)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条件:与血行相关脏腑的功能正常,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

小肠主液――“利小便以实大便”;

*“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先天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产生生命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后天之精:指出生以后来源于饮食水谷的脏腑之精,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天癸: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

肾阴: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滋润、濡养的作用,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故又称元阴、真阴、真水、命门之水;

肾阳: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故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

 

3、三焦的含义及其主要功能。“孤府”,“有名无形”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是六腑之一。

4、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图片

第三章  气血津液

1、气的主要来源:先天精气、自然界清气、水谷精气(又称水谷精微)

气的生理功能

(一) 推动作用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2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及排泄

(二) 温煦作用:气具有气化生热,温煦人体的作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三) 防御作用: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约束防止其无故丢失的作用

(四) 固摄作用1、可抵御外邪的入侵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邪气入侵人体后可积极抗邪、甚至还可驱邪外出

五) 气化作用:气化 指在气的运动作用下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气的分类及其功能

(一)  元气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2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

(二) 宗气1、走息道以行呼吸--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

2、贯心脉以行气血--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

(三) 营气 :1、化生血液    2、营养全身

(四) 卫气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2温养脏腑、肌腠、皮毛3调节腠理,控制汗孔开合

血的生理功能
图片

 3、津液的基本概念及津液的区别要点。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液和排泄液。

4、津液代谢涉及的的主要脏腑(脾、肺、肾);津液排泄的主要形式(呼出水气、及汗、尿、粪)

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濡养作用  (2)化生血液

5、气与血、津液的关系;

6、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 营气、气化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1、血能生气2、血能载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对津液1、气能生津2、气能行津3、气能摄津

津液对气:津能载气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1、津血同源2、血汗同源3、相互化生

第四章  经  络

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官窍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流注次序

手(足)太阴经、手(足)厥阴经、手(足)少阴经、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手(足)太阳经
图片

 图片

3、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称为“一源三歧”

督脉:“总督一身阳经”,“阳脉之海”。任脉:“总任诸阴”,“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4、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脏腑与外周肢节、五官九窍、脏腑与脏腑、经脉之间

 二、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三、感应传导   针感--得气行气指经络系统对于针灸或其它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

 四、调节机能平衡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循经取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