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坏欧洲货币体系

 Nauer的图书馆 2014-10-16

  §8.6 破坏欧洲货币体系
 
  石油美元的危害性极其巨大和广泛。这最早引起了欧洲人的警觉。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不久,有一些欧洲经济学家就指出:美元取代黄金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必将严重影响欧洲的经济发展。因而有人提出:欧洲国家只有联合起来走经济一体化的道路,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抗衡苏联的威胁。
  1957年3月,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定《罗马条约》,宣布成立欧共体。1969年12月,欧共体6国在荷兰海牙举行首脑会议,首次把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欧共体的正式目标。1978年,欧共体哥本哈根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MS),其宗旨在于加速欧共体的货币联合,创建一种共同货币“欧洲货币单位”(欧元),并使之成为欧洲货币体系中心汇率的计算标准和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结算手段。
  欧共体的欧洲货币体系一旦确立,必将对石油美元造成巨大冲击。为维护美元的世界霸权,美国金融商、石油商等垄断势力操纵美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千方百计地破坏欧洲货币体系,比如阻止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故意造成美元对欧洲货币的汇率波动等。
  1990年10月,经过17年的讨价还价,英国终于摆脱美国的控制,加入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1990年11月28日,梅杰出任首相后雄心勃勃地提出要让英国成为欧洲的心脏。
  至此,美国金融寡头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美国如不采取特殊手段进行阻止和破坏,欧洲货币体系很快就会成功确立。他们想到了战争,因为战争变数最多,可谓瞬息万变。战争常常给投资者造成心理恐慌。纵观历史,每次大战前后,世界资本就会频繁流动。投资者最害怕资本流失,总力求将自己的资本投到最安全的地方,每当他们觉得哪里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他们就会立即转移资本。自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美元取代黄金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世界上资本流动几乎都要受美元汇率的影响。一旦世界资本频繁流动,美国金融寡头们就可借机进行投机活动,操纵汇率变化,制造局部乃至全球的金融动荡。
  1991年1月17日,美国金融商、石油商、军火商、工程商等垄断势力操纵美国政府发动一场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当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战前,美元即开始上涨、外币下跌,开战后美元更是大涨、外币大跌,世界资本纷纷流向美国及其势力范围内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为什么会这样呢?
  二战前,海湾国家基本处在英法等西欧殖民者的统治之下。二战后,英法的昔日世界霸主地位虽然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取代,但西欧国家在海湾地区的投资比例依然很高,特别是伊拉克和科威特。人人都知道,战争是灾难性的,战争的破坏性比任何自然灾害都要严重得多。世界上有谁愿意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投资在战争中化为乌有而不采取行动?伊科两国的投资者一见大战在即,于是纷纷转移资本。那么带什么样的钱走呢?如果带上一大堆伊拉克和科威特国家的货币,两国灭亡之后,这些货币很可能就成为了一堆废纸。可要将伊科两国的投资兑换成美元之外的别国货币,首先得将两国货币折算成美元,再将美元折算成所兑货币,涉及到双重美元汇率。
  海湾战争本来是美国金融商联合其他垄断势力策划的战争,他们有意让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货币与美元汇率保持稳定,而大幅提高美元跟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比方伊拉克第纳尔兑换成法国法郎,首先将第纳尔折算成美元,因美元汇率提高要损失很多;再将美元折算成法郎,也因美元汇率提高又要损失很多。经过如此一损再损,到手的法郎已经所剩无几。所以,从伊科两国投资者的角度看,他们的最佳选择是将其在伊科两国的投资直接兑换成美元,将资本转移到美国,其次是转移到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世界上最最精打细算者莫过于生意人。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海湾战争前后世界资本纷纷流向美国及其势力范围内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了。
  伊科两国投资者竞相抛售本币而抢购美元,使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益发坚挺,结果是美元的汇率一涨再涨。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私有化,唯利是图的金融商都是些机会主义者,一见美元狂涨,外币猛跌,就赶紧抛售外币而抢购美元。这样的情况在欧共体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而造成欧共体内金融市场一片混乱。美国金融垄断资本一不做二不休,又借东西德统一之机,一再提高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汇率,给已经混乱不堪的欧洲金融市场火上浇油,最终引发一场欧洲货币危机。
  1992年9月在欧洲金融市场上发生的这场货币危机,是自二战后欧洲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德国统一前的东德经济非常落后,统一后,德国只有加大对东德地区的投资,才能使东西德的经济趋于平衡。这是一次巨大的商机。美国金融商抓住机遇,将源源不断的美国资本投向东德,支持德国的建设。同时,故意提高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汇率,以吸引欧洲国家的资本流向德国。美国此举可谓一石二鸟。
  其一,处在美国对立面的社会主义阵营,对美国的世界军事霸权是最大的威胁,美国一直把世界社会主义阵营视为心腹大患,必扫除干净而后快。东西德统一成资本主义国家被看作是美国和平演变的巨大成果之一。支持统一后的德国建设,可以使东德旧貌换新颜,并迅速发展起来,让世界感受到美国和平演变的“伟大成就”,因而可以产生一种示范效应。显然,美国支持德国建设有助于美国进一步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维护其世界军事霸权。
  其二,经过海湾战争之后,世界资本因大量转移到美国,造成欧洲国家普遍投资不足,以至于增长缓慢,失业增加,经济衰退。当美国金融商引导国际资本投向德国并相应提高马克对美元的汇率时,等于让欧洲资本家找到了一个投资兴奋点,欧洲其他国家于是纷纷抛售本国货币而抢购马克,争相把资本转移到德国去投资。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北欧的芬兰。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以往是自动挂钩,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到9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持续下跌。芬兰央行为维持比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但芬兰马克仍狂跌不止。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有限,1992年9月8日,芬兰政府突然宣布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
  当时英法政府深感问题的严重性而向德政府建议降低利率,但德国在美国的影响下,拒绝了英法政府的建议,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在9月11日公开宣布,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货币市场的投机者获得这个消息后就把投机的目标肆无忌惮地转向不断坚挺的德国马克。9月12日,欧洲货币体系内一直是软货币的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大下限。紧急情况下,意政府先后两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还向外汇市场抛售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势缓和。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贬值。9月15日英镑汇率也随之一路下跌,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78马克。应英国政府请求,从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国央行注入上百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英镑,但也无济于事。9月16日晚上,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意大利接着也宣布里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让其自由浮动。至此,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被彻底破坏,欧洲货币联盟几近解体,美元再次保持了其世界霸主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