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侘び茶”的生活意义

 真友书屋 2014-10-16

由前述可得,即使“侘び茶”外在表现为禅学的“空寂”,但如千利休原本商人出身、后为僧侣,却被赐予武士礼法的剖腹一样,有着难以忽视的世俗意味。不是追求“本来无一物”的“无”,而是“以无求有”,亦非佛家所提倡的、虚无缥缈的“来世”;是不断变幻的世事中求取片刻的平静,在闹市野居中向内探索,以便更好地生活在当下的时光中。

1日本国民性格中的“侘び茶”——与武士精神相反相成

武士道精神常常被当作日本经济政治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虽然有重视合作与自我磨砺等的积极部分,从本质上看武士道精神仍然是一种向外成长的力量。按照《易经》中叙述乾卦的“独阳不生”,向内探寻的“侘び茶”思想应该就是武士道精神背后属“阴”的坤卦支持。也许正是在这两种精神的相互作用下,日本民族才拥有顽强坚韧的生命态度。

与“侘び茶”相互辉映,内心力量强大却时时展现素朴的千利休,近似“自强示弱”的谦卦象,亦如道家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此他在当时和现在的地位都远远超过了一位茶师、一名僧侣或是商人。其在“侘び茶”中强调不论在何时都要做出适合自身状态的选择,可能就是日本二元国民性格的基础。

对极端对立的二元日本国民性格,或是因为日本民族对文化的吸收过分看重强势文化,或是因为日本民族相对单一。一方面,某种文化是否优越,显然是由当时社会大环境决定,而社会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仅仅吸收当时的文化“精华”,就会忽视潜在、未来的种种可能。另一方面,日本常自诩为单一民族,与我国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不同,当然就不会出现根本意义上“百家争鸣”现象,而是缺乏过渡性选择,容易出现一边倒思维方式。就此文化丰富性而言,日本更像是“大同民族”而非“大和民族”。

周作人说:“我们要战日本,不要去端相他那两面双刀的尊容,须得去看他在那里吃茶弄草花时的样子才能知道他的真面目,虽然军装时是一副野相。”(张应娜2005)可能他所不知道的是,军装时是武士道精神,吃茶弄草花时是“侘び茶”思维,两者相反相成,都是日本人的“真面目”。

2闹市中的山居小屋——动中取静、向内探索

就以上分析群体性格而言,“侘び茶”可能是潜伏在武士道精神之后的另一文化支柱。对于当代日本社会民众,“侘び茶”更是他们繁忙生活的避风港。“侘び茶”中原有的“茶禅一味”观,虽不见得能使每个参与者都进入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但能提供一种与直接生存拼搏不相关的、能够持续忘我投入的“精神标的”。

当西方物质至上、娱乐至死的观念席卷而来,感受到工作压力繁重、被快节奏生活裹挟的日本人,或许会选择在小小的茶室中体会片刻的宁静。始终素朴自然的茶室与装饰,也是人们在“无常”的世界中行走时,少能找到暂时的“有常”之地。如同战国时期的武士们,在动乱的环境中,也会担忧自己的明天将会在何方。对忙碌生活的人们,“侘び茶”就像是供远行的旅人暂时歇歇脚、喝口水的路边小亭。

西方文明的另一个“成就”,就是把人生的价值与拥有多少财富相连。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很容易迷失方向,陷入别人设计的、或是自己造就的一个个连环陷阱中。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法用“得到”来满足的,像遇物辄取的蝜蝂,最终会死在自己的欲望之中。如丰臣秀吉不仅在茶道上崇尚豪奢的“黄金茶室”,也未听从千利休劝告,终没有获得良好的归途。

而“侘び茶”不执著于外物,恰是提供一个能够让人自问的机会。比如问是否被别人的价值观牵绊、自己的生活意义究竟为何,以及所作所为与生命目标相关与否等等。恰似“侘び”观中的“从无到有”,人们在自问中“先破后立”,破除外界强加的虚欲妄想之后,终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真谛。

3“侘び茶”的生活“禅”——工作就是修行

“禅”就是梵语禅那(Dhyana)的略称,与“禅定”同义。即在内心能安定于某一环境,并审慎思虑、澈悟真理、远离一切欲界之烦恼和障碍。

但佛家的全身心修行之于平民百姓,不论在心理和可能性上都存在些许困难。因此,千利休“侘び茶”就提供了一项中间选择,启发民众把工作当做日常修行。

现代文明建立在“生产与消费”的理论上,商人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往往把工作与快乐割裂开来。一边不停地生产,一边不停消费,这样才能增加商品流通和获得利润的机会。所以对为什么要好好工作,人们常得到的暗示就是,工作好收入更高,这样才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更大的购买能力。于是,人们一边在痛苦的工作,一边被他人制造的“我需要”驱赶,即对他人的品行和生活都没什么好处的商品,匆匆忙忙地就像磨坊边的小毛驴。自己也在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工作中消磨了感悟力,甚至是天生的怜悯心,浑浑噩噩地奔向生命终点。

“侘び茶”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将付出与乐趣结合在一起,是与西方生产消费理念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茶道过程也不以形式取悦于人,而是引导人回归本心,学会真正的专注精神。就像千利休不评价他人点茶技术高低,而是赞叹点茶者的全心全意。既然没有多少人是天才,那么谁都有可能练就高人一筹的本领,如《利休百首》的第五首“兴趣灵巧努力,具此三项者始可登顶”。按照合适的方法试着灌注精神之后,也许真的能够获得持久的乐趣也未可知。

其实,重精神投入不仅是生活工作修行观的基础,也是行业能够产生各种突破的起点。技术和规则固然可以实现产品精准,但难以制造出可震撼心灵的艺术品。同时,如果在艺术与生活间设置人造鸿沟,艺术不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纵然最后的结果都是归于沉寂,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它,就像“侘び茶”无论有多少流派,如千利休所言,最后的茶都是要被喝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