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动物形象研究二》(第二章 《山海经》概述)

 TLB519 2014-10-18

     第二章 《山海经》概述

    《山海经》本由《山经》与《海经》组成,但两者在叙述方式以及内容上皆有许多差异,而成书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如强用同一套原则研究,势必会有削足适履、相互矛盾的情况;是以本章先从文本探讨开始,从写作方式与记述内容切入,藉由前人研究与归纳结果决定处理《山经》与《海经》内容的态度与方向。《山海经》记载内容包罗万象,凡天文地理、巫术医药、虫鱼鸟兽、花草树木、远国异人等皆列举详细,如能从内容偏重程度与写作原则中找出规律,相信可厘清许多疑问。本章先就《山海经》的性质与功能进行讨论,藉由历代学者的研究,归纳出《山海经》在不同时代的定位问题。其次则是探讨《山经》当中的内容,包含山川地理、植、矿物、巫术等部份,透过各种内容所呈现的共通性,推论出《山经》的成书方式。最后再探讨《海经》的内容,包含远国异人、巫、山川地理、神话与传说等部份,同样透过各种内容的共通性,推论出《海经》的成书方式。第一节 《山海经》的性质与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在研判《山海经》作者以及篇章内容的性质时,藉由历代学者与典籍的观点,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山海经》的定位问题,一方面也能提供较贴切的诠释方向。试整理以下表格来看:

    表一:《山海经》性质功能表作者与成书时代 性质 功能 评价

    刘秀《上山海经表》[1]禹、益所著;成于唐、虞之际。地理书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汉书·艺文志》[2]刑法家之首。若水编校 山海经动物形象研究-佚名王充《论衡·别通篇》[3]禹、益。 博物书使禹、益行地不远,不能作山海经;董、刘不读山海经,不能定二疑。郭璞《注山海经叙》[4]禹、益。圣皇原化以极变,象物以应怪。《隋书·经籍志》[5]禹、益。地理书《旧唐书·经籍志》[6]地理书《新唐书·艺文志》[7] 地理书胡应麟《四部正伪》[8] 战国好奇之士。可见古今事理,第殚精索之,即千载以上无弗可穷也。古今语怪之祖。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9]山经成于禹、益;海内、海外经成于秦人;大荒经成于刘秀。主名山川,定其秩祀,量其道里,类别草木鸟兽。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10]禹、益。 地理书《四库全书总目》[11]小说 小说之最古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2]巫书何观洲《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13]《山经》为邹衍或邹派学者于西元前二百年前后所作;《海经》成书于秦汉。若水编校 山海经动物形象研究-佚名袁珂《山海经校注》[14]大荒经、海内经一篇、五臧山经、海外经成于战国;海内经四篇成于汉初。皆为楚人所作。山经为祈禳书,海经为巫书。保存古代历史、地理和物产的有用资料;具有学术价值。傅锡壬《山海经研究》[15]山经成于战国时楚人;海外经、海内经界于战国至西汉;大荒经与海内经一篇成于西汉时人。记事既庞杂而又琐碎的古籍。蕴藏丰富的社会学、民俗学、神话学、历史学的资料。李丰楙《神话的故乡——山海经》[16]出自周王室以及诸侯之手。早期人文地理志。确立了山海经在地理、神话、民俗学上的伟大贡献。自《汉书》以降乃至于《新唐书》的记载,《山海经》一直被视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书;这种观念直到明清才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古今语怪之祖”、“小说之最古”等评语,明显将《山海经》的定位由实有的存在转为虚构的作品,这也等于是开启了研究《山海经》的另一扇窗;不过随着西方人类学、民俗学等学说的传入,学者研究《山海经》除了依循传统的观念,更有了多元化的诠释工具,所以出现“巫书、祈禳书、人文地理志”等说法也不令人意外。

    综观《山海经》在历代的定位,就时间轴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汉到唐:大体来说,在这段时期中《山海经》的内容是被视为真实的,无论是山川河道或是殊方异物都是可信甚至是可征验的。第二期是由明至清:在这段时期中《山海经》已逐渐被视为虚构的作品,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时代久远,许多内容早就难以征验,加上受到小说兴盛以及民智逐渐开化等影响,使得《山海经》的可信度越来越低,逐渐被归类为小说之流。第三期是自清末至今:随着西方的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传入,使得近代许多学者在研究《山海经》时,已将《山海经》视为各种学若水编校 山海经动物形象研究-佚名科资料的综合体,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归纳分析出各种成果,此时的《山海经》根据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而有著不同的定位。即使内容相同,《山海经》在不同时期却有不同的定位,甚至因为研究观点与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面貌的研究成果,要解释这种现象,则需要从《山海经》的内容来谈起。

    第二节 《山经》的写作内容与方式

   《山海经》之名之因,在于此书主要分为《山经》与《海经》二部份,其中《山经》又称《五臧山经》,意指将天地间珍贵难得之物搜罗於书中,由《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与《中山经》五个部份所组成,而其中的内容可由刘秀《上山海经表》略知一二:禹乘四载,随山栞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着山海经[17]。引文中的“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恰好可说明《山经》的主要记载内容,包含山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等部分;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与祭祀仪式、医药巫术、神话传说相关的记载也散布在《山经》当中。基于研究需要,本节先分析《山经》当中非以动物形象为主的内容,藉由归纳与分析的方法,探讨《山经》内容的真实性与纪录者写作的基本态度,并将其作为研究动物形象的基本依据。

    一、《山经》的山岳

   《山经》纪录者在纪录各地山川景物时,通常都有固定的写作笔法,而视山为记载基本单位的态度是相当明确的,其叙述方式如下:南山经之首曰 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若水编校 山海经动物形象研究-佚名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 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山海经·南山经》) [18]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 ,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乌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山海经·南山经》) [19]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土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山海经.西山经》) [20]从引文可见,纪录者在叙述某地时先以某山为核心开始说明,说明的内容包含某山的地理位置,四周环境以及是否有湖泊或河川流经;除此之外,还有介绍该地的相关产物,包含动、植、矿物等,其中对动、植物的描述最多也最详细,而整部《山经》就是以这种有条有理的方式汇集成书。除了描述方式有条不紊,《山经》的编排也相当有系统,在五经之下,各经又细分成许多次经,而次经当中又记载著一定数量的山名;如同现今行政区的划分一样,各地所记载之小名山为最小单位(如招摇之山),在经过规划后,由一次经或主要大名山(如山)将一部分的小单位合并成较大单位的区块,最后再以方位整合成五大地域,如果没有强盛、有制度的国家主导,《山经》势必无法呈现如此精细的安排。其实《山经》与《海经》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在《山经》当中出现了“中央”的方位,这种特殊的现象反映在内容上就是《中山经》细分成十二次经,在数量上仅略少于其他四经的总和;不过除了数量之外,《中山经》的重要程度似乎也是高于其他四经,这种现象在比较各次经之后将明显可见。比较各经描述的情形,可以发现许多次经是不言大名山而是直接描述小名山的,但这种以大名山统括小名山的稀少现象,却多集中于《中山经》当中,《中山经》除了《中次十经》以外,各次经都有专若水编校 山海经动物形象研究-佚名属相对应的大名山。如从表面来看,这种现象显示《山经》的纪录者对“中山”的熟悉度是优于四方的,但如以行政区的角度来看,这正隐含中央重要性高于四方的意涵。虽然《山经》主要内容是在纪录各地的山川景物,无所谓高下优劣之分,但在篇章的安排与叙述上,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以中央为尊的,有学者说:“《山海经》一书的构成,带有明确的政治动机,它之所以出现,和上古文化走向大一统的政治权力集中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21]”这种说法与《山经》的安排是相符的。《山经》所载之山岳可分为三类,一为大名山,出现在各经之首,主要做为涵括众山的总称;一为小名山,为纪录者主要描述对象;三为有提及而无描述,仅散见于各篇的名山;关于各经名山与数量可见下表:

    表二:《山经》名山表主要名山 统辖小山 数量

    总计14447根据统计,属大名山者有十四座,而有描述的小名山共有四四七座,至于有提及而无描述者有十三座,其中《北次三经》有后人增补的现象,而《中次五经》则有缺漏。虽然上述名山总和不过四七四座,与《山经》篇末所言的“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22]有一段差距,但观看详细的描述内容以及有系统的整理,这些名山或许都是纪录者亲身造访过的。

    二、《山经》的川泽

   《山经》记载的川泽往往都是依附在各名山当中,其叙述的方式如下:西南二百里,曰乌危之山,其阳多磬石,其阴多檀楮,其中多女床。乌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山海经·西山经》) [23]若水编校 山海经动物形象研究-佚名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瀤泽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 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山海经·西山经》) [24]先言名山地理是纪录者的固定笔法,而对于河川的描述则是先言支流(如鸟危之水),再言主流(如赤水)或是湖泊大泽(如泰泽),最后才介绍河川中的产物。只不过在纪录的过程当中,纪录者描述的重点只集中在河川的流向与产物上,对于湖泊或海洋只提及名称而缺乏介绍。关于《山经》记载了哪些河川、湖泊与海洋,可见下表:

    表三:《山经》川泽表河川 湖泊 海洋

    数量 247 32 5

    根据统计,《山经》共计有二四七条河川、三十二座湖泊大泽以及五大海洋。虽不知湖泊大泽数量较少是源于纪录者的不重视或是湖泊大泽本身及数量较少,但明显可见是,《山经》当中只有《南山经》与《东山经》没有黄河流经,显示出《山经》所记载的山川地理,与黄河有密切的关连,尤其是《北山经》与《中山经》的部份,时常可见“某水注于河”的记载。李丰楙认为:“原始《山海经》的资料应该是周王室以及诸侯所记录的国家档案——其中范围广衍;莫非王土,而独详于河洛地区,就是京畿为中心的观念。[25]”这段话与《山经》呈现与黄河有密切关连的现象不谋而合,显示《山经》记载的内容,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向四方扩散的。

    三、《山经》的矿物

    除了山川地理,矿物的种类与记载也是《山经》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矿物的出产多寡,可以推测先民在矿产开采与应用的情况。在《山经》当中的矿产大致可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类,至于何地有何矿产,请见下表:

    表四:《山经》矿物表出处山名金银铜铁锡玉矿石赭碧垩雄黄其他(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