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云错在哪儿?

 联合参谋学院 2014-10-18

 

这两天马云同学因为支付宝资产转移的问题,又被搅到风口浪尖,我想大黄同学应该又被关起来写稿去了(立功的时候又到了!!!),秉持着逢乱必添的原则,我诌了评论一篇。

 

此前胡舒立在《新世纪》周刊上的评论《马云为什么错了》,其实就是个很简单的三段论(注1:神马是三段论请参看WIKI)(注2:我就这毛病不讲逻辑不列一二三不会说话请各位看官谅解):

大前提:契约精神很重要; 小前提:马云转移支付宝股权没有征得股东同意,违背契约精神;
结论:马云错了。

任何人想矢口否认,称马云没错,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否认大前提,即契约精神不重要,二是说自己干这事儿其实股东同意了。但在昨天的媒体沟通会上,太极马云张三丰同学只说了三点:

1. 董事会其他成员只会哼哼唧唧,只为自己利益着想,我的决定(即将支付宝所有权转移)才是为支付宝淘宝的用户和员工着想。
2. 董事会有授权我去争取牌照。
3. 我想把支付宝转移这事儿董事会成员早就知道。
4. 我做的明明是对的,胡舒立骂我,我很不爽。

第四点我迟些再说,首先马云所说的一切,都无法否认胡舒立的论断。授权争取牌照,与授权转移支付宝所有权,是Totally两回事。就好比家长授权学校教育自己的孩子,但不等于授权了老师对孩子进行体罚。而董事会“知道”你有转移的想法,和“同意”你执行转移的操作,也是两回事。“让其知情”和“征得同意”的差别也忒大了点,就好比提前寄送恐吓信并不会将一桩故意杀人的案件性质,变成安乐死。

其次,马云在沟通会上说,错的其实是雅虎和软银孙正义,无非是因为,这两者没有把支付宝的前途命运放在第一位,所以谈不拢。其实,这二者从定位上来说,就没有责任把支付宝的前途命运放在自己的第一位。马云指责孙正义满脑子只有2X3个字,就是“软银软银软银”,我觉得这是在夸他,总比在“用户、股东、员工”三者之间来回跳要好吧。马总可以鼓励员工把工作不当工作,当成事业、生活、甚至使命和召唤,但这对于雅虎和软银来说是不可能奏效的。支付宝获得牌照当然是功在千秋利在万代,但如果获得牌照要以脱离他的控制为前提,你不能怪人家对此“毫无兴趣”。再举个例子吧,假如有一员工跟你大谈特谈自己下一步将如何使自己发展使家人富足,但前提是从公司辞职同时还带走一大笔钱,你是不是“睬他都傻”?

董事会成员本来就非完全的利益共同体,谈不拢要么是主张者无能,要么是利益的沟壑确实无法弥合。而利益冲突的时候,正是契约的重要性得以体现的时候。马云说:“此时就是商业谈判的问题,跟契约精神无关”——商业谈判跟契约无关,难道是酒桌饭局跟契约有关吗?你可以说资本无情,但是这是游戏规则,总是假装着跟资本谈感情谈使命,资本“睬你都傻”,到头来误的还是自己的子弟。

再次,马云多次强调,转移的目的是为6亿淘宝用户着想——OK,但是那又怎样呢?Befuckingcause 我们生活在一个热爱主张却漠视举证的口号型社会,“为用户利益”和“为人民服务”一样,早就从旗帜沦为旗号了。人人都热爱把“为了用户的利益”作为发语词,但谁也不爱说清用户利益到底是什么,谁也不爱证明自己的行为确实就符合用户需要。你可以说让支付宝拿牌照是为了用户,人家也可以说企业遵守契约才是真的对用户负责。

我从来不怀疑马总的真实目的是为用户,我甚至可以说大一点,说是为了“公众利益”,毕竟电子商务和在线支付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我这么想,不是因为我“相信”马总的人品,而是因为,目的是不太可能“有错”的。当年周炜鸿用360攻击老东家雅虎,致使马云赌咒与他老死不相往来,可谓坏透了。但要说他的目的,往小里说就是“为了公司发展需要”,往大里说可以是为了“行业健康”,当然他也毫无例外地搬出了万能挡箭牌“用户”,说是“为了用户的需要”。可见,“对用户负责”,还是“挟用户以令诸侯”,只有一线之差。可惜的是,今天的阿里不止已跨线,且早已千里之外矣。可怜的用户,企业家们做了好事儿得感谢,做了坏事还会成为共犯和同谋,真是各种躺着也中枪哪。

————————————其实现在才开始说主题的分割线—————————————

昨天有朋友指给我看,有阿里的员工在网上大骂批评马云的媒体人,大意是“你有本事做得比马云更好吗?”我觉得这样的反驳逻辑烂到令人怀疑其智商,段位低到马云看到都会失望——骂中国男足脚臭是无需踢得比他们更好的。但我还真是认真想了想,以及假装认真的跟专业人士们讨论了讨论,在这个纠结的问题上,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这么多的批评者,包括胡舒立在内,其实无一质疑“获得牌照”的重要性,也无一质疑“转移支付宝资产”的必要性支付宝在今天利益与政策的困局里,不论如何处理,最终都会走到资产转移的路上去,这是国家政策设计的逻辑,谁也绕不过去。但创始人或管理层在公司发展的特殊阶段要收回对公司的控制权,是市场上每天都在发生的、正常的事情。既然是个正常的“利益谈判”,无果的原因无非是赎回价钱谈不拢而已。股东要求“预支淘宝上市的利益”,管理层觉得很坑爹,拉锯拉了一两年,期限快到,于是一拍大腿——做了再说!早有耳闻阿里系公司做事的方法,就是“用不完全正确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方法利弊不谈,至少风格果然是一脉相承。问题是,马云真的没得选吗?

马云说,“没有一个决策是完美的”,我相信这是真实的心声。的确,没有一个决策能讨好所有人,不是自己放血让股东松绑,就是股东被蒙后跳脚骂人,再要不,就是拿不到牌照大家一起抱着去死??所以,并不是没得选,只是在放血和被骂之间,马云选择了被骂而已。(好了,虽然没人会记得??但是!我终于要谈到前文提到的“第四点”了!!!前面蓝色字标出的!!!

第四点,马云总在辩驳中强调,没人相信他做了正确的事情,或者明明做了正确的事情,你们还要骂,云云。其实,胡舒立说的“马云为什么错了”,是广谱意义上的对错,她的三段论是无可辩驳的。而马云强调的“做正确的事情”,是决策优化中的最优选择,换一个人来选,估计结果也差不多。只是马云在做选择的时候,应该早已料到不放血就等着被骂的结果。其实不论这场风波如何收场,阿里是旱涝保收的收割者——牌照也按时拿到了,也没花多少钱,顺便还赶走了雅虎这个烂泥糊不上墙的破股东,那么,承担些道德后果,也就是被人骂骂,总是可以的吧。毕竟,不论这个决定有多少“难言之隐”,它确实有违现代企业和自由市场的基石,也就是契约精神。

我最喜欢的青年政治学学者刘瑜(这称呼真是别扭啊!)写过一篇评论,叫《肩负自由的疲惫》。文章说,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众权利和尊严意识提高,他们会变得越来越“饶舌”,不管做了多少“正确的事情”,只要政府或机构有那么一点点行为“有可能”有问题,他们就会死缠烂打、不依不饶。但也正是这种“批判性公民”的警觉,在推动政府完善公共服务,正是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在把这个政府改造得越来越值得信任。今天马云和整个阿里集团所面对的,也是这样一个商业社会。如果阿里真的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面对这样一个“死缠烂打、不依不饶”的商业社会,应该为商业文明的进步感到高兴,而不是动用公关力量清理舆论,鼓励员工谩骂批评者。(我就没用煽动这个词儿了,至少是通过“价值观”打分来间接鼓励吧)

马云喜欢给员工讲社会责任,大意是别以为工作就只是工作而已,你们承担着社会责任——哇,原来我每天上班是在造福社会ye?好牛X!——每每讲起,都激情澎湃。但实际上,责任这个词不该令人如此激动。承担责任,意味着从今往后你都只能当孙子,或至少是装孙子了。它要求你不仅仅是“尽力”,还必须要“做到”,做不到就要承担“骂名”,做到了有瑕疵也要忍耐“挑剔”,做到了没瑕疵还得承担“怀疑”以及随之而来的“监督”,无心犯错还会被“清算”,抱怨也会被“指责”,没事还会被“讽刺”。责任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事情,是一分耕耘半分收获、外加一分嫉妒一分怀疑的事情,就算责任尽到也不过3.5分而已(见阿里的打分系统)。肩负自由尚有疲惫,肩负责任更会累得要死,这,才是真的别无选择。

所以我觉得呢,马云发给胡舒立的短信里,最值得尊敬是这条:“我们做的任何事都会让世人分析和评论,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职责。”

——是的,这是我们所有人的职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