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的意象分析

 昵称19917450 2014-10-19
摘要:现阶段对意象空间的研究大多以宏观和中观为主,缺少对小尺度空间的研究。本文以沈阳建筑大学为研究区域,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采用认知地图法,通过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校园认知地图”调查,分析校园意象地图的主要类型与构成要素,为学校的规划提供新的视角和建议。
中国论文网 http://www./2/view-6151982.htm
  关键词:意象空间;大学校园;可识别性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 A
  
  
  一、意象空间概述
  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空间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意象空间是建立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对结构、实体和空间关系的内心描绘或认识。换言之,是对空间和思想的重建和内在反映。
  一般认为,意象空间理论的源头是1960年凯文·林奇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该书中提到的研究方法是结构性意象研究的代表,直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此后,对城市意象的理论研究不断增多,有对不同种族居民意象空间差异性的研究、感知地图类型的研究、感知阶段的研究等。比较典型的有Francescato和Mebane针对罗马不同阶级对罗马的城市意象研究;Appleyard归纳了城市居民的认知地图类型;在此基础上,Golledge对城市居民感知阶段的研究认为居民对环境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城市认知地图随时间而变化,它的发展过程包括了3个阶段,即联接发展阶段、邻里描绘阶段和等级秩序阶段。
  二、研究方法
  意象空间研究常用到的方法有认知地图法和社会调查法两种。认知地图通常被认为是意象空间的一个子集,同时又被作为研究城市空间感知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并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它是指在对现实的城市意象研究中,要求受访者勾勒出自己所处空间的简图。尽管勾勒出的简图省略了许多重要细节,并将复杂的几何形状简略为更容易理解的直线或直角。但一般接受这样的假定:即人对外界环境的认识,主要是其对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调查法是指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问卷调查方法和深入访谈方法,多用于地名研究。该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只能研究地名研究,而无法考察受访者对距离和方向的感知。
  三、建筑大学的意象分析
  建筑大学的校园和建筑经过六十余年的规划、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体系。随着校园规模的逐步扩大,整体形态也稍有变化,校园呈一种集约式的空间形态,并试图在形式上建立一种与场地上的火车、铁轨、田埂的内在呼应关系,具有独特的意象。下面通过意象的五个要素对建筑大学进行分析。
  1. 道路
  路是人类最早、最伟大的标志之一,辨识路的方向对人来说非常重要。路是形成意象的重要的因素,人们都是通过在路上的行走移动来观察这个世界,并把其它要素通过道路结构到一起。陌生人到一座城市首先是认路,通过在路上的感受形成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建筑大学的道路系统比较完备,四通八达。道路具有连续性、网络性等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道路意象。道路体系随着学校的扩建而逐步形成。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外环路,原因是这条道路连接着教学区、宿舍区和食堂,大多为机动车通行。建筑大学有1万多名学生,步行通常经过长廊,每到上下课高峰期,这条长廊就会拥挤不堪。尤其C馆、B馆的交叉口处更加拥挤。这是因为,网格型的教学区造成这两条道路笔直地通向教学区。
  2. 边界
  边界是把城市与其临近地区加以区分,把城区加以围合的结果。它限定了城市的范围。边界与领域性不可分,只要有领域就有边界的存在。边界是线形要素,是城市、地区或邻里的分界线。一些人为的和自然的因素都可以形成边界。
  建大校园的边界主要以围墙和道路为主,明确但单调。由于活动范围的限制,人们的边界意识并不明确。以学生为例,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十分有限的(并不是被强制束缚的有限空间,而是自己本身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大部分集中在教学区、体育场、食堂和宿舍区,所以对校园的边界概念很模糊。但外来人员对建大校园的边界却十分明确,因为只有通过“门”才能进入校园内。这样有助于满足校内人员心理上的安全需要。
  3. 区域
  区域在人们的意象中构成一幅如同马赛克拼贴的图画,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有特色、非同一般的部分。特色之形成在于某种形象或模式的持续,即不断变着花样再现。城市的物质环境要丰富多样,又不显杂乱,要考虑社会人文因素即已形成的物质环境特色,因势利导地集中具有相似性的要素。城市要有“质感”,即自身特色。
  建大校园内的建筑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别是建大这个专业特色十分鲜明的高校,以校园环境为手段和载体,在全校形成了一种浓郁的建筑氛围。框架、结等建筑中不同的现代的结构形式,与稻田景观、微型自然保护区等大片自然景观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是建筑大学教学区的庭院,在十三个形状界面极为相似的院落空间中,通过两条步行路沿建筑而行,贯穿各庭院,强化了庭院的方向感,但缺点是识别性不强,除了小品不同,各个庭院没有太大差别,外来人员很容易迷路。
  4. 中心与节点
  广场也是形成城市意象的重要因素,形成广场的要素在于广场围合空间的连续的面,而非环绕广场的每幢建筑。要分清主角与配角、主体与背景,风格与时代特征可以有差别,但要有呼应,整体协调。
  清华校园有两个中心:一个是龙潭广场一带;一个是铁石广场一带。龙潭广场是从学校的正门口到体育中心,这条重要的水系景观轴线上的重要的空间节点和人们停顿驻足的场所。至今,它仍然是建大校园意象的主要代表。龙潭广场更多的是通道性质的体现,铁石广场则吸引人们驻足、停留,是一个集会的场所。
  5. 标志物
  标志可以是“物”,也可以是空间,它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参考点。每一个标志物均应有其在造型上的特点,让人一看就能识别。它帮助人们在城市中定位、定向,一看到标志物就大体意识到自己目前处于城市中的什么位置。
  建筑大学的主要标志物有老校门,孔雀笼、图书馆、钓鱼台、西门和水木超市。这些标志形成了人们头脑中的校园意象。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依靠这些标志物而确定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四、结语
  上述五方面要素形成了人们头脑中建大校园的意象。它们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地交织在一起,如建大的大部分道路都是水平的,一些边界也是由路组成的,标志总是与路和区域结合在一起。人们头脑中关于建筑大学的单向几何关系与距离同实际相比较,可能是变了形的,但其先后顺序、内与外、连续或断开的关系并没有变。这些因素综合形成了人们头脑中的校园地图。
  
  
  参考文献
  [1] 戴俊骋.大学校园意象空间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4):141-150.
  [2] 范娟娟.大学校园空间认知地图案例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校园空间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9.
  [3] 邓新义.大学校园环境意象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7.
  [4] 文晓斐.基于行为心理的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6.
  [5] 郭晓阳,于立晗.清华大学校园的意象分析[J]. 装饰,2006,163(4):43-44.
  [6] 张旺锋.居住区意象空间研究及应用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6(3):99-1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