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山松柏 天地难泯(一)

 竹木云 2014-10-19

青山松柏 天地难泯

 

说明:这是我为《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写的读后感。文中阐述了《黑色裂变》的主要内容,创作特点以及我的感受。现在发表在我的人人网博客,给喜爱这部作品的广大网友作为些许谈资。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跨年之交,我读完了孙皓晖先生的长篇历史著作《大秦帝国》的第一部《黑色裂变》。回想起来,唏嘘感慨不断。总体来说,《黑色裂变》为整体作品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历史和文学基础,使读者在内容上初步了解到了战国初期秦国的状态,在文笔艺术上有了一种新的感受,不失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和《大秦帝国》的开篇之作。

 

第一部分 内容概要

 

公元前362年,黄河以西的少梁邑,一场决定战国初期格局的战争爆发了。

在此之前,经过李悝变法的魏国,迅速强大,魏文侯、魏武侯两代有为君主的不懈奋斗,李悝,吴起等一干名臣名将的前赴后继,使得魏国成为战国时代初期名副其实的霸主之国。魏国强大后,不断对地处西部,山东六国嗤之不屑的秦国发动战争,夺取了秦国黄河以西的广阔地界,步步为营,直逼秦川。而发源陇西的秦国,在一代明君秦穆公之后,历经四代乱政,国力衰落,内部动荡不稳。秦献公嬴师隰即位之后,痛思国耻,奋发图强,一举迁都至河西,洛水以东的栎阳,作为收复河西失地的大本营。练兵20万,准备雪耻复地。

少梁邑之战,秦献公以20万大军,进逼魏土。魏武侯之后,即位的魏罂随即称王,即魏惠王。此时,李悝已去,吴起亡于楚国,魏国庙堂已经没有了强盛当初的勃勃生机。魏丞相公叔痤对秦两战均告失利,名将庞涓又不在河西战场,少梁之战,秦军士气占优,然而相差悬殊的国力又决定了秦军必须速战速决的现况。战役中,统帅魏军的公叔痤被秦军轻兵俘虏,然而秦军回兵时,秦献公却被魏军一毒箭射中身体,箭毒攻心,秦军不得已退出战场,撤兵栎阳。

身中毒箭的秦献公,自知时日无多,在几番思考后,选定了次子嬴渠梁继任国君,上大夫甘龙和长子嬴虔辅之。献公病逝后,嬴渠梁即位,史称秦孝公。

历史的重任,落在了这个年仅22岁的青年身上。

孝公即位后,基于国势所迫,不得已与魏国订立休战盟约,放公叔痤回国,割河西与秦东函谷关之地给魏国。失地国耻,孝公刻骨铭心。

胜利的魏国,并没有放弃继续进攻秦国的机会。在庞涓的周旋下,一个“六国合盟分秦”的大计在山东六国君主的逢泽会盟大典上敲定,消息传来,秦国举国大动,特别是对六国会盟时提出的“双管齐下,策动内乱”策略十分不安。秦孝公与众臣商议,提出了“利用六国之间的利益龃龉,使用金钱化解六国联盟,随时备战六国可能策反的陇西西豲部落”的应对策略。景监入魏,周旋六国会盟,嬴虔统军,防备西豲。逢泽猎场中,权利终究倒在了金钱的进攻下。魏国公子魏卬(魏惠王王族弟弟)接受了景监贿赂的“蚩尤天月剑”,答应“两月之内,秦国无事”。六国会盟的动摇,为秦国进逼西豲,赢得了宝贵的时机。

国耻在身的嬴渠梁,刻石滴血为誓,要振兴秦国,复仇雪耻。而公叔痤的忧郁病逝更使得秦魏局势成为了天下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魏国都城安邑,前任丞相白圭留下的产业“洞香春”成为了学士们论战,商旅们传播政场消息的重要场所。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惠王举荐自己府上的中庶子卫鞅。并称“如果不用卫鞅,那就杀了他”,但是魏惠王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中庶子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庞涓得知,亲自乔装校考卫鞅,颇有心计的卫鞅巧妙的瞒过了庞涓,但却在洞香春的论战中一鸣惊人,不仅博得了众人喝彩,也赢得了洞香春之主,白圭之女白雪的信任和相知。随后,卫鞅与魏国庙堂不断周旋,鉴于魏王对他的“不置可否”,毅然决定去他国谋求发展。

洮水峡谷,西豲叛乱部队被嬴虔率领的秦军铁骑全部剿灭,年轻的车英进入了秦孝公的目光。孝公遂对车英委以重任。而此时,作为秦国特使的景监,又从与秦国同源的周王室求得了粮草,军械的资助,秦国泰山压顶之危瓦解。为了强国富民,秦孝公向山东六国发出《求贤令》,措辞诚恳,得到了六国士子们的关注。卫鞅通过《求贤令》看透了秦孝公痛思国耻的决心和远大宽阔的胸襟,决意入秦一展才华,变法强秦。在红颜知己白雪的帮助下,卫鞅来到秦国。六国士子们对秦国贫弱的不适应没有使卫鞅丧失心志,他通过亲身对秦国山山水水的考察,明确了变法方略。

通过景监的引荐,卫鞅见到了秦孝公。三次畅谈,卫鞅明确了孝公对“王道治国”,“仁政礼治”不能使秦国强大的观点,提出了法家治国的“深彻变法强秦”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两人一见如故,同心同德地准备在秦国展开翻天覆地的变法。

孝公任命卫鞅为客卿,使之与秦国以甘龙为首的世族元老展开论战。经过论战,坚实了孝公的变法决心。孝公遂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总领变法。将甘龙,嬴虔等一班老臣手中的军政大权悉数交付给卫鞅。卫鞅为了让变法深入国人心中,在栎阳南市徙木立信,使变法在秦国奠定了民心的基础。

卫鞅任左庶长之后,开府理政,开始不断地变法步骤。谁料变法伊始,就触动了秦国老世族的利益,也引起了“疲民”的不满。但是法令如山,有孝公这样的强大后盾,变法不断地推行。在一次老秦世族的内部斗争中,卫鞅依法一次处斩七百余人犯,震惊朝野。随后展开了“废除井田制和奴隶制”的更为深刻的变法,不仅步步紧逼老世族的根基,同时使反变法力量开始了对抗变法的秘密行动。他们精心策划,将太子嬴驷拉到了自己的一边,使太子涉身违法,误杀国人。谁料卫鞅铁面无私,不仅论罪太子,而且太子傅嬴虔、公孙贾同样被处以刑治。本来全力支持变法的嬴虔,在被处以劓刑之后,对卫鞅满心私恨,关门谢客,石刻般等待着复仇机会。

卫鞅翻天覆地般的举动,虽然在国人中得到了支持与信任,但是同时引起了多方的猜忌。其中,以“兼爱非攻”为主张的墨家为伸张正义,铲除暴政,决心杀掉嬴渠梁和卫鞅。为了说明变法之本末含义,嬴渠梁在自己的情人,墨家弟子玄奇的带领下,只身来到墨家总院论政。在白雪等人的协助下,老墨子深刻认识到了秦国变法对于民众和天下大势的意义,改变了原先的看法,墨家从此全力支持变法。

太子嬴驷犯法,嬴渠梁对其采取嬴氏家族的制裁方式:废除嬴驷太子封号,将其以留学士子身份放逐秦国山野。同时嬴渠梁考虑到变法需要,决心把对卫鞅一见钟情的妹妹荧玉嫁给卫鞅。白雪为变法大义,说动卫鞅放弃自己与公主成婚,自己归隐崤山。从变法前途考虑,卫鞅接受了这一现实。与公主荧玉成亲,受封秦国大良造。而此时的白雪,已经怀上了卫鞅的孩子。

随着变法的进一步深入,度量衡,郡县制等法令制度的颁行,秦国日渐富强,隐隐然成为了战时强国。为了收复河西,巩固统治,孝公决心营建新都,建立新军。数年之后,秦国新都咸阳开始建造,秦国新军也在陈仓山大峡谷开始了秘密训练。

此时的魏国,则志在三晋一统。由于善于逢迎而胸无实才的太子魏申和公子魏卬当政,庞涓的灭秦主张一直没有被魏惠王接纳。反之,魏惠王任命庞涓为统帅,对赵国开战。山东六国大势骤变。魏军节节胜利,直逼赵都邯郸。处于维持天下实力均衡的考虑,齐国决心救赵。在齐上将军田忌的统帅下,军师孙膑精心谋划了围魏救赵的策略。桂陵一战,魏军大败。魏国朝野顿时大燥,太子申提出了“灭韩震齐”的策略。魏惠王再次命庞涓统兵进攻韩国。孙膑精心谋划,在魏国即将攻灭韩国都城新郑,韩国吏治变法失败之际再次出兵,围魏救韩,在马陵道再次大败魏军。庞涓战死在了马陵道。历经两次大败,魏国国力大损,霸主地位动摇,战国格局大变。

卫鞅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时机,准备出并收复河西失地。此时,秦国新军练成,而魏国仅有河西老将龙贾尚能统兵与秦军周旋。魏国朝野“蔑视秦国”之风再一次让魏惠王做出错误部署:命令公子卬为统帅,龙贾副之,统帅魏国最后的一支精锐铁骑和河西八万老弱守军与秦国五万新军作战。公元前340年,秦军秘密进兵洛水东岸,卫鞅决心突击河西守军。此战,魏国河西八万守军被全部歼灭,老将龙贾战败自刎。随后,卫鞅部署与公子卬率领的魏军铁骑作战,秦国新军以两万步军全歼魏军三万精锐铁骑,公子卬被俘虏。卫鞅以公子卬作为代价,逼迫魏惠王订立休战盟约,不仅归还了秦国河西,秦东函谷关失地,还占领了魏国离石要塞与崤山山地,为秦国将来东出与山东六国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收复失地的消息传来,秦孝公大喜,在迁都咸阳的同时册封卫鞅为商君,把商於郡的十三县封给卫鞅作为领地。自此,卫鞅又被称为“商鞅”。

迁都大典之后,孝公病倒,尚未来得及与久违的白雪共度欢乐的卫鞅不得已赶回朝中,向孝公提出了召回太子嬴驷的主见,得到了孝公的许可。

自从被放逐山野之后,嬴驷在自己走遍秦国山野的放逐生涯中重新认识到了商鞅变法,深刻感受到了变法对秦国民众的实际利益。孝公亲自找回嬴驷,嬴驷对变法的主见使得孝公和商鞅为秦国后面的发展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然而,此时,秦国内部的反变法势力也在等待时机。公孙贾被刺面放逐陇西后,逃刑易容,做了刺客。崤山峡谷,公孙贾行刺卫鞅未果;咸阳新都,嬴驷也在暗中寻访当年陷害自己使自己犯法的罪魁祸首。

孝公病重,神医扁鹊诊断孝公已时日无多,商鞅决定为孝公完成尚未了断的大事。孝公与玄奇大婚之际,重新册封嬴驷为太子,并下诏太子与商君共理国政。认识到自己时日无多的孝公,决心为商鞅除掉变法的阻碍秦国老世族。但是,嬴虔与甘龙恰恰在孝公的利刃即将刺来之际诡秘暴亡,山东六国同时借机探视秦国国势。太子嬴驷对六国使者的从容应答,使得商鞅对太子坚持变法的决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老世族竟然叫士子赵良作为说客,劝说商鞅功成后全身而退,并威胁说老世族会在孝公去后对他下手,熟料商鞅为秦国变法,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公元前338年,壮志未酬的秦孝公嬴渠梁病逝在函谷关。太子嬴驷即位,史称秦惠文王。太子即位后,老世族复出,之前未死的嬴虔与甘龙均主张处死商鞅。而孝公生前秘密留给商鞅的一万铁骑又成了世族们的口实。他们以“商鞅谋逆”为名上书嬴驷,请杀商鞅以谢国人。山东六国也同时派使者威胁,要求嬴驷杀掉商鞅。在此危难之际,深明大义的嬴虔向嬴驷提出了借世族力量杀掉商鞅,再借国人力量铲除世族,摆脱为政阻碍,而后借六国威胁杀掉商鞅的口实东出函谷与六国争霸的全盘计划。商鞅自请服刑,同样提出了这样的见解,表示愿意为变法献身。

闻之商君要被处刑,国人和商鞅的支持者们极力反对,为商君请命。但是商鞅明白,只有对自己处以极刑,才能昭显世族的复辟之心和山东六国的昭昭野心。完成了生前的所有心愿,看到嬴驷能够维护新法不倒,《商君书》也能够传至后世,商鞅已是死而无悔。

世族公议,甘龙提出对商鞅处以车裂大刑。荧玉,玄奇出示孝公生前手命,嬴驷却处于对秦国前景的考虑,没有奉行孝公遗命,下诏对商鞅处刑。

渭水刑场,冬雷暴雪,白雪在刑场为商鞅殉情,商於郡国人刑场活祭,在号角声中,商鞅被处以车裂大刑......

 

.我对作品的感受

 

1.超越小说的历史著作我对孙皓晖先生创作的感受

 

《黑色裂变》虽然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但是其内涵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部小说所能到达的境界。我们姑且不说孙先生的文笔如何,从以下两点来看,我认为它已经超越了“长篇历史小说”的境界。

 

其一,作品绝不是单一的叙事、抒情,而是在把历史知识与文学艺术成功融合在一起的同时,有成功地做到了二者的适当独立。

 

举例说明,第七章《瓦釜雷鸣》中“两样老古董:井田和奴隶”一节,在写到废除井田制之前,首先从史学角度介绍了井田制和奴隶制的发展及其弊端,使得读者在接受事情发展的同时对井田制的含义、发展以及废除井田制的必要性有了清晰地了解,比起硬性地叙述废除井田制要好得多;第八章《政侠发难》中在叙述事情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加入对墨家的介绍,使得读者对墨家之所以在变法伊始认定卫鞅变法是“暴政”有了深层次地理解。这些就是历史知识独立于故事发展的地方;还有,作品中很多诗词,虽然在史书上没有出入考证,显然是孙先生自己加上去的,但是这些文学艺术的结晶对于整个作品来说,更使得读者眼前一亮。最著名的,就是老秦人的那句誓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还有两首歌的歌词,我很喜欢:

 

陈仓河谷兮渭水之阳

养育斯人兮慰我肝肠

女桑柘桑兮齐我百物

禾田菜园兮做我谷仓

淙淙流水兮琴声泱泱

山月皎洁兮与诉衷肠

松涛呜咽兮入我梦乡

青灯黄卷兮流我时光

今欲别去兮谁做惆怅

女儿依依兮恋我陈仓

恋我陈仓兮永莫相忘

衣食父母兮山高水长……

 

--第八章《政侠发难》

 

天地苍茫   育我生命

黄土   拥我魂灵

有情同去   遨游苍穹

千秋功罪   但与人评

 

--第十五章《万古国殇

 

其二,作品中描写的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法治不诛心,诛心非法治”,但是作品中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对人的心理描写确是入木三分的“诛心”,使读者能够深入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内心,从他们的心理角度来看待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举几个例子说明,作品对庞涓的几个心理描写:桂陵大战前,

 

一路之上,庞涓怒火中烧。齐国人无耻之尤,不敢救赵,还偏要在天下做对抗魏国的盟主,分明是趁火打劫,夺取大梁的财富!一场灭国大业,竟被如此鼠窃狗盗的手段破坏,真真将人气煞!这样的宵小之辈不彻底消灭,魏国岂能安宁?庞涓有何脸面做魏国上将军?怒气冲冲的庞涓下令步兵后行,亲自率领八万骑兵,暴风骤雨般从巨野大道向南压来,要将齐国军队堵在大梁城下全部歼灭!

--第十一章《天算六国

 

桂陵大战后,马陵战前,

 

庞涓清楚极了,也痛苦极了,却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桂陵战败,他最恨孙膑,却又对孙膑的战法有一丝莫测高深的隐忧。他对这位同门师弟的智慧从来就没有低估过,否则,他当初绝不会想到除掉孙膑。火急回师的时候,他还不知道齐军的实际统帅是孙膑,否则他可能会谨慎一些。战败之后,知道了这是孙膑的运筹谋略,从心底讲,庞涓已经不再认为这是齐军误打误撞拣来的运气,而认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极为高明的战役。即或在事后想对策,他还是必须回师救援,难道还能真的丢了大梁?而回师救援,还是必须走桂陵山地,还是必然钻入伏击圈。事后都想不出脱困对策,能说孙膑不是精心运筹?尽管如此,他却只能跟着魏国上下人等大骂齐国卑劣,而不能真正的讲出自己的想法,否则,便等于宣告自己根本不是孙膑的对手。为了上将军权力不会被剥夺,他必须迎合那些平素他极为蔑视的酒囊饭袋,且不能揭破太子申与公子的谎言。而只要他庞涓这个货真价实的名将不提出异议,魏国庙堂这种惊人的一致就会包容每个人。如果说,这些带给庞涓的还仅仅是痛苦和压抑,那么魏王任命太子申为伐韩主将,则使庞涓感到了莫大屈辱。太子申比公子还要酒囊饭袋,还要志大才疏。这样一个“统帅”,再加上一个善于奉迎滑不留手的公子,自己这个上将军岂不是成了一个只能领命作战的前敌先锋?战胜了,主要功劳肯定与自己无缘,战败了,罪责则无疑将由自己一人承担。

这种尴尬,庞涓还真是第一次遇到。没有争到丞相,他已经很是窝火了。而今连上将军也弄成了名不副实,两个酒囊饭袋顶着“名将”的光环架在他头上,这仗能打好么?军权贵专,号令贵一,所以才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典训。这是人人皆知的常理。庞涓身为名将,平日更是厌烦庸君权臣对军旅兵事的干预。而今,最厌烦的事恰恰在最要命的时候无端生出在自己头上,而且还不能反对,当真令庞涓吃了苍蝇一般。

 

--第十一章《天算六国》

 

从新郑撤军回援大梁时,

 

庞涓怒火中烧。即或在攻韩最激烈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齐国援救的可能。而在内心,他把与孙膑再次较量,看得比攻韩重要一百倍,纵然灭了韩国,天下也不会因此而赞颂他,因为韩国太小,申不害也不通军事。齐国孙膑则不同,孙武之后,名门高足,同门师弟,又有桂陵大败庞涓的煌煌战绩,才是庞涓真正的对手,也是庞涓面前的“龙门”。打败孙膑,庞涓才称得上真正的名将。否则,庞涓在天下永远都只是一个二流将领。高傲而又雄心勃勃的庞涓,岂能如此屈辱的断送自己?这个孙膑也真是利令智昏,竟敢故伎重演?难道庞涓真是白痴不成?

 

--第十一章《天算六国》

 

简简单单的几段心理描写,不仅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庞涓就在眼前,向你诉说着自己的心,而且更容易从庞涓当时的心境出发理解他所做出的决定。

还有,对秦孝公临死前心境的描写:

 

秦孝公扶着垛口女墙,骤然间热泪盈眶。他眼前浮现出壮阔无比的画卷:十万铁骑踏出函谷关!黑色旌旗所指,大军潮水般漫过原野!一日之间八百里,一举席卷周室洛阳、韩国新郑、魏国大梁;越过淮水,楚国郢都指日可下;北上河外,一支偏师奇袭赵燕,势如破竹。大军东进,三千里之外决战齐国,一鼓可定中原天下……

秦孝公深重的叹息一声,上天啊上天,设使你再给我二十年岁月,嬴渠梁当金戈铁马定中原,结束这兵连祸结的无边灾难,还天下苍生以安居乐业。何天不假年?竟使嬴渠梁并吞八荒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席卷天下之雄心,竟化做了东流之水?上天啊上天,你何其不公也……

   

--第十四章《冰炭同器

 

这段描写,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孝公“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深深遗憾。深入心境地去读,不禁使读者黯然泪下。

需要指出的是,孙先生这两点创作方式,不仅体现在《黑色裂变》中,它贯穿了整部《大秦帝国》的创作,也是我认为是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2.深彻肺腑的情深意厚—我对书中刻画人物的感受

 

任何一部小说,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故事的情节,出色的文笔之外,就要数书中刻画的各行各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了。《黑色裂变》也不例外。它有声有色地刻画了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时代的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以及推动故事发展所必不可缺的虚构人物。笼统地讲,很难对这些人物谈一个整体的感受,因为他们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最终又融合在《黑色裂变》整体的故事情节中。所以我就我所欣赏的几个人物简单地作一评价,作为我对作品人物刻画的感受。

 

 

一.坚若磐石的青山—秦孝公嬴渠梁

 

可以这样说,秦孝公嬴渠梁是全书的主人公。虽然他没有贯穿整个故事(贯穿整个故事的应该是卫鞅),但是不难体会到这一点:秦孝公这个人物对于整个《黑色裂变》起着一个主导作用。或者说,如果这一段历史是一场电影大片,那么孝公就是这部大片的总导演。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孝公是推动《黑色裂变》中所描述这段历史的主要人物。少梁战役,秦献公身中毒箭而死,临终前把君位传给当时还是仲公子的嬴渠梁。试想如果是献公长子嬴虔即位,那么很可能不会有秦国以向魏国割让土地,换取罢兵休战,休养生息的机会了。因为嬴虔打骨子里是想为父报仇的。但是嬴渠梁即位后,看到了当时秦国的实际状况,山河破碎,举国即将崩塌,如果起兵复仇,很可能就真的把老秦人的底子打光了。为了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他毅然决定释放俘虏的公叔痤,并且把河西大片领土割让给了魏国。山东六国会盟分秦瓦解之后,孝公又看到了“六国卑秦”的现实,立志让秦国在自己的手中富强起来。而当务之急就是招揽人才。孝公的一卷惊天动地的《求贤令》,得到了卫鞅的肯定,这才有了卫鞅入秦,深彻变法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卫鞅变法的过程中,孝公又始终支持卫鞅,因为他相信这样深彻的变法能够给秦国带来富强。为此,他不惜抛弃秦国老世族,甚至让自己的哥哥嬴虔为变法做了牺牲。孝公与卫鞅“青山松柏”般的知心,是推动卫鞅变法的根基。没有这样的相知,就没有后来的丰功伟业。直到孝公自感大限将至,还不忘替卫鞅扫除变法的障碍。然而,又是这样的“人治”,引出了孝公死后,世族力量立即抬头,并最终让商鞅成为了千古国殇。所以说,孝公是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主要人物。

其次,孝公又是《黑色裂变》中精神性格最为突出的人物。对此,作者孙皓晖先生的评价是“沉雄勇略,亲厚结人,权谋无痕”;给我的感觉,孝公最大的精神性格特点就是这个“沉雄勇略”。孝公生于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大争之世,他能够从秦国落后的现实状况入手,用自己的一生努力去改变秦国的落后,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没有人格的深沉,没有君主的雄略,没有男人的勇气,是做不到的。这充分体现在即位之初的求变图存和支持卫鞅变法的磐石信念中。而且,深藏不露的心中志向,直到临死前还念念在心的,就是称雄天下。这一志向,在他自己的人生发展历程中,逐步地体现了出来,所以孝公英年早逝,称得上壮志未酬。孝公在函谷关临终前的内心独白,非常让人能够看透他作为一代雄主,内心真正的志向,以及对于自己的英年早逝,内心压抑的痛苦。

 

秦孝公扶着垛口女墙,骤然间热泪盈眶。他眼前浮现出壮阔无比的画卷:十万铁骑踏出函谷关!黑色旌旗所指,大军潮水般漫过原野!一日之间八百里,一举席卷周室洛阳、韩国新郑、魏国大梁;越过淮水,楚国郢都指日可下;北上河外,一支偏师奇袭赵燕,势如破竹。大军东进,三千里之外决战齐国,一鼓可定中原天下……

秦孝公深重的叹息一声,上天啊上天,设使你再给我二十年岁月,嬴渠梁当金戈铁马定中原,结束这兵连祸结的无边灾难,还天下苍生以安居乐业。何天不假年?竟使嬴渠梁并吞八荒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席卷天下之雄心,竟化做了东流之水?上天啊上天,你何其不公也……

 

--第十四章《冰炭同器》

 

作品的这一部分,是我所喜欢的,也是最能表达秦孝公这个人物形象内心感情的告白。

对于秦孝公的精神性格,给予读者最大的感触,还是这个“忍”。他不仅忍下了山东六国“卑秦”的外部歧视,更能忍下秦国老世族对于变法大业的阻碍。尤其是后面这一点,一般的君主是难以做到的。而这又恰恰体现了孝公又一大精神特点,就是这个“勇”字。如果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阻碍变法的层层障碍,如果自己没有信心战胜老世族,坚定法制在秦国的坚实根基,他也不会忍到自己临终前刻意安排的那次“元老宴”。说到孝公的“勇”,作为一个国君,支持自己知心的卫鞅深彻变法,勇气和毅力是一部分;在卫鞅没有入秦之前,能够深彻国耻,血泪刻石,并能以数落先祖四代乱政这样的诚恳言辞诚下《求贤令》,向天下求贤,这样的勇气也是非常令人为之震撼的。

此外,孝公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超凡的政治家品格与对人际关系敏感的洞察能力和强大的亲和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这一点在他的后继者,秦惠文王嬴驷心里深有体会。嬴驷即位之初,就很是钦佩孝公的人格魅力。它所聚拢出来的那种名虽君臣,但实却亲如兄弟般的人心即便是后来君主,也是很难达到并超越的。

总而言之,心如青山般坚定、深沉,集雄才大略和突出人格于一身的秦孝公,不愧为秦国统一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孝公是沧海洪流中的搏击风浪的本色英雄。

孝公是燃烧生命以挽救劫难的殉国烈士。

   

孙皓晖--《黑色裂变-主要人物精神解读》

 

    二.石刻一样的雄鹰—嬴虔

 

之所以把嬴虔放在第二位,是因为在整部《黑色裂变》中,我最喜爱的人物就是他。

嬴虔是孝公的同父异母兄长。在整个故事发展过程中,嬴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开始,没有嬴虔的鼎力扶持,嬴渠梁也许不会稳坐秦国国君之位;没有嬴虔的勇猛善战,山东六国“双管齐下”的分秦大计也许就将成为现实;没有嬴虔的深明大义,卫鞅也许不会在变法伊始就由一个客卿做到左庶长,更不会得到秦国国民的拥戴和支持(从嬴虔受到刑治之后,这一点尤为明显);一直到最后,没有嬴虔的高远目光,嬴驷或许不会想到借世族力量除掉商鞅,是聚拢民心的权谋和东出争霸的借口。

嬴虔勇猛而偏激的特点从一开始就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他在统率秦军征战,做到秦国上将军职位的过程中,征服一切,赢得国人敬畏的资本。在率军平定西豲之后,秦国忙于变法,嬴虔深明大义,把左庶长的实权让给了总摄变法的卫鞅,自己甘心做一个置身朝局之外的太子傅。这里,嬴虔体现出的是深明大义,勇猛偏激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隐藏了起来(因为在第二部《国命纵横》中,嬴虔再一次上阵杀敌时,似乎仍然是30年前的他)。从此,这个“深明大义”贯穿了他的人生,包括被刑治之后,闭门自囚的20年。但是因为刑治,他的性格特点也有了一个大大的转变,那就是私念加重。到孝公死后,他向嬴驷提出借世族力量除掉商鞅,不能说没有从自己的私念考虑。他也想复仇,而且是以牙还牙地用公议处刑而不是私刑。这也是存在于他“目光远大,深明大义”的优点之侧,不可泯灭的一大缺点。

我之所以喜欢嬴虔这个人物,除了男子汉本色的勇猛善战和作为一个镇国柱石所必备的目光远大,深明大义,坚持护法之外,也正是这种偏激与私念集上述优点于一身的特点。俗话说人无完人,嬴虔虽有缺点,但是不难看出他的性格缺点也是从另一方面体现他人性本色的地方。没有偏激,就没有后来的刑治和自囚,也就没有深明大义之下的高瞻远瞩。没有私念,那就不是一个完人!谁没有私念?孝公临死尚且想到为商鞅建立封邑,商鞅临死尚且想到叫荆南安全转移白雪和自己的儿子,嬴虔没有私念,那他就不是嬴虔!

孙皓晖先生评价“嬴虔是冰炭同器而又不相融合的两极性格。”我的感觉,嬴虔的性格正是这种冰炭同器的环境所产生的。虽说是两极性格,但是这样水火不容的两极却能同时展现在嬴虔一个人身上,不正是嬴虔性格的闪光之处吗?!正因为他深沉,所以他像一座石刻;又因为他勇猛,所以他像一只雄鹰。深沉与勇猛这样的两极性格,塑造出来的嬴虔就是这样一个深明大义,勇猛果敢,恩怨分明的男子汉!

 

一代雄杰,大公有私,威猛内明,龟忍再生。

嬴虔是冰炭同器而又不相融合的两极人格。

嬴虔是一幅黑白分明而又阴阳转换的太极图。

 

孙皓晖--《黑色裂变-主要人物精神解读》

 

三.风华绝代—卫鞅与白雪

 

卫鞅与白雪,是全书中刻画最为成功的组合,谈到他们俩的相知相爱,很多读者都会流下感动的泪水。这不仅是因为卫鞅的风华,白雪的绝代,亦或是说两个人在整个故事中的重要性,更是因为卫鞅身上体现出来的高明政治家素质与士子身份但是出类拔萃的才华风气,白雪身上体现出来的高风亮节,深明大义。两个人自始至终,都是分不开的。在看到最后,白雪在刑场为卫鞅殉节,我觉得更是两个人感情的高潮,即或是人生真正离别的时刻,人生最后的时刻。

我看过很多网友写的《黑色裂变》的读后感,很多人把卫鞅和白雪这两个人物分开来写,我认为从人物分析的角度来说,这是合理的;从历史角度分析,更是正确的(因为白雪实际上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一点后面还会提到)。但是给我的感觉,谈卫鞅不能不谈白雪,谈白雪又不能不谈卫鞅。两个人犹如一个人一般。所以我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来谈感受,借用同名电视剧的插曲《风华绝代》这个清雅而且足以形容两个人形象的名字,作为标题。

但是细细地说,还是要先从每一个人说起。先说卫鞅。前面我说过,从小说的角度,卫鞅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卫鞅是战国时代成功开创战时法制社会的先行者。

卫鞅的特点,鲜明地体现在作品中的两句话上,那就是“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不论是入秦之前卫鞅在魏国洞香春的论战,还是入秦后轰轰烈烈的变法,都是为了追求法家“为万民立法,为国家立制”这一目标,为此奋斗终生,不惜自己的生命。追求法制,是卫鞅一辈子的奋斗目标,没有任何变化。正因为此,与卫鞅同出于法家,但是崇尚术治的申不害没有选择秦国,而是选择了韩国,辅佐韩昭侯变法。虽然结果是毁于战火,但也是法家一大功业。而卫鞅的法制则是在秦国延续了下来。以至于后来孝公问及秦国能够大出山东的根本,卫鞅回答就是“坚守法制,代有明君”。秦国在孝公卫鞅变法之后,正是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