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记二07马陵战役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11-23

马陵之战

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三四一年)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魏国的庞涓出兵讨伐韩国,韩国请求齐国派兵解围。齐威王召集大臣们一起商量,问“是早救还是晚点救?”相国成侯邹忌说“不如不要去救”,田忌说“我们坐视不管,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却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而且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想法,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弊,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这个办法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有齐国的支持,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方齐国身上。

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

于是齐国发兵,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领,孙膑作为军事,出兵救韩,直指魏国都城。庞涓听说之后,立即撤回攻打韩国的兵马,魏国集中了全部兵力,派太子申为将军,抵御齐国军队。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

孙膑对田忌说:“魏、赵、韩那些地方的士兵向来骠悍勇猛,看不起齐国;齐国士兵的名声也确实不佳。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兵法》说:‘从一百里外去奔袭会损失上将军,从五十里外去奔袭只有一半军队能到达。’”于是便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地界后,做饭修造十万个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灶,第三天再减为二万个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率兵追击齐军三天,见此情况,大笑着说:“我早就知道齐兵胆小,进入我国三天,士兵已逃散一多半了。”于是丢掉步兵,亲率轻兵精锐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当晚将到达马陵。马陵这个地方道路狭窄而多险隘,可以伏下重兵,孙膑便派人刮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在白树干上书写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再从齐国军队中挑选万名优秀射箭手夹道埋伏,约定天黑后一见有火把亮光就万箭齐发。

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那棵树下,看见白树干上隐约有字,便令人举火照看,还未读完,两边箭如飞蝗,一齐射下,魏军大乱,溃不成军。庞涓自知败势无法挽回,便拔剑自尽,临死前叹息说:“让孙膑这小子成名了!”齐军乘势大破魏军,俘虏了太子申。

对于庞涓的一生,不是很好评价,有人称他为“战国时期的名将”,但是清代钱德苍在《解人颐》中评价他说“庞涓暴虐早身亡,孙子忍之无恙”,从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军事才能上虽然不及孙膑,但也是很有才华,使魏国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依然是诸侯强国。同时,他的功利心很严重,所以才会残害孙膑,使魏国穷兵黩武,陷入战争的沼泽,这也导致了庞涓死后,魏国迅速衰败。

当然从庞涓与孙膑的矛盾,我们也可以理解孔子说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见《论语.子罕篇》)”。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齐国成侯邹忌嫉恨田忌的赫赫战功,便派人拿着十金,去集市上算卦,问道:“我是田忌手下的人,田将军率军作战三战三胜,现在是举行登位大事的时候了吗?”待到算卦人出来,邹忌令人把他抓住,准备以此倾陷田忌。田忌无法洗刷清楚,一气之下率亲丁攻打国都临淄,想抓住邹忌,却不能取胜,只好出逃楚国。

显王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三四零年)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

商鞅跟秦孝公说,秦国跟魏国的关系,如同人有心腹之患——意思是必须要尽快解决,否则将长期受其困扰。不是魏国攻占秦国,就是秦国攻占魏国。——其实,何必是秦魏之间关系如此?在天下秩序混乱,所有的规矩和约束都失效情况下,诸侯列国之间已经完全凭借武力相雄长,都恨不得找机会咬对方一口,周边哪个不是心腹之患呢?只是秦、魏直接交界,相互威胁比较大而已。

接着商鞅又说,为什么如此呢?因为魏国东面是险厄山岭,建都于安邑城,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享崤山以东的地利。它强盛时便向西侵入秦国,窘困时便向东收缩自保。

所以商鞅提出自己的建议,就是趁现在秦国国势渐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各国都背弃了与它的盟约,我们可以乘此时攻伐魏国。魏国无法抵抗,只能向东迁徙。那时秦国据有黄河、崤山的险要,向东可以制服各诸侯国,就奠定了称王称霸的宏伟大业。

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公孙鞅率兵攻打魏国。魏国也派公子为将军前来抵抗。

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欢”在这里应该是交情好的意思。在秦魏两国军队相遇之后,商鞅给公子卬送了一封书信,说“我原来跟您关系很好,现在我们俩分别担任两国的战将,不忍心相互攻打,可以跟您会面,一起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以使秦国、魏国的百姓安心。”公子卬信以为真,所以跟商鞅一起会面。两方盟誓已毕,正饮酒时,公孙鞅事先埋伏下的甲士冲出来,俘虏了公子,又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魏惠王闻知败讯,十分惊恐,派人向秦国献出河西一带的地方以求和。此后他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这时才叹息说:“我真后悔当年不听公叔痤的话杀掉公孙鞅!”

单纯看这一次战役,魏国输的比较窝囊,商鞅完全靠欺诈赢得了胜利,当然魏惠王虽然发出感叹,但是仅仅是感叹而已,真正问题其实并非出在一个商鞅身上,而是整个治国政策或者自己的行为举措上除了问题。

当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了战国时期的道德沦丧、秩序败坏,商鞅虽然在国内能够做到对百姓有信,但是这种诚信并非是因为道德修养足够,而是权谋的一部分,所以在两军阵前行狡诈之术,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说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