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油诗拾趣——何以消烦暑

 高山仙人掌 2014-10-19
古代,文人学士在闲暇时,喜欢写作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打油诗,这种诗歌流传很广。读这些打油诗,我们既可以从中了解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些状况,也可以领略到诗歌的趣味性、生动性,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有一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屋里像蒸笼,人们饱受炎热之苦。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吃罢晚饭,端了把椅子,坐在院子里纳凉,但暑气蒸腾,酷暑难当。此情此景,令他吟出《消暑》的打油诗一首: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作者在诗中写了自己以为只有室内少放些东西,坐在窗下,心平气和,自然就会清风徐徐,凉爽拂人了。
  汪洙是北宋有名的文人,小时候他聪颖伶俐,吟诗作对,无一不能。一次,他写了一首四季诗,流传很广。诗曰: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这首诗很有特点,在诗的开头分别嵌有“春”“夏”“秋”“冬”表示季节的词,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外出赏景,陶醉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充满着闲适之趣。这出自一位年仅七岁的孩子之手,真是难能可贵。
  宋代时,江南有一位姓华的县官喜欢打抱不平,见到不平事,敢于拔刀相助,所以,老百姓十分敬仰他。这位县官曾写了一首打油诗,表达了他为老百姓作主的心迹:
  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
  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见有个出身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在地方上拈花惹草、胡作非为,于是将他抓了起来,准备按律法处置。当时,郑板桥的同科进士前来说情,希望郑板桥网开一面,高抬贵手,放了那个纨绔子弟。但郑板桥刚正不阿,不卖人情,坚决按律惩办,并作了一首题为《却情诗》的打油诗:
  同窗数载结友情,为官不能乱同情。
  老郑身为七品官,不为升官只为清。
  那个说情的官员见郑板桥一点也不松动,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悻悻地告辞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