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中 口形封口小横法则

 图101 2014-10-19
口形封口小横法则
 
       田蕴章教授在《欧楷解析》中说:“……“囗”和“口”,本是两个部首,“囗”读wei(围),同围。虽然“囗”与“口”在形体上大同小异,但从书法角度看,则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其中的不同又常常是很微妙的。为使初学朋友弄懂这两个部首的写法,本章合二为一,共讲述四个要领:
      ①“囗”的形体要求: “囗”是个大的外框,俗称“全包围”,在《欧阳询三十六法》中,对此法称为“包裹”。外框的右竖笔属于主笔,随着书家风格流派的不同,在楷书处理上也各存差异。例如颜体,无论写 “囗”还是“口”,都做向势,略呈鼓形。而欧体则采用背势,但不可过,过犹不及。“囗”的四框,严格的要求是全封闭的,但亦不乏见一些古碑贴中有将上部起笔处,或下部收笔处稍留小口,亦不为错。“囗”能不能写得粗细大小适当,是全字能不能写好的关键所在。须注意的是“囗”常常容易写得过大,即使是与其它字同样大小,而带“囗”的字也会显得大些,这是外框给我们造成的错觉。然而,书法毕竟不是科学,欣赏书法时,不会有人带着尺子去计量,只要在视觉上感到不舒服,就说明书法已经失败,所以在写带“囗”的字时,注意不可太大,笔画也不可过于粗重。
       ②笔法,“囗”的写法应无虚笔,以两横两竖来说,笔笔皆应扎实有力。然而,虽无虚笔,但不等于不分轻重,按照楷书的原理说,应该上轻下重,左轻右重,横轻竖重。所以,在写外框时,左竖应略轻于右竖,上横应略轻于下横。至于笔顺,初学朋友也会懂得,上包围的三框写完后,则填写框内,最后以下横封口。“囗”的难度主要是两个竖笔,既要坚挺有力,又要写出韵味,同时还要把握好高度和宽度,确实是个很见功力的部首。
       ⑶“口”的笔法:从难度上说,它远不及“囗”那样吃功夫。从笔顺上看,它与“囗”相同。先谈笔法,它与“囗”的不同,首先是有虚笔,在做偏旁居左时,往往是三虚一实,除右竖为实笔以外,其它三笔皆应虚锋入纸。
       ④结体。“囗”与“口”的结体有很大差异。欧体的“囗”底线一横应夹在两竖之间,即是两竖下端应探到底横之下,而欧体“口”的底横应探出右竖之外,这是结体的要求。总结一下是这样的:凡长形带四框的字底横写法应与“囗”的写法相同,如“日”、“目”、“自”等字;凡方形或扁形带四框的字,底横写法与“口”相同。如“曰”、“四”、“西”等字, “囗”与“口”的不同,还表现在形体上,除了大小之别,“囗”的宽度上下基本相等,而“口”应是上宽下窄,略呈扇形。以此类推,“曰”、“四”、“西”诸字均是一法。至于写“口”时要不要全封闭,也没有硬性规定,上横起笔处封不封口可随意,但下横必须填满并探出右竖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