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竖勾 大小粗细类似的长横,也会有少许不同。我们认为这种差别是因为作者虽然用了相同的书写方法,但无论怎么写也不可能,并且没必要写出完全相同的两个笔画。这种不同是自然形成的。但总体看,柳体的长横呈现左边细右边粗的形态,如下图中的“上”和“来”字的长横粗细和形态类似但在细节上略有不同。 当今最流行的写法是“回锋法”但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效率低下,是一笔写不出一个笔画而产生的“画”字法。那么不回锋如何写出柳体横画呢?下面我们用动图来演示一下。 动图演示柳体长横 按照《晋唐笔法》一书所讲的方法调整笔锋,然后按其原则进行书写: 九 第一画,撇的写法:写撇斜切入笔,然后顺时针捻转笔杆,边捻转边向左下行笔到收笔处捻动约90度。 撇 第二画,横的写法:写横斜切入笔,然后向右上方行笔,行笔中略微逆时针转笔,转动幅度很小。注意这个横和折弯钩是分开写的。 横 第三画,折弯钩的写法:写折弯钩斜切入笔,然后向下行笔,边行笔边顺时针捻转笔杆,到弯折处边细,然后横向行笔,边行笔边顺时针转动,逐步变粗,然后顺势挑出。 折弯钩 最后,完整视频演示如下: 完整视频演示 柳体左下点动态图 对于很多柳体书法爱好者来说,写竖画或者撇画的方头起笔是个难点。下面找出一些典型的字例给大家作为参照。 001 002 003 004 005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那么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这个方形的起笔出处又在哪呢?下面我们看看《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这些字: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我们可以看出,柳体中的那些方形起笔与《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这些起笔简直如出一辙。但这样的起笔在《圣教序》中的应用并不是特别多。这就说明,柳公权在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时候,刻意将王羲之的这种起笔保留在自己的书法中,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这种方头起笔成了柳体书法的标志性特点之一。从而形成了柳体书法的独特书法风格。 那么这个方形起笔是如何写出来的呢?下面用动态图给大家做一个演示: 柳体竖画方笔的动态图演示 完成后的正面图 动态图中用的并不是“回锋法”而是捻转的笔法书写的,这样可以一笔完成快捷而便利。从执笔到运笔都与当代笔法有很大区别。笔者所著的《晋唐笔法》一书,对这种用笔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捺的动图,书写完成后笔锋保持原状 捺书写完成后笔锋保持原状 柳体 柳体短横的写法 柳体竖画的起笔写法 柳体左下点的写法 欧体: 欧体竖勾 欧体短横 欧体戈勾 欧体竖勾 欧体长横 颜体 颜体长横 央视讲座中藏锋、回锋法写柳体左下点的方法 图1是我们常见的藏锋、回锋法书写柳体短横 图1,藏锋、回锋法书写柳体短横 图2用捻笔法书写柳体短横 图2捻笔法书写柳体短横 欧体戈勾动态图 真笔法是一笔完成的高效写法,具体写法如下: 点的正确写法 颜体长横的正确写法 点的动态图演示 短横 长横 戈勾 竖勾 垂露竖 欧体竖勾的动态图演示 右点的写法示意图 这个教材中右点写法动态图 这样的一个书法教学图,竟然被很多学习书法的网友当作经典的学习教材收藏并转发,这不得不说是当今书法界的悲哀。用这样的方法写一个点就需要来回描画半天,书写效率特别低下。用这样的方法写一封几百字的信恐怕要从早晨雕琢到晚上才行。 这个教材中横画写法的动态图 动图演示欧体戈勾 既然这样的写法是错误的,那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怎样的呢?下面用动图给大家演示一下。 心字左点的动图演示 首先,我们从九成宫里面选几个相对比较清晰的,带有垂露竖的字观察一下。 临字的最左竖 侈的左竖 下的竖 廊的竖 州的后面两个竖 我们知道,竖分垂露竖和悬针竖两种,上面几个垂露竖,因为在字中的位置不同,这几个垂露竖形态类似,但都各有差别。因为从理论上讲,即使用同样的方法也不可能写出完全一样的两个笔画。当代的书法教材上一般的指导的书写方法如下图,这种方法也叫回锋法。 当代教材上的几种竖 垂露竖的回锋写法分解图如下 垂露竖的回锋写法示意图 当代流行写法的动态图如下 回锋法的动态图 这种写法在收笔的时候有一个“回锋”的动作,实际就是一笔写不出垂露而产生的画字法。是一种错误的笔法,这样写字效率低下,而且不能一气呵成。笔不离开纸面的描画,也是画字,不是书法。这种写法的根源是用笔错误,也就是笔法的错误。是近现代流行的写法,并非古法。古法应该是一笔完成不能来回勾描的。动态图如下: 捻笔法一气呵成写垂露竖 《晋唐笔法》一书从理论到实践介绍了这种方法,让您看清古今笔法差异,学到真正的晋唐笔法。最后,借用今天看到的一句话来说明一下,临帖这东西,用笔不对结构再好也白废,望广大书友告别描画,钻研古笔法,真笔法,告别为了达到形似的目的而来回勾填描画的假笔法! 用转笔法书写竖钩的动图 这张竖钩的动态图,是笔者用转笔(也有人叫捻管)的方法写出的竖钩,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转笔理论。转笔理论主张在书写过程中,用手指捻动笔杆完成书写过程。当代提倡转笔理论最著名的书法家是孙晓云女士,孙晓云女士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2000年出版《书法有法》一书,专门论述了转笔理论,她认为转笔法是晋唐古法。《书法有法》出版十几年来,先后再版了19次销量超过了15万册,创下中国书法理论书籍的销量记录。 跪笔弹锋法书写的竖钩 这张竖钩的动态图,是笔者用“跪笔弹锋”的方法写出的,这种写法的传授人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先生。田英章先生历任:国务院任命书写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欧阳询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等职务。田英章先生的哥哥田蕴章也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先生曾执教于南开大学,为东方艺术系教授、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他们兄弟二人是目前我国知名度很高的书法家,书法界尊称为“二田”。田蕴章先生在北方网录制有《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的书法节目,在广大书法爱好者中传播广泛。田英章、田蕴章两位教授的书写理论是反对转笔和捻管的。田蕴章先生在《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的第六讲《无字与捻管》中有明确讲解了反对捻管的理由。 回锋法书写长横 非回锋法写长横 上面的回锋法,是我们经常能见到的普及度非常高的一种写法,但这种方法是用很多动作完成个笔画的书写,书写速度慢,效率低,不流畅。而且楷书和行书之间用笔无法有效的承接。很多学者认为这种笔法是在明代以后才开始流行的一种近代笔法。当前绝大多数的书法爱好者,甚至是专业书法家都深受这种笔法的影响。 下面的非回锋法,书写过程不需抬笔勾画,一笔完成。而且所用笔法能应用到所有书体,使书法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应用到了晋唐书法理论中的很多技巧,从执笔到运笔都与近代书法有很大区别。但因为古笔法的濒临失传,使这种方法不被广大书法爱好者所熟知。本文作者所著的《晋唐笔法》为你揭开了这种笔法的神秘面纱。 下面两图是回锋法短横和非回锋法短横的对比 回锋法写短横 非回锋法写短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