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经验——金明渊

 忘问切 2014-10-19
证治经验
   一、慢性支气管炎
    金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喘息”、“痰饮”范畴,合并肺气肿时与“肺胀”相似,演变成“肺心”时又兼属“心悸”。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当主责肺、脾、肾三脏,标实则以痰饮为主,兼涉寒、热、燥之邪。病初往往是因外感咳嗽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渐致三脏阴阳亏损而转变为内伤咳嗽。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病理过程是肺→脾→肾,或由脾→肺→肾。凡罹患慢性支气管炎者,必先有脾肺之虚。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反湿为痰,酿成源源不断之痰饮;肺虚频频感外邪,引动宿饮,导致宣肃功能失常,而成慢性咳嗽、气喘、咯痰之症,日久累及肾气之蒸腾气化,下纳呼吸之气功能,出现动辄气急症状。
    金师言:由于现代医学抗菌素能有效控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感染期症状,以及患者长期以来对中医擅长慢性病调养的观念,因此临证中大多数患者是在慢性迁延期来中医求诊。故治疗上应抓住脾虚、肺虚和痰饮三个基本点,标本兼顾,补泻同施。
    金师喜以小青龙汤合玉屏风丸加鹿角为基本汤方治疗本病。玉屏风丸为治表虚自汗而设,对方中白术,金师每相对重用,以增其补脾作用。鹿角温补肾阳,为血肉有情之品。金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病程往往较长,下汲肾阳为其必然趋势,若已病肾阳虚者则理当兼补肾阳之不足,而病初既使尚未累及肾阳之时,亦当需注意先安未病之地,以截断扭转病变趋势,对治疗和控制本病具有一定意义。临床根据其兼症不同,配合适当损益。咽痒者加蝉衣、僵蚕、杏仁,祛风宣肺;痰多者加三子养亲汤化痰降气;凌心射肺之时则用参附龙牡汤回阳固本,以缓标急诸症。金师还奉“冬病夏治”之训,每嘱病人在小暑至大暑间以玉屏风丸、右归丸(肾阳虚为主)或附子理中丸(脾阳虚为主)各6g一次,每日二次调服,常获事半功倍之效。
    二、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长期见食不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在城市小孩中显得更为突出。金师认为,本病属中医“恶食”范畴,以导致本病的诸多病因中,由于家长过于溺爱子女,缺乏正确育儿知识,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片面追求高营养,盲目杂投蒸炸、粘腻、炒香等甘肥厚味食物,或滥服巧g力、蜂乳、银耳、桂圆等滋补之品,或任小儿偏食偏嗜、食不定时,饥饱无度,是目前患儿的主要致病原因。《内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柔弱稚嫩之脾胃何堪任如此重荷,因而导致中州受损,运化受纳失职乃成厌食一症。矫治厌食,法当以和为贵,以运为健,宜取轻清之剂醒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然掣肘者在于患儿本已对饮用品产生厌恶,何堪再纳味苦涩口之药汁。而家长往往爱子心切,冀孩子能进药愈病,故强喂之。如此恶性循环,厌食服药、进食之感日著。金师根据本病临床特点,奉《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之训,创制“五果汤”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其汤均取食物类健脾开胃、消导化滞之品,如莲子肉、扁豆、炒谷芽、炒麦芽、山楂、陈皮、青皮、神曲、米仁、大枣、秫米、砂仁、胡椒、香橼、佛手、枳壳、荞麦、鸡内金、饴糖、锅粑、杏仁、龙眼、石榴皮、瓜蒌、粟子、桂花、使君子、榧子、槟榔等等,根据患儿不同病情,选用其中适当药物。另外,还按照时令情况,选用适当的新鲜瓜果(如杨梅、荔枝、无花果、葡萄、苹果、西瓜等)置于五果汤中。经临床实践证明,五果汤不仅对厌食症疗效较好,且因以上诸药煎后气香味甘,药汁比较清澄,加之服药取频饮量少之法,故易为患儿接受。症状消失后以五果汤诸药研粉与香糯粉调匀后蒸成糕状,每日服用30~50g善后,是金师的惯用法,意在巩固疗效,使患儿的脾胃功能更臻完善。
    三、脑外伤后综合症
    脑震荡后遗症是骨伤科临床之常见病。古代称为“脑气震动”或“脑髓震伤”。治疗本病常用方法有益气化瘀、祛痰通络、平肝潜阳、安脑宁神、和胃通腑等等。金师认为:脑震荡初起确当以化瘀、平肝、祛痰、通络诸法。然一旦病情延久不愈总有因邪实内阻,导致气血运行受碍,髓海及脏腑供养不足而迭生他症的病理变化。临床症状也多见虚象。治当谨守病机,既然病已由实转虚,虽尚属本虚标实,然是时病家已虚不耐攻,故治当填补精血在先,继予理气、化瘀、通络,再以补养善其后,此即徐大椿所言:“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者也( 《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临床所遇该类病人,多用此法治之,颇验。
     处方用药金师喜欢以六味地黄汤合龟鹿二仙胶填补精血。六味地黄汤乃调治肾阴不足之第一方,《小儿药证直诀》取其治“解颅证”,金师认为本方具有补脑养髓作用。龟版、鹿角二药,皆味厚性浓,为血肉有情之品,具益肾补虚,化瘀行血功能。然龟版专于滋阴补肾,《本草通玄》言其“大有补水制火之功,故能强筋骨,益心智……去瘀血,止新血”;而鹿角长于温阳益肾,其味咸气温“咸能入血软坚,温能通行散邪……遂邪恶气,及留血在阴中……折伤恶血等证”(《本草经疏》)。二药相配,阴阳同求,攻补兼备,既能大补精血之源,又能逐恶血,对脑震荡后遗症有特效。
    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结肠部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纤维结肠镜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明显上升。本病多属中医“泄泻”、“肠癖”、“滞下”等范畴。
    金师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其标在肠,其本在脾。脾主运化,为化生之枢纽,若脾运失职,湿从内生,蕴而化热,湿热下移,蕴结大肠,肠道气血凝滞,壅而生脓,腑气传导错乱;或脾虚统摄无权,血溢肠中,与内蕴之湿热相搏,化为脓血则见腹痛腹泻、便下粘液、脓血等症。目前中医界对溃疡性结肠炎报导论述颇多,见仁见智,各有所长,其中也不乏从脾而治者,然以重脾阳虚、脾气虚者居多。金师经长期临床观察探索,发现本病因脾虚邪盛或失治误治,往往成迁延不愈之慢性泄泻,脾为中州之府,运化水谷精微,今脾气、脾阳虚,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之功本已失常,复加长期泄泻,伤津耗液,脾阴必定日见耗伤,脾阴不足使脾脏本身失于充养,导致脾之升清降浊功能进一步衰减,导致泄泻日重一日,至此,脾阴虚反过来又成为泄泻进一步发展的病因。因此,保护和滋补脾阴,使脾脏得到充分滋养,才能在温养脾阳、补益脾气的同时,使脾的运化功能恢复正常。犹如炉中炭源将竭,理当先添炭源,复以扇给其氧,方能使星火再成燎原之势,反之若仅给其氧,则必为短暂一燃。
    故治疗上金师强调不能滥用误用清热解毒之品、苦寒止痢药物,以免雪上加霜,使脾阴进一步耗伤,特别是病程较长迁愈者,更当慎之又慎,免犯虚虚之戒。遣方用药金师多以自拟益脾滋阴汤为基础方。方中黄精、太子参、沙参、白芍滋养脾阴;山药、黄芪补益脾气;补骨脂、附子温振脾阳,从而使脾阴得充,脾气得升,脾阳得振,再结合临证具体症情作适当增损,常使反复不愈之泄泻得以好转痊愈。
    五、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历代论述较少。陈士铎《辨证录》中云:“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者,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g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张景岳曰:“此证有可愈者,有可不愈者,亦在乎胃气之强弱,待时而变,非可急也。凡此诸症,……当此速扶正气为主。”金师认为,本病确如二位前贤所论,临床以虚证为多,部分病例属虚中挟实。对其虚目前医家多执肾虚一端。诚然肾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充则脑髓足,脑髓足则大脑思维敏捷、精力旺盛。老年人肾气肾精日渐衰减,脑髓亦随之退缩;若禀体素虚、操劳过极,房劳失度,大病久病之人,则肾气虚衰超出正常生理变化,致使髓海骤然明显萎缩而成本病,所以肾虚确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但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赖其滋养,年高之人肾气渐退已在必行,阻其大衰之势,除补其肾精之外,切当注重脾胃功能的调养。脾胃旺盛,则气血充盈,肾精化源不断,则髓有所充,脑有所养。反之,若脾胃一虚,气血肾精生化无源,再因脾虚内生痰湿,闭阻清窍,即使再补肾精,终究难挽病势。故金师在治疗本病上强调要以调理脾胃为主,辅以补肾填精。处方善以人参养营汤合龟鹿二仙胶加紫河车出入,慢慢图之,常获佳效。
    人参养营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又名养营汤、养荣汤。乃取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陈皮、远志、五味子而成。方中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熟地、白芍、当归补血养阴;五味子、远志宁心安神;肉桂温阳;陈皮理气;姜枣调和营卫。方书中言其能治“积劳虚损,四肢沉滞,呼吸少气,行动喘啜,少腹拘争,腰肾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阴阳衰弱,多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少者百日,渐至羸削,五脏气竭,难可振复;又治肺与大肠俱虚,咳嗽下痢,喘乏少气,呕吐痰涎等症”。金师认为本方补气无壅滞之弊,养血无粘腻之嫌;善于补五脏不足,长于平阴阳亏损;而其中尤以调养中州脾胃之虚为佳。故临证喜以此方调治一切先天后天、大病久病之虚损不足,往往能达预期效果。
    六、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胆系疾患中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或右上腹不适感,持续性钝痛或疼痛向右肩部放射,常于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或加剧,伴胃灼热、嗳气泛酸、腹胀等肠胃道症状。与胆石症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本病属中医“胁痛”、“腹痛”范畴。目前多数医家均认为本病为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化生湿热,影响肝胆之疏泄功能而发病。治疗上也多以疏肝利胆,化湿清热为主。方剂常选大柴胡汤、利胆排石汤、清利通下方等。药物则以柴胡、大黄、金钱草、茵陈之类。金师指出:慢性胆囊炎和急性胆囊炎虽在发作期症状基本相同,但其症状之缓急和发病机理有所不同。胆囊炎的发生主要是胆腑的阻滞、胆汁的郁结滞留所致。急性胆囊炎往往因湿热之邪骤然阻滞胆腑导致胆汁郁结不能排出而发病,而慢性胆囊炎则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汁的长期不能顺利通降而发病,湿热蕴结之象并不十分突出。根据临床观察,此类病人往往由于受寒、情绪波动或进食少量油腻之品而诱发,其症状常伴嗳气、纳呆、腹胀、便秘等腑气壅阻症状。故气机阻滞,阳气不运导致胆腑痹阻、胆汁分泌不畅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所在。治疗上金师独具匠心,取宣通痹阻之法,借用《伤寒论》治胸痹之枳实瓜蒌薤白汤,参入郁金、鸡内金、金钱草、留行子之类理气解郁,消石化瘀,稍佐清热利胆之品有随手奏效。
    七、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复杂且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综合症。祖国医学早在战国时期即有“癫疾”的记载,后世有“痫证”、“癫痫”、“羊痫风”等名称,其发病过程和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所指的癫痫基本相似。目前认为痫证的形成大多因先天因素、七情失调、脑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患它病之后,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其病理基础为肝脾肾损伤而使风阳痰浊,蒙闭心窍,流窜经络成癫痫之病。金师常告左右曰:痫由痰致,痰自脾生,脾虚痰伏是痫证的病变关键,因此治疗本病,当立足健脾,抓住蠲痰,兼顾肝、肾、心之虚,风、火、惊之扰,方能斡旋疗疾。
    治疗癫痫有人主张发作期应治标为主,间歇期则治本为主。然金师则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正虚之象往往伴随疾病的始终,即使在发作期、病人也往往虚象显露。因此,治本理虚之法,不论患者处于何期,均当主用或兼用,切不可偏执一端。中药治疗本病,特别要注重间歇期的治疗,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尽早促使脾健肾裕,痰消气顺,则顽癫可望向愈。金师临证常用自拟固本定痫汤为基础方,视具体病情变化灵活裁化,屡见良效。
    处方以党参、黄精益气健脾;生南星、白附子、全蝎辛温蠲痰、兼祛风解痉逐寒;远志、菖蒲、竹沥逐痰开窍安神。药后若见咯大量粘液痰或大便排出粘痰样物者,则为顽痰泄化现象,乃病情好转之征兆。若见明显痰涎壅盛者可加三子养亲汤加强顺气化痰作用;若肝风、肝火偏旺者可加龙胆泻肝丸、天麻、羚羊角粉等清肝熄风定惊;若脑外伤继发癫痫者必须加川芎、三棱、莪术等化瘀通络;部分长现病痫证者常可并发类似精神分裂症样表现,当加甘麦大枣汤、芍药甘草汤类和缓解郁宁神;若患者虚象明显则需选用龟版、鹿角、黄芪、紫河车、枸杞子、白术、山药、柏子仁、龙眼肉、酸枣仁等补肝、滋肾、健脾、养心之品。
    金师指出:痫为顽疾,临床反复颇多,从多年治病观察中获二点体会。其一;处方一旦见效,切忌突然停药或频繁更动,违此,往往会诱发癫痫发作,影响疗效。一般用药至少要坚持半年以上。其二:要注意服药时间,一般一日2次,每次间隔6~10小时为宜,若发作时间有规律者,则二次服药可集中在发作前6~8小时内尽剂,有利于药效的充分发挥。
    八、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消中”、“消瘅”范畴,最早出于《素问·奇病论》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其症状为“饮一溲二”,“善食而瘦”,“苦渴数次”,“热中善饮”等。
    金师道:治病必当先洞悉疾病之病因病机,方能掌握疾病各阶段的变化规律而选用对应治则方药。消渴病因甚多,主要因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或因精神刺激,气机郁结,久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或因劳欲过度,损耗阴精,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而发为消渴。
    喻嘉言说:“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极于肺肾……”。始于胃者,因胃中水谷之气与胸中天真之气灌注环周,乃得清明在身。若有所劳倦,伤其大气宗气,则胸中之气衰少,加之醇酒厚味,酿热伤津,致使脾胃失和则胃中谷气不盛,而胸中所伤之气愈加难复,不能g行,于是谷气留于胃中,水谷之气不得上充而内郁为热,热气熏入胸中,形成鬲虚胃热的局面。胃热则消谷善饥;脾热则不能散精,鬲虚则难以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以饮食不为肌肤,加之热盛耗阴伤营,故而消瘦;精微走注于下,故而尿甜;中消之病遂成。胃以其热上输于肺,则子受母累,燥热内燔,损伤肺阴。肺为水之上源,今肺为内热熏灼,治节失权,津液失摄;高源之水,又为内热所逼,故素蕴水精合外饮之水,建瓴而下,以致口渴引饮,小便频多,发为上消之证。肾为水之下源,上源既告匮乏,必然求救于下,加之肺胃之热下传于肾,或以石药复耗其真阴,或近女色再竭其精,阳强于外,阴不内守,致使肾阴亏虚而相火亢盛,则肾之摄纳不周,约束无权,水谷精微从尿而出,故溲如膏油,频数量多,此为阴虚火旺之下消。
    由此观之,本病初起于中焦(中消),次及于上焦(上消),后累及下焦(下消),日久天长,三焦俱病则三消合一矣。因肺肾同为水之二源,上源不足则难以施溉于下,下源告竭则无力蒸腾于上,肾火上熏华盖,肺热下迫水府,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脾胃既病,五脏不得水谷之精微,则更难重复,所以成病虽缓,愈病则难。同时变证繁多,如白内障、雀盲、肺疡、水肿、中风、耳聋、厥证等等。
    在治疗上,金师有其独特之见解,他曰:消渴就正气而言,始于胸中大气衰少;就邪气而论,发于胃中燥热炽盛。而热盛不但伤阴耗液,又可灼伐元气,即所谓“壮火食气”,故滋阴益气扶正是治本之法,应贯穿于本病治疗之始终。同时消渴病虽有三消之分,言之虽易,用之则难,因无明显区别及界限,故不必拘泥于三消,只要辨证不乱方寸,立法不越规矩,便可以执简驭繁,胸有成竹矣。喜用《医学心悟》之二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化裁。方中知母、黄连清热滋阴,花粉、沙参、生地滋阴润燥,白芍、五味子、山药、山茱萸肉、益智仁敛阴益肾,黄连、知母、生地据现代药理作用又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诸药合奏养阴清热,润燥降糖之功,药少而味精故临床应用,颇有效验。临床应用中尚随症加减而治疗消渴的兼证及并发症。气虚乏力加党参、黄芪;白内障、雀盲加谷精草;血压、血脂偏高加决明子、荷叶;手足麻木加木瓜;浮肿加茯苓皮。酌情变通,斯成善矣。
    九、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长期以来是中、西医界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难治病。西医由于病因至今未明,发病机理亦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治疗上除对症处理外,尚无特效药物能控制本病的延续和发展。中医归属“眩晕”“头痛”范畴,与“心悸”“中风”有一定联系。金师认为,本病虽然病机复杂,病变涉及面广,从脏腑论可责肝、脾、肾、心四脏;从病邪论则涉风、火、痰、瘀诸端,但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能抓住疾病本质进行治疗,自然就会得到良好的疗效。根据临床体会,高血压病的根本在于脏腑阴阳失调,而脏腑阴阳失调之中,又以脾肾二脏为疾病肯綮所在。思眠忧愁,劳倦太过,饮食不节,嗜烟喜酒,久居湿地,冒雨涉水乃至肝郁气滞等等,日常生活之异,往往最易最先损伤脾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一者可使水谷不化,反湿为痰,痰浊壅遏,蒙蔽清窍,乃作眩晕;二者可致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无以推运血液;三者引起气血匮乏,阴血不足,肝肾失养,肾虚不能上充髓海,亦作眩晕或头痛矣。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除脾虚充养不足继发肾精之虚外,禀赋素弱,房劳伤肾,年高肾衰皆可致肾精不足,造成髓海空虚而作眩晕或头痛;又肾虚肝所失养、肝乃刚强之性,本已主动主升,今阴虚不能制约阳气,则肝阳暴亢,肝风内动,发为眩晕或头痛。可见,脏腑失调之端倪先起之于脾,痰瘀生成之源必在于脾;而肾之亏损可直接引起眩晕,又可影响肝的阴阳平衡,引发肝阳肝风。所以唯脾肾之虚,才能旁犯肝脏,累及心脏,才能造成风、火、痰、瘀诸病理产物上犯清窍而造成眩晕或头痛。所以金师以十二字概括本病:关键在脾,根源在肾,变动在肝。
    在治疗方面,金师主张需分标本缓急。标急之时,金师特别推崇张锡纯之镇肝熄风汤,此方张氏原为治内中风证而设,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为治标之主药。用龙骨、牡蛎、龟版、芍药镇熄肝风。代赭石降胃降冲。玄参、天冬滋肺清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肾阴虚不能维系真阳,并挟气血以上冲脑部,故又加熟地、山茱萸肉以补肾敛肾。茵陈以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行,又能折其反动之力。金师赞其配伍精当,临床用于阴虚阳亢,痰火上逆之眩晕证甚为相合,若再添胆星、莱菔子以化其积痰,其效更佳。标缓之后,金师常以河车大造丸、杞菊地黄丸合人参养营丸、十全大补丸等缓缓治本。
    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缩小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临床以心绞痛型、心肌梗塞型最为常见。往往突然发病,来势凶猛急险,至今仍为中、西医的急证、重症、难症之一。目前中医界已逐步趋于一致地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以脏气亏损为主,虽然病位在心,但其发病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皆有关联;标实则以血瘀、痰浊、寒凝、气滞、热结等为多见。对此说法,金师执不完全赞同的观点。金师认为:本病虽早期阶段可能和脾虚痰盛的体质因素有关,然一旦形成冠心病,则主要是由于心脏本身的气、阳、血、阴不足,导致对血液的推动、温煦、滋养作用的减弱,造成血液在血管壁内凝滞、沉积、附着、成瘀、阻塞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使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不畅或不通,而引起卒然而痛。因此,本病除与脾虚痰浊有一定关联外,唯和心气、心阳、心阴、心血的衰少有关,其中尤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多见。因此,冠心病主要可分为二大类型,一为气阴两虚型,一为气虚阳衰型。前者一般病情较稳定,心痛发作亦较缓和;后者病情往往急骤发作,且反复颇多,心痛来势亦较急险。
    金师在治疗上对气阴两虚型喜用东垣之生脉饮为基础方益气养阴。其中人参的运用较灵活,西洋参、生晒参、太子参、潞党参、生黄芪常视具体病情之轻重缓急而选用,其剂量亦随症而增损;有时红参、白参并用,仅红参的用量明显小于白参,而且每与五灵脂、蒲黄、乳香、丹参、丝瓜络、片姜黄、玫瑰花、沉香曲、石菖蒲等既能疏气和血,通脉活络,又不助火耗液的药物配伍运用。金师曾多次谈及丹参及丹参制剂确实是活血化瘀之佳品,又能养血和血,对治疗冠心病本应十分妥切,但施于患者,效果往往不如预料之理想,关键即在于冠心病不仅是瘀血为患,更主要还是心脏的气血阴阳失调。因此,治标之品惟与治本之药同时使用,才能标本同治,相得益彰,达到更佳的治疗目的。对于气虚阳衰的病人,金师则以益气化瘀、温阳通脉为总则,一般多取补阳还五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去白酒加桂枝、山楂为方。方中以大剂量黄芪大补元气,推动气血运行,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通脉活络;瓜蒌开胸涤浊;薤白疏滞散结;桂枝温通宣痹;重用山楂则降脂化浊。典型病例即与此方,每多应手。若遇急险病例,再在此基础上略作加减。如心痛甚剧,有频临残废之恐惧感或心痛持续时间较长者,则加红参、白参、苏合香丸加强益气运血、温通开窍之功;如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者,应予参附龙牡汤回阳固脱。由于本证形成往往有一较长过程,心气心阳心阴心血之虚非一时即能完全恢复正常,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治方能杜绝复发、反跳之弊端。故金师常在症状缓解后再以丸药巩固3~6月。
    十一、美尼尔氏病
    美尼尔氏病是一种以发作性眩晕、耳鸣及波动性听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耳眩晕病,是导致眩晕的常见疾病。中医对眩晕历代医家颇多精辟论述,诸如《内经》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刘河间之“二阳相搏,从风火立论”;朱丹溪之“无痰不作眩”;张景岳之“无虚不作眩”;虞搏之“血瘀致眩”等等。长期以来,风、火、痰、虚、瘀五大因素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眩晕的病因病理,指导着临床实践。近年来,许多医家观察到本病既非单纯之风、火、痰、瘀,也非单纯之虚证,而是以肝、脾、肾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症。治疗主张在发作期以熄风降火、涤痰化饮为主;缓解期则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为主。金师认为是说虽然不谬,然泛指眩晕可矣,专指本病则差矣! 据临床所得,患者大多为肝郁脾虚之人。气机不畅,三焦气化因之失调;运化失司,水谷不化反成痰湿。一旦痰浊积甚,三焦壅塞,气机逆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胃之气挟痰浊上扰清窍,则眩晕骤然而作。观其临床表现,大多异人同症,恒而不变。病人往往陡然头胀头重如裹,头晕目眩剧作,如坐舟中车里,周围诸物旋转,唯平卧闭眼则眩晕稍减,不能独自站立行走。伴泛恶呕吐,胸闷不舒,脘腹胀满,舌苔薄白或白腻,厚腻,舌质淡或胖,脉濡或弦滑、弦缓等等。可见,本病标急之时,仅见痰壅气逆之象,每于肝风肝火瘀血诸邪相干不甚。
    金师治疗本病,重点着眼于肝郁脾虚,痰壅气逆之病机。标本同治,虚实兼顾,喜合温胆汤、四逆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泽泻汤、小半夏汤、茯苓半夏汤七方为一方,药用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大枣、甘草、柴胡、白术、天麻、泽泻、生姜诸药,自命为“温胆四逆汤”。全方和少阳而泄厥阴,补太阴而和阳明,升清降浊,疏利三焦。临证凡眩晕已发者,服此方七剂之内,每多奏效,故历用不爽。待其眩晕平后,再着重培土疏木以治其本,逍遥丸、参苓白术丸、人参养营丸、香砂六君丸等皆可选用,缓缓图之乃绝其病根。
    十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目前多根据胃粘膜组织学改变而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三型。临床以胀满、疼痛、嗳气、口苦、泛酸、吐逆、呕血或下血为常见症状,其中尤以胀满与疼痛一症最为显著突出。因此,中医将本病归属在“胃痛”“痞满”范畴之内。
    金师言:本病初起以气郁、食积、受邪为常见病因,成病之后,常因饮食不节、劳倦思虑、寒温失调、七情所伤而反复发作。本病的病机可归纳为肝旺、脾虚、胃实六字。“肝旺”,是指肝郁气滞、肝气横逆、肝火偏旺、肝阴不足诸端;“脾虚”,乃指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胃实”,则指食积、痰湿、瘀血、寒热之邪的停积胃中。在治疗上,金师根据胀满和疼痛二大主要症状的主次确定治法治方,最为常用善用半夏泻心汤、六磨饮子、黄芪建中汤三方,再随临床所见之具体症状,参合运用温、清、补、消、通、燥诸法,结合辨病论治,常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是为特色所在。
    慢性胃炎以胃脘部胀闷不舒为主症者临床每多见之,金师认为是症和仲景《伤寒论》中所述之“心下痞硬”症颇同,尽管有时亦有不同程度之胃痛症状相随,与“但满不痛”之训有违,但其主脉主症及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之病机与痞证十分相合,故临证但见以胃脘胀闷不舒为主者,皆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以和胃开结散痞。再据疾病之异,随证损益,每取良效。
    对于以疼痛为主症的患者,金师强调首先应辨其虚实,实证往往疼痛较著,或攻撑而作,或如刺痛刀割,或痛连二胁,多为肝胃不和,其中虽不乏夹食、夹痰、夹瘀、夹湿、夹泄、夹寒者,但总以气滞为主。故治宜理气通降为主。常用理气和胃之方有逍遥丸、四逆散、六君子丸、香砂六君子丸、柴胡疏肝散等,金师惟喜用《证治准绳》之六磨汤加减。方中乌药、木香行气;沉香降气;枳实、槟榔破气;大黄导滞通腑。全方共奏顺气通降之功。气机通降,胃气运行正常,疼痛之症平矣。虚证疼痛之特点是隐隐而作,绵绵不断。临床以脾胃虚寒型最常见。金师恒以常用方剂黄芪建中汤温阳益气建中。处方中喜以桂枝易肉桂而用。金师云:肉桂为表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