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官箴”

 雪峰读书 2014-10-20

 

旧时的官吏制度中,有所谓“官箴”。据辞书上解释,最初的官箴是指百官对最高统治者的规谏和劝戒,后来专指官吏的行为准则,是劝诫做官的警句名言。

“官箴”,作为一种官场文化,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内容非常丰富。

唐代武则天在《臣轨》中说:“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智者不为非其利,廉者不求非其有。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富财不如义多,高位不如德尊。”寥寥数语道出了官品树立的准绳。北宋的陈襄也著有官箴书,其中谈道:“有实必有名,虚誉暴集,则毁言随至矣。”讲明了虚夸好誉是为官的大忌。明代的昌坤在其《吏品》中写道:“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

河南叶县古县衙庭院中竖立着一块《御制戒石铭》。铭文写道:“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道出了官与民的关系,主张上不欺天,下不虐民,头顶三尺有青天,昧了良心是要遭天诛地灭的。有资料说,古代不少衙署中都奉有这样的座右铭。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现保存着一座完好的“浮梁县署”,在这座封建时代的县级衙署的照壁上,绘有一幅倒蝙蝠、莲花、如意云纹图。“倒蝙蝠”取谐音,喻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莲花则喻意清正廉洁。县衙大门的楹联是“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浮梁县衙最为出名的是三堂的箴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还有杜甫的诗句:“侧身天地更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等等,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写照。

古人的官箴,的确充满了哲理,但要按官箴所规范的要求去做,却非易事。《红楼梦》中写贾政外放江西粮道,很想恪守官箴,留一个清白的名声,所以对省州县招收粮米勒索乡愚等弊端一概革除严禁,对州县馈送通关节的也一概不受。谁知这样一来,断了僚属、衙役们的财路,于是“消极怠工者众”,请假的请假,告退的告退。而公事不能不办,粮米不能不收,节度的生日也不能不送礼,使贾政处于尴尬无奈的境地,还落得个不识时务,不能上和下睦的坏名声。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的黑暗官场,个别廉洁之士想卓立孤行,不辱官箴,实是难上加难。所以晚清有人赋《一剪梅》,词云:“仕途钻刺要业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廉恭。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大家襄赞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逢。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 做官做到这种地步,确是“成熟老练”到家了。这也可以说是对封建社会官箴的透视和隐讽。

做官能否清廉、勤勉与有为,与是否立有官箴并无直接联系,有不少立官箴的人,本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如大家熟悉的“公生明,廉生威”三十六字“颜氏官箴”,就是出自一个“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氏家族,以颜希深、颜检、颜伯焘、颜以燠祖孙三代四人为代表,以显赫的官位成为当时全国“二十八世家”之一而名扬华夏,尤其是以传承“三十六字官箴”、清廉为官、忠贞爱国、三代居官都渝守不变而为后人所称道,可谓表里如一,言为心声。有的虽立有好听的官箴,但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说的一套,做的是又一套,只能留下千古骂名。古往今来,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可见官箴的有无并不重要,关键看为官者如何行事,重在行而不全在言。

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官箴”仍有其可资借鉴的价值。为官者只要公正无私,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似秋水,去浊除秽,辨是非,明真伪,察秋毫,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戴,为官廉而不贪,锱铢不染,群众就会从心里佩服,自然就会拥有较高的威信,就会出现一呼百应,令行禁止,政通人和的可喜局面。否则,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唾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