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心理学拾偶 十三

 ywm77 2014-10-20
《老子》心理学拾偶   十三
 
第八章
 
经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无争,故无尤。

 

直译:高尚的德好像水的特性一样。水的最大的德性是滋润生长万物,清则清,浊任浊,不争高下,不择形地而存在,所以德行近于道。居住不择环境,心态安和平静,利泽万物不责回报,言语诚实守信,为人公正严谨,做事干净利落、合情合理,行动机巧敏捷,不失时宜。因为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所以不会出现过失,没有忧患。

意译:德行高尚的人的心态像水一样安宁平静,知行知止,普惠众生而不自我彰显造作,有时甚至甘愿被误解,也不进行争辩,为民而已。随遇而安,心若止水,慈心普施,诚实守信,宽和待人,动静合宜,善始善终。因为他不像普通人那样心浮气躁、喜欢邀功争利,所以他才会忧患不入,心态平和安祥。

心理学理解:如果牵强一点说,这应该描写的是有道之士的心理心态。

第九章

经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直译:因为有所把持就洋洋得意,可以休矣。因为有点能力就恃知骄能,锋芒毕露,离跌倒吃亏就不远了。财货有余,不能善守,贪富贵而人骄横,必致灾祸,咎由自取。功成事遂退而修身,这才是因循天理的完美的人生之道。

心理学理解:这一章本身就是直白的心理学描述,每一句都赤裸裸地展露小人得志的心态嘴脸。“持而盈之,……揣而锐之,……富贵而骄……”应该是狂妄无知的人的心态最直观的描述,正因为这些人有处处自以为是、时时高人一等的思想在作怪,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表现。

 

愆义:

八章、九章如果分开来看,似乎没多大心理学意义,但如果合起来对比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大有玄机。

第八章是继第七章的进一步讲解和阐发。有容乃大。至能至善至德的圣人,自然应该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心地宽广,无所不容的。不争而甘下,随遇而安,渊博而静,宽和仁厚。用水道之德来说明圣人之所以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原因。第九章则话锋一转,讲述小人得势时不可一世、骄奢淫逸的嘴脸和最终会得到的结果。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反版,是用目光短浅不考虑长期利害和最终结局,凭一得一能而愤世惑人的人行为举止和最后报应,来衬托“圣人”的胸怀宽阔博爱,说明自私与博爱两种不同心理诉求必然会有的不同结果。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意指知道何时行为处事,静如渊默,动如脱兔;内心宽厚,胸怀博大,严以律己,和以恕人;不贪不妄,施不责报;言必行,行必果,知人善任,处事合宜,不谋私利。

持而盈之。

意指因为比别人多一点、强一点、能一点,便骄傲自满、盛气凌人。

揣而锐之。

意指一旦得时得势,便气指颐使、自大狂妄、自以为不可一世。

金玉满堂。富贵而骄。

意指为富不仁,巧取豪夺,坑人利己,横行霸道,鱼肉乡里。

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原因是因为这些人只看到了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便自以为不可一世,看不起别人,偏执促狭,刁难好胜,为人处事总想高人一等,永远不会想到这样的做法会越是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却越是换不来别人的尊重,越是觉得高人一等,越是被别人看不起。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谒语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可能对每个人都能那么清爽地显现,毕竟就算是为恶,也有轻重缓急的分别。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面对这样的人,除非是利益相关者,大部分人都会敬而远之的,而且就算是不得不依附亲近的利益相关者的心里应该也多少会有些厌烦和逆反心理。正因为不得人心,所以这种人一旦失势或者遭人反制,很快就会树倒猢狲散,众叛亲离。“不如其已。……不可长保。……莫之能守。……自遗其咎。”这样的结果纵非必然也会是势然。与“夫唯无争,故无尤。”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至贤至圣相比,这样的人所差的不仅是思想道德,更有能否长久安身立命、近富后福的目标和眼光远近的问题。

“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遭罪”。同样,要想长久有福,更必须先造福他人,善待他人,就算没有回报,至少也不会遭反受击。这也是目光短浅的邪恶者或只看眼前的现实主义者争近利、锱铢必较、纷烦扰攘,高瞻远瞩的修道者随遇而安、宁静致远、吃亏是福的苦修后福的原因。

在这里有必要对多次提到的“鼠目寸光”“目光短浅”和“眼光长远”“高瞻远瞩”进行一些解释,单从词义上看,这些词语只是一些形容词,或者说是一些行为短语,没有多大特殊意义。但如果从人的内心世界的心理心态的表现来看,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学的意义,因为这些都是人的内在思想观念的外在体现。

 

“不学无术”和“博学多识”是知识,同样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显现。我们常说你能做什么,关键看你心里有什么。一个人心里有什么,在想什么,自然就会不自觉地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看得近的人是因为他心里只想着眼前的利益,从来不考虑后果将会怎么样,哪怕到临急时佛脚都没得抱,所以才会处处不合时宜、时时与人计较。看得远的人,总抱着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今天铺路,明天好走的心态行为处事,所以总会以大局为重,做事注意分寸。所以常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急功近利的人自然不可能看得长远,因为他要能看到远景的话,就不会自造绊脚石、为眼前利益伤害他人了。犯罪者总是自以为是地把暂时的侥幸看成平安,为躲过一时的追捕而沾沾自喜,因为他要是把能眼光放远一点,能明白犯罪一时,必须躲藏一世,被搜捕一世。能明白躲得过一时,难躲得过一世,以一生的时间被人搜捕,岂有不被人揪出来的道理!狐狸之所以斗不过猎手,是因为只要狐狸不死,较量就没完,狐狸再狡猾,猎手再笨,在反复的较量中,也会被猎手寻到弱点和机会,成为猎物。这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如果能思考一下因一时惬意或发泄将会本末倒置地换来一生的负重和压抑,也许就不会实施犯罪了。这就是目光短浅与眼光长远的区别。

看得远的人自不必说了,“宽和仁厚”与“绳蝇苟狗”,“知足常乐”与“得蜀望陇”,“兢兢业业”与“投机钻营”等形容词本就是为描写两种不同行径的人准备的。老子先哲之所以把人们的这些短视行为描写出来,主要是为了衬托道德贤圣高瞻远瞩的心态思想,既说明问题,又警醒世人。第九章“持而盈之,……揣而锐之,……富贵而骄……”是,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道竽。”也是。正因为这些人有处处自以为是、时时高人一等的思想在作怪,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表现。

 

所以道德也是一种心理学,是一种教人形成长期稳定的处世和行为态度的思想意识教育。而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从某一方面来说,也许要挖掘的就是人性中最隐秘的某些部分。而这部分恰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不想面对、不愿面对、不敢面对的。所以《老子》才会成了我们看不懂的天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