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对话”

 匹夫图书馆 2014-10-20

“这个问题,你们懂了吗?”“这样做,可不可以?”“你们喜欢吗?”在一些课堂上,这类无效问题、肤浅对话十分泛滥。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异口同声”地给出所谓的答案。

课堂教学是在互动中完成的,而对话是互动的重要载体。可是,对话也有质量高低之分:有的对话是机械的,停留在浅表层面,没有体现师生的智慧;有的对话则直指师生情感,并且关乎学科本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后一种对话称为“深度对话”,开展深度对话研究,就是要站在学生本位的角度,通过体现学科本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能对学科核心问题有深入思考,继而在课堂中进行碰撞交融,最终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一、告别一切按教学设计走的“流畅课堂”

很多教师对“好课”的认识存在误区。课堂上,一切按教学设计走,师生就像演员一样在演戏,过程清晰、流畅;课堂对话就像是在对台词,彼此心照不宣地排除了一切“意外”。这样的课没有深度。”

什么是“深度对话”中的深度?至少应包括四个指标:一是要深入到学科教材的本质;二是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三是要渐次推进学生的理解;四是要释放教学的多重内涵与完整价值。基于此,“深度对话”课堂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一切为了学生的真正理解。

深度对话的落实,必须首先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再度“深加工”。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即:知识的本质与规律、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知识背后蕴含的思维与思想。

加工的方式有“四个以”,即:以学生的角度阅读教材;以整体的思想梳理教材;以动态的目光研读教材;以比较的方法优化教材。

要在课堂上达成学生的“真正理解”,还必须做足基于理解的学情分析。过去,我们提倡“四维”分析法,是从生活基础、知识链接、学习困难和策略预设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开展“深度对话”课堂研究,我们可以在学情分析中强化对理解的关注。一方面关注学生理解的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关注学生理解的节点:本节课中学生理解不到或者理解不深的地方。

二、从典型课例中找寻“深度对话”课堂操作模式

深度对话的内容最终指向的是学科本质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而内心深处直指的就是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这决定了深度对话的话题不能是简单的认识性问题,而应该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开放性话题。

我们追求的不是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和封闭性,而是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最终指向学生的深层思维训练。

可现实情况是,一堂课有太多的教学任务要完成,有太多的知识点要学习,哪有那么多有趣的问题来承载?哪有那么多时间来消耗?老师每天都在琢磨,琢磨怎么让孩子high起来,什么样的问题能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什么样的方式能勾出每个孩子心中的那条“虫”,让他们有话可说,迫不及待尝试探究。事实证明,这个过程非常痛苦。

为缓 解老师们的痛苦,或者缩短痛苦周期,我们在课例研究中寻求突破,并进行总结提炼。比如说深度对话教学基本模式,它包括三个板块——生成话题、多重对话、视域融合。在基本模式之下,从语数学科的典型课例中提炼并建立起多种具体操作的变式,包括角色体验式、经验分享式、随机访谈式、话题讨论式、问题推进式、论题争辩式。这些极具操作性的变式是实际上是从老师的课堂中提炼而来,同时又因其具有的具体可操作性,被老师再一次广泛应用于自己的课堂,使深度对话课堂呈现出多样的形态。”

在课堂中,如何判定是否真正实现了对话的深度?我们可以开发深度对话的课堂评价表,从教材、教师、学生(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课堂中的深度对话过程、学生深度学习发展水平)三个维度着手,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和思考。

比如深度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中有静态的,即师生间、生生间隐藏的内在的思维活动;也有动态的,即外部的外显的表现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综合选择其中的5个侧重点进行对话过程的评价,形成了评价标准表。五个侧重点可以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展开多维多向的对话交流;聚焦学生的学科思维;体现对话交流的层次性、整体性;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本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53f54b0101h6bq.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