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实比小说更荒诞:读《达维多维奇之墓》

 昵称535749 2014-10-21

“一位作者若能在一本135页的小说里模仿这么多位风格迥异的作者,那么怎样赞美他都不为过”布罗茨基在回答别人对于丹尼洛·契斯抄袭索尔仁尼琴、乔伊斯、博尔赫斯等作家的污蔑时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说实话,这样的评价,在你看过契斯的小说后真的不为过。

《达维多维奇之墓》被很多人视为继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库斯勒的《正午的黑暗》之后描写极权的经典。 《正午的黑暗》 我没有看过,但反乌托邦三部曲的 《我们》 、 《1984》 、 以及《美丽新世界》我早就接触过,还有那本《动物农场》也是看过的。这几本书都将隐喻与象征发挥到了极致,让我们极不情愿的触碰到了不幸被言中的未来。

几本书下来最极致也就是《动物农场》里“拳师”的悲剧,《我们》中“粉色配给券”的生力,《1984》里“老大哥”的专横以及《美丽新世界》中“野蛮人”约翰的困惑。这些小说中营造出来的恐怖、压抑、窒息毫无疑问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现实生活咄咄逼人的气息。小说通过构建荒诞来激发人们对命运的思考,对前途的考量。如果失去现实的基准,这一切也都失去了意义。但这些描述集权的小说无疑成功的在现实与荒诞之间游走,号准了这一脉搏。

契斯的 《达维多维奇之墓》 读起来依旧是那么荒诞,可是当作者告诉你这都是真实的故事时,你是会更加惊讶还是会更加惊讶?人类集体狂欢书写的历史超越了任何一位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契斯所做的仅仅是用一位作家的文笔与技巧将历史反映在纸上,告诉我们曾经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荒诞。那些曾经狂热的革命者却倒在了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美好制度下,昔日的同志成为了摇旗呐喊者,整个世界荒谬到否定了其一生所做的一切。“母猪吞吃了自己的猪崽”,迫害者不比受害者活得更长。肉体的折磨,精神的折磨,谎言成为了事实,美好变成了丑陋。

与《栗树街的回忆》一样,契斯保持了手法上的一贯性,片段式的叙事风格辅以蒙太奇式的画面让书里的革命者成为了形象极其鲜明的存在。这无疑对于读者的感受度也是更加强烈。然而,本书却比《栗树街的回忆》要更加完整。作者似乎是有意要把这些革命者的经历更确切的传递到读者的眼里、心中。但行文依旧是诗意的,透着虚无主义的调子。

把契斯放在心里读,将《达维多维奇之墓》放在历史中去体会,现实与荒诞似乎没有距离。其实我多想成为《V字仇杀队》里的V,在载满炸药的地铁奔向国会大厦地下时说一句,“这个国家需要的不是一栋楼,而是希望”。可是,现实却总是人吃人,比小说荒诞,也比电影残酷。(《达维多维奇之墓》书评/杜子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