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宋词中凭栏及其它词句的运用
喜爱古典诗词,数十年不改初衷。在长期的阅读学习中,发现古人们对;凭栏,倚栏,倚楼,倚阑,倚危亭,抚危栏---等词运用频繁。如;阑干长对西曛倚;【贺铸、踏莎行】;凭栏目送归鸿;【戴复古、木兰花慢】;凭栏手撚花枝;【秦观、画堂春】等诗词,类似这样的运用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建筑在诗词歌赋中往往被赋予雕栏玉砌,楼台亭阁等美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古典建筑往往都配以漂亮而又精美的栏杆。其作用无非是对建筑的美化及安全角度而设计的。然而,它却在文人墨客笔下熠熠生辉,屡用不鲜。巧妙合理的运用,使诗词如锦上添花颇具人们的审美欣赏价值。;楼上黄昏杏花寒们,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思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阮阅、眼儿媚】词句倾诉别后相思之情,此时所见;斜月,燕子;此时所闻;画角声残;。由此抒情主题逐渐进入深度的相思境界,在此处,凭栏显然不是在突出栏杆的建筑学价值,但又不可否认此时所见所闻则全是栏杆,由此可见,凭栏可称得上是主体把握自然景观的角度。词的下阕,属于假想与抒情,是根据凭栏所见所闻而来,尽管创作主题可以精骛八级,心游万仞,但仔细分析,把握情绪的角度却未变。因在此词中,建筑物的局;栏杆;部与整体;楼;同时出现,但有时只出现整体而把局部隐含其中,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倚危亭,恨如芳草;【秦观、八六子】这里所讲的;倚楼;,;倚亭;实际上就是凭栏。以上所涉的词例,凭栏都醒目地出现在首阙,但也不乏在词的尾阙出现;倚栏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李纲、六么令】再如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词写哀怨,则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末句推出主人身份并点明其视角,目的使人清楚想山想水,茹恨含思,都归于她于明月下,倚栏时的心事。以凭栏为视点倘若放在词首,由远至近,那么,情感的变化则更加明显。整首词就是一个留与取的过程。再如;黄昏独倚朱阑;【冯延己、清平乐】;尽日凭栏楼上望;【潘阆、酒泉子】等,总之,不论凭栏在诗词中的如何运用,作为它在诗词中的位置,作用则是重要的的表现手法之一。
多年来,对唐诗宋词的钟爱,痴迷之心有增无减。在学习品读中发现历朝历代的诗词大家们都喜欢把凭栏,倚栏等词句镶嵌于诗词歌赋之中,使之作品如锦上添花并更具鲜明特色。如;烟波满目凭阑久;【柳永、曲玉管】;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秦观、满庭芳】;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辛弃疾、满江红】等比比皆是,由此看来,以凭栏远眺,作抒情主体能使诗人想象力愈加丰富,其情愈深发挥愈发饱满。凭栏时间的延续,则是情绪的积蓄,情感的倾泻,用以表现形象更为突出.如;最怜予,洞箫声尽,阑干独倚;【李演、贺新郎】;时移事改,极目伤心,不堪独倚危栏;【赵可、雨中花慢】等,不难看出,这些都形象的刻画出了一幅幅孤寂凄冷的艺术画面,透过外在的孤独,不难感受并把握其内心深层的孤独。这种内心的孤独在唐宋诗词中随处可见。;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王禹偁、点绛唇】知音难求,凭栏的意绪始终无人理解,只有沉默。;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沉默是孤独的知音,由此看来,抒情主体对自身孤独的深刻认识,即是对凭栏情绪最充分的自然流露。次之是姿态之静。;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黄公度、青玉案】;但凭栏无语,烟花三月春愁;【郑觉斋、扬州慢】倚栏伫,;静;无语;并非意味思绪的停止流动,恰恰相反,此时无声胜有声,;倚楼无语欲销魂;【寇准、踏莎行】;销魂;道出了;无语;的真谛,乃倚楼无语的绝妙诠释。;凭栏半日独无言;【李煜,虞美人】等皆是如此。另,唐宋词也在动词恰如其分的予以表达;醉袖抚危栏;【张舜民、卖花声】;醉拍阑干情味切;【李煜,玉楼春】;栏杆捶碎,酒狂忠愤俱发;【吴渊、念奴娇】等都把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情感,借助于抒情主体凭栏时的动作表达的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唐宋诗人还善于运用凭栏强化抒情效果。如;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晏几道、御街行】;十二阑干亲倚遍,愁来天不管;【朱淑真,谒金门】,可以说,诗人们一旦具备了此种写作及运用方式往往情感倾泻,不易控制。;倚阑滴尽胭脂泪;【刘辰翁、踏莎行】;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李煜、山花子】;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韦庄、浣溪沙】,说白了,还是晏殊【踏莎行】说得更为精准;凭栏总是销魂处;毋容置疑,栏杆是销魂的处所,凭栏就是愁与恨的代名词,所以才会产生;独自莫凭栏;【李煜,浪淘沙令】;莫把阑干频倚;【万俟咏、昭君怨】这样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好诗句。
阅遍古今诗词,名家名句中不乏大量凭栏的词句在运用,从词的结构上看,绝大多数词调分上下尾阙或上情下景,上景下情或情景交融不分。所以,我理解为;写景,就要选择角度。抒情,必然要有个方式。角度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诗人们喜爱并选择了凭栏这样的词句,既是历史,又是现实。既有词的因素,也有物的制约,更大多的是传统影响及大量深受人们喜爱流传至今的美好诗篇。
林海深处----十月二十一日拓荒牛诗社,书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