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精妙总结概括了中国一切艺术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对兴盛于当代的中国小小说艺术,也同样适用。笔者将以此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小小说的暗示艺术。
1 暗示的缘由 为何不可以直截了当表达而要暗示呢?原因有: 1.1 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文字不能写出所有的语言,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出人的意思。而文学创作又必须表达人的意思,怎么办呢?《周易》又有言:“圣人立象以尽意。”圣人就是借用“象”来表达未尽之意的。用“象”表达,就不是明示而是暗示。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彤也。”表面上讲,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质上,孔子是在暗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志向远大的君子,就应像松柏一样,经受严峻考验,仍保留“英雄本色”。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说:“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是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这里实际并不是不能表达,而是不能直接表达,或直接表达效果不好,那只有间接表达了。而暗示就是一种好办法。 1.2 不便直说人生世上,很多话是不便直接去说的。概括一下,最起码有三大类。首先,话说出来不文明不礼貌。如果非要说,只有含蓄地暗示。比如,老人去世,一般会说“老人家什么时候走的?”。这儿的“走”就是一种暗示,既暗示老人的去世,又表示对老人的尊重。其次,有些事很敏感,比如商业秘密、宗教禁忌等。如果直接说,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杀身之祸。只好借用暗示。再次,道德忌讳。 比如说对“性”的处理,英国著名作家、学者戴维·德洛奇曾说:“暗示在对性行为问题的处理上是一种尤其有用的方法。小说向来探讨的是两性的情感和情欲,但以前在小说里对性行为进行直白的描述是不允许的,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暗示是一种解决方法。”[2]通过暗示,不仅使文章免遭舆论谴责或封禁,还可为作品增加一份朦胧的效果,同时使读者获得精神的净化,灵魂的升华。 1.3 曲径通幽所谓暗示,走的就不是直路,而是曲径,曲曲折折,深深浅浅,变化无穷。中华艺术历来强调含蓄委婉,看重言外之意,说明了,就不美了。美是一种含蓄,一种暗示,一种表面的平淡,一种难以言说的隽永。柯灵先生说,小小说是“音乐的小夜曲,情致婉款,音色缠绵,一样的绕梁三日,使人意远”。L4 我们说,小小说更像一个江南女子,她轻移莲步,从小巷深处缓缓走来。你可能从未见过她,又觉有点面熟,你正在思考,她已悄然而去。她的衣着并不华美,生得也不艳丽,甚至平平常常,素素朴朴,就如邻家的小妹,可她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充满神韵,让你心往驰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