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恢复使用繁體字的三個理由

 真友书屋 2014-10-22

【小編按:文中所謂的”繁體字“,正確的稱謂是“正體字”。“正體”的說法,來自唐代的《干祿字書》,一些朋友就不要再誤以為“正體字”是“台灣”的名詞了。以下這篇文章的論述十分中肯,舉例也十分到位,具備專業水平。


恢復繁體的三大理由


(一)、簡化方案中以一字合併多字易引發歧義。


在簡化字方案中,由於將很多意義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關的兩個字或多個字合併為一個字,閱讀時容易產生歧義。比如,餘余、雲云、後后、裏里、松鬆、穀谷、鬥斗、幾几、徵征、曲麯、丰豐、表錶、衝沖、叶葉、盡儘、發髮、歷曆、鍾鐘、干幹乾、復覆複、雕凋彫等。雖然有時候我們也能根據上下文來確定某一字的意思,但多保留幾個字形以減少文字上的歧義,我認為是值得的。如果在簡體文本中,本來只想檢索「雲」字,但檢索結果云字也大量參雜其間,需要人工再進行區分,增加了工作量。這些都是計算機漢字處理技術中出現的新問題,我們在文字整理工作中必須注意。


(二)、推行簡化字後增加了成本,帶來極大的浪費。


八十年代以前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簡化字差不多可以一統天下,只有少數古籍使用繁體字。但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由於港澳臺以及海外漢學界仍然使用繁體字,一些中國大陸出版的書籍還需要再出版一個繁體本面向海外,而引進的一些繁體字書籍又須改印為簡體字。這時候開始感到問題存在。第二套簡化方案的廢止正是在開放之後。現在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後,大陸與港、澳地區的交往更趨頻繁,信件、公文、合同、章程等文書都增加了處理難度。請想想,《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該印成什麼字體呢?還是兩種字體各印一套?另外,最近十年來網絡興起,網站紛紛出現,但很多網站不僅製作簡體網頁,還需製作繁體網頁。我們只要看過一些網站就知道這一點,如CHINA中華網。這些都已經造成而且正在繼續造成極大的浪費。大陸和臺灣本來是同文同種,但現在卻搞成不同文,其過錯在於我們自己。就大陸來說,由於事實上不能完全廢除繁體字,簡化字和繁體字同時使用,大的字庫中既要包括簡化字又要包括繁體字,於是字庫大大增加其字數。如GBK中既有国又有國字,既有钟字又有鍾鐘二字。不僅GBK如此,GB2312-80也增加了字。由於馀字在1986年的《簡化字總表》中取得了合法地位,GB2312根據類推的方法造出了字,這樣在GBK中便有了余馀餘三個字。簡化字帶來的電腦操作上的弊端還不止這些。很多做過文字處理的人常會遇到簡體字轉化為繁體字的問題,由於一個簡化字有時對應多個繁體字,加上軟件設計上的缺陷,把云一概轉為雲,余一概轉為餘,里一概轉為裡的事情屢見不鮮,令人哭笑不得。繁體字轉換為簡體字雖然沒有上述問題,但一些僻字因為不能識別而變為空格也經常發生。像東方快車、Word2000都有類似的缺點。此外,GB2312中也包含了後、於、锺等不在《簡化字總表》中的字,繁體本的後字轉為簡體仍然作後字而不是后。不知道算是折中和進步還是自亂其例?如果沒有兩套文字系統,就不會有這些轉換帶來的煩惱了。


(三)、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割裂傳統文化。


簡化字最主要的缺點就是破壞漢字的字形結構,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弊端。歷史上漢字的字形也屢經變化。如漢字由小篆變為隸書再楷化,其間字形都有較大變化,但這些比起簡化字來說已經算是較小的了。歷史上人為地進行文字改革,較大的只有兩次—秦始皇時期和共產黨執政時期。但秦始皇是為了統一戰國時期各國不同的字形,以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共產黨將文字簡化主要則是出於一廂情願的想法,即將漢字筆劃簡省後便於學習和使用,而忽略了漢字文化的傳統,這其中也包括漢字造字和字形構成的基本規律。很多漢字在簡化時沒有考慮字形,常常僅是將其視為一個符號。這樣做的結果就使的一些字不再適用於六書的規律。比如雞字左邊原本表聲,簡化為鸡字,左邊的「又」完全是一個符號,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說「又」就等於奚,但同樣這個「又」,放在汉字裏寫作漢,在欢字作歡,在仅字作僅,在凤字作鳳,在邓字作鄧,在戏字作戲,在树字作樹,在对字作對,在轰字作轟。再比如乂,在赵(趙)字中等於肖,在風字、岡字、區字、網字、鹵字中又是什麼呢?「文」字在这(這)字中表示言,在刘(劉)字中又是什麼呢?團字中專是聲符,簡化成团,方框裏的「才」是什麼意思呢?很多按照草書筆意原則簡化的字都存在這問題。如长(長)、书(書)、专(專)、杨(楊)、东(東)、车(車)等字。至於一些新造字如灭(滅)、丛(叢)、导(導)、卫(衛)等更是不知所云。


簡化字中仍有很多字的筆劃太複雜,如果完全按照書寫簡便的原則,我們還可以將很多字繼續簡化下去,也就會更進一步地破壞漢字的結構、脫離漢字的歷史。1977年的第二套簡化字方案也正是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出臺的,結果呢?雪寫作彐(這和電寫作电,雲寫作云有什麼分別?我們現在只是因為看慣了第一套簡化字纔不覺其怪)信寫作 亻文,餐寫作上“├”下“夕”,煤寫作 火乚,稻寫作 禾刀,展寫作尸下加一橫,圓寫作元,蛋寫作旦,「元旦」二字則不知所謂。這樣還能算是漢字嗎?還需指出的是,簡化字對筆劃的精簡並不如想像那樣多。根據對掃盲2000字繁簡不同書寫的統計,筆劃減少僅12.5%。要知道這2000字很多都有簡化寫法,如果以GB2312-80(《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來統計,筆劃減少的比例還將大大降低。


破壞漢字結構還引出部首歸類的問題。漢字是音意文字,字體結構中往往包含聲符和意符。現在的簡化字因為破壞了很多漢字的結構,也就使得很多漢字不倫不類,一些簡化符號既不能表音又不能表意。如上文所說的「又」、「乂」等。傳、摶、轉、團字原來都是同一聲符「專」,現在卻變成传、抟、转、团,團字和其他字之間再也看不出有什麼聯繫。更為荒唐的是愛字寫成爱,連心都沒有了還怎麼去愛?雖然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但愛由心生總不錯啊?愛原屬心部,現在竟然屬爪部!聲字原屬耳部,声現屬士部,真不知道聲和士有什麼關係?鳳字當然應屬鳥部,現在凤屬几部。這些都很難讓人能理解和接受。


漢字簡化的另一弊端是產生了一批形近字,讀寫上容易出錯。漢字原本就有一些形近字,如己已巳等。但簡化字更增加了形近字的數量,如厂广、泸沪、远运、从丛、汇江、仑仓、厉历、义乂、风凤、归旧、设没、划刬等。這增加了排印和閱讀上出錯的幾率。


不管當初搞文字改革的那些人想到過沒有,簡化漢字的實際後果就是讓現代中國人遠離我們的傳統。五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中國人已經習慣了簡體字,而看不慣繁體字,會寫的就更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就是這樣被人為地隔開了。我們常常責備青年人不注重學習傳統文化,他們看到繁體排印的古書就自然產生生疏隔膜的感覺,怎麼可能去學習呢?一些優秀的古典著作也有簡化字排印本,他們仍然不會用心去讀,究其原因也與我們的語文教育有關。我們建國以來太過忽視文言文教育(過去反傳統,批判「封建糟粕」,那就不用說。)如今終於嚐到了惡果。幸好,現在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而且正在改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