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说|取类比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论(孙曼之老师讲稿)

 妙语连篇 2014-10-22





学习中医怎么才能学好?把《伤寒论》、《黄帝内经》各种方子都背下来?小编想,未必。这只是学习道路的一小段,我们在学习时背诵时不仅仅就是把书背下来,而是要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后面蕴含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下面我们跟在孙曼之老师探讨学习中医的关键是什么?


主 讲 人:孙曼之

主 持 人:郭宜可

文字校对:青莲 若素 疏狂一醉

文字整理:嘻嘻田 放低 素茶女 子轩 Lynn


我们学习中医的关键是学习中医的方法论,而辨证论治就是对于传统的方法论运用的结果。我们先看一段《易·系辞》。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易·系辞》

「诸」「之于」两个字的合字,它要是两个连着快念的话就成「诸」了。古代写字困难,就把那两个字合到一块儿,一个字顶两个字。所以这是「近取之于身,远取之于物」。

古人从天到地,把事物分为八类,总结它们的规律性东西,于是就产生了八卦,古人把神秘莫测的东西就归结为「神明」,因为神明就是我们不能解释其原因的。虽然人类是万物之灵,但是我们人类还有很多事情不能完满的解释。对于这些不能解释的这些现象,古人归之于神明,宇宙间一种力量。

现代科学仍然有同样不可以解释的层次,否则为什么讲「科学发展从来就是无止境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类」是作为动词,也就是「分类」的类,把万物都分成类。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意思是说:《周易》的「易」就是象,图像,为什么叫做象?因为它和另一件事物相像,「象也者,像也」,意思是:象,所相像的东西,就是因为它是同一个图像。

这样说来,一个图像,也就是一个卦,和它相像的东西可以有很多,可以说很多东西很多事物都和它相像,那么这样用延伸视角来看,一个图像的内容就丰富得很,可是它又是易简之道,因为它只是这八类,只是把万事万物归纳为八类而已。

假如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为具有共同性质的八类,那么这里面的意义就在于:就和把植物分类一样,你把它分门别类,这不难搞。西方的植物学它们把植物分类,根据形态,它可以进行精细的描述,不必画图你都能知道那东西长得是什么样,根茎叶籽全部描述得很清清楚楚,但是,它是一种外在的描写,形态的概念,并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八个卦。

在中国传统的卦象里面,它们是同类的,但它不仅在形象上有相似之处,在性质上也有因为它们的相似之处而也具有相似之处,形象和性质具有一致性,这一点就和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方法论,大不一样。

从科学观点来说,形象和性质没有关系,没有必然联系,同样一个形状的东西,比如说,圆形的东西,天地之间圆形的东西太多,它们的性质有什么相似之处?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可能一样嘛,对吧?

因为西方的科学是从分析入手的,越分析越细,从分析再到归纳,才能看出事物的性质。它越分越细,比如微观粒子世界,现在都分到了夸子了,对吧?原子分子都不够了。它越分越细,事情就越来越复杂,以至于达到了「知识爆炸」的地步。

但是,中医它就不是这样。最根本的理由在于它的性质是相似的。八个卦分为八种性质,所以金行的人就是具有金的某些性质,木行的人就有木的某些性质,如此等等。

从性格上来说,木行的人有仁义的,有恻隐之心,金性的人就独断,他可以变成杀人魔王。当然也可以变为勇士。这些说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我们没有在临床实践中、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眼前的很多现象,来验证这个问题的话,那我也是绝对不会相信这些说法的,相信接受过科学教育的在座的各位,也同样不会相信这些东西。我之所以今天讲这些道理,是因为我们整天都在临床,每天都在通过实践验证了这个问题。

这套取类比象的方法论是如何在中医里面运用的呢?

《灵枢·刺节真邪》中用方法论的为我们做出了很多好的示范。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故可为解。」


「解论」,解释的说法。为什么能够作出解释呢?这是因为人与天地相应,成为「人参天地」,所以人的病理现象和天地之间的变化相似,可以以类推断,「故可为解」。


「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洳,渐洳,润湿之气)。


下面的土地潮湿,上面就会生长芦苇,这是一种因果关系。雨量充沛,植物的营养往上面提升,叶子茂盛,那么根系就会缺乏汁液,因为汁液都升发到了上面。


「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肉淖泽」(淖泽,湿润的意思)。


夏天气候炎热,人气在外,也就是汗出的时候,汗孔开,里面的血气就会发到外面,外面的皮肤就会潮湿。


「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


天气寒冷的季节,人气就在肌肉的深层。人气是指存在于人体之内的阳气。这种阳气,不同于卫气。可以理解为生命的气场。这种气场形成了人体对于寒热等外邪的抵抗力。


在不同的季节,人气随着天气的高低而深浅位置不同。在炎热的季节,人气随着汗出而居于体表,而在寒冷的季节则退于深层,这就是所谓的「人气在中」。这个时候就会「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

在《素问·天元纪大论》里提到「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这两句话就充分的体现了中医的这种特点。「简而不匮」,就是你看起来,它的内容并不复杂,提纲挈领,只是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可以说很简单,但是它应用起来却是「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是没有穷尽的。

匮,匮乏,它永远都不会匮乏,所以说它也是「久而不绝」的。像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它只是那八个字,但是它的内容就多的很了。「易用难忘」,古人这套学习医学的理论,应该是「易用难忘」,而不是繁琐难记。不能像西医的实用内科学,每一年都出一版,第一版我买的时候才十块钱一套,到现在的几百块钱一套。因为它的内容每一年都要增添不少,于是就越来越厚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讲《易经》上说的「易简之道」,在医学上它就是「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因为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头绪简单,就是那么一些原则,容易应用,然后经过了反复地实践,那么也就必然难忘。这样的特点就是有它的好处,也是对于西医的优势之一。

我经常有这么一个感概,你学哪一科都不如学中医。其实你读十本书也能成名医,甚至你不读书都有可能成为名医。我们渭南过去就有这么一位文化程度很低的老中医,还是一位公认的高手。

为什么?因为你学中医不是学黄帝和岐伯的字句,不是那问题,你学的是他的方法论,出发点是取象比类,然后才衍生出来阴阳五行、四气五味、藏府辨证等等。掌握了方法论,就可以成功,就可以走遍天下

学习中医不要刻舟求剑,没有必要把那些东西都统统硬背下来,过去很多民间老中医,他们所读的书就是一辈子一本《伤寒论》,但是他们既然掌握了方法,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简而不匮,易用难忘。」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学习中医有一个特点,就是掌握了中医的方法论就可以一通百通。

这也是过去的老中医往往文化程度并不高,却能够成为临床高手的原因。我们渭南过去有十大名医的说法,但是几十年来患者求诊最多的却是一位文化程度最低的陈先生,可见文化程度和学习中医的收获多少并没有直接关系,能不能很好的学会中医的临床技艺,关键在能不能学会中医的方法论而已。

中医的方法论,主要就是取象比类。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可以说是长期观察、琢磨思考、反复运用的结果。除了五运六气确实要记一些概念,其它的内容,其实几乎和说故事一样,《黄帝内经》那些内容其实都和说故事一样,所以很容易理解,都是可以提纲挈领、触类旁通的。

下面我们通过朱丹溪医案,以见辨证论治方法的运用实例。

第一案

陈泽仁,一位养尊处优的富贵人。「久有喘病又兼形瘦」,形瘦是脾虚,久喘是肺气虚弱,合起来看是脾肺气虚。

养尊处优,饮食厚味,是湿热痰浊内聚,秋季金敛,湿热不化,于是发为滞下,也就是痢疾。

「湿热壅滞而胃气虚,五七日后呃逆」,久病呃逆为预后不良的表现,「况且脉象大而空虚,于是「众以为难」,会诊的医生们都觉得不可挽救了。但是朱丹溪以为「形瘦者尚可为」,这是因为胖人外实内虚,瘦人气敛内实,所以说,形瘦者尚可为。

此人虽然是虚证,但是病程只是数日,呃逆未必就是死证。处以人参白术汤和大补丸。

人参白术汤组成为小柴胡汤去大枣加白术、葛根、山栀、防风。大补丸就是黄柏一味为丸。

本方以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脾胃,半夏化痰燥湿,山栀黄柏清热燥湿,葛根清热升津,防风升阳疏风。


第二案

「族叔祖年七十,禀甚壮,形甚瘦」天生身体健壮,只是形很瘦,瘦人敛气是好事,但是过于瘦也是耐受力有限的原因,况且这一类人多仗着体键,饮食不加节制,所以「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不应。自言膈微闷,食亦减」因此丹溪意识到是饮食问题,「多年沉积,僻在胃肠」于是连续用吐法两次「旬日而安」

第四案

「又一邻人」案,「性狡而躁」大家注意,平素急躁是肝胆热盛,性格狡黠,城府深藏不露,又会使得相火深伏。「素患下疳疮,或作或止」正是邪热深伏于肝胆经脉的表现。「夏初患自利」膈上微闷,已经预示肝气郁结不疏。自利是泄泻,所以医用治中汤,也就是理中汤加青皮陈皮二味,结果竟然导致「昏闷若死,片时而苏」。

其脉象是「两手皆涩,重取略弦似数」涩是气机瘀滞于深层血分的表现,弦数是肝火。「此下疳疮之深重者」是指肝火过盛,非同一般。


于是用当归龙荟丸,原方是黄连解毒汤加当归、大黄、青黛、木香、龙胆草、芦荟、麝香,这里减去麝香,是由于肝火长期蓄积,防止骤然释放后,有可能把热邪引到心经。原方用三黄泻火解毒,当归引三黄进入血分肝经,龙胆草、青黛凉血清肝,木香少量疏肝理气,大黄导热下行。




涨姿势:

决明子,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煎服,9-15克。外用适量,研末。

喜欢我们就转发吧!


聚友礼,带你迈入中医之门,从里到外一次听个够!

点击 阅读原文,带着书香的聚友礼送到你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