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来藏二谛见

 活着的道 2014-10-23
《如来藏二谛见---不败尊者说如来藏》   

          
          谈锡永

          
         本書所收,為甯瑪派(rNying ma)近代大學者文殊勝海不敗尊者('Jam mgon mi pham rgya mtsho, 1846-1912)所造,闡述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義理的兩篇論典──
        《獅子吼開許他空》(gZhan stong khas len seng ge'i nga ro
        《獅子吼廣說如來藏》(bDe gshegs snying po stong thun chen mo seng ge nga ro
        依後一篇之跋文,知為不敗尊者於46歲時修訂,44歲時造論。與《開許他空》一篇,作意相同,寫作年代故應相近。
        不敗尊者因解釋寂天論師(′Sāntideva)《入菩薩行論》(Bodhicaryāvatāra)之〈智慧品〉(Praj?āpāramitāparicchedo),由於以如來藏之「現空」(snang stong)定義空性,以致引發與格魯派之激辯,其時尊者33歲,宗教融和運動(ris med)已經開展。論典廣釋自宗「了義大中觀」(nges don la dbu ma chen po)之如來藏體性,旁及他空大中觀,實為重要論題。
        大中觀宗非甯瑪派自創,於印度時已有。於藏傳佛學,舊譯傳承甯瑪派將大中觀分為三系──一者「他空」(gzhan stong),為覺囊派(Jo nang)傳規;二者「離邊」(mtha' bral),為薩迦派(Sa skya)及噶舉派(bKa' brgyud)之傳規;三者「了義」(nges don),為自宗甯瑪派之傳規,三系皆持如來藏義為根本,一如漢土大乘,除玄奘三藏傳來之唯識今學外,無不以如來藏為根本。至於三者間之開合,略言之則可說為──
        「他空大中觀」許如來藏勝義不空,所當空者則為外加於如來藏上之污染,此又可分為無物與有物二種,前者如時方及抽象概念、後者指實物,由微塵以至大地,皆為污染。
        「離邊大中觀」主離四邊,即離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邊而得中道,此即如來藏勝義。
        「了義大中觀」則極無所住,雖離四邊亦不住中,是為離邊復離中。以佛內自證智無間而起後得,此後得即是法身功德,由是成一切識境自顯現,是即智境與識境恆時雙運,此即如來藏,亦即如來法身與法身功德雙運境。
        今不敗尊者說如來藏,唯說「他空」與「了義」,未說「離邊」,此當因為其時主離邊大中觀者尚有教派存在,該等學者亦積極參與宗教融和運動,紛紛著論回護其自宗,以抗衡當時部份格魯派學者之滅絕性批判,故對此尊者已不必更造論以說,唯覺囊派則滅派已久(十七世紀時,五世達賴扣留覺囊派領袖,令其改宗格魯派,故覺囊派一夜滅派3),由是尊者為回護他空大中觀,故造論自義不容辭。

        
        筆者由西元1993年起編《佛家經論導讀叢書》,主要用中觀應成見加以抉擇,作為編輯思想;至1995年編譯《甯瑪派叢書》,已用了義大中觀為主導思想;至二千年開始編譯《大中觀系列》,則更全力弘揚了義大中觀之如來藏。以如來藏實為漢藏大乘佛學之根本,若因受歪曲而致受否定,則漢土大乘、藏土密乘即受否定,筆者於少年時受台嚴二宗教法、中年時受甯瑪派教法,對此現象,不能不痛心疾首。
         《大中觀系列》出版六種之後,各方反應相當正面,令筆者鼓舞。然而該系列實未完成。
        於前說六種,筆者以「緣起」(pratīyasamutpāda)為主導,說如來藏。此乃針對目前流行的偏見,謂如來藏違反緣起,故筆者即公開自宗之四重緣起秘密教授,俾讀者知如來藏匪獨未違緣起,抑且實由緣起依次建立。及至離一切礙而成法身,尚有法身功德(可說為生機等),隨緣而成識境自顯現,故成「現空雙運」(法身與法身功德雙運、根本智與後得智雙運),是即從來未否定過緣起,其顯現亦從未離開過緣起。
         然而如來藏尚可以由「二諦」(dvi satya)而說。
        佛家諸宗無不立二諦,唯甯瑪派以為不必安立,但為隨順學人的成見,以為不說二諦即非佛學,故亦權宜以立二諦。
        於不敗尊者的年代,挑戰如來藏者即由二諦挑戰,故不敗尊者於論著中即時時提到二諦,於其所造的《決定寶燈》(Nges shes rin po che'i sgron me),更用兩品的篇幅專談二諦。此處譯出的兩篇論典亦不例外,即主要依二諦以明如來藏,尤其於《開許他空》一篇,更闡明何者堪為勝義,由是開許他空見之「勝義不空」。
        筆者認為,讀者於由緣起認識如來藏之外,尚應知如何由二諦以明如來藏,故早已計劃譯出此種主題之論典,不敗尊者此兩篇論典當然在計劃之內。
        然而筆者於完成《大中觀系列》六種之後,實須小休,尤其須遵醫囑保養視力一年以上,期間不得閱小字書刊,是故工作暫告停頓。邵頌雄則於教務之外,尚須參與佛經之漢藏校訂計劃,故甚為煩忙,茲今遲遲始推出本書,同人等實已盡力。
        本書之外,尚有多種譯著在計劃之中,例如目前馮偉強君在筆者指導下,正對《文殊真實名經》(Ma?ju?rīnāmasamgīti)依梵文校勘四種漢譯,沈衛榮君則已完成漢藏校勘,待筆者審定、重譯此經之後,當連同兩或三篇印度阿闍梨的釋論出版,筆者更當撰一長文,說明觀修如來藏的實例。

        
         由二諦以明如來藏,須知何為「勝義」(paramārtha)、何為「世俗」(samvrti)。
         「法身」(dharmakāya)即是佛內自證智境(pratyātma-j?āna-gocara),若言勝義,自然非法身不可。二諦無須安立,即是為此。蓋若欲於法身之外更施設勝義,試問更有何者堪為勝義?若即安立法身為勝義,此即等如頭上安頭,無非於「法身」上更加以「勝義」之名而已。此如「冠軍」,何須更加「第一」之名。
        但若隨順安立,姑且施設法身為勝義,然則如何安立世俗?唯有將法身本具功德稱為世俗。然而二者實不可分離,因此唯有說勝義與世俗恆時雙運。
        由於法身功德,有識境自顯現,且為超越時方、遍一切界之自顯現。倘若建立此識境為世俗,即等如在概念上將法身與法身功德分離,因此,亦唯有說佛內自證智境界與隨緣自顯現之識境恆時雙運──此雙運,佛施設名言為「如來藏」。持此義以讀有關如來藏諸經,無不吻合,且能因之而得勝解。
        以如來藏即是不可分離之勝義世俗雙運境,故實不宜強將此名言分裂為勝義世俗兩份。境是唯一,何嘗有二。今為隨順安立,於是說之為二,須知實只是方便施設而已,不得以此施設為究竟。
         一旦分之為二,於世俗一份,即須強調其為依從緣起法則而成立,是謂隨緣自顯現。其所依從,名言為「相礙緣起」,相礙者,即是局限。一切法必須適應其局限始能生起,是即「任運」;若從另一方向而言,此亦可說為:於圓滿適應局限時,一切法得生起,此即名為「圓成」。
        瑜伽行中觀(Yogācāra-Madhyamaka,即大中觀dbu ma chen po)常說「任運」(lhun grub);瑜伽行(Yogācāra)則以「圓成」(parinispanna)為一切法之實相。
         大中觀宗即如是施設二諦。所以說,世俗落於緣起、勝義則已超越緣起。亦可以說,世俗為識境、勝義則為智境。或隨順瑜伽行派的說法,世俗為法、勝義為法性。
        但卻不能隨順唯識今學的說法,以圓成為勝義,以依他為世俗。因為此二者皆落緣起。他空大中觀覺囊派強烈批評唯識今學為誤解彌勒教法,即是為此而言。
         一旦明白大中觀施設二諦之原則,即知不能建立勝義空、世俗有。因為法身以本具功德,不可說之為空;識境自顯現雖隨緣而成有,但因其未嘗剎那與法身離異,故亦不得籠統說之為有,只能說「緣起有」。此乃大中觀施設二諦之堅定立。不解如來藏義,橫生枝節加以否定者,即由於不知大中觀持何立以施設二諦。
        上來所言,即不敗尊者兩篇論典之根本義。讀者對此先須了知。

        
        對於如來藏,不能根據「體用」來理解。
        印度的論典以及藏傳佛學諸宗,從來不用「體用」來理解一個名相。他們只說「性、相、用」,而無論是性是相,都不能說之為體。
        用「體用」來研究佛法,是漢傳佛教的傳統。這是受了道家的影響,道家於魏晉時用「體用」以說《易》,成為當時名士輩清談之所依。佛法於此時亦是清談話題,自然就給名士輩納入「體用」二元論。
        以體用談佛,也談出一些成績出來,例如淨土家建立「常寂光土」,此「常寂」以及光明即可說為本體之實相。無此本體建立,則實相不可得。
        但對體用卻不宜濫用。例如對如來藏,即不宜以體用作任何分別。
        如來藏當然不是以「神我」為體,但亦非以法身為體。其為法身與法身功德的雙運,若說以法身為體,則等如去除了法身的功德而唯說法身,如是即非雙運,違反了如來藏的義理。
        法身功德可以說為用,但卻非先立一個本體,然後說為本體之用。若這樣理解時,亦等如將法身與法身功德分裂,不成雙運。
        至於如來藏雖是雙運境,卻可以由雙運來說其性、相、用。不敗尊者於論中說如來藏為法智身、為佛種姓,即說其自性;說實相、真如,即說其相;說如來法身功德,說法身基界,即說其用(然而須注意,此實說雙運境之用)。
        倘若墮於「體用」的邊際來理解上來所說,便容易誤會,當說如來藏性時,即說其為本體,由於說如來藏具常、樂、我、淨四德,於是即謂其本體建立為「真常」,由是更誤會如來藏具外道色彩。
         故讀者須知,佛說的經、大中觀家的論,從來未說過如來藏有常、樂、我、淨的本體,只是說此智與識的雙運境具常、樂、我、淨四種德性。
        一個境界的性,不能說為一個本體的性。
        為免讀者誤解,故於此處將問題提出,讀者須對濫用「體用」的問題加以理解。
       彌勒瑜伽行派將如來藏境說為「法與法性不一不異」的境界。此中牽涉到「能相」(mtshan nyid)與「所相」(mtshan ma)的問題,亦應一說。
        「能相」是一個定義範限。例如說「法能相」是虛妄分別,那麼,凡依虛妄分別之有境而成立的法,皆可說為依「法能相」而成立的「法所相」。一切有為法皆在此範限之內。
        「法性能相」定義為真如,那麼,凡以真如為有境而成立者,皆可說為真實,以其依「法性能相」而成立故,是為「法性所相」。一切無為法皆在此範限之內。
        此即、依「法能相」成立者必為落於緣起的識境;依「法性能相」而成立者必為超越緣起的智境。故說法與法性不一不異,即謂如來藏為智與識之雙運境,於此中智與識不一不異。
        所以,「圓成自性相」(依玄奘則為「圓成實自性相」)說的只是智境中的識境自顯現,非說雙運境,由是「圓成自性相」不能說為如來藏此境界之相。
        由於一般讀者對「能相」此名詞陌生,因此對三自性相(遍計自性相、依他自性相、圓成自性相)即不能如實而知,容易受人誤導,此即成為了知如來藏的障礙,故亦須略說如上。

       
        不敗尊者的兩篇論典,讀者對象非一般學人,實針對學佛有年的敵論者而寫,故陳義甚深;而且,敵論者慣於依理量而立說,是故尊者亦循之而立三正理,是亦依照宗喀巴大士的傳規,是即善巧方便。又以敵論者以性、相、用及二諦為工具,故尊者於此亦說性、相、用及二諦,由是令論典更加艱深。
        為此,筆者另寫〈如來藏決定〉一文作為附錄。此文原來是應《漢藏佛學》年刊之約而寫。該年刊由「北美漢藏佛學研究會」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聯合出版,用中、英、德、日各種文字發表,今為作本書附錄故,因此亦盡量改用尊者的論典內容來表達。此雖為狗尾續貂之作,亦望其能幫助讀者藉此得勝解尊者之所說。
        邵頌雄為本書寫〈前論〉、筆者則撰〈後論〉,皆非泛泛之言,實欲發揮不敗尊者的論旨,令如來藏成為非諍論所能立足處。

                                                                        丙戌於大拈蒲湖留漏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