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天府之国”

 文野 2014-10-23

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天府之国”

李业张婷

谁是国内最宜居的城市?亚洲开发银行的答案是:成都。在亚洲开发银行今年上半年发布的一项报告中,对中国33座城市的环境“宜居性”进行横向比较,成都在全国众多城市中排名首位。

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有着“天府之国”称谓的成都不仅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代表城市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前列。

从注重城市生态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为中心城区划定生态红线,到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水域河流治理,成都正在通过一项项“生态大手笔”,还绿于民、还水于民。让居民在享受到城镇化红利的同时,也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划定生态红线

成都市南绕城高速路北侧锦城湖2号湖区北大门口,一个高约2.4米、宽0.8米的“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边界”的界标赫然将城市一分为二,界标内是清波粼粼的湖区,界标外是正在建设的城市。

在这个采用镂雕镀锌板打造的界标上,“边界”二字被特别放大,其下是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的圆环型带状图。位于界标下部的碑文则对成都市环城生态区做出注解:即绕城高速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共有133.11平方公里,“为确定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边界,特设立此碑”,落款为成都市人民政府。

在成都,类似的界标点已有100个,这100个界标点连接起来就是一条生态红线。对成都市民而言,城市生态保护区不再只是停留在规划图纸上的一片绿色,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参照。

如何避免城市建设和发展对生态用地的蚕食,是国内绝大多数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成都也不例外。为了保护、建设与管理好这一最重要的生态绿肺,成都一直在行动,并于2013年出台了《成都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也是国内首个为城市特定区域生态保护出台的地方条例。

此次为城市生态区竖立界标,也是按照条例要求进行。因此,界标本身具备法律效应,同时也是实体化的生态红线。在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赵钢看来,“界标打下去,就把对城市生态用地监督的权利交给了社会,让老百姓都知道生态红线在哪里,因为城市是大家的。”

环城生态区保护之外,成都正在做全域的生态保护总体规划,计划将整个市域面积的百分之五十纳入严格的生态保护中去,并划定全域生态红线。这将是对成都全市的山、水、田、林等生态本底进行规划保护,让城市建设永远不占用生态资源。目前成都全域生态红线划定已经在技术层面初步完成,正在调整和完善。

随着全域成都生态红线的划定,未来成都将形成“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格局。其中“两山”是指龙泉山、龙门山;“两环”是指绕城两边绿带、第二绕城两边绿带;“两网”是指市域的水网、绿道网;“六片”是指市域内六大发展走廊。

随着成都全域生态红线的划定,成都将通过绿道建设,把城里的公园、历史遗迹和郊野的田园风光串联起来,让市民步行、公交均可抵达,实现从家门口通过绿道走到郊野去,让老百姓去参与、去感受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活带来的改变。如今在成都环城生态带内已建设有三圣花乡、白鹭湾湿地等多个旅游、休闲景区,成为成都市民周末休闲好去处。

在赵钢看来,成都之所以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上有如此大的空间,在于注重城市生态规划的顶层设计。成都在城市发展模式上,坚持组团发展、公交主导、围绕走廊展开、节约紧凑这样一种模式,从源头上减少了城市发展对区域生态资源的挤占。

还市民一汪清水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成都市也在加大对市区环境治理的力度,尤其是对水环境的整治。对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而言,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不仅直接关系和影响到成都所有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将是衡量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据成都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成都近两年加强了黑臭河渠的综合治理,去年整治了30条,今年计划整治183条,明年还要整治200条。而今年的183条河渠整治工作从9月份全面动工,到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成都计划用三年时间把城区413条黑臭河流全部治理完毕。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从去年底至目前,成都全市清理整治排污单位8700多家,立案查处502家。今年,成都将继续实施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1—7月,成都市扣缴各个区(市)县的超标资金1500多万,扣缴的钱则用于治水。

“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是成都在治理水污染中实施的一项经济处罚措施,凡通过监测发现河道断面水质超标的区(市)县,将根据其河道级别和污染浓度,按20万到50万不等的基数,实施污染缴费。

根据成都市环保局制定的方案,以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作为两大主要考核因子,对各区(市)县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实行分级别、分浓度考核。把入境断面的水质和出境断面的水质进行比对,如果出境断面水质超标的话,那么该区(市)县就要实施污染缴费。成都市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经济补偿机制,来强化属地政府水环境治理的责任和力度。

而随着水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推动地方治理水污染的一个新的“杀手锏”即将被实施,即将水环境的容量与新建项目的审批挂钩。比如某一个区(市)县的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没有改善,环保部门就会暂停审批该地区增加水污染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直到其水质有所改善。

在成都市环保局污防处处长熊发荣看来,和单一的经济处罚相比,与新建项目的审批挂钩对地方影响更大。在扣钱治水外,赏罚分明的力度还会加大。

加大河道治理的同时,成都市也在不断加大对城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目前成都全市共划定了集中式饮用水资源保护区141个,其中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19个。

据熊发荣介绍,“十二五”以来,成都市共投入2.8亿元用于饮用水源保护。同时,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及取水口还设置了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城区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全时段连续自动监测。

作为成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地,郫县每年都能得到6000万元的资金,用于自来水六厂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目前其隔离生态带的长度达到5000米,宽度达1000米,大大高于国家标准。今年成都将对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因素进行彻底排除,并进一步向偏远地区扩大覆盖面。与此同时,位于郫县的新民场饮用水源应急仓库也将正式投用。

探路生态文明

划定生态红线、大力整治保护水资源外,成都还通过调迁规模工业企业,关闭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小煤矿,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使成都“山、水、田、林”的生态本底得到有效保护。

成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努力,正在不断赢来新的机遇。近日,在国家批准的首批55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成都再获青睐,成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

成都也希望借助此次示范区的机遇,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形成、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成都已先后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市的意见》、《成都市建设低碳城市工作方案》、《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国阶看来,通过多年的发展,成都的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建设水平已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各方面都具备了较好的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基础和条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据其透露,成都是生态示范区专家组评审时一致推荐的城市。

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成都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的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和目标任务的实现。同时,着力围绕国家对成都明确提出的‘探索推行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节能量交易制度;探索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动机制’两项重点制度创新,努力探索,力争取得重大突破,为成都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有益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而中国社会科学城[-3.67% 资金 研报]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则建议,成都应借示范区建设平台,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在其看来,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无论是对于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助推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提高人的文明素质,都将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