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沿物联网】欧美及中国车联网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

 高山仙人掌 2014-10-24

现在中国大部分汽车生产厂都已经拥有自身的专属车载信息系统,但是从市场使用情况来看,用户对车载信息使用年费的续费并不是很积极,各服务系统限于高端车型,服务内容和规模还十分有限,整个车联网服务市场属于群龙争霸的局面。

车联网应用市场包括各种获取数据的传感器、数据传输网络、数据处理应用平台、应用终端以及各种服务的运营等。各类传感器和应用终端会为设备商带来巨大市场,运营平台每年获得的服务费也将非常可观。据统计,2011年车联网市场产业规模超过600亿元。未来,美国、欧洲和中国将是车联网增长最快的三大市场。

美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

美国是较早发展车联网服务的国家。早在1997年,通用公司就已经推行了OnStar业务。全球两大独立TSP提供商Aeris和JasperWireless都在美国,其他的(准)MMO包括CrossBridgeSolutions、KORETelematics和Numerex也在美国提供服务。

2010年以来,美国的车联网产业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硬件价格大幅度下降,达到大部分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第二,需求增加。美国的车联网产业已经迈过了市场认知阶段,大部分消费者对车联网业务已经比较认同,目前北美市场的新车型更加突出了信息需求,使得Telematics系统成为车辆的必要部分;第三,美国市场的telem-atics系统已经可以全方位地为汽车用户提供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信息服务、安全监视、汽车诊断、即时通讯、多媒体娱乐等各个方面。

中国成为最大潜在市场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中国被视为车联网最大的潜在市场。2011年是车联网在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

政策推动客车智能管理系统的发展

2011年4月初,交通部、公安部、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工信部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旅游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以及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都需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对于已经取得道路运输证但尚未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的营运车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将督促运输企业加装,并接入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与此呼应,交通部发布了《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和《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两项标准。

上述政策与技术标准的出台,直接刺激了2011年中国车联网领域的发展。2011年4月7日,上海汽车牵头的上海车联网与车载信息服务产业联盟率先成立。随后,福田汽车发起的“北京汽车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在5月的北京客车展上,苏州金龙的G-BOS、宇通客车的“安节通”、少林客车的“EMS”、青年客车的“行车宝”、桂林大宇“E管家”和东风扬子江的“车联网”系统等智能管理系统均亮相,大金龙、厦门金旅和中通客车等客车企业职也在积极筹备推出类似的智能管理系统。

更多国产汽车商投入车联网技术发展

2011年5月上海汽车展上,丰田GBOOK和通用ONSTAR都宣布推出新Telematics服务,福特Sync在车展上展示了MyFordTouch,吉利发布了车载3G系统GNetLink。

2011年5月,中国一汽启明信息宣布,中国一汽D-Partner(驾驶者伙伴)系统正式进军轿车领域。D-Part-ner项目8年前开始研发与建设,并通过在解放等商用车上的运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D-Partner提供面向互联网的汽车信息服务,提供多项具有Web2.0时代特色的发布、分享功能,2011款奔腾B70的D-Partner在强化安全保障等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大量增加生活中常用的电话、导航、浏览网页等功能,并通过众多服务项目与丰富视听娱乐内容,培养客户对系统的黏性。

2011年12月15日在2011广州国际车展上,上海汽车荣威发布了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语音云驾驶iVo-ka。语音云驾驶iVoka向众多体验者展现了语音功能在诸如导航、打电话、收发短信、听广播、查当地天气、航班信息、股票查询等方面的应用。

2011年12月13日,由奇瑞公司和韩国SK电讯联合组建的“车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在奇瑞前瞻技术研究院隆重举行落成揭牌仪式。奇瑞前瞻技术研究院与SK电讯双方经过半年的努力,将MIV(手机远程操控汽车服务)概念变成了现实,实现了智能手机、车辆、服务平台的无缝链接,为奇瑞汽车未来产品的智能化、网络化提供了开发平台。


前沿物联网
本栏目主要发布物联网行业动态,及时地给大家提供大家关注的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