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桦林好地方》教学设计及反思(转)

 binglunnongying 2014-10-24

教学年级

小学四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综合课

设计思路

1.当前的歌唱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学会演唱歌曲以及学习相关演唱的技能,还要结合作品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音乐要素、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的提升与发展。《白桦林好地方》这首歌曲虽然很简单,但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音乐学习的要素,如:歌曲前面部分的节奏规整、平稳,但结尾中出现的“XXXXX”的节奏很有特点,对表现歌曲感情有很大的作用。歌曲只有四个乐句,但二、三乐句是重复的,相对于一、四乐句,它的曲调是高的。歌曲旋律主要以小调主三和弦“613”组成,极富特色,而且这种小调歌曲在教材中并不多见。为此,教材的“编创与活动”中还安排了选择“16”结束音的练习,实则是让学生感受大小调式的特点。另外,歌曲的拍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这几种常见的拍号,虽然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拍的相关知识,但从演唱歌曲的角度来说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有所了解的。同时,教材中又为歌曲编配了固定音高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谱,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综合以上分析,在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从节奏、旋律(音高)、拍号、调式、织体、结构(乐句)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敏锐的听辨能力(节奏、节拍、音高、乐句、旋律的重复与变化等)及演唱、演奏等表现能力,并依此来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

2.注重音乐实践,以音乐活动串起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充分感受音乐要素的特点及其表现作用,培养音乐能力。试图改变传统音乐课上“对话多活动少”、“分析多体验少”的现象。

3.教学方法采用了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律动、图形谱等方法,结合柯达伊歌唱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在表现阶段采用声部层层叠加的办法为歌曲配上固定低音伴奏和打击乐器伴奏,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和挑战的活动中逐步完成“感受音乐要素——感受歌曲风格——熟悉并掌握歌曲——更好地表现歌曲”这一学习过程。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既学会了歌曲、感受了歌曲的情感和特点,也在音乐能力上有所锻炼。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使人仿佛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全曲由“61235”五个音组成,歌曲为自然小调式,旋律围绕着小调的主三和弦“613”三个音加以发展。音程以跳进为主,使得曲调稳定中略带欢快和活泼的情绪表现。曲中有两处用切分音节奏加强了对比。最后的衬词“蓬得得蓬蓬”模拟了鼓的敲击,别具特色。乐曲结束时两次在主音“6”上拉长节拍,好像一队在这里郊游的少年儿童在鼓声伴随下走向山林之中,充满童趣,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声部的节奏声势活动掌握歌曲中的基本节奏,体验节奏的律动感。

2.在歌曲学唱中提高对乐句、音高、节奏的听辨能力,了解歌曲的小调式、拍知识,准确演唱歌曲。

3.体验、理解歌曲表现的美好意境和所表达的对家乡喜爱、赞美的感情,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并通过为歌曲加入多声部的乐器伴奏提高歌曲表现力。

教学重点

在节奏声势活动、听辨、演唱和多声部合奏中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感受其中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教学难点

1.多声部的节奏声势及给歌曲配多声部乐器伴奏。

2.演唱中结束句最后三个音“616”时值的准确掌握。

教学用具

鼓(非洲鼓或铃鼓)、低音木琴、三角铁或碰铃、圆舞板或响板、钢琴、音响资料及相关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节奏游戏导入

1.教师拍手,学生模仿,从简单节奏开始逐步导入歌曲的节奏:

X XXXXXXXXXXXXX X

练习提示:教师在练习时逐渐加快速度,同时有意识地拍出节奏的强弱特点及力度的变化,提示学生在模仿中也要表现出节奏的强弱特点和力度变化。

2.在拍节奏的基础上进行三拍子和四拍子的声势练习:

3.在学生能熟练拍好这两种节奏的基础上,教师演奏歌曲,让学生尝试选用哪种节奏声势比较符合歌曲的节拍。

4.随歌曲练习节奏声势。基础好的班级,教师也可以把歌曲改编成三拍子,然后让学生选择用三拍子的声势来随歌曲练习。

5.两种节拍混合练习,当听到节拍变化的时候,节奏、力度等也要随之改变。

设计意图: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节奏组合练习有助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该环节设计了歌曲中 “XXXXX”的节奏声势,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节奏的特点,同时通过变换节拍的练习,训练学生对节拍的敏锐感知和反应的能力。

二、歌曲的多声部节奏声势练习

1.出示节奏“”,指导学生按节奏念歌词。然后将学生分组,一组做该节奏的声势,其他组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一组一组叠加的办法加入各自的声势:

2.学生反复练习,稳定、熟练后,教师边打鼓边范唱歌曲进入。

3.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歌曲。

三、学唱歌曲

1.导入歌曲名称——《白桦林好地方》,听录音范唱,要求听出:

(1)歌曲一共有几句?边听边用手指表示出来。

(2)哪几句旋律音比较高?哪几句比较低?

(3)歌曲中有没有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2.简短讨论、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用图形谱画出歌曲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聆听歌曲范唱的时候更多的是让学生关注歌曲的情绪、歌词内容等,并在讨论“情绪是怎样的”、“歌曲演唱的内容是什么”等问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事实上这样的讨论意义不大。因此,我们可以把注意力转向音乐,引导学生在聆听时关注音乐要素、音乐的特点上来。此处的问题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聆听中关注乐句、音高、旋律的变化与重复等。

图形谱也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方法,但我们平时看到的更多是用图画来表现歌词内容,而很少将图和音乐要素联系起来。这里采用的图形谱既表现了歌曲的内容(山、湖),又融合了歌曲的结构、旋律的高低、旋律的重复与变化等多种要素,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这些音乐要素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学唱歌谱:

(1)出示歌谱,教师在钢琴上弹奏歌曲的旋律,要求学生聆听并把歌曲中出现的音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出来。

(2)用柯尔文手势指导学生唱准“612356”。

(3)找一找歌曲开头和结尾的音是什么?(都是6

(4)学唱第一句旋律,了解拍知识。教师出示谱例:

a.指导学生唱一唱,说说这两条旋律区别在哪里。(引导学生关注节拍的不同)

b.复习四拍子的拍号知识,按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唱一唱。

c.教师介绍:拍是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是两拍,强弱规律是“一强、一弱”,然后指导学生按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唱一唱曲调。

(5)完整地跟琴唱会歌谱,重点指导学生唱准结束句“616”的时值。

设计意图:找一找歌曲中出现的音,把它们从低到高排列起来;找到歌曲的开始音和结束音,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调式。虽然此处没有学习小调的知识要求,但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小调的一些特点,也为本课后面“编创与活动”中选择结束音的练习做了铺垫。此外,通过比较让学生区别拍和拍在强弱规律上的不同特点,是为了让学生在演唱中更好地表现出歌曲的特点。

4.学唱歌词: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想象歌词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2)让学生带着对家乡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演唱歌曲,并通过力度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意境。(歌曲开始用“”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在最后7小节用“”作渐弱处理,表现渐渐远去的脚步声??)在演唱过程中,教师用手势和表情调整学生的音准、力度和情绪表达。

四、为歌曲加入多声部乐器伴奏,提高歌曲表现力

1.用固定低音为歌曲伴奏:教师出示低音木琴,指导学生找到“d1—a”和“c1—a”,并分别演奏一下;然后以小节为单位给歌曲第一乐句、第四乐句配上“26-”的固定低音,给第二乐句、第三乐句配上“16-”的固定低音伴奏。

2.在学生随着木琴低音伴奏反复演唱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把前面练习的多声部声势转化为不同的打击乐器合奏:

3.歌唱和乐队合作表演,教师指挥或者加入竖笛、口风琴等与学生一起合奏。

4.完整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由于前面已经有了多声部声势的基础,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把声势转化为打击乐器,同时加入简单的低音木琴伴奏可以大大丰富歌曲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互相倾听和歌曲表现能力。在用低音木琴伴奏时,要遵循简单、合理的原则,不要太复杂,以便小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迅速掌握并进行表演。设计时,我只用了三个低音,采用固定音型的办法让学生能尽快学会演奏。如果没有木琴也可以让学生在钢琴上找到这几个低音,一样也能伴奏。

五、编创歌词

每人(或小组合作)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此环节视课堂教学时间,可作为课外拓展的内容)

六、总结与评价,结束课业

?

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影响比较大的三大音乐教学体系。这些教学体系进入我国,给一线的音乐老师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给我们基础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找到了突破口。然而和所有的国外教育理念进入中国一样,这些音乐教学体系进入中国也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主要是这些体系本身有其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国内中小学使用的音乐教材并不一定适合运用在其整个教学体系之中;同时由于国内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尚不能与诞生这些体系的国家相比,尤其是我们的音乐教师自主编创教材的能力比较薄弱,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视野也比较有限、资源比较少,因此,全盘引入这些教学体系显然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让老师按现行的教材上课仍是必须的,这样可以避免我们的音乐教学陷入无序和混乱的状态。一种比较理想的做法,就是将这些先进教学体系的理念和方法与我们现行的教材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国外先进音乐教学体系的“本土化”。事实上,仔细研究我们现行的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其实也已经融合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尝试着用现有的教材内容,结合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先进教学体系的理念和方法设计了本课,旨在给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深度开发和利用现行教材资源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考,不当之处,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