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30第十章

 jade lily 2014-10-24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缴纳及账务处理

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的计税依据为勘察、设计收取的费用

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的计税依据为承包金额,不得剔除任何费用。如果施工单位将自己承包的建筑项目再分包或转包给其他施工单位,其所签订的分包或转包合同,仍应按所载金额另行贴花。

5)财产租赁合同的计税依据为租赁金额(即租金收入)。

6)货物运输合同的计税依据为取得的运输费金额(即运费收入),不包括所运货物的金额、装卸费和保险费等

7)仓储保管合同的计税依据为仓储保管的费用(即保管费收入)。

8)借款合同的计税依据为借款金额。(本金,不包括利息)

凡是一项信贷业务签订借款合同一次或分次填开借据的,只以借款合同所载金额为计税依据计税贴花;凡只填开借据并作为合同使用的,应以借据所载金额为计税依据计税贴花。

提示:不增加纳税人负担,同一事项避免重复征税。

②借贷双方签订的流动资金周转性借款合同,一般按年(期)签订,规定最高限额,借款人在规定的期限和最高限额内随借随还,为避免加重借贷双方负担,对这类合同只以其规定的最高限额为计税依据,在签订时贴花一次,在限额内随借随还不签订新合同的,不再贴花。

提示:道理同

③对借款方以财产作抵押,从贷款方取得一定数量抵押贷款的合同,应按借款合同贴花;在借款方因无力偿还借款而将抵押财产转移给贷款方时,应再就双方书立的产权书据,按产权转移书据的有关规定计税贴花。

提示:卖方涉及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买方涉及印花税、契税。

④对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的融资租赁业务签订的融资租赁合同,应按合同所载租金总额,暂按借款合同计税。

9)财产保险合同的计税依据为支付(或收取)的保险费金额,不包括所保财产的金额。

10)技术合同的计税依据为合同所载的价款、报酬或使用费。

对技术开发合同,只就合同所载的报酬金额计税,研究开发经费不作为计税依据

11)产权转移书据以书据中所载的金额为计税依据。

12)记载资金的营业账簿,以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的两项合计金额为计税依据。

其他账簿按件贴花。

13)权利、许可证照按凭证件数贴花。

2.特殊规定

1)同一凭证,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事项而适用不同税目税率的,应分别记载,分别计算应纳税额,相加后合计贴花;如果未分别记载金额的,按税率高的计税贴花。

2)有些合同在签订时无法确定计税金额,如技术转让合同中的转让收入,是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收取或是按实现利润分成的;财产租赁合同只是规定了月(天)租金标准而无期限的。对于这类合同,可在签订时先按定额5元贴花,以后结算时再按实际金额计税,补贴印花

【例题·单选题】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对一些在签订时无法确定计税金额的合同,目前采用的纳税办法是:签订时,先按每份合同定额贴花5元;结算时,再按实际金额和适用税率计算(   )。(2003年)

A.减半贴花  B.全额贴花  C.补贴印花  D.加倍贴花

【答案】C

3)在商品购销活动中,采用以货换货方式进行商品交易签订的合同,是反映既购又销双重经济行为的合同,对此,应按合同所载的购、销合计金额计税贴花。

4)应税合同在签订时纳税义务即已产生,应计算应纳税额并贴花。所以,不论合同是否兑现或是否按期兑现,均应贴花。

对已履行并贴花的合同,所载金额与合同履行后实际结算金额不一致的,只要双方未修改合同金额,一般不再办理完税手续。

【例题多选题】注册税务师审核某工业企业20061月书立、领受的应税凭证时,有关印花税的税务处理正确的有(   )。(2007年)

A.以产品换材料合同,以产品同类销售价格计算的金额按适用税率缴纳印花税

B.总账账簿记载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金额没有变化,不需缴纳印花税
  C.与国外科研机构订立技术转让合同,按预期产品销售收入1%付款,尚无销售暂不缴纳印花税
  D.与银行签订贷款期限延长合同,贷款金额不变,不需缴纳印花税
  E.因经营情况变化,减少采购数量和金额,已缴纳印花税的原采购合同作修改,不需缴纳印花税

【答案】BDE

【解析】选项A:以物易物合同,应该以购销金额合计数计税贴花。选项C:金额无法确定的合同,先按5元贴花,等实际结算时再补贴印花税。

【例题单选题】关于印花税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0年)

A.某汽车租赁公司与客户签订一份汽车租赁合同,商定每月租金20000元,租赁期3年,则该公司在合同签订当日应缴纳的印花税为20000×1‰20

   B.房地产企业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不属于印花税列举征税的凭证,不缴纳印花税
   C.某公司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络销售时,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电子邮件与客商签订销售合同,由于未打印成纸质合同,故无须缴纳印花税
   D.某运输企业签订的货物运输合同,在计算应缴纳印花税时,可仅以不含装卸费和保险费的运输费金额作为计税依据

【答案】D

(二)纳税方法

1.自行贴花:由纳税人根据规定自行计算应纳税额,自行购买印花税票一次贴足,自行注销或划销。

2.汇贴或汇缴:

1)汇贴:当一份凭证应纳税额超过500时,应向税务机关申请填写缴款书或者完税凭证,将其中一联粘贴在凭证上或者由税务机关在凭证上加注完税凭证。

2)汇缴:同一种凭证,需要频繁贴花的,纳税人可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按期汇总缴纳印花税,汇总缴纳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3)委托代征:税务机关委托,由发放或者办理应纳税凭证的单位代为征收印花税税款。

【例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印花税征收的表述,正确的是(   )。(2009年)

  A.源泉扣缴是印花税的征税方法之一

  B.总承包单位将部分项目分包给其他公司,因分包部分在总承合同中已缴纳印花税,故不必再次贴花
  C.印花税的税率有三种形式,即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
  D.印花税的纳税人是指书立合同的当事人,不包括合同的担保人、证人和鉴定人

【答案】D

(三)账务处理

纳税人计算缴纳的印花税不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一般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科目,企业缴纳的印花税不需要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购买印花税票时,做以下账务处理: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四、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核

(一)已缴纳印花税的凭证副本或抄本免税。副本或抄本只是留存备查,不对外发生权利义务关系。但是如果以副本或抄本视同正本使用,则应另贴印花

(二)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政府、社会福利单位、学校所立的书据免税。

(三)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业产品收购合同免税。

(四)无息、贴息贷款合同免税

(五)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向我国政府及国家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所书立的合同免税。

(六)房地产管理部门与个人订立的用于生活居住住房租赁合同免税。

(七)军事物资运输、抢险救灾物资运输,以及新建铁路临管线运输等的特殊货运凭证。

(八)经县以上人民政府及企业主管部门批准改制的企业因改制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予贴花。

【例题多选题】下列凭证中,无需缴纳印花税的有(   )。(2008年)

A.外国政府向我国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所签订的借款合同

B.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

C.无息、贴息贷款合同

D.仓库设置的属于会计核算范围,记载金额的相关账簿

E.财产所有人将财产捐赠给学校所书立的各类书据

【答案】BCE

【例题简答题】某企业2011年签订如下合同:

1)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年报审计合同,审计费为l2万元。

2)与国外某公司签订一份受让期五年的专利技术合同,技术转让费按此项技术生产的产品实现销售收入的2%收取,每年分别在6月和12月结算。

3)与国内甲公司签订委托定制产品合同,约定产品生产的原材料由甲公司提供,合同只约定定制产品总金额40万元,未分别载明提供的材料款和加工费。

4)与供电部门签订一份供电合同,合同约定按实际供电数量和金额按月结算电费。

5)与某材料供应商签订一份材料采购合同,合同金额为60万元;次月因生产计划变化,经与供应商协商减少采购数量,签订一份补充合同,合同金额修改为50万元。

6)与银行签订一份流动资金周转借款合同,最高贷款限额为5000万元,每次在限额内借款时,按实际借款金额另行签订借款合同。

7)以500万元取得一宗土地用于建造厂房,与土地管理部门签订一份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问题:

请分别说明该企业签订的上述合同是否缴纳印花税;若缴纳,则简述计算缴纳印花税时的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目。(2012年)

【答案】

1)不缴纳印花税。

2)缴纳印花税,计税依据是合同所载的金额,由于合同在签订时无法确定计税金额,先暂按5元贴花,结算时再按实际金额计税,补贴印花;适用“产权转移书据”税目。

3)缴纳印花税,对于由受托方提供原材料的加工定做合同,若合同未分别记载加工费金额和原材料金额的,则就全部金额依照加工承揽合同计税贴花;计税依据为40万元,适用“加工承揽合同”税目。

4)不缴纳印花税。

5)要缴纳印花税,计税依据为60万元,因为合同金额减少,多贴印花的,不得申请退税或抵扣;适用“购销合同”税目。

6)要缴纳印花税,计税依据为5000万元,适用“借款合同”税目。另行签订的借款合同按合同所载金额,适用“借款合同”税目。

7)要缴纳印花税,计税依据为500万元;适用“产权转移书据”税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