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坐禅、梦、酒(唐宋精神之一)

 高山仙人掌 2014-10-24
1、一毛发事泊然无所染
柏禅师说过一句形象的话:。天地可谓大矣,而不能置于虚空之外。虚空可谓无尽矣,而能置于吾心之外,故日:以心观物。物无大小。”
    所谓“以心观物”,正是参禅入定时进入澄澈空灵的内心体验。唐宋以来的文人诗画家们,不但讲究庄子“其守神,专其一”的精神状态,更强调作画写诗前的清心静虑,凝神冥想。
中国画-坐禅、梦、酒(唐宋精神之一)

   宋米家山《山水图》
《潇湘奇观图》是最能体现米家画微妙妙的禅意画。画面的左端,近处是山冈,并有一座低矮长房,山冈上的杂树丛生,山冈坡脚伸向右边的河中,河的对面是一片云山,雾霭缭绕。向右向后则峦峰重叠,皆湮没于云海之中,只有些许峦峰露出云海。全幅面中云海占有大半。墨的浓淡,使远山云海分出层次。横墨的点缀.加强了远近凹凸的效果。山脚和远处山峦,用墨浓淡不一,清润而天然。山和水无一线条,一片朦胧涵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米氏云山”、“千变万化不可名状神奇之趣”。
中国画-坐禅、梦、酒(唐宋精神之一)

宋。米家山之《境心》
   北宋米家山水画的继承者米友仁就说:“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空寥廓同流。”“一毛发事泊然无所染”·即是禅宗所谓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2、吴道子根据梦境画佛

    梦既有隐藏的无意识活动,也有明显的意识活动,但梦的真正含义蕴含在隐藏的内容中,这种隐藏的内容,乃是梦的隐蔽的或者象征的意义,因而,在这种状态下,创造的灵感,便能如幽静山涧的飞瀑,续续不断;如万古长空的明月,朗朗皎洁;苏东坡的一首诗便谈到吴道于画佛,梦中神授,笔下生辉:。吴生画佛本神授,梦中化作飞空仙。觉来落笔不轻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中国画-坐禅、梦、酒(唐宋精神之一)

    贯休画罗汉。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贯休所画十六罗汉图,一个个粗眉大眼.高鼻丰颊,的确形骨古怪,“见者莫不骇瞩”,郭若虚说这是贯休参禅入定时所见佛之真容。《五代诗话》引《野人闲话》说:
中国画-坐禅、梦、酒(唐宋精神之一)


    “唐沙门贯休,婺州兰溪人。能诗、普书、妙画。王氏建国时,未居蜀中龙华之精舍,因纵笔画罗汉一十六身,并一大士。巨石萦云,枯松带蔓,其诸古貌,与他人画不同。或日梦中所睹,觉后图之,谓之应梦罗汉。”

《历代名画记》卷九吴道玄条下也谓:吴道子“好酒使气,  每欲挥笔,必须酣饮”。

3、酒醉入画
    中晚唐人王默,画史亦称王墨、王洽。《唐朝名画录》云:“善泼墨画山水,时人故谓之王墨。”《宣和画谱》云:“王洽不知何许人,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王泼墨。”《历代名画记》谓王默“风颠酒狂,画松石山水”,其醉后,往往“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素”。《唐朝名画录》云其“性多疏野。好酒,凡欲画图幛,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笔或吟,脚蹙手抹”。
中国画-坐禅、梦、酒(唐宋精神之一)

《宣和画谱》亦云其“性嗜酒疏逸.多放傲于江湖间,每欲作画之时,必待沈酣之后,解衣磅礴,吟啸鼓跃”。
   甚至禅僧,也不倒外。《图画见闻志》卷四,记永嘉僧择仁性嗜酒,挥墨前亦要酒至酣醉,趁势而泼墨。待酒醒,再添墨补笔。
    “永嘉僧择仁,善画松,初采诸家所长而学之,后梦吞数百条龙,遂臻神妙。性嗜酒,每醉.挥墨于绢纨粉堵之上。醒乃添补,千形万状.极于奇怪。曾饮酒永嘉市,醉甚,顾新泥壁。取拭盘巾濡墨洒其上,明日少增修.为狂枝枯蘖,画者皆伏其神笔。”
    《宣和画谱》卷二十谓居宁亦“喜饮酒,酒酣则好为戏墨作草虫,笔力劲峻,不专干形似,每自题云‘居宁醉笔’。”

   正是梦与酒.使艺术家直入禅僧参禅入定时才有的    “顿悟”心境,凭任神思驰骋,想象狂奔,毫端走神,笔下生辉。

4、王维的山水画理论基础-”空“与”淡“

王维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中,便有一段表白,说明他是把山水景物当作通向“色空有无之际”的幻觉来描写:
    “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
中国画-坐禅、梦、酒(唐宋精神之一)


    就是说,世间一切观念都是虚幻不真的,“至人”并非因“心舍有无”,身处“色空”而闭眼无视这一切。关键在于,至人并不舍幻觉,而是善于透过幻觉而达于“道”的缘故,既然悟道掸师可以在日常行住坐卧中悟道,山水画作为艺术家心中的自然流露,怎不能悟道呢?重要的是看你是否能透过水墨山水的“幻觉”,一超直入地击证悟自心之禅道,证悟那个“无一物”与“空”。在这里,水墨山水面“淡”与“远”的色彩与构图,便成了一超直入的悟道法门。
    “淡”与“远”所以在水墨山水画中古有丰富的禅宗意蕴,在于它们起码包含了两方面含义。一是它们内在的传统思想含义;二是它们的视觉心理含义。而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当内在思想转化为大脑的存贮时,便会影响和限制视觉的心理含义。

    “唐李思训,王维始分宗派,摩诘用渲淡.开后世法门。”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对此分析、考证后指出:“对于乇维的始用涫淡,我认为可信。”所谓渲淡,是指墨所渲染的颜色探浅。中、晚唐后。山水画以水墨代替青绿,渲淡体现丁水墨的率色,其基调是淡。当然,淡的思想古义,首先起源于道家。《老子》五:“淡兮,其若海。”任继愈《老子新译》解释:“澹(同淡),辽远昀意思。”按此解释.“淡”与“玄”是相通的,都含有远的意思。《庄子·山木》有:“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时的“淡”含有薄、浅的意思。在感觉上,应是与“虚”、“无”相通。因而,淡又进一步引申有淡泊、寡欲、安静的意思。《庄于·缮性》云,“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同泊)焉。”
中国画-坐禅、梦、酒(唐宋精神之一)

    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即是一种溢满佛理禅趣的淡。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是一种这样的淡。
  从元代“以天真幽淡为宗”的倪瓒的《秋亭嘉树图》中,还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淡。中、晚唐以后的时代精神.已经在“淡”的层面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4、宋代郭熙之”山远“
     系统地提出山水画中远的概念的,还推北宋画家郭熙。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曰: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
中国画-坐禅、梦、酒(唐宋精神之一)


    郭熙提出“三远”,不仅是水墨山水画技巧日趋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是时代审美情趣的培育和选择的结果。禅道不可言说,不可形于象,只能靠心灵去体会,参透“无”才能体会禅,体悟自心。“远”的构图,通过山水形质的延伸,自然把视觉转移到画面之外,引向远,引向画面外的无。使你的心念无法停于一点,只能任其飞腾,无限延伸。使你在瞬间的感受中,返观自心,体悟到生命的无限。可以说,禅家与道家的区别也正在这里。道家通过“远”向无限追求,无限是目标,是道;禅家则是以“心”的外射.通过“远”向无限延伸,然后往复盘亘,返观自心,终极是自心。通过向无限的延伸,在自心与宇宙的融汇中,体悟生命的永恒。
中国画-坐禅、梦、酒(唐宋精神之一)

    我们看五代以后的山水画,那幽远的重山,浩渺的水面,暮霭的云霓,苍郁的密林.哪一幅不给人以渺远深幽的感受。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无名氏的《秋江瞑泊》,巨然的《秋山问道图》,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卷》,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卷》,李唐的《烟岚萧寺》,马远的《寒江独钓》,无一不表现了文人画家们因象悟道的那种玄远幽渺的禅家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