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三言”赞美女性,编笑话娱乐大众,写牌经流传市井 明代文坛奇人辈出,冯梦龙是其中之一。他所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写尽了世间百态,令世世代代的读书人如痴如醉。他才华早露,曾雄心勃勃,像一团燃烧的烈火般不甘忍受礼法束缚。他的人生充满起伏变化,有叛逆,也有内省;有放诞,也有遵从。经过漫长岁月里的希冀、挣扎与沉浮,最终还是回归了传统文人的道路,操持国计民生,心系天下百姓。
为才所误
冯梦龙出生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字犹龙,又字耳犹,号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人。家中还有兄长梦桂,擅长作画;弟弟梦熊,擅长作诗。兄弟三人皆才学过人,声名远播,当时有“吴下三冯”之美誉。 冯梦龙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才学过人,命运对他却总是吝啬——20岁左右考中童生,取得了最低等的功名,后来乡试却极不顺利,一直未能中举,弟弟又生了重病,家境日渐落魄困窘。冯梦龙空有满腹学问,贫困却一直如影随形,连弟弟死后给他办丧事的钱都没有。 为了补贴家用,冯梦龙笔耕不辍,靠为书商编写书稿、设馆授徒等途径,想方设法维持生活。他个性洒脱、狂放不羁,且多才多艺,酒令、牌戏无所不通,不仅撰写教辅书《麟经指月》为广大考生指点迷津,还编出俚俗小曲《挂枝儿》流传市井,甚至连牌戏也有专门著述。当时新出现一种牌戏叫“马吊”,据说就是后来的麻将,冯梦龙一如对待科举那样认真分析总结,撰写了一部《马吊牌经》。单看这个名字,就足以让那些正人君子大跌眼镜——区区市井牌戏,居然也敢以“经”名之,可见冯梦龙何等狂放不羁、调侃世俗!
冯梦龙还写了一本介绍打牌技巧的《叶子新斗谱》,一时间当地年轻人趋之若鹜。由于一些人沉溺其中,以致债台高筑,让家长们十分恼火,认定是冯梦龙败坏地方风气。他们愤怒地攻击、声讨冯梦龙,还到官府去告他。 冯梦龙苦思冥想该如何摆脱不利处境,终于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熊廷弼,曾任江浙督学,与冯梦龙有师生之分。求贤若渴的熊廷弼很欣赏冯梦龙的才华,于是冯梦龙不远千里,去了熊廷弼赋闲后的居住地江夏(今武汉境内),恭恭敬敬上门拜见,恳请老师施以援手。熊廷弼却不动声色,只管招待冯梦龙喝茶、吃饭,闲聊间只字不提怎样为他解决纠纷。 虽然摸不着头脑,冯梦龙也不敢问,乖乖接受款待。端上来的饭菜异常粗劣,米饭是用没脱尽壳的糙米做的,烩的豆腐糊了,咸鱼又苦又咸。冯梦龙咬牙勉强吃了几口,就放下筷子,声称自己吃饱了。熊廷弼不动声色,只管津津有味地吃饭。饭吃完了,他仍然没有给冯梦龙明确的答复,只是托冯梦龙回去时给他的一个朋友带封信,然后就端出送客的架势。最奇怪的是,临别时他送给冯梦龙的礼物,居然是一个沉甸甸的大冬瓜! 冯梦龙糊里糊涂地告辞出来,走到半路,实在抱不动那个冬瓜了,就偷偷把它撂在了路边。他垂头丧气地上了船,认为自己这回是白跑一趟了。不料到了熊廷弼那位朋友家,递交了书信,那人却对冯梦龙热情款待,尊敬有加,还送他300两白银。 等冯梦龙回到家里,才知道熊廷弼已经给当地县官写了信,为自己说情,所以县官很快就撤销了对他的诉讼。原来熊廷弼从一开始就很同情冯梦龙,但他感到冯梦龙不谙世事,没把心思用到正途,觉得应该让他经受些教训,所以摆出粗茶淡饭,还故意送个大冬瓜来整他,等挫其锐气后,再帮忙解围。可见,即使在爱惜他才华的恩师眼中,冯梦龙也是个为才所误的形象。
为情所伤
冯梦龙年轻时,曾有过一段“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的生活。仅在他著作中留下姓名的青楼女子便有10多人:侯慧卿、冯爱生、白小樊……他一生中的最爱便是苏州名妓侯慧卿。两人性情相投,知心合意,盼望着能够厮守终生。可是冯梦龙家境贫困,根本没有能力为恋人赎身。
在无望的守候中,侯慧卿最终被一个商人买去。冯梦龙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从此化为泡影,他写下许多凄凉的诗句,表达了与爱人诀别的痛楚与绝望。在一首诗的序里,冯梦龙这样写道:年年有端二(农历五月初二),端二无慧卿。去年今日,我们痛苦分别,从今往后连这样悲伤的分别的日子也不可再得!曾有记载说冯梦龙失去挚爱后写下了《怨离诗》30首,总名《郁陶集》。这本集子今已失传,但《怨离诗》保存下来一首:“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昼掩门。最是一生凄绝处,鸳鸯冢家欲招魂。”从中可以看出,冯梦龙失恋后曾大病一场,闭门谢客,一心创作情诗。
这段痛楚的感情经历深深影响了冯梦龙——从此之后他再也不去青楼,却热衷于在文学创作中塑造优秀女性。在他的小说杰作“三言”中,充满了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聪慧刚烈的杜十娘、柔弱美丽的赵京娘、勇敢多情的白娘子、大胆追求爱情的周胜仙、不畏强权与爱人不离不弃的璩秀秀、机灵多谋的张淑儿……同时代的其他文学作品中,大量充斥的是男子对于女性的漠视和轻侮。冯梦龙却迥然不同,奏响了一支深情的女性赞歌,体现出对女性罕见的尊重与理解。 冯梦龙总是让他作品里的女子战胜厄运,赢得幸福人生。她们遇到难以克服的磨难时坚韧不屈、抗争不已,凭借高洁美好的个性获得读者衷心的同情。甚至对那些一时不检点的失足女子,冯梦龙也给予她们最大限度的谅解与宽容。例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商人蒋兴哥的妻子王三巧一度失足,有了婚外情,被丈夫忍痛休弃。但蒋兴哥并不是一味仇视这位不贞的妻子,而是反思自己为何贪于牟利,外出多年,以致妻子孤独寂寞,行为出轨。这是相当令人震惊的描写。可以说古代的文学作品里,从来没有如此宽容而富有人情味的笔墨。在这篇小说的结尾,丈夫的宽容与理解最终唤回了三巧,两人破镜重圆。这样的文学表现,让生活在今天的读者都会感到震撼。看得出来,这些饱含真情的描写里,寄托了作者无比深沉的感情!
为国而悲
冯梦龙一生受挫于科举,直到57岁,才获得贡生资格(从各州县选举的人才,可以入国子监读书),一年后得到丹徒县儒学训导的任命。对于很早就精心钻研儒家经典并且擅长著书立说的冯梦龙来说,这个职位得心应手。崇祯七年(1634年),年过六旬的他被破格委派,出任福建寿宁知县。 寿宁是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山区小县,城门崩塌,学宫废弃。冯梦龙筑城墙、设司更,带头捐俸集资修建一些必要的设施。在知县任上,他施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做贤明官员,造福百姓。他发布的政纲是劝耕、弥讼、戒溺女,鼓励百姓耕作,劝诫他们不要轻易打官司,不要溺杀女婴。仅从这个纲领便能看出冯梦龙是一个真正的儒士。在那些唯利是图的贪官看来,怎样捞钱,如何笼络上司最重要,而溺杀女婴之类,根本就是闲事,是不屑于过问的,这样的事情,只有冯梦龙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才会满腔热情地投入。 冯梦龙在人口问题上的看法也很有意思。他认为“人生二男二女”,势必造成人口大量膨胀,无法养育,因此“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他可算是古代最早突破“多子多孙为福”传统观念的文人。 可想而知,冯梦龙的思想与周围的环境多么格格不入,4年任职期满,虽然《福宁府志》、《寿宁县志》均将他列入《循吏传》,称他“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有恩,待士有礼”,但冯梦龙始终没能再度得到委派,从此赋闲离职。 很快,变故到来。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缢死;四月,吴三桂领着清军的铁骑进入中原;五月,多尔衮率兵入北京,明福王朱由崧逃至南京即位,史称弘光帝。这场“天崩地裂,悲愤莫喻”的变乱彻底搅乱了冯梦龙宁静的晚年生活。他以70岁高龄,奔走反清,刊刻《甲申纪事》和《中兴伟略》等著作,阐发自己对时政的看法。此外,他还上书弘光帝,提出应效法古制铸造钱币,兴利除弊。
弘光元年(1645年,也是顺治二年),冯梦龙最后一次远游,出游路线是经吴江,到杭州、绍兴、台州。年事已高的他此去不是游山玩水,当然也不是逃避战乱,而是奔走呼号,为反清复明做宣传,只可惜徒劳无功。次年,冯梦龙回到家乡苏州,带着满腔的悲愤离开了人世。
为民而书
晚年的冯梦龙,是一位重视家国百姓的正统文人,他一生最为自傲的是担任县令时的从政业绩。不过,他没有想到,数百年后,为他带来不朽名声的,是他那些通俗文学著述。
在文学史上,冯梦龙作为通俗文学大家而闪耀光彩。他编辑整理了民间笑话、谜语、歌谣小调,明确揭示自己讨伐虚伪社会道德的思想主张——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借男女之真情来抨击假道学。
在对通俗文学整理的过程中,冯梦龙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便是对话本小说(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的整理改编。他编的那些小说融合了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两方面优势,被收集在《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这3个集子里。他的这些或长或短的故事,文采斐然,情节曲折,高潮迭起,人物栩栩如生。不但受到中国读者的深切喜爱,也早就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优秀作品。白娘子一段情,给西湖平添了断桥残雪、雷峰夕照等千古名胜;玉堂春一声“苦啊”,念出了多少悲欢离合、人情人性;《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唐解元一笑姻缘》、《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等,更是艺术、影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除了世人皆知的“三言”外,冯梦龙还编有《东周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笑史》、《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所有的这些作品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实用性。在当时,这些书被士大夫们认为俗气,登不了大雅之堂,却在民众中拥有很大的读者群,一经整理问世,立即获得人们的由衷喜爱,广为流传。
直到今天,冯梦龙的文学意义依然价值无限。或许,冯梦龙在回顾自己困窘不得志的生涯之时,会感到诸多遗憾蹉跎。但是在我们看来,实属精金百炼,蚌病成珠。艰难困厄的人生经历,最终没能磨灭这位文学家充沛的才情和智慧,反而成就了他对通俗文学的贡献。这也许是大大出乎他本人意料的事情吧。
孙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