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业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文侠书馆 2014-10-25

 

职业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校园里又开招聘会了。快要毕业的学生个个穿着黑西装、白衬衫,排着队交简历,活像一群群企鹅。事实上,我自己的孩子也在找工作。
周末随便翻书,看到老舍先生的随笔《文艺与木匠》,大意说他的孩子可以当作家,也可以当木匠、瓦匠,“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我非常敬重老舍先生,但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没有那么潇洒。

 
据我所知,最早明确提出人人平等的是古希腊人。他们创造了“民主”的讲法,实行这种少数服从多数的制度。大家事先约定,一人一票,哪个主意得到多数人支持,就按哪个办法去做。很明显,要让大家口服心服地执行统一决定,就得一人一票,人人平等。如果有人一句顶一万句,别人难免心怀不满。人人平等是民主社会的公民地位。
但在公民决定公共事务之外,个人能力、道德修养和经济收入都有高低不同,职业也有贵贱之分。不然为什么清洁工经过奋斗变成董事长会受大伙称赞,总经理因为经营不善变成清洁工会被说成“沦落”?要是个个方面都是人人平等,没有高下之分,那么,大家就不知道干吗要努力,学校和父母也没法鼓励孩子上进。那是无视天才智慧,否定顽强勤奋。好作家当然比好瓦匠有更多的创造,有更大贡献。瓦匠的孩子当作家是有出息,作家的孩子当瓦匠是不成器。倒过来讲就不像人话了。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进,希望他谦虚礼貌,平等待人,也希望他活得开心。诡异的是,并不是地位越高就越快活。最好的职业是跟自己兴趣一致的工作。要是每天做事,都是让自己过瘾,那该多么高兴。我最羡慕那些艺术家,为自己爱人写作品,也能给大众带来享受,久远流传。兴趣造成激情,干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再辛苦也乐意。
人各有所好,孩子的兴趣也可能跟我不同,我没法具体说什么职业最好。但我可以说什么职业不好。密尔提出过著名的“伤害原则”:凡是不直接伤害别人的言行都不该受到干涉。这是保持社会自由最基本的规矩。一个人没碍别人的事,别人就没有任何理由限制他。要是一个人直接伤害别人,他当然应该被制止。人可以自私自利,但不能损人利己。害人的事情一定不能做。缺德的职业,挣钱再多,也绝对不能干。失业事小,亏心事大。 在许多时候,不做好事就是做坏事。这在公立机构尤其明显。政府官员的基本职责是当裁判,制止犯规的行为,保护大伙的权利。如果有人占了这个位子却不做事,那就使好人得不到保护,让恶棍欺负良民。所有公立机构雇员的工资都不是领导发的,而是人民给的。要是不实实在在地做事,这些雇员就是骗百姓的钱,就是做坏事。蛀虫肯定是害虫,无可辩解。
尽管人可以不好不坏,我还是希望孩子当个好人。咱们都享受了别人创造的好处,自己也该为社会出点力。一个人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助,谁都没有把握自己会不会突然倒在路旁,所以也应该为别人做点好事。没有成绩就得不到大伙的尊重,缺了点生活的乐趣。给世界贡献一点美,得到别人的赞扬,自己心里也高兴。不好不坏是平庸,平庸不会让人自豪。贡献越大,做成的事情越难,别人就越佩服,自己也越得意。
不过我希望孩子长大后,能看透书上的童话,别以为好人一定有好报,有多大的才能就有多高的声誉。凡高一辈子才卖出过一幅画,梦露从来没有得过小金人。能不能得奖,当不当得上理事,取决于好多复杂的因素。运气常常比本事更重要,顺从社会风气的人往往最风光。如果看到别人出风头就憋气,那是自己折腾自己。争取一份体面的职业是应当的。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就该追求自豪,而不要计较有没有特殊津贴,是不是大赛评委。
我们常常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但周围净是好人。那些岂有此理的事都是谁做的?参与者要么说他们不得不干;要么说自己也不赞成,但没法阻挡。于是大家都心安理得地做对不起别人的事。这次他让你倒霉,下次你让他骂街,没完没了。作为父亲,我当然不愿孩子为什么事情去“好死”,但也不想他同流合污地“赖活”。猛人咱们惹不起,但往往还是躲得起。有时可以不讲真话,但是永远不要讲假话。见势不妙就辞职转行,别干伤天害理的事。在成功和成仁之外,还有吃干净米饭,过平常日子的活法。
有些贫苦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条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当瓦匠、木匠。这值得同情。我是个教师。儿子跟城里别的孩子一样上学,我当然希望他选择比瓦匠、木匠更好的职业。人们常有不同想法。好多人念了书,说话就特别高雅。我老没长进,总是停留在讲大实话的水平。不过凤凰可以高歌,麻雀也可以喳喳。这里讲讲自己对孩子的愿望,没有半点对老舍先生的不敬。


失意时苦练内功,得意时努力绽放

 

这代人压力太大,竞争激烈、时间紧迫,因此虽然不奢望一帆风顺,但总希望人生的路是笔直一道,哪怕中间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但始终是在前进——不走弯路、不停留原地、不浪费时间。只是可惜哪怕生活是电影,我们也没有大牌到自编剧情,于是意外总是会不断出现。其中最让人难受的,往往并不是失败和挫折,而是无能为力的煎熬。
所谓失意,就是这种感觉。不是一场巨大挑战后的失败,而是根本没有挑战的机会——无论现状在别人眼里看来是好还是坏,在自己看来都是没有希望的牢笼。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还是一个普通的基层销售经理的我,莫名其妙的牵涉到集团的内部斗争,而被派遣到一个总人口刚过百万的北方工业城市负责当地市场。由于当地消费水平较低,因此我的物质生活倒不见得有多清贫,但是精神上非常苦闷。
首先,我原来工作的分公司有非常好的信息交流机制,通过这种交流能学到很多新的战术和思想,同时通过实验和分享验证自己的创意,总之这种交流能让人快速的成长,并且有利于形成思维体系。可是在现在所在的地方,不仅与同行其他公司交流成为一种禁忌,而且内部同僚之间也讳莫若深,极少交流。在这样的地方待上一段时间以后,我感觉自己成为瞎子和聋子。
其次,与信息闭塞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心态的僵化。这种僵化一方面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论是对业绩还是对收入都没有任何不满,对未来也没有更多的追求和期待;另一方面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抱残守缺——既然对现状没有什么不满,自然也拒绝接受工作方式上的任何改变。
可是,作为新上任的销售经理,尤其是作为还想有更多作为的年轻人,我毫无疑问是希望能通过一些改革来获得比前任更好的成绩。奉行个人努力可以逆转不利环境这种逻辑的我,在当时的环境下尝试作出各种努力,包括灌输新的愿景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奖惩制度以形成对行为的激励、设立试点部门以结果来带动其他人、招聘新员工组建新部门用鲶鱼效应来刺激老员工等。这些方法并非毫无成效,我所辖市场的业绩也是逐步攀升;但是,无力感仍然挥之不去——我最终发现我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公司,只要我的推动力稍微减退,公司马上恢复到原状。更可怕的是,我自己从这个过程中得不到任何能力上的进步,我感觉我的前进之路在这一站停滞了。
我终于承认,人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我所能做的,就是像西西弗斯一样每天重复着不能不做却徒劳无功的工作。这样浪费生命对我这样心性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可是我无法逃脱。后来我回头想想,自己当时的状态近乎抑郁症——幸好我当时不知道这个名词,否则很有可能陷入自我暗示的恶性循环。
有趣的是,经过几个月这种煎熬以后,我开始产生一种想法:无所事事本身也是一种成长。既然在工作上我做不了更多,那么我尽我所能做到极限就好。于是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身上——白天出门工作,晚上回到自己的住处读书,睡前出门溜达一个多小时,抽烟、思考。那半年我读书的量不大,但读书的认真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关于自己的现状和未来,关于自己的心性,关于行业和职业的发展,我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苦闷无解的思考。
这种经历的价值在当时是体现不出来的,可是在沉寂了一年后我重新获得一个释放才华的机会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自己虽然在具体工作的技能上跟以前并没有太大进益,但是性格却成熟了不少,在处理问题的全面性、柔和度上都有了不少的改变,也更能体会工作中处于不同角色的人的不同立场和想法。可以说招数还是那些招数,但是内力已经大涨。
沉寂一年的另外一个作用是,重新获得舞台的我不再把机会当做自己才华和努力必然的结果,而是把它当做上天的恩赐而格外珍惜。我把每一项工作的细节都做到臻于完美,对每一个同事或客户的困难都尽力帮助,对任何一个承担责任的机会都格外珍惜,因为我知道它们未必会再来。一年积累后的尽情释放让我大放异彩,我就像一个闭关后刚出山的江湖新秀一样吸引了很多的眼球,一下子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角色成为行业内年青一代中略有名气的人。
之后,我又经历了一些起起落落,但这时我已经明白了起落之间的真意。人生的发展永远不可能是匀速或者一直加速,而是走走停停,偶有走弯路和掉头的时候。所谓“自知之明”的重要一点,就在于清醒的判断自己现阶段所处的状态,也就是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对周遭的环境和事情的结果具有掌控力。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什么,这个时候强迫自己逆势而为,不仅徒劳无功,让自己更挫败,还可能让自己的生存环境更恶劣;而当我们有能力去影响事情的结果的时候,如果无所作为,则是对自己生命和才华的最大浪费。
在失意时苦练内功,不仅仅是因为此时对其他事无能为力,更是因为这是难得的静心学习的机会。我们有很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因为忙于事务性工作一直没有时间去做,遇上难得的闲时,正好补上这缺失的一课。我看很多成功者在失意时(被贬、入狱等),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两件事:读书、跑步。因为这两件事都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很重要;第二,得势时没时间做;第三,当下能自由的做而且是唯一能做的。
在得意时努力绽放,也不仅仅是为了补回失意时落下的时光,更是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生的舞台亦是如此。再好的功夫,都未必有展现的机会,因此有了机会就一定要做得精彩,不留瑕疵,在有限的机会中尽可能多走一步。此外,得意时的绽放给人留下的印象,很可能是把自己拉出下一次失意的力量。
有一位做投资的朋友告诉我,成功的专业投资者并非总是准确预测市场变化的人,他们也常犯错误。所不同的是,这些人能够在自己正确的时候最大化的取得战果,而在自己错误的时候尽可能的避免损失。无论这个说法是否真实,我觉得都可以适用于人生的其他方面。
 
  (智通人才网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