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观涛评点版《已近中年始学医,自学也能成大医——岳美中自述“无恒难以做医生”》结局篇

 ntshang 2014-10-26

刘观涛按:

  今天,让我们继续携手“中医人生:同修伤寒论”。

  日行一善,同修中医,分享欢喜!

好,各位师兄,下面还是“分享欢喜”,把各位朋友的微信来函选登一下,让我们共同分享,相互激励,一路有你!顺便问一句,您今天诵读《伤寒论》了吗?

Cx(经方少儿班学员,小学五年级):现在,我每天捧着《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进行晨读,按照刘老师的建议,把“太阳病篇”读了,伤寒论的六经就都全在里面啦。感恩“专家志愿者”陈润东老师捐助的智能手机,成为我们每天和刘观涛老师互动交流的“小电脑”。我要提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原文开头就是“伤寒”、“中风”、“太阳病”?看起来挺糊涂的。[刘观涛按:这是一位受到爱心人士帮助的孩子的来信,我经常和他交流,也深知孩子眼中的疑问,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深层的问题。也请大家思考,明天我回答这个问题。《伤寒论》条文中,开头出现的“伤寒或中风某某日”,并没有特别实质的病机含义,只不过是为了说明疾病的起源是“伤寒或中风”而已。就有点像讲你的最初出身,你出身于贫家,他出身于富家,你毕业于普通专科,他毕业于美国名校。实际上毕业于名校,只代表你过去的教育背景,并不代表你现在就是成功人士。《伤寒论》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以,疾病最初的起源是“伤寒或中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该疾病是六经的那一类。伤寒论中,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就像你虽然是家庭贫寒(如同伤寒或中风之太阳病),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生就充满雾霾,在爱心人士的关怀下,你仍让可以阳光灿烂(如同阳明病)]

    勤古分享欢喜第4天(3月4日) 背诵198-207条。开始三天背诵较顺利,可连贯背诵。去年经验是,越往后背诵的条文越多,前面已背过的越容易忘。

    天涯刘宝利老师的故事太励志了,我也是因为母亲生病才学的西医。师兄能不能给中医爱好者推荐一些中医入门的书籍,伤寒论对于没有基础的人来说的确看不懂。[刘观涛:可以自备一本我给经方少儿班的漫画书《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健康大使:真替刘宝利老师高兴.自学中医能成为苍生大医,这就是天道酬勤最好的例证!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给自学中医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学医没有年龄限制唯有恒心和大爱之心方能成之!

    妮子看“谌老师的一句话:我甘愿为人梯,年轻人快上去。”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是多大的胸怀和信念,中医的魅力或者不仅仅是治疗效果,对医者的心理影响或者也是很重要的吧,因为,这种精神有强烈的传递感。我还在细细地品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上篇。今天读了4页,加油!

    Rymo. Yang我是云南中医学院针推专业的大一学生,初识这个平台,是通过中医书友会知道的,看到“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和“日行一善,同修中医”顿时觉得有种回到家的感觉。喜欢上中医,得缘于黄煌教授,在经方沙龙,感受到了伤寒论的魅力,并用四逆汤治愈了自己的四末厥冷,用甘草泄心汤解决了困扰爸爸长时间的复发性口腔溃疡,至此,愈发坚定了由经方这扇大门。通向中医殿堂,或许看过诸多同学对经方,对《伤寒论》的忽视以后,才愈发觉得在中医院校广泛传播经方的迫切性,而中医师承学堂这一平台,则能让更多的中医学子不走弯路,爱上经方,进而增加对中医的信心,也特别希望能和各位热爱于斯的同道们一起,携手同行。[刘观涛:您可以在云南中医学院建立一个经方学社或者志愿者协会等社团,带领更多同学们学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阿良你好,中医师承学堂,我是医学院大三学生,不过我是学西医的,我对中医很感兴趣,自己也自学点中医,不过学的不是很深,前不久知道了中医师承学堂,里面的内容让我很是受益,衷心感谢!

   莫炳尧刘老师好我是一名西医儿科医生二年前幸运看到冯老所写的书及刘老师您主编的书从此进入中医的大门感受到经方的魅力但自学过程中深感吃力苦于无明师指点,多谢您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我想加入学习有什么手续吗?[刘观涛:对于西医的“西学中”课程正在开发,请关注]

“中医志愿者”分类小组欢迎报名:

“大学校园”中医志愿者小组:面向大学生,无论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还是其他大学的学生。

 “外文翻译”中医志愿者小组

“文字编辑”中医志愿者小组

“广播动漫”中医志愿者小组

       更多类别志愿者小组,敬请自选或自行组建……

如报名志愿者,请把您的信息,发到本微信唯一的官方邮箱“中医志愿者”:zyzhiyuanzhe@sina.com





刘观涛评点《已近中年始学医,自学也能成大医——岳美中自述“无恒难以做医生”》结局篇

    

     前篇精要回顾(参见上上篇微信文章)

岳美中,1900年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主任、中医教授,并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如下为他的口述:
  我十七岁当小学教员,每日教书、写稿,苦读并进。不久,累得吐了血。某医院诊云:'肺病已深,非短期可冶。考学无望,教职也被辞了,真觉得前路漆黑,大难将临,几无生趣,又不甘心那样死去。难道医学对肺病真的没有办法吗?床第呻吟之中,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买了《衷中参西录》、《汤头歌诀》、《药性赋》和《伤寒论》等书,边读边试着吃约。一年多田野间的生活,休息为主,吃药为辅,肺病竟慢慢地好起来了。觉得中医确能治病,于是决心学医,自救救人……

 

如何学习和掌握祖国医学这门科学,应当是有规律可循的,对此我们还总结研究得不够。我个人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淡,能说的大半是走过弯路后的一些感触。
   (一)读书宁涩匆滑,临证宁拙勿巧。

学医离不开读书。但我国医学著作汗牛充栋,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欲有所成,就要摘要而攻,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地弄明白。不可顺口读过,不求甚解,不了了之。也不可用望文生义的简单办法去猜测。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比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中的“痰饮”有二义;篇名中之痰饮,是津液为病的总称;条文中之痰饮,是指水在肠间摇动有声之流饮。读书时若不细考究,把痰饮当作今义的“稠则为痰,淡则为饮”,就失去了经典的原意。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积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刘观涛按:对于我们开设的“中医人生:同修伤寒论”行动,岳美中先生上述的肺腑之言,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给大家推荐《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为什么还给大家推荐两个版本的我眼中最好的伤寒论教材(皆由最优秀的名家编写),就是为了让大家在书中老师的带领下,在微信订阅号个位师兄的陪伴下,能够“日积月累,似慢实快”!]
  要把主要的经典著作读熟、背熟,这是一项基木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背得熟和背不熟大不一样。比如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时明白了,一遇到障碍又记不起,临证时就难于得心应手。我自己虽曾在主要著作的背读上下过一番功夫,但总不能象童时读的《论语》、《孟子》和古诗文那样至今仍背诵无遗,常有学医恨晚之叹。因此,背书还要早下手。[刘观涛按:惭愧,伤寒论我自己也不能背诵,但我要和大家一起,每日诵读。岳美中先生所谓“背书还要早下手”,可以理解为:指要从当下开始,就永远都不晚!与各位师兄们共勉]
  读医书,还要边读边记,勤于积累。积累的形式则宜灵活。比如说,可以结合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题摘要积累,读书时留意于此,随时摘抄记录,并部别类居,主要的加以标志,敞漫的贯以条理,怀疑的打上问号,领悟的作出分析,大胆地附以已见。日积月累,对日后的研究工作是会有好处的。[刘观涛按:自己的点滴思考、经验、疑惑,可以每天发到本微信上,和师兄们分享。请记住,这个微信订阅号,有多位“专家志愿者”也在每天收看……你懂的。]
  临证宁拙勿巧。对症状要做“病”与“症”的综合分析,寻求疾病的本质,不可停留在表面的寒热虚实。立方遣药,要讲求主次配伍,加减进退,不可用套方套药取巧应付。遇到大病复杂症,更要格外细密,务期丝丝入扣,恰合病机。既要有临证时的分析,还要做事后的总结。数年来,我自己无论在哪里应诊,坚持每诊必做记录,半月做一次阶段性的检讨,找出需要总结的经验,发现有进一步探讨价值的问题,提高疗效。
   (二)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刘观涛按:岳美中先生,的确达到了人生的高境界:“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六祖坛经》里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我学医,主要是自学。但决不是说,自学不需求师。做任何一种学问,绝对意义上的无师自通是没有的。自学,难免遇到思而不解之惑、攻而不破之谜,更需要请教师友。因而凡有从师学习的机会,尤知珍惜。一九三五年,我读到陆渊雷先生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觉有自己未见之义,稍后就加入先生所办的遥从(函授)部学习。当时,我看病教徒,诸务虽繁,但对所学课业必认真完成,寄去请教。记得我写过一篇《述学》的课卷,陆渊雷先生曾加了鼓励的按语,发表在《中医新生命》上。这段函授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对我这样一个自学出身的人来说,感到十分宝贵。一般地说,一个人从师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毕竟是不多的,而在共事的同道中,学术精湛、经验丰富之人却随时都有。只要虚心汲取,他人之长,皆可为攻错之石。我在中医研究院和蒲辅周等同志共事多年。在一起临证、执教的过程中,有时见到他们的得意之笔,恰是自己薄弱之处,从中比对思索,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比如,早年我用玉屏风散治“习惯性感冒”,多是大剂突进。虽数剂可效,往往不易巩固。蒲老治“习惯性感冒”,也用玉屏风散,却是小量长服,疗效颇好。我思索这里的原因,加深了对慢性病的转化要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有“方”还需能“守”这个道理的认识。[刘观涛按:岳美中先生这段话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医师承学堂微信号的宗旨,不高调、不激进,日积月累,好友同行,逐渐进入中医人生的境界。]

从师是为了求学问,在学问面前不能有丝毫的架子。我在任唐山市中医公会主任时[刘观涛按:刘宝利老师和岳美中先生,都曾在唐山市范围内行医,呵呵],市内有一位高怀医师精针灸术,擅长用'大灸疗法',系其祖传,能起大证。年事已高,秘未传人。为防绝技失传,我和王国三等几个同道以弟子礼前去执贽受学。每至巳夜,即趋集灯前,问难请业,无间风雨,袒臂跣足,按桥量度,力求一是。终于掌握并整理了这个疗法。当时我虽年过五旬,不无劳顿之感,而其中授受之乐,也确有非可言喻者。
   (三)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我习医以后,半是积习,半是追求,研读文史和爱好旧诗词的兴趣一直很浓厚。习医之余,喜读《二十四史》。对六经、诸子、宋明学案以至佛教、道教的部分主要著作,都做过一些涉猎。兴之所致,还习作了一千多首诗词。我常以占用了一些业余时间为惜。但回顾起米,由这种爱好中得来的一定的文史知识和修养,对中医的学习和长进,也并非全无益处。第一,中医经典是古文字,和现代白话距离较大。又流传辗转,版本繁杂,字词驳错。诠释者既多,难免见仁见智,言人人殊。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化、文字知识,对这些经典著作就不易读懂,读懂了,也难于读深。理解上,或浮于约略,或止于沿演,可以逐浪而难能探源,临床上,则易于套对而难能用活。要想对经典医籍的研究深入一些,就非有一定的古代文化、文字知识不可。
  我自己对《伤寒论》等经典的文字做过一些研究,写过一篇《<伤寒论文字考>补正》,就很借力于早年积累的一点古文和“小学”的知识。第二,文史的书籍和古诗文中,掩藏着丰富的医学资料。这些虽是不期而遇的零金碎玉,却常可补某些医学著作之不足,亦属珍贵。读书时随手积累,需要时即可驱遣使用。我在整理中医麻风病学,写作《中国麻风病学汇编》时,就从文史著作中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材料。第三,中医学是从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这个土壤中生发出来,是整个民族文化之林的一枝。它的形成和发展,受整个社会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发展状态的影响和制约。对各个时代社会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对由当时时代所产生的医学思想的理解就可以更深刻一些。比喻地讲,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整个文化素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养到功深,是可以达到境界上的升华的。不待说,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掌握古代文化知识,应当有目的,有选择,要适当,要因人制宜全无目的,漫无边际的读书,也不足取。
   (四)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有时青年问及学问之道,我常说,论天分,我至多是中中之材。几十年来,如果说掌握了一些中医知识而能承乏医务,所靠的一是“勤”,二是“恒”。做任何学问都要勤奋和持久,治医学尤需如此。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一举手一投足都接触病人,医术好些精些,随时可以助人、活人;医术差些粗些,随时可以误人、害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生真可以说是病人的“司命工”。一个医生,如果不刻苦学习,医水上甘于粗疏,就是对病人的生命不负责任。当然,就是勤奋学习,也不等丁就能万全地解决疾病。但无怠于学,至少可以无愧于心。这是我早年用做鞭策自己读书习医的一点认识。

如今我垂老病榻,回顾治医生涯,成果之少,每自赧颜。稍可自慰者,唯有勤奋读书未从松懈这一点。几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日,读书必至子时。六十岁以后,医责益重而年事渐高,为了抓紧晚年,完成温课和研究计划,曾规定了几条自我约束的“自律”。大致是:

①要有恒。除极特别的事情外,每日按规定时间温课,不得擅自宽假,时作时辍。[刘观涛按:我们自己是否做到每日诵读伤寒论,每日能够“日行一善”,哪怕对自己、对家人的“日行一善”呢?]

②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轻易地改变汁划。要有始育终地完成一种计划后,再做另一种。“主一无适”谓专。非专,则不精,不深、不透。

③要入细。不可只学皮毛,不入骨髓;只解大意,不求规律;只涉藩篱,不求常奥。入细,还要防止轻淡,轻淡则流于薄弱,薄弱则不能举大症;要防止琐屑,琐屑则陷于支离,支离则不能集中主力,也不能理细症。

④戒玩瞎。此后,忌看小说。非星期不着棋,不赋诗。非有应酬不看戏。

⑤节嗜好。衣食方面,不求肥甘,不务华美,随遇而安,自甘淡泊。否则必致躁扰不宁,学术上难于探深致远。此后,不独茶酒不事讲求,即书画篆刻,也不宜偏好过多。免得耗费有限的光阴。现在检查起来,除在旧诗词方面,有时情有难禁,占了一些时间外,其他都尽力遵守了。[刘观涛按:岳美中先生,岂不是在“戒定慧”上为我们后人作出了生动的榜样?!]
  人们都知道医德的重要。我以为,做一个医生,治医之时,有两条至为要紧: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临证,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外决无所求。只有这样,才能认真热诚地对待患者,谦虚诚挚地对待同道,勇敢无思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地对待成败。相反,如果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不热爱,不相信,惜献身,对患者缺乏负责的精神,甚至把自己掌握的一点技术当作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那就丧失了做医生的根本。不特失之于医德,且将毁及于医术。
  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代中医都有自己不容推卸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中医的命运是幸福的,毕竟也是坎坷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亲见了中医界的同道们,在旧社会的贫苦中自处,与反动派的压迫作抗争,对偏见者的歧视不动摇,在存亡、兴衰的磨难中迎来了国家的解放,为民族保存、继承、丰富了中医学这份珍贵遗产。他们是无愧于历史的。我仅是同辈先进的一个追随者。蹉跎时月,如今也已是行将就木之人了。向前展望下几代中医,他们将处于于社会安定、思想解放、科学昌兴的时期,只要他们勤奋而能够持久,善于继承又勇于创造,中医事业在他们的手里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医学必将以更绚丽的身姿,挺立于世界科学之林。顾后瞻前,寄希望于未来。[刘观涛按:岳美中老先生的这段语重心长的话,何尝不是给我们微信订阅号读者的敦敦教导和殷切期望,让我们不空谈,重行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岳美中口述,岳沛芬整理,刘观涛评按]



《中医师承学堂》马年第33期   [2014年3月5日星期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