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修伤寒】“中医志愿者”的互动分享(辨六经方证、食水瘀与六淫、促脉)

 ntshang 2014-10-26


刘观涛按:

    中医师承学堂,是为“中医志愿者”创建的精神家园。

    “中医人生,同修《伤寒》,日行一善,分享欢喜!”

 

                陶有强医师答问

    大家好,各位都很精进,勤古同学给教材提出好多行文方面的问题,在这里表示感谢,同时他也提出很多学习中的见解和困惑,我们一起来分享:

    问题一:关于先辩六经再辩八纲再辩方证的理解。如只依据《伤寒论》中的方证,只需辩六经再辫方证即可。加上中间的辩八纲是为了依据具体病证对经方原方进行加减。实际运用时,是否也可先辩病证与方证的主证相同之处定六经归属,确定主用经方,再辩八纲分析不同于经方原方的地方,进行加减确定具体用方。请问如上理解是否正确?

    答:首先,请注意辨证的“辨”不是“辩证法”的“辩”,刚开始接触中医时,都不习惯,后来用多了就自然了,含有“辨析”、“辨别”之意。

    您所理解的这个过程也是可以的,实际在临床应用中多是“一步到位”直接辨到方证,但在分析过程中实际已经在辨六经,因为“六经来自八纲”。

    我们后续学习中将会结合案例讨论来分析辨证过程,届时我们细说。

 

    问题二:关于食水淤与风寒暑湿燥火关系的理解。 食水淤即是病之体也是病之因,与风寒暑湿燥火不矛盾,而是相依相存。外在和内在的风寒暑湿燥火可以是人体产生食水淤的原因,如热结膀胱所致的桃核承气汤。而人体有食水淤病体之后有时也可表现为体内风寒暑湿燥火某气独胜。也就是说食水淤与风寒暑湿燥火本就是一物,《伤寒论》和胡希恕先生讲的食水淤,其实也是在讲风寒暑湿燥火。不知上面的理解是否正确?

    答:确切的说,应是“食水瘀血”,我们习惯用“瘀”字。

    风寒暑湿燥火,在《内经》中为六气,过则为患,后世至宋陈无择发挥三因学说时,称“外感六淫”,当今教材亦以外感病因处之,同时在《中医内科学》等书中也提到“内生五邪”。而“食水瘀血”在当下的中医教材里称为“病理产物”。

两者可以说病理上相互影响,就像您文中的分析,但不应等同,而应在各自适应的语境里使用。

    胡希恕先生所讲“食水瘀血”是紧扣大论原文和临床实际来讲的,只要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做一些相关概念的对比联系也是可以尝试的。

 

    问题三:促脉是'关以下沉寸脉独浮之象'。常脉本是寸浮迟沉,此处的促脉是否可理解为寸部过浮,尺脉过沉?

   答:您学习的比较细心,胡老的学说中对“促脉”的分析不同于后世所谓“数而时止”。

    分析仲景脉学,胡老是坚持脉证合参的,在《伤寒论》中一共有四条条文涉及到促脉(21条,34条,140条和349条),请参考胡老的相关论述(具体可见《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一书,学习胡老学说,此书是必备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仲景书中论脉,有些是借脉言理,以后遇到列相关脉象而言预后并兼症不详时,多属此类。

    脉象之学历来是“心中了了,指下难知”,陈修园曾作诗一首“微茫指下最难知, 条绪寻来悟治丝。三部分持成定法, 八纲易见是良规。……”诗中所言“三部”与“八纲”确是给人启发,胡老“论脉诊”一文提纲挈领,删繁就简,抓住仲景脉学的实质,使得我们能拨开纷繁芜杂的脉象而直探其真,大家要仔细研读。有点头绪了,就在临床上多摸多体会。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