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有没有可能清高一点?

 chy随和 2014-10-26

 

教师有没有可能“清高”一点?


大民


黑龙江依兰高级中学的冯老师,因为教师节没有收到学生们的礼物,大发雷霆,用了足足一堂课的时间,对学生严加训斥。“怎么这么不懂事”“别的班级都送了,就我们班没送,穷嗖的,抠嗖的”……

事情发生之后,完全是旁观者的心态的网上围观者,自然是愤愤不平,对这样的完全丢掉了教师style的言行,大加挞伐。实际上也是如此,看看新闻后边的留言,就知道了。从来没有如此众口一词的否定性评价,任何事情。

仔细研读冯老师的言论,还是能够发现一些比纯粹的谩骂批评更有价值的东西的。

第一,“懂事”。何为懂事?懂得人情世故,了解世风民情,对人际交往的一些规则,明的、暗的,都要知道并且实施。这就是懂事。可爱的冯老师,希望自己的十几岁的学生,懂得这个道理。她同时罢免了不懂事也不知道张罗事的班长,投票选举懂事的班长。这说明,在冯老师眼里,懂事,是非常关键的品质,她自己应该是懂事的,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也懂事。(市侩哲学)

第二,“别的班级都送了,就我们没送”(丢了面子),显然,教师节学生给老师送礼物,是常态现象,别的班级都送了,而且是公开的。可以想象,老师们都是集体办公,办公桌上摆了学生毕恭毕敬送来的礼物,是不大不小的荣耀。这是教师职业特有的一分钟精神享受。同时,也是一份实惠,估计现在的孩子不会送卡片、鲜花之类的,因为整个社会风气都转向了“实用主义”“拜金”“拜物”,所以孩子们给老师的礼物一定是一份不大不小的实惠,对本来就比较清风的教师来说,就算是几盒月饼,也能吃几天呢。所以,当冯老师的办公桌上下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她一定感觉非常非常没有面子。跑到班上大发雷霆,也是必然的。(丢了面子)

其实,我还有个第三,就是,当整个社会风气变质了,单纯要求教师清正廉洁,不收受礼品,是不是要求太高?但是,我立刻意识到,这样的想法,正是冯老师的想法,千千万万老师的想法,无数已经和将要犯错误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会这么想。比如,为冯老师辩护的典型言论就是:公务员不是更黑吗?教师本来就是弱势群体,一旦有一点错误,整个社会都来围观,都来起哄……如果都这么想这么做了,那么没有人不可以犯错误,人人都可以犯更大、更多的错误。(社会环境决定论)

别人犯错误,就是自己犯错误的理由。这是很有典型性的中国式逻辑。贪官被抓,他会说,怎么不抓别人单抓我,比我贪得多的多了去了,有本事抓大老虎去……

当整个社会风气都变成了这样一种庸俗的状态:个人利益至据说是高无上的,公而忘私已经过时了,先人后己很可笑,义务劳动很奢侈,拜金拜物不丢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没有关系。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也可以成为时尚青年的信条。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想让一部分人脱俗,清高,特立独行,的确是很难的。

唯其难,才弥足珍贵。这就是操守,就是出污泥而不染,就是世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人历朝历代都会有,但肯定不会很多。奇怪的是,这些由少数人坚持着的东西,往往是长久,永恒的,千秋万代不会过时的。这样的人,都会遭到嘲讽、谩骂,都会让自甘堕落的人尴尬难堪,都会被一万人推倒然后踏上两万只脚。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会被人们反复传诵,视为楷模。我做不到,但是我知道他们做得对。

这就是清高,就是气节,就是卓尔不群,鹤立鸡群,就是宁可站着饿死决不跪下偷生,这样的人就是圣贤,就是传教士,就是孔子或者老子,就是屈原或者李白,就是朱自清或者老舍,就是不能容于当时却能千秋留名的人类翘楚。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清高一点,清瘦一点,精神一点,洒脱一点,不食人间烟火一点,为了某些精神性的东西,四处流浪不被待见,成为乱石砸死的异类……

老师们会说:你以为我傻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