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傣锦之美--访傣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儿甩

 真友书屋 2014-10-27


傣锦是西双版纳最著名的民间手工艺之一,极富民族特色,图案以大象、孔雀、热带植物和宗教花纹最有代表性,标志性的颜色是红、白、黑三色,制作精美,但工艺相当复杂。


在西双版纳寻最好的傣锦,所有人一致回答,去找玉儿甩吧。玉儿甩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据说她的作品一眼就能和别人的区分开来。她今年57岁,住在嘎洒镇的曼娈典村,她家院墙上灰底白字横排挂着"西双版纳傣族织锦传习所"的字样,看起来好像一座掩映在碧水山林间的艺术大师工作室。因为找她来买傣锦的人络绎不绝,几年前她在家门口摆了间小房做商店,后来州上出钱帮她翻修了这个小空间,换成了落地玻璃的墙和大门,并改名传习所,希望她既可以展示傣锦工艺,又能带动全村妇女到这里来学织锦技术。



上图:傣锦织物制作的童帽


传习所的墙面上林林总总挂了各式傣锦艺术品,最多的是大约两尺宽的长方形图案布,织满几何图案的适合做沙发布或地毯;只在首尾两侧织花纹,中间是平整致密的纯色布可以拿来做桌布。还有些五六十厘米宽的花纹布,图案和底布颜色反差很大,最适合做桌旗,如果是颜色统一图画简单的,还可以拿来当围巾。除此之外她还做了些傣锦的衍生品,手提包、抱枕、傣族筒裙和花色被套。这些展品大多是玉儿甩织的,也有一些是同村妇女织好后拿来寄卖的。玉儿甩说,展示的仅仅是最近完工的,不算最好,从16岁开始学织锦以来,她精心筛选了一些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收在二楼卧室的床头柜里。


她多年积攒的这些宝贝用的都是传统老布,平整的织布上厚厚地织一层花样,但摸起来依然柔软,甚至翻到背面图案还是一样整齐。那些古老的图案几乎经久未变,总是几种基本线条的组合和代表傣族的动植物图案,颜色也都是传统而稳重的,她唯一的一幅用到粉色的锦图看起来十分娟秀,用粉色和红色、绿色拼接在一起为背景,前面是人和马的简笔画线条,勾勒了傣族的春天。与精巧入微的云锦比,傣锦呈现的是稚拙和淳朴,如果加入桃红、橙黄或粉蓝这些现代人喜欢的颜色,傣锦就会变得像俗气的民族村工艺品。看来看去还是最喜欢用红、白、黑三色编织的傣锦,图案不求逼真,只是尽量用简洁线条表现出神韵。



玉儿甩穿一身尼龙质地的傣式长筒裙,头发捋到左侧,从下而上绕到后脑勺,盘一个髻,她和所有传统傣族妇女一样,从十几岁时开始学织锦。"解放前我们家是这里的名门。我奶奶的爹有五个兄弟,她妈有四个兄弟,我们这家人一起建了现在这个曼娈典村。奶奶的爹在这里当大官,家里也做生意,很有钱,他托一个美国的商人带来一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缝纫机送给我奶奶。"玉儿甩的奶奶是村里的织布高手,解放后打倒领主,她家的财产被没收,爷爷、奶奶也成了普通农民。不过好在缝纫机还在,奶奶就开始当裁缝,从纺线开始,织布、裁衣。"她男式、女式衣服都会做,布朗族的衣服也会。她织的花纹最好看,所以周围几个村寨的都来找她,那时候没有电灯,我记得她常常半夜点着煤油灯还在做。"


她从弹棉花开始学,先学纺线、织布、染布。"以前没有人工染料,用的都是纯天然的,但非常麻烦。"玉儿甩说,当时的颜色只有四种:蓝、黄、绿、紫。蓝色取自板蓝根,黄色来自黄姜,绿色用的是树叶,都是先舂碎再加盐入锅煮,煮好后倒进一个装着炭灰的箩筐,过滤出水分。最奇妙的是紫色的萃取,用的是一种奇异的虫卵,加工后是紫红色的。四种颜色里虫卵最难找,所以紫色布料卖得最贵。染色前,织好的布要先泡几天充分软化,放染料桶前要把布充分拧干,不然颜色会染不均匀,染的过程需要加热,要用中火煮至少半小时。


玉儿甩说,虽然奶奶是织布高手,她学艺也并不轻松。"奶奶从不会手把手教我。她只告诉我要上几股、下几股,之后给我一个样本让我自己看。我记得有一次织一匹马,到了马脚的地方我怎么都不会走了,就反复看,数每一行都有几根上、几根下,数到头昏眼花也数不清楚,学了两年才学会了基本图案该怎么走线。"


玉儿甩说,年轻时,妇女的织锦技艺代表着她们的才德,但随着时间推移,这项古老而笨重的织布技术被大多数人摒弃,她是其中极少数一直坚持下来的人。她穿一双软底的浅口鞋,聊天时也喜欢坐在织布机前随意地推拉两下。"平时干农活回来,有时间就喜欢织布。别人没事的时候喜欢聊天、玩牌,我没那些爱好,就想自己一个人琢磨着怎么把图案织得好看。"当时织布也是为了贴补家用。"70年代的时候,两三天织一截出来,一截就卖一块钱。当时棉花很不好找,为了多挣一点,就先织几块布出来,去和哈尼族人换棉花,能多换一点回来,纺了线织了布再拿出去卖。到了80年代初,供销公司和我们村合作,每个月来收一次布,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那时候我就开始每年泼水节到西双版纳州宾馆去卖,站在门口的台阶上专门卖给'老外',56厘米宽,1米多长的织锦,一对儿卖30块钱。日本游客最有钱,从来不还价。"


玉儿甩的织布机是奶奶留下的,结实的木料搭起一个四方的空间,人坐在一侧,面前是被两层密密麻麻的尼龙绳吊穿着的近千根棉线整齐地铺展着。织锦是在织布基础上的更进一步,但基本原理相同,靠的都是线与线的十字交错和上下叠穿。垂直面对身体的线叫经线,横在身体面前的线叫纬线。经线是已经固定好的,根据玉儿甩今天要织的宽度,经线一共是960根。这团碧绿色的线团首先被拴在织布人一侧的一根木头横梁上,先向后绕过最外侧的横梁,再翻折回来,从织布机的顶端拉直到人所坐位置的对侧,再从对侧的顶端沿着织布机的外框向下,从第二根横梁的下面拉回来,最后固定在织布人身前的圆柱木棍上。圆柱木棍通过一个榫卯结构和织布机主体扣紧,把用作底色的经线绷直,同时线团可以随时调节,松一段棉线出来,织布人用圆柱木棍卷回一段织好的布再次把经线绷紧。把经线和纬线扎轧致密的工具叫作扣,是一个两侧木板固定,中间小竹条竖直排列的条板,每一根竹条缝隙中间穿过一根经线,可以保证经线根根分明,纬线横穿经线中间,人扶着木板边一推一拉,一行就织匀实了。如果只是织平布,就只需要结构最简单的一组花纹纵来控制经线。一组花纹纵由两排尼龙线组成,和扣一样,它们都从织布机顶端的一根横梁上竖直吊下,横穿经线中间。两排尼龙线分别控制提起和落下的经线,在织布前,要拿挑花板帮忙捋线,把960根棉线一根一根分别和尼龙绳交叉,交叉后尼龙绳打一个活扣把这根经线固定在其中。960根棉线相互错落,其中480根朝上,480跟朝下,尼龙绳全部锁定完毕后,分别拿两组小竹条把一排尼龙绳横着挂起,并延伸到脚下分别拴在一根木棍上。纬线只有一股,固定在梭子里,织布时脚下先踩左边的木棍,960根经线被齐刷刷地交错着上下分开,梭子从一侧横着滑过交叉线中间,从另一侧穿出,这时右脚再踩下木棍,960根经线瞬间颠倒了位置,双手抓住扣上的木板,往回使尽一拉,整齐的一行就出来了。这仅仅是织平布,光是在花纹纵上穿线就已经把我听晕了。如果是织锦,经线的变化会比这难百倍。


玉儿甩今天织的是一个较简单的花纹,只在每一个单元的最下方出现三组黄色的小山状斜线和一组紫色的菱形图案,其余地方都是深蓝色的平布。即便是给这个简单的图案挑花,她也花了十几天时间。她现在做的是一家公司的订单款,挑一次花可以重复做很多件成品,能稍微节省点力气。去年她在北京的老国展做展出,带了自己的十几件精品过去,最后全部卖掉,卖了3万多元。那些作品图案精美,体量大,而且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就没有机器能替代人工完成这种复杂又原始的挑花工艺吗?1983年,州里派她去南京的云锦研究所学习。"当时领导的意思是去和南京交流一下,看看人家能不能帮着造一台机器出来。我还把这台织布机带去了,结果专家研究后说改不了,没法用自动化的设备替代。"玉儿甩说,她看了云锦的编制方法,和傣锦有天壤之别。"云锦是一个人在上面提花,一个人在下面穿不同颜色的线,不织正面织反面。傣锦织正面,但反面看过来图案也一样好看。"那次学习虽没达成改机器的目的,但玉儿甩系统地学习了画图的技术。"我小时候学织锦都是看着老人的样品来学的,后来自己织,想设计图案,只会打叉叉,每个叉代表一个点。到了云锦研究所才知道有一种叫衣匠纸的东西,每一个格代表一个孔,画出来清晰多了。"在南京上了一个月的课,她接触了很多云锦的图案,回来自己的思路也被打开了。"以前我们傣族只会织一些佛教图案,现在我也设计了一些生活化的花卉、人物等等。"她用彩色笔画好图案,包上塑封皮,和那些多年筛选出的宝贝一起放在床头柜里。她准备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将这项技艺留给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