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63讲麻桂各半、大小青龙20140906讲

 inr的收藏室 2014-10-27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六十三讲麻桂各半、大小青龙20140906



再看上一回这条,上节课讲的最后一条,忌麻黄汤八: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脉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上节课讲的这条,,应该没有什么疑惑吧?

同学:这条疑惑倒是没有,这一条有一个很有名的医案,许叔微的医案。就是说,他有个病人伤寒发烧,还是高热,但是尺中迟,尺弱,他就觉得说不能发汗,就用建中加归芪,完了以后给病人慢慢补,连着补了五天,病人家属怎么催,他都不给用麻黄汤,过了五天以后,他说:尺脉起来了,他才开始用麻黄汤,然后汤一下去以后,才服了二剂,第二剂下去,病人身上烦了一下,浑身大汗一出,病解。就是像这样的情况,如果碰到了,现在应该怎么解法,我觉得太恐怖了,让病人高烧五天,慢慢补。

行者:你怎么看这条?

同学:如果光是刚刚那个医案,应该不会很高热吧?

同学:具体我就记不清楚了,他肯定就是典型的麻黄汤证,无汗发热,身疼痛,都有。因为许叔微好像是历史上可以见到第一个搞方证对应的,他就是严格按照这上面对,这个肯定是麻黄汤证,后来呢,说了不能发汗,我就把尺脉先补起来,我再发。

同学:怎么算把尺脉补起来?

同学:尺脉,不是尺弱吗?

行者:对啊。

同学:是调动起来。

同学:他用方子的就是建中,应该就是小建中加当归黄芪。

行者:这个走右路的。

同学:这个案子,在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里面有。

行者:当归黄芪是开发营卫之气的。为什么要开发营卫之气呢?营卫在外的气血吧,他有缓怠之像。尺部弱,这里面主要讲的是尺中迟,迟跟什么相对呢?迟跟数、急、滑相对;迟呢,一般跟跟缓、涩相类。迟呢,脉流稽迟。这里面讲的是营气不足,营气不足,古人讲法跟现代人不一样,营气不足,按照黄元御的看法,是血中之温气不足;血中之温气不足,其实是阳不足。

同学:条文后头,还有“血少故也”。

行者:就是啊,血少,他这个血少,他这个血是什么意思,血气奔发的那个血,是营血不能开达。怎么不能开达?水中一点阳气不足,水中一点阳气没有生发,稽迟在下,这是迟脉。用黄芪没用。不要一说许叔微就怎么怎么,所有古人拿来,咱们都要考虑考虑。咱们面对的是真实的案例,你想,黄芪是个什么药啊?黄芪甘温,从阳,走的是少阳,开而后合,这是他的习性。怎么样开而后合?他既然是要合,肯定是右路气机有浮散不敛之象,中气缓怠不收。黄芪的力量还是比较雄浑的,相对参的力量,参,吃过党参吗?

同学:吃过。

行者:党参就比黄芪要粘稠得多,二三十克党参一下,汤药味道就不一样了,感觉就比较浓郁一些;你要光放上八九十克黄芪呢,虽然也感觉甜甜的,但是跟党参稠的感觉还是不一样,所以这两个从气味跟质感都是不一样。

之所以在这里和大家重复一下,就是,“假令脉尺中迟者,不可发汗”,是下面没有做好准备呢。发汗属阳啊,阳,你得从中焦发汗,这里没讲中焦,直接讲下焦,你要是中土缓怠缓弱的话,那也不可发汗,没有做汗之源,即使一身大汗以后,就烧更重,变成桂枝汤证了。“尺中迟”,还没有讲尺中微,尺中弱,如果是微弱的话,就是元气亏少,如果光讲尺中迟的话,那就是姜桂附。像我们临床上治疗很多人,感冒以后吃感冒药怎么都不管用,就得来点麻黄理中啊,桂枝理中,就是这个道理。你摸那个人的脉,他虽然感冒,他的尺中脉都不数,都还偏沉。

同学:迟的话,他连紧象都没有。

行者:有紧象。在临床上是有这种病人的,脉一摸,左关部脉浮。你知道这个紧象是什么?不是紧象,他是涩象,有滞象,这个脉你摸着,诶,浮中还有点硬,不流畅,就知道这个病人受寒比较重,阳气受损了。真要是这个脉搏跳得鼓荡有力,你就不用管他,自己就能发汗。临床中看见的,有的病人这回受寒比较重,往往是感冒症状、精神方面都比较差一些;然后脉迟、浮、滞、滞涩、迟滞,然后这个时候,他尺中是什么,尺中是小紧、小迟,往来有点稽迟,走得慢,磕磕绊绊的,再加点紧象,你就知道寒气在下焦,受在下面,中上无阳,打不开,这时候你必须用附子,而且麻黄你得用,这样就快一些。

至于说许叔微那个病例呢,那个病例可能有他具体的现象。你看,一个病人老处在一个高热的情况下,高热是什么?阳陷于阴才发热。我们正常阳气就化为精气神舒达出去了,所以呢身体感觉到比较清爽,然后呢,舒达出去就收敛了。阳气如果不升呢,就郁在内;五脏藏精而起亟,一点真阳要舒达升达开去,如果不升达,火气就郁于内;这个就是邪火、邪热,内在就不能清明了。这种就很容易感冒,这种必然是心烦。所以说,小孩生长热啊,什么大人病愈的时候出现的高烧,那都不是心(烦),他是郁而升达了,没有陷,没有邪气内伐,所以他虽然外面发烧,里面还挺畅快。之所以讲这个呢,是因为秋天到了,天气气机收引,很多病人脉象都适合姜桂附,但只是一时,因为寒气一收引,阳气就凝滞在下了,这个时候适当用姜桂附开发一下,叫他周流一下就好;不像夏天,阳气整个浮散在外,这个时候,你收了也没用,敛藏为主,温固为主。

同学:这个如果尺部脉迟而微?

行者:元气弱啊。尺部脉迟而微的话,发烧的话,可能就是说亡阳。亡阳也有高热,就是说阳气浮脱,这时候用的就是四逆了,就没有发汗这一说,土能覆火。总归就是左右二路,左不升,右不降,大家考虑到脉势的欲进欲退。

同学:其实如果不管的话,他过两天,尺部脉也就不紧了。

行者:不治,病恐深,因为邪气稽迟在经络之中,经络有阻塞的话,他就会影响到内在的脏腑,气机就会一层一层地瘀滞。至于说,像《伤寒论》中说,此津液亏少,勿汗吐下,待津液自和,乃愈,这是什么呢?元气已经亏少了。我们治病是这样,有正有邪,邪气是什么?不当其位谓之邪,当升不升谓之邪;证明他有元气当升不升,没有弱到那个程度。该升达不升达,寒沍在下,变成寒凝了,那你必须得升,你要不升就整个乱套了。就跟一个公司一样,家底越小,出了事救治起来越容易;家底大了,一出事,马上就要调顺,不调顺很可能就崩溃了。元气衰少的话就不足以产生出比较严重的逆乱,他就是脏腑精气整个稽迟,待精气自复了以后,自然就顺了。所以仲景高就高在这点,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这叫什么,这叫治病,这不叫养生。但是我们临机定夺的时候,那就是得要治病,先得要拨乱反正,这是关键。上来都温和养生,这病就治不了。

同学:他尺中迟的时候,他外面表证会很强烈吗?

行者:看什么表证了。他恶寒会比较重。

同学:因为他阳气不足,对吗?

行者:这个恶寒,还表现出来恶寒加畏寒,需要暖着,需要屋里很暖和,跟典型的太阳病那种盖着被子还打哆嗦的还不是太一样。现在身体都弱,过去有恶寒的,过去一感冒发烧,这一晚上盖着被子还冷得牙齿直打颤,那就是典型的太阳寒水之气。而这个呢,这个就是受一点儿凉气马上就不行,因为营中的温气已经受损了。

同学:这个身疼痛的反应应该就不会那么强烈吧?

行者:烧不会太高。因为按这个的话,因为他就是说没有力量,但是下一步烧起来的话也会比较高,晚上烧,夜烧,到了晚上烧,然后到了早上就逐渐好了。因为就这么点阳气,到了晚上阴气束闭得更紧,阳陷于阴中,发热就重,早上就舒缓了。阳陷入阴中,阳气的归路就给阻断了,阳气的归路阻断了,他是哪儿热啊?不是外热,是内扰,是从里面感觉热,心烦躁,燥热。

同学:右路不收?

行者:不是右路不收。肯定右路不收,但他是左路不升导致的热郁在内。这种必须马上就要阳气升达,这种不升达,阳陷阴中的话,内损五脏之阴精。这就是伤寒救急的方子。

同学:现在人应该是这种现象吧?本身左路开张就不足,再受寒就容易阳陷于阴。

行者:现在大部分都是尺中迟,尺中弱。不但尺中迟,尺中弱者也不可汗。在临床之中,尺中弱者,怎么办呢?尺中弱,如果出现了这种外感发烧的症状,他还得温固中下,不要考虑那些麻黄、羌活、苏叶那些,直接从中下走,直接加点桂枝,加不加桂枝都能好,就是因为他没有明显的紧象,没有明显的紧、涩、迟之象,如果只有弱象。脉象中有一分寒气,你用一分,有一份收束之气,你用一份开达之药,他收束在表,你就用开表的,收束在里,你就用开里的。他都是丝丝对应的。

同学:像这个能不能用熟地?你原来讲过,有些人感冒,尺不足的。

行者:那你讲讲什么时候用熟地?我上大学的时候看九味羌活汤,感觉这里面怎么还有生地啊?搞不明白,这是外感嘛,阳气都被束缚压抑着,生地还直接用。这就是古人的用法,可以用生地可以用熟地。为什么?

同学:脏精不足,尺部脉会比较旺。

行者:尺部脉比较旺,看你用的这个字,旺是什么脉象?

同学:应该有数,可能稍微有点浮。

行者:弦、数、细、浮,没有浮也可以,动摇不安,风象,已经是水不能荣木了。水不能荣木,所以木气不能外达,你用点熟地、当归,自然就发汗了。在临床上这种症状也比较多,很多人就是所谓的阴虚发热,阴虚发热,他总无源做汗,精血亏少,木气不能长于水,长不了。这种病人,这种人呢,一般就是说,他受寒,因为他体质就偏于阴精不足,他想作寒也没有那个能力,但是呢,他内在虽然不作寒,但是外寒可以消侵他的阳气。你看,这就是两个方面,我们人身有六气,外在有六气,相互感应,这是一方面;但是呢,我们人身体的整个元阳,同时会受到外在阴寒之气的消侵,这又是另外一方面。一个是讲的后天五行四象流转的问题,一个是讲先天元火的盈缩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绝对不能混淆,这一个是火神派立足的根本,先天元火。该什么情况下用什么,你心里清楚,何者为重,轻重是多少,自己脑子要非常明晰。

同学:您说的是外在消伐身体的精气神?

行者:元阳。我们与生禀赋有一团阳气,这团阳气是一种动的现象,然后假借于这个身体,五脏经络的运行,日积月累就产生了这么一个形神具备的现象。他这股现象只要一成了以后,就会受到外在的各种干扰,顺应天地自然呢,他就会养护,如果外在有邪风贼气,他就会干扰。干扰没关系,他就会适应变换,产生了一些障碍。当然,如果障碍过大,如果他本气本来就弱,这就使内在的元气受伐;损失了,还能弥补过来,损失时间长了,内在的元精元气就亏损。这能听懂吗?这简单得很,把人就像一个简单的小公司一样,一个生意受挫了,没关系;老受挫,那整个实力就亏了,是不是,有的规模就缩小了。

下面讲风寒两感证。其实从古书上来看,风寒两感证最早是喻嘉言提出来的,喻嘉言把伤寒分成伤风、伤寒、风寒两感证,程郊倩又把他深入了一下,然后陈修园这些都延续。这样解释了以后,太阳病就明显有条理了。

太阳病,风则桂枝,寒则麻黄,

这词听着就不顺,咱先不管他。

乃有风寒双感之证,爰垂桂麻各半之方,营卫兼发,风寒俱去。脉法: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伤,当发其汗,此之谓也。若夫风多而寒少,则有桂二麻一之剂,仍是各半法度,因病而小变者也。至于内热微而表寒轻,桂麻各半之法,不相合矣,用桂枝之二越婢之一,微宣表寒,而轻清里热,此颇似大青龙法,而实亦不同,义更妙也。则桂麻各半,所以继桂麻二方之后,桂枝越婢,开青龙一方之先也。

他先讲的是麻桂,后面再讲的是大小青龙,大青龙也是风寒两感。“风则浮虚,寒则牢坚”,这是仲景脉法上讲的。风则浮虚,阳气浮散在外,外实内虚。寒则牢坚,寒气收束,阳气收束羁迟在内,阳气郁在内就发热,这讲的是外虚内实。受寒的病人呢,往往是太阳经容易作寒,受到了寒气的感应,太阳寒水束闭收束的现象,营气受到了郁遏,受到了损伤。风气浮散、散漫,然后呢,卫气欲闭不能闭,所以说风伤卫。从这两点上来说,卫气是什么?卫气是肺胃之气,人体卫外的大气、阳气,肺胃之气容易受到损伤呢,这是本来卫表就不固,本来卫气就弱,在外之气本来就弱,这是一个虚证。你看,一般出去怕风的人,怕风的人表气都不足,平常就感觉容易累,容易疲乏,在表之气弱。身体稍微健壮一点的,那都不怕风,风一吹,好,(这是)气息足的人。当然,你看那些湿热比较重,喝酒吃肉的,他只要元气、上焦肺胃之气不弱,你看夏天空调开着,风使劲吹,没事儿;他要是肺气弱,一吹就散了。所以这两个是虚实二症,一个是邪实,一个是正虚。两点兼具,一个是外在受了寒气感应,受寒了,屋子比较阴,或者是淋雨了,寒湿在外;另一方面表气又亏,毛孔不收,受到风邪鼓荡,就风寒两感。

下面讲桂麻各半。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七日来复,七日复传于太阳,这个时候呢,阳气又欲伸达不得伸达了。怎么样看传经的几日几日呢?大家不要想着,好像脑子里造个模型一样,脑子里造个模型,然后有很多表,该传哪儿传哪儿,这样就不生动。本身从第一日受病之初是谁受病呢?人体的元气受病,受郁遏了,从这一天开始算一。第一天开始受郁遏,受郁遏了以后,阳气郁住了以后,郁而欲伸,伸完再缩,这样一个过程。太阳病,二三日,二三日的时候,阳气初受遏,欲发不得发,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产生烦躁,如果没有欲呕这些,病就不入于内,阳没有陷于阴中,所以呢,为不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者,为传也。)八九日呢,就是说这些表证已经经历过一个轮回,二三日,阳气受遏,然后呢,到了七八日,到了六七日,三阴之气又受到了瘀阻,阳气整个消伐一遍,八九日以后,又是新的一轮阳气继续受遏。

这个时候呢,“如疟状”,疟状是什么?一阵一阵发热。“一日二三度,热多寒少”,热多寒少是向愈之征,因为这个病要从阳了,本来阳气就受到了遏制,这个时候发热多恶寒少,证明要由阴出阳了。要是寒多热少呢,阳气就要下陷,要从三阴。“其人不呕”,如果呕的话,三阳之气上逆,本来是左路的问题,现在变成右路不收了,少阳经有问题了。“清便欲自可”,这里讲的是什么?我理解,“清便欲自可”就是没有转属阳明,大便没有变干变硬,阳明燥气(不现),没有转属阳明。“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肯定的,清便欲自可,热多寒少,传经之热邪没有郁陷在内,自然就要升达出来。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这就是伺阴阳和,乃自愈。“面反有热色”,面反有热色是什么?脸红,面红赤,阳明内在有郁热。“脉微而恶寒者”,微而恶寒,既然内在元气虚弱,就从里边温固元气就行了。你看他中气是否不足,如果是内在的元气虚弱的话,连理中都不能用。

同学:用点甘缓之药?

行者:尽量甘缓吧,以食疗为主。因为我们人体是这样,内在有个元阳,这个元阳如果弱的话,姜桂附,哪怕人参都是草木之品,他们在吹风,都是风气,他们在鼓荡;里面如果气机、火太弱的话,就像小树(火)苗一样,一鼓荡,好像热一下,马上又凉了。这个时候,就要病人吃得特别清淡,特别素,盐也不要,就吃点浓粥,就慢慢养养,中气慢慢积淀起来,自然就好了。我们临床中很多身体弱的人,感冒了以后,吃什么药都不发汗,就得喝点粥才能发汗,中气亏怠。“面反有热色”,这个时候面反有热色代表什么?他是脉微而恶寒,脉不出啊,这是阴阳两虚。“面反有热色”,证明他不是纯弱,而是还有瘀陷之邪瘀在里面。

同学:是右路不降吗?

行者:不是右路不降,是左路不升,瘀在里面了,是小邪。

同学:这条好像和脉微而恶寒没关系。

行者:有关系。

同学:您的解释就是,脉微而恶寒,然后还面反有热色?

行者:你要跟前面(联系),前面讲,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反有热色,就不会用反字了。热多寒少底下,马上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就告诉我们,外在虽然热,但里边没有转属阳明,说明外面已经挺热的了,可能一烧起来身热口渴,烦热,这些都有,就不会说面反有热色。面反有热色,微而恶寒,外表看上去很虚弱,外表看上去很虚弱呢,邪气未净。而且,面反有热色代表什么?代表他还没有那么虚,他还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在里边捣乱呢,他把他利用一下,所以用的麻桂各半。而且你看麻桂各半就知道了,麻桂各半汤的量是桂枝汤的大约三分之一,麻黄也少,所以呢,他整个用方的量就是针对元气虚弱的病人,微微而升。所以我们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衡量,(看)这个人壮,这个人弱,这个人的元气是处于强还是弱。有多少元气,用多少药去驾驭,有多少水,咱们使多少浪。

同学:其实他是虚证吧?

行者:是虚证。下面这一条就写得很明白,“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身痒是什么?是阳气欲通不得通。阳气欲通不得通责于什么?阳加于阴谓之汗,所有全是营卫之气要开达(而不得开达),营卫之气本就弱,弱在中焦。但这也是仲景的高明之处,他就用点麻桂各半,小小的用点药,他也没用参芪,他也没用这些。当然用也可以,用了以后病人会恢复的好一些,但是没那么快。你想,元气稍微鼓荡充盛一点,这回折腾的动静比较大。他本来还是小邪,是木邪,左路一不升达,木气郁陷在内,就是邪风。古人讲,虚邪贼风,人体处处皆是邪风,伤寒温病俱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我们人体有一股正气,有一股冲和的阳气,阳和之气,生长之气,一股动气,长生之气,这股木气受到了郁遏,只要一受挫,处处皆是邪风。所以说,风能生万物,亦可杀万物。

桂枝越婢二。

形若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现在讲到尺部脉弱了,不止尺部脉,左路脉弱了。弱是什么?迟则为营气不利,(营是)营运奔发的,气如橐龠,血似波澜,营血之力就像波澜一样,这股力量弱了,就变成迟滞、缓、涩、迟。这里面没说缓、涩、迟,“脉不弦紧而弱”。形若伤寒啊,外边寒气一束闭,里面阳气得抵抗,要收引啊,但是他反而弱,反而没有收引,就无作寒之源,作不了寒,阳气受到外在束缚以后,丝毫没有抗争之意。怎么了?被打下去了。他这底下就是说,“弱者必渴”,可见平常身体的阴分就不足,受遏制住了,这股阳气郁陷在下了以后,紧跟着三阳就浮动。“被火者必谵语”,这就是那些艾灸啊,火针啊,本来都是激发营血的温气的,结果反而更加火热之气内陷了。

“弱者发热脉浮”,像我刚才说的,营气郁遏了,脉应该是弱,无力而沉,这是营血郁遏了。他现在营血郁遏在内,反而是发热脉浮,发热脉浮是阳气不收,阳气浮在外。“解之,当汗出愈”,这就是他给的条文,当汗出愈。你怎么使他汗出呢?脉弱了以后,三阳不降,最后呢,那一点寒气也化开了,化开以后整个脉象就变浮了,这时候还是整个虚热在外,发热脉浮。如果说“解之,当汗出愈”,那证明右(左)路必然还有沉陷在下的郁陷之气,他需要汗出愈。

同学:右寸关可能会沉弱一些?

行者:不是,左关尺脉必然有沉滞之气,就算浮,浮中也有涩象,也有滞象。

同学:是哪一部脉浮弱?

行者:右脉嘛,整体的脉都偏浮,阴虚阳盛,内在阴分不足,阳气就宣散在外了。你看很多人伤寒尺部脉浮的,四十度一高烧,这脉全浮了。但是,你看他烧吧,如果左关尺脉还有点迟滞之象,那他就还没烧完,左手指纹还有点沉滞瘀紫,那还没烧完,直到把他营血之分的瘀阻全都打开,他就不会再烧了,已经烧到头了。但是如果高烧烧到头了,你再物理降温,用冰块一镇,可能他还留一点。所以西医物理降温不是好办法,从各个角度来说,他的适用面都比较窄一些,只适合高烧救急,临时救急,临时你也没什么好办法。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你看,这就是紧跟着上面来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阳气郁陷在内;寒少呢,作寒能力不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这时候脉还微弱,这就说明什么?这个热呢,是正虚而热,不是邪热,是因为阴分不足导致的无以敛阳这种热。这种热怎么治呢?白虎汤、白虎加参、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伤寒瘥后(劳)复,本来感冒刚好,这一劳累,又犯了,竹叶石膏汤。你看着这桂枝越婢汤,量就更讲究了,量就用一点点,跟三七生的一两克差不多,因为元气太微弱了。这个时候重在什么?重在上焦热气不能回,你把上焦的热气先回来,然后左路才能再升达上去。但所有用方俱指明,左路有欲升之气,有郁陷欲升之气。(如果)他左路不欲升,右路清完了,左路反而陷了。左路没有欲升之气,一升左路,右路反而更逆于上。

同学:这有可能会高热吗?

同学:这不会高热吧。

行者:有可能会高热。但这种高热吧,病人表现出来的,好像没那么烦热,只是虚烦。没有说实热。

同学:左路基本上还是能疏达开的,对吧?

行者:左路疏达不开啊,左路无力,郁陷在下。

同学:左路脉还是有点弦象。

行者:对,有滞涩之相,弦中有滞,最后郁陷化热了,化热了以后还有欲从左路复出之势。

同学:右路脉微弱吗?

行者:是整个六脉都弱。右部脉不能太强了,右部脉一强,代表阳气散而不收,全都右路散出去了。他右路没那么浮大,没那么强的话,证明他敛在里面儿,还有可用之兵。右脉一大,那就不用问,那就是保元汤,那怎么样也是黄芪建中汤,也不会用这个。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汤本身就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可是在这里呢,“服桂枝汤,大汗出”,大汗出结果是什么?因为桂枝汤本身就是内在中气亏少,然后营卫二气不协调,这时候呢,温固中州,调和营卫,这是桂枝汤的作用。“服桂枝汤,大汗出”,你看,服个桂枝汤都大汗出,中气亏,收不住了。然后脉洪大,这一下元气浮薄,散于外之象。

同学:这应该是保元啊。

行者:这是应该温固元气了,因为下边还有呢。这个时候你都大汗出,脉洪大了,又“形似疟”,这个时候还有寒热往来、还有一阵阵的恶寒发热,就证明左路还有欲出之势,还有一些欲出之势。这个欲出之势,你不去疏达他的话,左路不疏达,右路浮大之势你收不回来。所以呢,“日再发”,一天发两次,那就证明元气还比较急切;虽然元气浮大,中气浮散在外,但内在的精血还没有完全亏乏。这时候呢,用的是桂枝二麻黄一。对于桂枝二麻黄一这个方子,力量还是大了一点儿,我们可以用他的方意,里面可以再加点儿温护中州的。你既然想出,中州没力量护持那不行,你看很多治感冒,中焦党参、干姜都用上。当然看情况,如果太弱的话干姜就别用了,太燥。但现在大部分以寒湿为主,吃得都好。如果平常吃素的人,干姜就不必用了。

“桂枝一两十七铢”,用了差不多一两半,这个用量呢,是用了麻黄汤桂枝汤各三分之一的量,然后合在一块儿了。

同学:比较有意思的是,芍药比桂枝少一铢。

同学:林亿算的,特别好玩,他说是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取九分之二,麻黄汤里有桂枝十一铢,两个方这样加起来的。

同学:难道仲景是这样算出来的?

同学:不知道怎么来的。

同学:只差一铢,不知道怎么来的。

同学:是差十一铢。你的书上错了。

同学:老师,在什么情况下会“形如疟”?前面这个没有“形如疟”,后面这个有“形如疟”。

行者:阳气欲发不得发。

同学:前面这个,他阳气不得发的现象比后面这个更弱一些,所以就会“形如疟”,是吗?

行者:“形如疟”前面也有啊,麻桂各半。

同学:这三条好像都是“形如疟”。

行者:疟是什么?过去有半日疟、一日疟、间日疟、三日疟。其实这是最早的一种传染病,郁于少阳,导致的阳气欲升不得升,然后蓄足了才能升达一下。可是那个呢,他是蓄足了就发热一下,跟这个不一样,这个是蓄足了先怕冷恶寒,而后发热。少阳相火郁足了,有时候恶寒,有时候就纯发热。这里就是恶寒发热并存,他再发热,还有点恶寒,所以这叫作“如疟”,不是疟。就算热再高,感觉到浑身还有点皱巴,没散开。

同学:我的理解,左路攒一阵劲,阳气才能开达出来,然后就发热,烧一阵热就散出去,然后再积淀,再发。

行者:发一次,左路郁陷之气就少一分,舒服一些。

同学:攒够了的话,是先发冷然后再发热?

行者:肯定发冷。

同学:他是一直发冷,还是攒够了之后,才先发冷后发热。

行者:先发冷,然后再发热。太阳伤寒,“若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恶寒是跟随着他的,发热是后来的。他为什么发热?慢慢蓄足了,显得就挤了,收束之气越来越重了,收不住他了,收不住就越收他,就显示出来恶寒了。这是恶寒症。

同学:受寒了,太阳寒水之精就没完全化开,会有恶寒之象。但是我觉得如果不治的话,他一点点发热越来越频繁,最终左路慢慢通了,通了之后,老在那儿发热的话,寒水之气也慢慢解开。是不是?

行者:你得看了,老这样发的话,内耗营血,看他这仗打下去,谁的力量足了。如果过两天又来点感冒,又来点心情不太好,慢慢就拖的时间长。

同学:老师,为啥说“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已经大汗出,脉洪大,还与桂枝汤?

行者:脉洪大者,必还有欲出不出之势,还是有桂枝汤证,还是恶寒。这时候再与桂枝汤,那就不是纯桂枝汤了,少少用点桂枝,加上温固中州的量要大一些。

同学:左路还是没有开达,还有郁。

行者:本来桂枝汤就是营卫不和,汗大出以后营卫之气更加不协调。为什么呢?本来就是卫气合不住,大汗出以后卫气更伤,阳气更损。这个时候呢,继续温固阳气,如果脉洪大,继与桂枝汤法的话,那就桂枝汤加参芪。

同学:这里“形如疟”者,为什么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行者:这不用管他。桂枝二越婢一讲的是,左路还没有升达,脉弱,不是脉洪大。脉洪大讲的是虚大之症,虚大之症就不是那种小的浮热,虚大之症是元气亏虚,自己收不住了,就不是竹叶石膏汤那点小邪热导致的。

同学:这脉洪大是左关脉吧?

行者:脉洪大,是以右脉为主。你想,左脉洪大怎么回事。其实,有时候病人发生全身症状、急症,六脉都是类似的,你可以在他六脉中找出里面不一样的地方,但他处在发热、大热的时候,六脉都是浮滑大,但有一部脉顺畅,有一部脉不至,还有点滞涩,这是可以感觉出来的。你们需要多临床,比如说在医院里看一些危重病人,那你临床的机会就多一些。

同学:右部脉浮大的话,感觉应该是越婢。

行者:黄元御给的是越婢汤,桂枝剂,桂枝越婢汤。这个给的不对了。本来是正气亏损,你想想。怎么样测病吧?你就把这股病的脉象,体会出来是什么象,然后再体会到,你如果是这个象时,你会是什么感觉;然后再用这个药,这个汤的这个象,桂枝二越婢一这个象,如果用这个象来对治你,你会感觉舒服吗?你会感觉顺吗?看病就是这样看的。你看一个病人,他不管得什么病,各种病,病位的高下,气机是抟聚还是浮散,你把他高下内外都搞清楚了,诶,原来是这么个样子、状态。你必须契入其中,把他的这个象找到了,然后你感受这个象,自然而然你就知道他是欲出还是欲入,他想怎么走。你这是真实感受。你想想,这个病人脉气就这么弱了,还这么浮大。

同学:右路不收么?中气不足?

行者:就跟一个小公司,就这么点实力,突然遇到点问题会宣散得很大。你说,哎呀,还有点问题,还得宣散一下。宣散得了吗?我感觉气都接不上来了。

同学:是啊,我觉得左路是要少用,这桂二有点多。

行者:别桂二了,都多,麻黄、桂枝、石膏都不行,没有一个行的。这就处于脉洪大,他想歇下来,你叫他歇一下,然后再发。

同学:那用竹叶石膏汤?

行者:竹叶石膏汤本身就可以,但你要想想他中阳够不够,尤其现代人,直接把石膏去掉就行了,那里面竹叶、麦冬都有。但是他心中烦热的话,你要给石膏,证明他阳经已经要逆上内陷了,陷于上焦心胸。慢慢感受。我一看脉浮大,给这方子,不舒服、难受。(众笑)大汗出了以后,首先是亡阳。亡阳了,阳气亡脱了,就要脉静身凉,这是佳象。如果脉洪大,这还与桂枝汤,如前法,这证明什么?虽然脉气宣得很大,但是内在元气并没有离脱,还有可用之兵,而且最关键的是他还有欲出之势。这个病人虽然宣得很大,虽然发烧,但是神情非常疲惫,没有这个现象,反而还有那种要挣扎的感觉,没有说感觉想歇了。这个时候你与桂枝汤如前法,你再加点温固中州的就行了。如果病人纯粹是累了,想歇了,那左路一点儿都不能升达,因为左路已经无邪了,不管受多重的寒,他没有逆气了,这股逆气已经折腾完了。你看,温病学派上来,就把这股传经之热直接清掉,清掉很多人也没事了。但清掉有清掉的问题,左路阳气还有郁塞。我们人禀天地之气,天地之气是一来一往,一层层地冲发的,六日一个轮回。一得病了,第一天郁遏,第二天再深层次郁遏,然后从三阳郁遏到三阴,打了一遍,第二遍再深层次,再继续,直到消伐。“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消伐到最后,元气就孤危了。从头打到底,人家那实力底子太强,打到底了还没打死,(众笑)所以再重新来一遍。

接着讲太阳伤寒大青龙汤证。这后面黄元御注释的是,“太阳入阳明去路”。

太阳中风,脉缓头痛,汗出而不烦躁,此其脉紧身痛,无汗而烦躁者,卫闭而营不能泄也,故其脉证似伤寒,太阳伤寒,脉紧身疼,此其脉缓而身不疼者,营闭而卫不能泄也,故其脉证似中风。中风卫闭而营郁,阳盛者固宜青龙,然当防其肾阴之旺,故立真武之法,伤寒营闭而卫郁,阴盛者固宜真武,然当防其胃阳之旺,故垂青龙之方,灵通变化,玄妙无穷也。首章名曰中风,次章名曰伤寒。

大家来看大青龙汤证的这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前面讲了那么多,黄元御先生讲了那么多,大家先不用去看,先看这个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脉浮紧,有欲升之势,欲升不能升。“发热,恶寒,身疼痛”,这都是太阳寒水之气。“不汗出而烦躁者”,他这个重在烦躁。烦躁是什么?左路阳气不升,就长生了躁症,阳气欲升不升,脚不舒服,升不上去;右路欲降不降,左路不能升了,导致右路也不能降了,就会出现烦,阳盛于上,是吧?三阳里边,心肺都是居于阳位,阳位之气呢,心肾既济,火要济于下。可是呢,火气亢于上,为什么?左路不升,上边就瘀滞在上,不能交于下,所以心烦躁。这样就立了一个大青龙汤证。

依我来看,大青龙汤证是什么?大青龙证是人体的素秉还比较充实,元气比较旺,外在受风寒抑郁比较重。平常这个病人阳气就偏亢,木火就偏亢,受到风寒的闭阻以后,然后这股木气欲升之势受到了遏制,一下就陷于内,陷于内,所以力量就比较大,而内在呢,平常又劳心,阴分又显得不足,所以逆于中,逆于中上,是这样的一个现象。

至于说非要给他定一个太阳伤寒、太阳中风,那也没太大意义,非要给他一个名相。明清的人都有一个特点,一定要分科判教,你到底是谁?你什么什么属性?得搞明白。你看越到以前,他反而不讲这些,“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你只要掌握这一进一退,独守阴阳,这个是最关键的,你感悟清楚了以后,然后你再搞这些理上的东西。理上的东西搞多了以后,实相就蒙昧住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临床上有很多案例,我遇到过两例。有一个案例就是,格林巴利,西医所谓的神经病变,神经病变以后就瘫痪了,半身不行,或者是哪儿哪儿的神经,就功能丧失,这其实是筋脉,阳气的荣润疏达、温煦的作用慢慢在退失,一路的退失。西医一看,什么时候死呢,不好说,如果明天忽然心脏神经元传导,突然他不传了,下一秒钟马上就得挂,救也没得救,但是我们只能给他预测一下,从各个方面给他营养营养,叫他支持支持,叫他发展慢一点。这是广安门中医院的,曾经用过小续命汤,用完小续命,小续命汤里头就是麻黄、桂枝、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这些,当然小续命汤好啦,里边有麻桂,病人用了以后,哎呀好了,就能动了,过两天,舌头能动,就能吃饭了,过两天,哎呀,看着就能走了,再过一个多月,突然就挂了。这就像青龙汤,麻黄、桂枝,大伐其阳,他既然有这个症状,你用这么多麻黄,就证明他内在有那么多的太阳寒水之气束缚。

还有一个症状,是我最早02年、03年刚上网,那时候网上有个最火的论坛,叫伤寒论坛,那时候比民间中医网要火。那时候他们有几个大夫,每周大家在探讨中医,就有个版主出了一个医案,大家看用什么方子。这个医案一出来,就是说,有一个人,农村里的,夏天特别热,暑热亢盛,热得不得了,哎呀,跳进水里洗个澡,真舒服,出来以后就感冒了,高热烦躁,无汗,典型的大青龙啊,肯定烦躁。这小伙子一看,大青龙啊,还没敢给这么大量,麻黄18克,咱15克,其实18克都少,你要让火神派一看,这六两这不得60克、90克,是吧?(众笑)当然,他们是温病学派出来的,他们知道石膏量要大,石膏三两,要30克、45克这样子。这个病人就是用大青龙汤,用完一两天就好了,症状好了,好了之后就是没劲,当然可能是不到一个月以后也走了。这也是大青龙汤一个(误治)。

大青龙汤证之所以这么用呢,他既然心烦躁,他内在五藏的阴精,反而起码上焦心精有不足之象,反而肾精呢,他那么大的寒气,肾精可能还足一些。但是麻黄这个药开上焦阳气的,心精得足,心精不足,亡阳,马上他导致的是猝死,心脏一下就不跳了。如是肾精亏虚呢,那死得慢,(不会)一两下就亡阳啊,慢慢折腾,虽然先天元气断了,后天元气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后天元气一断,他马上就不行。就是老底儿没了,还可以虚假繁荣一下。(众笑)

从这个方子就可以看出来,他既然给麻黄六两,我们看方子就是,从前从后,我们推方子的原义,他到底什么情况能用,什么情况不能用。他既然给我们这个方子,给了这个工具,我们就要好好用他,把他限制在他最恰当的范围之内,去灵活变化运用他。麻黄你可以不给那么多,而且麻黄给那么多,一个关键是什么,他中焦可能还有滞气,痰浊什么壅滞在中焦,你这时候麻黄给这么用多,他就不显多。如果上焦一派阳热宣散,你给麻黄这么多,那(阳气)跑得更快了。你看麻杏石甘汤,本来就喘,喘还给麻黄?那是痰气壅滞在里边,肺气不开,麻黄、石膏,一下子把上焦瘀滞痰热打开了,那就是麻黄的作用。所以我们用这个药的时候,就知道他的虚实轻重在哪里,然后病人的体质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上焦有壅滞,所以呢,他太阳中风了以后,外在受了风寒闭束,风气动于内的话,他就更容易瘀滞在上面,所以呢,这就完全为祛邪所设,不是振奋阳气。从里到外,一扫晴空啊,这要把晴空所有的乌云瘀滞全扫开,需要用麻黄石膏这么大的量,这证明上焦的郁热陈滞是有相当的程度的。

同学:他这个石膏鸡子大一块,大概相当于是多少?这么大一坨啊?

行者:小半斤吧,可能要一二百克。你掂一块小石头,石膏就是石头,掂那么大一块儿石头,他有分量。一般这么大一块石头,换成药要这么大堆。

同学:整个的还是一大块石膏,让你敲碎,所以更大?

行者:咱们用的那些牡蛎啊、代赭石啊,10克就一点点儿,代赭石要象鸡子这么大?(众笑)

同学:胃就完全消化不了。

行者:这是现代的人用法。旋覆花代赭石汤,旋覆花跟代赭石三比一,用的一两,按现在换算下来,咱们一剂吃一次的话,咱们顶多用他个三五克就够了。现在是三十克起步,最少十五克,你用再少了,我一开始临床,“这药这么重,你用这么少,人家怎么给你称?”(众笑)当然了,旋覆代赭汤,取其义,还是入上焦,清轻而治,如果代赭石量大了,那就沉滞,镇中下了。所以旋覆花代赭石汤治的是虚逆,中土亏虚,虚逆于上,你用代赭石用多了,那就变成了虚虚实实了。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出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恶风,烦躁,不得眠”,阳不能入于阴,精气燥扰于上了。你既要用大青龙,又要治疗这个病人,你得给温固上阳的药,你得用人参,你得把中上之气固护住。而且这个方子重在石膏,麻黄石膏的量要对应,石膏的量要用小的话,这个力量就非常大。但是,不管他是怎么样,他要是上焦光是些浮热、虚热,没有浊热,肺中没有痰浊之气的话、沉滞之气的话,你用这个方子不适合。上焦本来就肺气挺亏的,你看这不是伤寒中风吗?平常肺气虚,平常肺气虚的话,他上焦气还壅着,虚而壅,虚而空、霍霍然,那就不能用,是吧?虽然肺气虚,还挺胖的,还挺喘的。黄元御给的方子是什么,“太阳入阳明去路”,他为什么入阳明呢?因为阳明本身就有滞,他一气流通,稍微一有阻碍了,里边本身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大家看这一条就知道,“伤寒,脉浮缓”,讲的是左脉,左脉他其实用了浮缓,这个缓不是缓意,是迟滞之意。左脉应该滑,应该紧,对不对?伤寒脉一讲就是这样,所以你看,伤寒脉一讲,就是脉弦紧,脉浮紧,不可能讲右路。你右肺脉浮紧,那是什么病?右关脉浮紧,这跟感冒一点儿都搭不上,外感一点都搭不上。讲左边,他现在还讲左边,脉浮缓,脉浮缓是什么?“身不痛,但重”,阴象,既然是阴象,为什么不沉迟呢,还是浮缓?

同学:没有少阴证。

行者;证明什么?证明病在外,阳气没有虚陷在下。但是没有虚陷在下,还是有很多阴滞舒达不开,这就叫身沉滞,寒湿、阴寒之象。所以呢,这种病人瘦不了,身体比较有本钱,得扛得住这六两麻黄。“无少阴证”,这一句话就把后边堵住了,意思就是说什么,他内在的,不是精气,是内在的元阳之气不那么亏乏,阳气没有虚陷在内,并没有说阳气开始衰陷了。他没有用涩,是不是,没有用迟,而用了一个缓,这是什么?慢下来了,左路阳气舒达不开了。“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主之就主之了,你看下边的解释:“大青龙汤外发表寒,内清里热”,这有里热吗?这一身“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关键在于乍有轻时,乍有轻时是阳气欲开了,欲达。但是这一条,你要乍一看,很多人就觉得不符合,典型的病很轻嘛。他其实是病人一身的阴滞沉滞,阳气欲开不得开,而且呢,他身上肯定还有其他症状。

“身不痛”,不痛是什么?身不痛这一条,这一个脉证是可以痛的,身疼痛、骨疼痛代表寒气往内侵,往内消侵了,你看,“无少阴证,身不痛”,你看他给你举了,这是病在外,是外在皮肤腠理之间的阴寒寒湿,瘀滞在内,发不开。这个病人肯定一身都不舒服,头蒙不清醒,哎呀,这个身体,滞重不堪,这个怪病。这个病要找不对人,估计得成年累月地治下去。因为什么?外边你阴滞的邪气这么重,开不开,这里边吧,还没少阴证,元阳还足着,可不,且有时间拖着呢。

同学:需要用这么多石膏吗?

行者:他这个石膏就是把麻黄的力量限制得更里一些,从里外发。你看底下就讲,“大青龙之浮缓,则阳明之缓,非太阴之缓也”,脉分左右,黄元御跟古人一样,不讲究这些,这必须要讲究。是左是右,是上是下,欲升还是欲降,这一点如果不讲明白的话,这个始终如梦中一般。大青龙汤,脉浮缓,如果都脉浮缓了,有缓怠不收之象,这么多麻黄,怎么办啊?阳明之气更浮散不收了。你既然说是,底下解释,是阳明浮缓,那阳明浮缓该用什么药啊?阳明缓怠不收的话,那你该用参芪啊,你该用白虎加参啊。

同学:他用的是《灵枢》里的那句,“中热则胃中消谷,肠胃充廓,故胃缓”,他的意思是阳明胃有热。

行者:他也是瞎解释。你们得自己体会体会,在临床。左路升达,左路的脉是一丝都缓不得的,就是缓,都要滑才行,那是气血充盛,非常缓而有矩,非常有方寸有规矩的,非常充沛的,那叫缓。就像我们平常人,有的人说,这人精神蔫点,看着慢吞吞的;那个人精神旺一些,干啥事看着感觉挺利索,挺积极的,这要判阳气,左路阳气的旺与衰。但是有的人呢,他阳气充沛到极点以后就缓和住了,他就缓而不发,这种寒凝之象,就是收住了。这个时候呢,整个六脉全部是缓和之象,气也充沛一些。然后你说,哎呀,这个人做事慢吞吞的,肯定内在阳气精神不足;这个不一样;但是这个又是平人之象,超越平人之象的阴阳和合之象。这一般都不讲,我们在这里谈的都是病象。

他既然脉浮缓,你就知道,他既然说病,脉浮缓,这意味着要么说是邪盛,要么说是正虚,对吧?邪盛是什么?阳气缓怠不收嘛,对不对,必指右路。既然右路阳气缓怠不收了,还用这么多麻黄干嘛,还麻、桂全都跟上?他这个条文其实设置的,本身脉浮缓,就意味着底下是可以加附子,中焦是可以加参的,但是他又设置了几个条文,“身不痛”,没有往里头走;没少阴证,你也别加附子。中焦营卫之气也没有,为什么疼,身疼痛呢?中焦营卫之气闭阻了,营卫之气也没有完全闭阻,就是流得慢了,只是感觉沉,阳气不充盛了,没有堵住。

知道他的意思就行了,至于他用的什么方子,就这么用,咱们得要把他的方子化开才行。就跟那天有个人跟我讲,我说,中医啊,我们是中医大夫,不是西医,中医和西医最典型的差别是什么?中医和西医就好像两个作案的小偷一样,大家的作案方式不一样。(众笑)西医呢,开锁的来了,然后看锁,看什么型号的,中国外国的,哪个类型的,咵,拿出相配的钥匙,如果找对型号,那马上开得很快。所以不管你有多少种锁型号,你有一万种锁,我就有一万种钥匙,我开一辆车,车里全是钥匙。但是如果有一种锁他没钥匙的话,就傻眼了,他得造钥匙,他一造钥匙就得集聚很多精英在一块儿,想几个月,或许这钥匙刚造出来,这病就不存在了,下一个病出来了。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刘渡舟他们搞的方证对治,哎呀,有一个病,诶,我有一个钥匙,我有一个伤寒方。

中医是什么?中医就是那些只用两根铁丝(众笑)就行,然后凭着自己的手感,开锁就这样,凭自己的手感,一进一退,然后慢慢感觉,把所有的锁簧一一地全部拨开。不管你什么锁,就是来了以后,就是这样一升一降,一进一退,靠自己的感受,慢慢地,把他们调和到正好的位置,咔嘣,开了。所以我们要做中医。现在大家都跟着学西医,从明清以后,都要搞方证对治,都恨不得只要一张嘴,什么东西都不用想。所以这也是我要说,要走的路数跟他们就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要推荐黄元御,黄元御从医理的角度来,有了理论了,心里就知道,诶,大概的模式怎么进怎么退了,给你演示了一遍,但最终心里有自信,有强大的自信,有强大的感受,那还是需要自己练的。自信是最关键的,尤其是学中医的。你拿两根铁丝,过来说,哎呀,肯定开不开,肯定开不开,那就算你水平再高你也不行。所以呢,中医大夫很注重一个临场发挥,你要看上病你就要进入状态,你要进入不了状态,你就只能当西医了,你只能,哎呀,谁谁谁说,大概是这个样子,我的经验方上就行了。

但是要学到这样也不容易啊,但是我要求大家这么学,只有这么学,中医才能有一点点前进,因为这叫归元,理论上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透彻。不像医学流传这么多年来,越来越庞杂,越来越到处不知所宗,《内经》变成只是条文而已,《伤寒》也变成只是一些(条文)。《伤寒》比《内经》强,为什么?《伤寒》给了一百多个开***具。

同学:而且好使的工具。

行者:是有时候碰对了很好使,这就是中医啊?你要是碰对了你就好使,你要不然你还不如学西医,人家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人家大部分时间都能碰对,是不是?可能关键时候碰不对。你要关键时候都是似是而非的时候,他就得走老路了。你要是凭感觉走的话,关键时候,你就算走不对,你大方向不会失,你不会错离。中医就这样。所以你要有思想准备,跟我学的话,要么一点儿病不会看,要么以后就是能够统御一切锁跟钥匙,就这个目标。当然有前提,就跟禅宗讲的,吾法只接上上根器,你要是觉得你是上上根器你就来学,你要是觉得,哎呀,我可能不行,那你别拿铁丝,你还是拿钥匙吧。你想想,你要跟病人取类比象,你要从脉象上去感受,你没有一种庞大的自信,我就能感受出来,我肯定能感受出来,诶,好像有点儿感觉了,证明我真是这块料。你要是一开始就怀疑,哎呀,我可能悟性不足,我试试吧,试试吧,我真不行,肯定得出来这结论。

所以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你就算把伤寒论从头到尾看得再透彻,没用,一点儿用都没有,都是死的,临危到急症以后立刻自己不知道该咋办了。古人给了这种钥匙,万一不行呢?这钥匙一下去,塞不进去,啥事儿解决不了,硬要吃的话,反而把锁崩坏了。所以过去医不治己,医不治己的人都是拿钥匙对锁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性,然后心里不踏实,不敢给家属治,一看这边危急重症,赶快赶紧叫朋友来。

所以就是说,学医也是一样,我们就是用这一颗赤裸裸的心,去体会,去感受,整个《伤寒论》,每一个字,每一句,到底什么状况。我只是给大家演示一下,因为这我也好久没看了,我演示一下就是,我有时候读一遍,诶,怎么回事儿啊?我再感受,哦,这么回事儿。每一字每一句,他描述的是什么现象,你还原到他这么说,他的动机在哪儿,他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用?他用的话肯定有目的,肯定有个承受的一个象,是不是?而这个方子是他造出来的,他为什么这么造这个方?他摆了一个招式来那什么,那边肯定也有招式啊,见招拆招,这个病是什么招式,他摆什么招式。所以最后还是落实到,“变化之妙,存乎一心,独守阴阳,无与众谋”。《内经》上说的,表里雌雄之应。那叫什么,《灵枢经》里的,“迎之随之,以意和之”,其实我们整个学习也是这样,古人讲究这个,诶,这个条文“迎之随之,以意和之”,哦,是怎么回事。他也是在迎之随之,我们是在体会他的迎之随之。他既然这么接,应该是那边有这么一式,所以他这么接的。

一切都归结于至简至要。什么叫至简?阴阳。什么叫阴阳?阴阳合则为一,分则为变化无穷。什么变化?那就是高下、刚柔、寒热、进退。这是我们一心啊,我们静则一尘不染,一念不守,动则,你知道我们的心怎么动?你们不是学了很长时间禅宗了,“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物来则应”,怎么应啊?就是取类比象。“内心寂寂”,平常是无事闲人,什么无事闲人,每天闲着,多干点儿闲事儿,没名堂的事,就是闲人;不要急急匆匆,哎呀,每天我要干这个事业,我要为中医扛起一面大旗,我要为古人继绝学,每天好像一肚子就是很沉重的样子。是吧?太累。

就是任何一个病症,病来则应,病人什么样,什么感觉,心态就与他相互应和。怎么应和呢?病人来了以后沉闷,你也得沉闷,沉默的感觉。病人在那儿哭闹,你想哭闹的感觉是什么。病人各种扭曲的心理,哎呀,你想,这扭曲的心理,这是什么什么状态?你要深入其境,跟他相互感触,然后再变化,再用其方药调整,这叫我们大夫,大夫其实不是来开那几个药治那几个病的,每个病也没那么单纯没那么死,有时候可能你跟病人说几句话,跟他感应聊聊,他就好差不多了,有可能你药开得再对,不管用,因为你这边疏着,他那边着急着憋着,正邪还相抗着。

我有一个老病人李某,最近血压老高老高,我说,药收着你血压还高,我说你想啥事儿?我和她聊一聊,我说,你就不要为你家人操心了,她就老操心,觉得,哎呀,自己这一辈子身体不好,她妈病了她对不起他妈,她一定要鼓足劲,好好照顾照顾她。她就是不知道怎么好好照顾她,所以每天血压高。她本身就虚,就虚烦,你怎么帮她疏啊,收啊?都收不住。我说,你想让老人高兴,老人想怎么样?老人一辈子就是那种特别刚强,特别要面子,自己要一个人住,你就叫她一个人住,就给她心里感觉给她梳理得很良好,你偷偷给她把基础的东西都做完,叫她不累就行;你要叫她觉得到老了非得都要依靠孩子们,她就垮了。她想通了,诶,这就不晕了。就是这样,很多病,百病由心生,你要是不解决里面的问题,外面用药(作用不大),药只是个媒介,你得沟通。所以说,说话是个药引子,把他说通了,然后再吃药,就顺了。你这边想给他收,他不想收,你这边想给他疏,他还憋着劲儿,感觉这股劲儿还没憋足呢,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可以纠缠,可以继续要去做,那你没办法。那边还方兴未艾呢,你这边就要让他偃旗息鼓?

当然,基本功是需要的。既然是上上根,书本啊、方子啊、条文啊,这都不成任何问题。如果成问题了,那就多下点儿功夫。如果这点儿都做不到的话,那就什么根器都没有。

这个底下,后面黄元御解释了一下,“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谓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手足自温者,用的方是什么方?用的是理中汤。手足自热,就意味着他阳不归中土,太阴必寒湿,热在阳而寒在阴;并不是传经之热,他里面有股邪气;这是正虚,你要知道。夏天你会发现,这两天吃的如果不消化了,或者不顺畅了,哎呀,这手脚有点热,关键是吃凉了,天也阴了,这手脚热的,烦躁的,潮湿的,然后你吃点儿温中化湿的,诶,下去了。以前我看过广安门中医药院一个大夫,一到春夏热的,名字就不说了,每天就喜欢找个东西贴着。他说找了很多大夫,吃了什么药都不管用,然后我刚好过去进修,我说,你就吃附子理中丸,不相信,我给他解释了半天,相信了,他吃完试试,吃了一丸,手就不热了,当然只能管两个小时。说明什么?说明他还有少阳相火逆上导致的,你不但得温降阳明,还得疏肝。阳不归中土,但是肝气,他每天老急急火火的,好像老感觉有很多事情要做,那你就帮他疏疏肝,疏肝健脾固中补气,用什么方子?建中汤呗,黄芪建中、参芪建中,把他那股少阳火给他敛住了,让他升达一下,太阴寒湿一化,阳明燥气就收了。阳明燥气虽然收了,但是呢,厥阴乙木的阴分又不足,他的热气还会传过来。肝脾就这样,厥阴乙木的阴分不足的话,太阴的精气也不足,精气不足的话脾胃就容易燥热。你看那些比较着急,思虑多的人,脾胃想寒湿很难,因为他中土就不作寒,都是阴精亏虚方面,平常紧张着急那种。

同学:老师,建中汤里的饴糖,有时候用了以后反倒会收不住,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那也是属于阴精不足的?

行者:想一想为什么。

同学:临床上很多这种情况。

行者:为什么?

同学:饴糖宣散一些。

同学:饴糖,他是守中的,粘滞的,他不动,守的。

行者:想想,自己想一下。什么都得自己想明白了才有味道,别一说,哎呀,这也太简单了。确实是这样。为什么叫“辛甘发散”,开始我不懂嘛,甘,缓嘛,该缓缓收了,(为什么)辛甘发散?你看跟谁指谁了。

同学:就是说还是他阴分不足,然后过于宣散,所以他还是收不住。

行者:怎么又出来宣散了?不是宣散。

同学:辛甘归于阳啊。

行者:你看,你这就是又拿钥匙,诶,辛甘归于阳,这属于阳性钥匙。他有时候就变成阴了,他什么都不是,其实,你想让他是什么属性他就是什么属性,就看你怎么用他。你这脑子里有很多(框框),当然就是说,这需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有很多条文,什么都没有,白痴一个,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用心力,用我们内心的力量把一切都破开。

我给大家讲一下他说的例子是什么。他临床上治的病人都是一些身体都比较弱的,然后呢,在吃了小建中汤以后,脾胃刚开始吃挺好的,情绪也很稳定,然后慢慢就收住了。然后吃得多了以后,可能一两周以后,慢慢就开始亢奋了,然后就开始又打闹又胡说,情绪就收不住了。为什么先抑后扬啊?就是你这个问题。当然啦,我开的那个小建中,其实是小建中的成分很少,一般都是1克桂枝,或者1克都不用,所以呢,都不是辛甘化阳,都是酸甘化阴了。因为主要就是芍药、饴糖、甘草,还用点儿党参、干姜,已经是酸甘化阴了吧?这里就有个太过不及。你看小孩,小孩爱吃糖会怎么样?小孩吃糖会蛀牙。为什么会蛀牙?蛀牙什么原因?

同学:木郁?

行者:牙者芽也,其实就是水中木火之苗芽。不是肝郁,是水中这点相火藏不住了。肝气哪儿郁?你给他吃糖他可高兴了。是这样的,土能克水,土气太足了以后就意味着什么?土气是缓散,有两种土,一种是敦阜,阳土,一种是阴土,缓散不收。阴阳之气。糖吃太多了以后湿气重,他燥土就不行了,湿土就涣散了。湿土怎么涣散了?就是水就封藏不住了。他本来水就封藏不住,本来他寒水凝聚的力量就弱,你再多吃点儿糖,他一吃多了更加收不住,就感觉神情吊儿郎当的,自己彻底管不住自己,这样的。不是因为肾的问题,是土气涣散了,己土胜,肾水盗泄于己土,耗散于己土。

这个时候你要治怎么治?右路你又该健脾胃化湿了,运一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用一用。然后呢,水既然耗散了,你得养一养吧,来点熟地,来点杜仲。收一收了,感觉吃饭又没那么好了,因为什么?气都收下去了,一收下去他脾胃就显得弱了。我们这股元气是从右路收下来的,你收得紧点儿,他运化不动了,他脾胃又差了;你收不住的话,他宣散到上边,你感觉挺能吃的,相火外露了。

太阳伤寒小青龙证。

小青龙汤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大青龙是从阳化现,小青龙汤从阴化现。阴阳是怎么来的呢?你看,脑子只要一提阴阳,阴阳,哦,阳是怎么来的,阴是怎么来的?阴都得底下往上来的,对不对,从里面往外,从底下往上来,没有平白无故那么多阴,除非是你外在饮食你加的,对吧?要不然,内在的阴分跑到阳位,那肯定是僭上。阳证呢,阳证肯定是稽迟于上了,上面领导都不关心基层了,自己光考虑自己的,独亢于上。

小青龙汤证,先把黄元御先生的条文念念。

中风大青龙汤证,外有风而内有热也,伤寒之小青龙汤证,表有寒而里有水也。

这个也就是一个中风,为什么会中风?卫气不固啊,卫表他容易不固。为什么伤寒呢?他内在感应了寒水之气,内在体质阴精不亏。他们俩是从化不一样,一从阴,一从阳。从阳化现呢,上焦阴分亏虚,阴分不足,所以他才从阳化现。从阴化现是上阳不足。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右路这一路,全都是,“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满”,全都是痰饮水气之病。左路呢,精血上奉,右路呢,气饮下归。左路是阳气带动了精血上奉,左路升阳;右路呢,阳气收敛,带动一身的津液,然后敷布,犹如百川归海,然后产生决渎。这个时候呢,如果在降路出现问题,自然发生水液停滞,这是在内。肺是通调水道,如果肺气整个宣散开了,然后再郁闭住,就从阳化现了;如果他还没有宣散开,内在的津液之气还没有完全布散,这就是饮邪。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  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现代人吧,胃气都弱,细辛给上三、五克就行了。当然了,真正的重症,就是说,痰喘、痰鸣、咳嗽,咳稀痰挺重的,可以用10克,加上附子,不要忘记加上附子。寒水之本在少阴,少阴不能开化的话,你强从上焦开化的话,这个时候病人上焦心肺的阴精就要损耗掉。“心下有水气,干呕”,整个三焦水道这一路,肺胃降路出现问题了,然后呢,瘀于阳明经就会产生干呕。为什么会干呕呢?胃气不足,如果平常脾胃气足的,不会干呕,哪虚犯哪儿。“发热而咳者”,这是他的常象,左路阳陷于内,阳陷于下,则是发热;阴乘于上,就会汗出,这个时候,痰喘、咳嗽,如果气虚的话,也会老有汗,你不要因为有汗,就不用麻黄。“或渴”,为什么?津液不能敷布嘛,都瘀在里面了,不能上承,你就知道了,上焦燥,中焦(不运),这个时候呢,渴怎么用药?你不要看他的,自己想,他的不一定对。

同学:天花粉。

行者:就是说,上焦从燥化了,你可以用天花粉,是不是,里面痰饮,准备从阳化,从热化,里面还有痰饮,但肯定是少痰了,口燥、口渴、欲饮水,这时候还不能多饮,饮完了饮邪更重,你这个时候可以用天花粉。但是呢,他往往是口渴还不想多喝水,肺中还有寒饮,想喝水,喝完还难受,这个时候,可以中焦加上茯苓、白术这些,或者是茯苓、陈皮这些,运转中焦湿气的,帮他把中焦湿气运化开,水液津液上乘,则自愈。别换半夏,半夏是好药,不要见了口渴就换。你见了口渴,你说,你口渴,嘴唇干不干,你既然上焦阳明化燥了,那鼻子怎么样,鼻子有热气吗?你问完了,还流清鼻涕呢,口干,你这天花粉就上了(那不对)?

同学:可以用粳米代替茯苓吗?

行者:粳米是补中气的,你甘温用点粳米还行。“或利”,这个利是什么?

同学:脾阳下陷。

行者:利是这样的:上焦肺气不得宣散降,下焦阳明大肠之气亦不得升,有渴有利,他是一对,这时候用天花粉。病人说,你看我这嘴唇干的,鼻子也干,老渴,但喝不了太多水,但是上焦干得不行,还拉肚子。手阳明大肠经是往上面走的,学医的都知道,大肠主要是吸收水分的,怎么吸收?蒸动啊,大肠这一关要不吸收水分,大便出来全都是稀的,而且水还特别多,是不是,一天拉好几次也不见得多累。这要肝木陷下的那种拉肚子,拉完就彻底没劲了,眼皮子都不想抬;而且乙木往下盗泄,还盗泄肾气,好汉拉上三次肚子,就不想起床了。这个季节,这种病多一些,我临床上这段时间,每看一两天就遇见一个。

同学:是燥气下迫?

行者:燥气下迫,这个名词用得也不对。就是说,肺气不降,然后阳明之气也不升,阳明经的燥气应该是收住,阳嘛,是不是,体阳就得用阴,用阴了以后就得含住,然后升上去。他现在呢,这股燥气瘀在那儿,瘀在那儿不收,就泻下来了。你要理解这个了以后,你再说燥气下迫,就知道啥意思了,要不然燥气,哪来的燥气,燥气下迫,大便还能这么稀吗?

同学:他是因为虚而不收的?

行者:他是瘀而不收,上面不能开降,底下不能升达。

同学:这是一对的。

行者:停滞住了。他瘀滞了,自然往下泻了。

同学:他没有升路,是吧?他肺气瘀滞住了,阳明经也没有路可以升啊,他顶着的嘛。

行者:葛根芩连汤,都这么用,是不是,你也可以不这么用,你来点桔梗、杏仁,什么二陈、二冬,比那个也不差,吃完以后都是立竿见影。你看,他本来就燥气在下,然后,特别是葛根这个药特别好,葛根是降阳明一路的浊气的,把浊气脉络打通了以后,他下面燥气一清了,他这个方子就这样,下面燥气一解,没有多余的邪气了,他自然而然就舒达开。黄芩主要是清上焦肺热的,但是这个方子吃完了,中土会乏,但是由于阳归中土以后,很多病人吃完以后反而会舒服一些。

同学:手阳明大肠经是不是也要有精气来含护他?

行者:什么精气?本身他就是一股气,肺气一降,他才能敛得住,才能升。就跟弹簧一样,这边一收,那边才能发起来,要不没劲。肺气不降,他就容易导致他燥气,体躁就收不住,燥气不能收,就郁迫在内,郁到一定时候,收不住了,哗,就泻了,破一下。其实也不是破一下,他堆的时间长点,而且一般他拉的都比较急,这种拉大便都哗得比较痛快,一两分钟就完事了。

同学:这时候是哪一部脉能摸出来?

行者:肺部脉不降,下面大肠气不收了,尺部脉也有浮缓之象,缓滑之象。

同学:是右尺?

行者:不一定,左尺可能还多一些。因为过去古人讲,水归水位嘛,金水相生,左路属水,因为他左路升不上去了。

再讲。“或利,或噫”,噫是什么?水气不化了以后,导致的脾胃阳气运化不动,所以有点喛气干哕,这是什么?这是中阳不足的现象,浊气上逆。你看这儿用的方子,“去麻黄,加附子一枚”,加附子恐怕还不行吧,可能还要加点温固中土的,镇一下。现代人一般中土都虚,想法都多,就加点参呗,如果换成过去的人,光用附子就行了。加附子又没有炮,因为这个时候的病位在于中下,因为浊气本来从下面来的,这回比较重了。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下焦水道不利了。这个上中下。阴气上来了,水道不利,少腹满,阴气也不化,然后这个时候病位又朝下了,还是一样,去麻黄,加什么?要加温中下的药,茯苓、泽泻、附子、肉桂。浊阴上逆,你要把握住这一条,是在少腹,少腹是什么地?是群阴之地。

同学:肉桂是不是比附子更好?

行者:肉桂、附子都是辅助用药。阴气盛在于什么,在于阳气不通,这个在于阳气不通,不在于阳气亏少,也不在于阴气过重,通阳在于利小便,不在温,但是呢也在温,你必须有温气才行啊,所以辅助加点桂附,主要是以茯苓为主。你看这小青龙一路,右路的水气,从上到下,各种症状。

同学:少腹满说明元阳不归位,已经停那儿了?

行者:少腹满,说明下焦本身水气就不化,本身肾中元气就不足。

同学:用附子不就十八反了?

行者:十八反基本都是错误的,以后不要相信那十八反。十八反的大部分药,经常都有人用,你看过去的古书上。再说了,乌头性缓,乌头跟附子是有差距的,附子是什么,附子的精气比较醇厚一些,乌头比较燥气,走窜一些,他们两个还不是一个东西,虽然是一个东西上面的,虽然长在一块。就是说,巴戟天跟乌头有人用过,我见过有人用过,没事。但是附子和半夏是一点事都没有,仲景附子、半夏(同用)简直用得太多了,什么桃花汤、(各种)变方、加减法,里面也是附子半夏。总归,十八反,你得要感觉到十八反为什么要反,再去用他,学东西要百无禁忌,不要有一丝一毫禁忌;禁忌是在什么情况下是禁忌,什么情况下不是禁忌,这非得要清楚,要不然,你这是永远活在阴影之下,活在阴影之下,心态就不光明。

“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加的偏多点,这是表法。“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斤,去皮尖”。若喘者,属于气上逆,这个时候呢,麻黄主要从气分阳分开达。去不去麻黄都可以,你看他外在还有太阳寒水之气,还有表寒束缚,你就加点附子,可以不去麻黄。如果他是以喘症为明显,寒水上犯,不能平卧,这个喘在临床类似心衰那种喘,躺不下来,他不是呼吸道那种,他一坐起来,好了,一躺下,水气凌心,胸中浊满,然后直接用方去掉麻黄以后,就变成桂枝汤,桂枝、半夏二陈,平冲降逆,然后是降少阳一路的逆冲。

小青龙证二。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仲景的条文都太简单,条文背后都有很多话,没有注释,大家就把他恢复完整以后,读起来就顺了。“太阳病,小便利”,什么小便利?小便多,是不是,小便清长。

同学:是不是也渴?

行者:小便多,小便清长,水饮之邪动于上,所以心下悸。为什么会小便利呢?小便是肝木之气渗于下,肝木主司二便,肾主司二便,肝木也主司二便,二便开,主的是什么,木气;合,肺气,合是肺气;全是这一开一合。你说的肾气,那是本原之气了,本原之气那叫不固了。咱们现在先讲他的邪气。这时候小便利呢,收不住,左路乙木该升了。太阳病,太阳寒水之气在外的话,收不住的话,乙木,左路阳气肯定升不上去,渗泻于下,偏于向下渗泻,津液就不能上乘,喝水多了,小便都下移了。而且呢,乙木郁于下,甲木就会上逆,这个时候喝多了水,不往上走,口更渴,就变成消证。之所以能存在这样的证,下焦阴精必亏。“必饮水多,以饮水多,心下必悸”;饮水多了以后,右路少阳水路又(不)降,又不能够顺利通降,所以呢,慢慢水饮上逆,导致心下悸。用什么方子?

同学:小建中。

同学:二陈汤。

行者:这里面可以用肾气汤,因为他本来就在于肾的精气亏少,下元精气不足,不足以运化,但是呢,他这里又突出了一个“饮水多”,所以,你在你的方子里就有变化了。你可以上焦茯苓、白术帮助中土运化一下,然后下焦加上点熟地这些,就相当于把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合用一下,桂枝不要太多,因为已经挺通利了,你就该柔中升,柔养着让他自己慢慢升,右路降下来就行了。

其实就是说,想问题怎么想呢?刚开始就告诉你,“小便利”,那是因为肾阴不足,直接就把前提给你讲了,然后再用方呢,你就自己顺杆爬就行了,是不是?你们都不顺杆爬,还自己脑子里那几把钥匙几把锁来回对应。

“小便少者,必苦里急”,这是什么?这跟上条简直一模一样,还是下焦无力,还是下焦阴分不足,这个时候呢,木气欲疏不得疏,木气没有那么大劲。他是什么?下焦阴分不足,上面从阳化了,所以疏利;这个从阴化了,乙木欲疏不得疏,欲收不得收,然后是痛引少腹,痛引小腹,这就是现在说的典型的泌尿系感染症。这个时候欲疏不得疏,你看用五苓呢,还是考虑再加点猪苓,或者再加点阿胶,那就随你便了。但是,他“苦里急”,如果上焦口燥的话,他还是猪苓汤证,猪苓汤,燥热、口渴、小便不利的。

同学:这个肾精是亏虚的。

行者:对。往膀胱这儿走的,都是太阳膀胱之精不秘,平常相火就妄动、劳累,白天晚上劳累折腾。你看很多人一劳累,肾气一松动,他晚上睡得好,没事。因而大逆,体力透支了,肾精,底下的肾气不能固护了。他必然就是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肝不往上走,往下走,往下瘀在这儿,肯定是他就没力量抵挡。那个是从阳化了,直接阳气疏散,这个从阴化,寒湿之气瘀阻,升不上去,底下从阴化现。所以说,上面那个口渴,肺精就不守,呈现出来的燥热、阳热;这个是收。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本来肺气不降就有燥热,对不对,燥气不下,然后呢,由于还从阴化,表现不明显。吃了温阳药以后,本来就有发热,这传经的邪热一布散,就有点渴,有点渴就渴嘛,然后就不要饮水,或者稍稍饮一点,自然慢慢地津液就敷布了。

今天就讲到这儿,有问题大家问一下。

同学:上个月有一个强直的病人在您那儿看, 他那个覆溢脉和长脉。

行者:忘了,再讲讲。

同学:他就是强直性脊柱炎,广州来的一个,他的脉是覆溢脉兼长脉,双脉都是。我想问问那个怎么讲,上次没说覆溢脉。

行者:覆溢脉不是简单吗?以前讲过。

同学:那个又兼长脉,特别硬。

行者:他们是一块儿的。

同学:他这个思路应该是什么?

行者:固后天之本。

同学:但是您开的方子不是这样的,他在广州开的方子是知柏地黄丸。

行者:这种病啊,必须都得从中土,不管你怎么开,都得从中土入手。但是呢,他上有溢,下有覆,如果是溢重呢,你还可以以保元汤为主;如果是覆脉重的话,下焦有郁热,还得先清一下相火。

同学:但是他那个长脉呢?这个脉怎么办?

行者:长脉一般是元气阔大之象,气机阔大,长则气治嘛,但他显然气不治,气很亏了,他的脉还这么长大,就证明中土柔缓之力不足,木相,土气虚,土虚,然后木气不收的现象。必须从中土来柔缓,这也是虚劳证的一个现象。我给他开的什么方?

同学:不太记得了。

行者:现在一般开过方子我就忘了,只有见了病人的脉象, 啊,这样一个脉象,我就想起来了,大概想起来开的什么方子。

同学:反正是用了一点儿柏叶,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说是清一清那个相火。

行者:用点儿黄柏。瘀陷于下了,有点儿相火妄动。黄柏就是,苦能坚阴,让他先把阴气存住,存完以后,要顾中土。

同学:黄柏、干姜一起用?

行者:不一定要干姜。

同学:黄柏不是苦寒得厉害吗?

行者:砂、柏、草,砂仁。干姜中土宣散,不如砂仁,砂仁是燥而敛收,温阳固摄。

同学:砂柏草?那个柏是什么啊?

行者:黄柏。三才封髓汤嘛。

同学:您刚才讲石膏量的时候,没听明白,您好像说,石膏量小反而力量大。

行者:石膏是金气,清凉收敛,而且是辛凉,开而后降,完全是右路肺金的,在表一层。而麻黄呢是大辛大温,一下就顶到天了,一下把上焦之气就开到至极。所以这两个药有接续的,有敛滞的作用。而且石膏是金石之品,你看那个药的疏通程度,像麻黄那么疏通他肯定走最表;金石之品,他是凝固坚凝的东西,他进了入里,走肺,偏于脏,偏于内在的精气的,敛固的这种作用,要不然他也不会长期地结晶凝固出来。所以这两者配合呢,就导致了麻黄的气被他敛在里面,敛在肺气的经络脉络之中开达,而不至于全开在皮毛,阳气不至于完全浮越在外收不住,所以肺中有痰涎什么的,麻黄就能给他打开了。尤其是痰热,麻黄本身化不了痰热,热本身就郁着,就容易热气郁滞,(如果)郁滞而开,逆于上,更加往上,麻黄更加推着他,就顶住了。石膏反而是辛凉,开而后合的,石膏也是敛凝的,他对于痰涎啊,敛聚在里面的,他虽然有清热气的作用,但他会把那些阴寒痰气更加凝滞住,虽然这个药不太凝滞,但他的寒性加上麻黄以后就能从里面托出来。就像细辛跟五味子一样,五味子本身味很重,沉滞,五味子用量要少。

同学:小青龙里面五味子量不小。

行者:是啊,小青龙他寒气重。

同学:所以他还是要往下走。

行者:跟细辛有关系,细辛的量太大,所以他们两个等量用。古人的药用得都太厉害了,古人可能体质好,你看现在人用,典型的小青龙汤证,这个也就吃上一次或者两次就行了,就是一剂药,吃不到两剂药就好了,而且好的话,对气还有点儿损伤。你要不按这个量开,你开细辛五味子各三克,病人吃完了以后,诶,感觉挺好的,可能三四剂以后就好得差不多了,但是这个比较慢,但是这个病人好起来正气损耗就少。没办法,现在人都算过去的贵人嘛。

同学:前一段看到有人说,陈士铎讲的,中国的地气自明清以后就已经薄了,所以用药就要薄。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发的。这是他们给温病派的一个理论依据。

行者:确实是人们肾精气的底子弱,元气弱,经不动那么多辛温药的耗散。你看这几年经过辛温药耗散以后,现在能用姜桂附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记得02年那会儿还很多。

同学:您看过运气大司天吗?我去年看过一阵,大概是从今年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叫做少阳司天,到了一个少阳相火主令的一个三十年这样一个大运。根据这个理论啊,这个时间的病将会以阳症为主,而前面的三十年是太阴湿土主令,所以那个时间姜桂附用得比较多。

行者:看病不要靠这个。我们不要管国际上流行什么药治什么,我们只要看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你心里非常清楚就行了。但是外在你也可以懂,但他始终只是外在附加的一个条件,一个小影响因素而已,可以要可以不要。你已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了,解决问题了,但是呢外在那些因素可以指导对病的预测。

同学:还有一个病例是,一个小孩儿八岁,多动症,用过西医的抑制之类的药物。现在减药,一减药,每天下午就开始僵,手脚僵,口舌僵,然后他会慢慢地缓解。早上轻一点儿,而且有抖动的现象,午后就开始僵,还伴有抖动,有点像老年痴呆症那种症状。

行者:这个问题啊,没有搭脉,不好特别仔细地说,只能通过外在的表象来大概取类比象说一说。你怎么看?

同学:我觉得是减西药的副作用,药物反应。

行者:我叫你怎么取类比象?

同学:还是要从阴阳上讲。

行者:你这说话,就跟昨天一样,又一个新闻发言人出来了,然后西方的一个记者问,你们对于这个案件怎么处理,然后他就说,说到底一个字都没说,我们会根据,什么什么,根据什么什么部门,采取什么什么,之后我就听见一个字,妥善处理。(众笑)前面讲那么多废话。

同学:僵肯定是阳气不足了。

行者:僵不一定就是阳气不足,你不要给他下定论。僵,为什么僵啊,什么样的僵,僵有几种?你把这个感觉给搞清楚。你看,气血不温,可以僵直,但那时候是麻木啊,那时候是营血不充了。还有种僵直,他木过盛,就是僵直抖动,像你说的这种。冻了可以冻僵,“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你这里面就含有一丝僵,是不是?但显然不是啊,中午到下午是阳气最隆盛的时候,对不对,虽然一阳种子已经开始衰弱了,但是表面阳气,筋骨之间的阳气那是最隆盛的,阳气全在外面。人一天之中阳气最隆盛的时候,那是两三点钟,那个时候如果说一天的话,也是温度最高的时候。说他阳虚呢,表阳虚,按你说的阳虚就是阳气到不了筋骨里头了,筋骨僵。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筋骨阳气最旺,按你说的,他应该早上僵晚上僵,那叫什么来着?

同学:晨僵么?

行者:对,晨僵。风湿,早上晨僵,晚上僵,那是精血过不来,阳气过不来,晚上。中午下午呢,首先,他是阳明之气要敛降,就是充盛之后要敛降的一个过程。诸风掉眩,诸暴强直,僵直、怔忡啊这都跟肝有关系,你看他跟肝是什么样的关系,肝的位置是怎么摆的。午时一阴升,午时了以后内在的元阳会弱,元阳就不给劲了,是吧,这个时候,肝气会郁,有这种感觉吧?起码心情就不会那么畅快。这个只有阳气特别衰弱的人才会有,一到中午十二点过了,人就开始蔫儿了。这叫真阳衰弱,不是表面阳气衰弱,表面阳气衰弱,早上不清醒,迷迷瞪瞪的,中午一过,一到下午又开始精神。

他是里面真阳亏,真阳亏虚了以后,这个时候,阳气要宣散掉,要缓和要降落,就落不下来,因为阴气就不上乘。肝气柔缓,阴气上乘的时候,就正好阳明主四肢,所以呢阳气不能冲和。四肢是浊阳在外,手脚往往应该是不凉,往往还有点儿燥热,因为阳是乘在外的,阴是从内而上的,这种现象。

同学:他口舌僵应该也是阳明的问题?

行者:口舌僵还是阴症,这个病人阴症挺明显的。这小孩儿应该体质比较差,然后一吃西药吧,就完全压制住了,等于非常不好的现象,人的体力、精神、胃口啊等于全面遏制住了。然后一不吃呢,自己的身体又控制不住这股肝木,所以呢,这种病人还是得把肝气压住,补脾胃,用保元汤,大量用白芍。

同学:那他这个抖动是不是有风象呢?

行者:抖动是风象。是阴寒之气上乘,是内寒表热,所以要治疗的话只能是收,不能温发,只能敛降。他的阳不回,下午以后阳气回不来了,显示筋骨里面的温气就更加不足,他抖一阵儿到晚上又回来了,抖一阵,僵一阵。所以说,这个小孩儿脾胃太弱,一点儿零食都不能吃。

同学:就得每天喝粥?

行者:喝不喝粥,吃不吃这些东西吧,这个人都没有办法,先天有秉性,他要先天就是一个脾气躁,好折腾的人,你还得适当吃些这些东西,要不然的话,你不吃点儿这些东西,他的脾胃根本就运化无力。就跟有些人一样,每天喝粥,喝一碗粥下去,不消化,反而反酸不消化,哎呀,吃上一顿烤羊腿,消化特好。

同学:我还没碰上这种人。

行者:多得很。你知道这属于什么,这属于他的肝经有点儿瘀塞,你给他来点儿精血之品一荣养,肝气一舒达,就畅快。你老吃粥,肝气老郁着。

同学:就是后天多给点兵呗。

行者:肝木荣润,本来肝木升达的力量就不足。什么人吃什么饮食,必须丝丝以扣,根据不同性格、状况。

同学:刚才说他的温气不足,如果还不温通的话,不是更郁滞?

行者:你要把气先降回来啊。不是没兵,兵在外呢,不是没钱,是他老乱花钱,是吧。你觉得他还没钱,你再给他钱(花得更厉害),改变不了什么问题,还更加肆无忌惮了。本来就没几个钱,估计元气一被激发了,何况咱们给的这个草木之品还是激发老底儿呢,还不是直接给钱。直接给钱是什么?叫一个气功大师来给输点儿内气,一输完内气,啊,该收的收了,该发的发了。

中土脾胃寒凉的人,叫他们家年轻的儿子孙子拿手给他捂一捂,连续捂几天,元气就恢复起来。这种元气虚寒的人,你什么药都不能用,一用元气就虚散,固护吧又太慢,他现在难受得很,只能这样温。必须人来温,热水袋根本就不管用。

同学:狗呢?很多人家里不是有宠物狗,那肚子很温暖的。

行者:还是差点,但比热水袋好很多。

同学:太阳晒过的那种黄土呢?

行者:那个也比较温和,也好。

同学:直接用灶心土呢?

行者:太阳晒过的很热的石头,那都好,但是都比人差远了,因为人捂的一点点儿副作用都没有。那些东西,你炕睡多了,还容易拉肚子,因为他比较热呢,寒气一动,里面寒气要化,一拉完肚子,更虚。

同学:那艾灸呢。

行者:艾灸就不用说了,艾灸还是太损耗了,艾灸是激发相对腧穴的精气。

同学:可以找些手热的病人。(众笑)

行者:要身体比较好,元气比较充沛的人。但是那种虚证的病人也少,一般人都是虚实夹杂,都没虚到那份上,所以呢,吃几根草,用点艾条灸一灸也都好了。因为什么,因为你里面还有寒气,有可以作寒的东西,所以艾灸可以破寒。(极虚的病人)他连作寒的东西都没有了,阳气极微弱了,都是阴寒邪气独居,你温什么呢?你还用艾灸去调动这些残兵败将,叫他们干活,这你彻底没本钱了。你只有把他们养着,养护到一定程度,然后正气自复,自己慢慢恢复了才行。如果他就此一蹶不振,那也没办法,有的病人就是这样,看着他一天天衰弱,你还不能用药。你一用药,他暂时好一下,马上又重。临床太多了,吃完药好了,第二天马上不行。很多病人都说,哎呀,我不能吃第二剂啊,只能吃第一剂。有没有这样的病人?那是他元气弱,已经不呼应了,但是由于人本身的元精又没有太亏,所以还能支撑,就变成疑难杂症了。

同学:这种亏得太厉害的,就像您那天讲的,吃三煎四煎的药管用吗?

行者:那是为了和中缓之气,然后为了治中土的,有时候也不管用。水呢都是阴质,喝下那么多水,清汤寡水的,还不如熬点粥呢。看土薄不薄,土太薄了,还真不行,还能承受,那就行。

好,今天就到这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