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护理“造口”

 nizijun 2014-10-27

  随着近年来大肠癌、胃癌的日益增多,每年约有数万名患者由于在手术中切除了肠道或者肛门,术后在腹部留下一个人工“造口”,替代肛门的排便功能。

  “造口”这一人工的排泄通道,对于癌症康复者至关重要,如何护理“造口”给许多患者带来烦恼。对此,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腹外科造口师袁艺建议,有条件的结肠造口者可以试用造口灌洗。因为与自然排粪相比,灌洗能明显减少排便次数,消除或减轻人工肛门的气味,减少肠道积气,降低造口周围皮肤刺激反应的发生率,患者的心理负担也明显减轻。

  “造口”这个名词,对没有经历过类似手术的人来说是个非常陌生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造口”呢?

  专家解释说,以一名大肠癌病人为例,在手术过程中,病人发生病变的大肠会被切除,结肠的末端便会与腹部的皮肤进行缝合形成一个结肠造口,大便也就由此结肠造口排出体外。其实,“造口”也可理解为“人工肛门”。一般情况下,结肠造口的位置位于腹部的左下方,也有个别的例子,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造口位置。 

  袁艺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常用结肠造口护理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自然排粪法:其优点是应用简单,适应于各类造口者,不需太节制饮食。但由于使用这种方法的病人其粪便排泄很难受自己控制,所以需要时刻在造口处挂着个人工肛门袋,定期更换。“虽然如今人工肛袋几经改良,已经比以前好用很多,但仍然会对病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会造成一定影响。”

  第二种则是造口灌洗法。袁艺说,灌洗法就是通过灌洗设备,定期用清水对肠道进行“清扫”,由患者自己主动把肠道内的粪便清除掉。“定时的结肠造口灌洗可以训练肠道规则的蠕动。更重要的是,与自然排粪相比,灌洗能明显减少排便次数,消除或减轻人工肛门的气味,减少肠道积气,降低造口周围皮肤刺激反应的发生率,病人的心理负担也明显减轻。”

  据观测,连续灌洗10次左右,排便习惯便基本能人为控制,一般每天早上或晚上定时用清水灌洗1次(每次500~1000毫升),便可达到1~2天内无粪便。“有的病人还能带上灌洗器出国旅游近一年。”袁艺说:“所以对于一些社交活动比较多,年纪比较轻的‘造口’患者,我们都会鼓励他们试试灌洗法。”不过袁艺同时指出,造口灌洗也有缺点,就是每次要费时约一小时左右。

  成功的乙状结肠造口灌洗有以下优点:

  1.灌洗后24~48小时内无粪便泄漏;

  2.灌洗后不需用人工肛门袋,每天只需用一小块纱布或小绵球即可;

  3.灌洗后能明显减少排便次数,消除或减轻人工肛门的气味,减少肠道积气。降低造口周围皮肤刺激反应的发生率;

  4.便于旅游、娱乐或社会活动,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