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周易象数与命理到干支易象

 循天园 2014-10-27

在中国只要提到周易或易经二字,许多人都会很敏感地将其与算命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好象二者之间是等号关系。当你遇到真正搞易学研究的学者时,他们又极力地反对将二者混为一谈。这其中孰轻孰重,孰是孰非,不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做个比较再发言,都可谓失之于武断。因此,搞清周易与命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的认识周易和命理以及探研易学很有必要。

 一、周易象数源流

 要想搞清周易与命理的联系,首先,应对周易的概念及研究方法有所认识,下面就对这些内容做简要介绍。

 《周易》又称《易经》,不过《易经》也可指《周易》的卦爻辞,《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不包括《易传》,即《十翼》。因此,称《周易》就可把经和传都包括进去。

 (一)周易二字的含义

  1、“周”字的两种解释

 (1)《周易正义》的作者孔颖达在《论三代易名》中引郑玄《易论》曰:“《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学》亦有:“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谓周流六虚者也。”《系辞》则说:“盖《易》之为书,始

终本末,上下四旁,无所不周,故云周也。”

 (2)《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乃今知周公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后来朱熹在其著《周易本义》中注:“周代名也。易书名也。”

 2、易字的几种说法

 (1)易由蜥蜴得名说。此说始于许慎。考许氏《说文解字》曰:“易,蜥蜴、蝘蜓、守宮也,象形。”《容斋随笔》曰:“易者守宫是矣,亦名蜥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以易名经,取其变也。”

 (2)日月为易说。纬书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参同契》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3)变易说。传序云:“《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孔颖达曰:“易者,变易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4)一易三义说。《乾凿度》云:“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郑康成曰:“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5)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提出一种说法,即从《周礼》讲太卜掌三《易》来讲,三易就是夏《易》以《艮》卦为首,《艮》是山,所以称《连山》;商《易》以《坤》卦为首,《坤》是地,地归藏万物,所以称为《归藏》。周《易》以《乾》卦为首,《乾》卦六爻都是阳爻,周遍六爻都是阳,所以称为“周阳”,作“周易”是错的。

 (6)近人吴汝纶《易说》:“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 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说之,皆非。”

 (7)今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在《周易概论》中指出:《系辞》认为“易”成于“象”。又是“在天成象”,天象莫大于日月。故“日月为易”的说法,正与《系辞》符合。可以说汉人对“易”字的解释,是有根据的,此说可取。对于“周”字他在书中是这样说的:“据上所考,我们认为,《经典释文》从汉人之说,谓‘周’字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这是正确的。”对于周易二字的解释虽说法各异,但做为周易爱好者和命理研究者,还是应该有所了解的。

 (二)周易的卦象、卦爻及爻辞

 初学周易的人,一般都对周易的卦象和爻辞有一种陌生感,正是由于这种陌生感,才生出一种神秘的困惑感。因此,在学习上必然产生心里上的障碍。所以,学习易经首先要搞清楚卦象、爻象和爻辞是怎么一回事。

 (1)卦象

 用“?”表示阳爻,用“?”表示阴爻,卦象由三个阳爻或三个阴爻,及一个阳爻与两个阴爻,两个阳爻与一个阴爻的不同排列,构成了八经卦(又称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再由此八经卦互相重合,组成六十四别卦,在每卦的卦名经文前标出该卦的卦画,以此显示该卦的阴阳变化。

一部《周易》的经文,最初仅由这六十四卦的卦辞或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组成(另外加《乾》《坤》卦用“九”与用“六”)。自阴阳爻画成八卦,至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最后到《周易》全书的完成,古人说法不一:王弼说伏羲开始重卦,郑玄说神农,还有说大禹的,司马迁、斑固、杨雄、王充则认为文王才开始重卦。据学者刘大钧教授推测卦辞和爻辞的产生,可能经过多人的采辑、订正和增补,总之,这中间可能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最后到殷末周初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2)卦爻

爻象就是指每个六画卦的每个一画,如?卦,最下面的称为初爻,顺序上数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六爻,这里涉及一个上面提到的概念即用九和用六,所谓用九是指对卦爻阳爻的称谓,用六是对阴爻的称谓。?卦,初爻为阴爻,称初六,二爻为阳爻称九二,三爻为阴爻称六三,四爻为阴爻称六四,五爻为阴爻称六五,六爻为阳爻称上九(如六爻为阴爻称上六)

3)爻辞

爻辞是指卦画每一爻后的文字,是古人依据卦画阴阳变化类比自然界中的事物,用来说明阐释事物之间变化的语言文字。在爻辞后面还附有《彖传》、《象传》就是《易传》的两种,各分上下,合成四篇。这四篇用象数来解释卦爻辞。如:

《豫》(?坤下震上):利建侯行师。《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初六:鸣豫,凶。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六五: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行文至此,初学周易的朋友,即使对上面引录的周易《豫》卦爻辞及《彖》、《象》看不太懂,也应该对《周易》这本书有个整体感观了。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去探讨这些爻辞、卦象等是怎么来的,这其中又包含着哪些蕴意,就好办了。因本书不做重点研究爻辞和周易原文,旨在让初学的朋友了解易经的大体概况和基本原理,以及这些基本原理中蕴含着与命理相通的部分道理。

(三)周易研究的流派及易象原理

对于周易的研究,山东大学林忠军教授在其《周易象数发展史》第一卷绪论中这样写到:“易学是关于《周易》研究的学问。易学史是易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它主要研究易学发展的进程及其规律,其内容包括传授的世系,不同时代和学派解经的倾向,经典注疏的概况和成就,典籍的辨伪和爻字训诂的考证学。”从宏观上划分,易学史包括象数易学史和义理学史。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周易研究的流派有二:一是以解经、经典注疏、典籍辨伪和文字训诂、考证为研究方向的周易义理派;二是以象数易学范畴发展、学派形成、人物思想演变、阐明象数易学概念和思想含义为主的周易象数学派。这两派虽说在研究阐释周易经文的方向和目的上是不同的,但他们有共同之处,就是都借助于易象来讲解经文或借助易象来阐述天人的关系。在刘大钧教授《周易概论》中有:“自春秋战国时代起,经汉、唐、宋诸儒,至清儒及民国人物止,他们在讲解《周易》经文时,都要依据卦象。”即便是被人称作‘扫象不谈’的王弼在其《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依然承认:“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通上引论,对于初学者来讲不由自主的就会生出这样的问题:一是易象是怎么产生的,贯穿义理派和易象派的原理是什么?二是易象的源流与数术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才有助于我们了解周易象数与命理之间的关系。

 (1)易象的产生及贯穿义理派和象数派易学的原理

对于易象即卦象的产生,虽说有很多的说法,但最著名的

要数《易·系辞传下》中的一段:“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文字回答了两个问题:一卦象是由伏羲创造的;二原理是通过观察天、地和大自然的现象,并通过类比的方式把万物融入卦中。如将纯阳爻的乾卦类象为天、为老男、为父、为马、为龙、为头等,把纯阴爻的坤卦类象为地、为老女、为母、为母马、为牛、为大腹等,把离火类象为日、光明、火、中女、网、龟等,总之,八个卦都可类象成世间的万事万物,并且用这些类象来阐述道理。例如:?(天火同人卦)《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这段象辞就是由内外卦(卦画的下三爻为下卦为内卦,上三爻为上卦为外卦)来应用于人事。如程《传》说:“天在上,火性炎上,火与天同,故为同人之义。”这段程《传》的解释就是将上卦乾卦取天象,再接着由天在高处,取出“上”的意义,接将下卦离类象为火,再由火引伸出向上燃烧的特殊性,这个向上的特性与天为高为上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虽说乾的五行为金,为天,离的五行是火,卦画也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就因有个向上的中介,就可将乾卦和离卦视为同类的事物。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古人就是这样应用事物之间的性质来分辨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而且这种分辨是很抽象的,金景芳在《周易讲义》中这样讲到:“君子学同人卦怎么应用?用以类族辨物。光有同没有异还不行。有同无异,同不了,同与异是相联系的。因为有同人,君子才类族辨物。朱子《本义》说‘其性同也,类族辨物,所以审异而致同也。’同异是相关的,学同人卦应该类族辨物。类族辨物才能同,否则不能同,不能大同。”行文至此,又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一个人也好,一个物也好,都有他的永恒不变的品质,同人卦的现象就是告诉我们要透过事物表面的现象,来研究事物的本质,这才是君子的行为。然而这个辨析的过程是通过卦象的类比、取象推理来完成的。义理派易学就是依靠卦象的类、比、推理形象的阐述儒家学说的,而做为象数派易学,则是通过用卦、取象、类比、推理同样的原理来研究天人之间的吉凶祸福,从而构建一个全息的宇宙世界。如:?(同人卦)如按象数派易学的观点,可推测天时,可依据外卦为天,内卦为离为火,得此卦可知年内天气大体来讲为干旱之象,如预测个人可按乾为天为老人为头部,同人卦是火克金,卦象为乾金被克主家中的老父亲有疾病,主要是头部的问题。当然这只是简单的象意,旨在讲义理派易学与象数派易学的共同原理,要真正具体预测时还要加上当时的月令、太岁等因素综合考证。其它,均是运用上述原理,此不一一列举。

 (2)象数易学的源流与命理等数术的联系

 从上所论,对于初学者来讲虽说不能完全看懂,但大致明白了周易义理派是运用卦象类比联系的原理来阐释儒家学说或用来考证训诂等;周易象数派是运用卦象的取类、比附、联想等方法来研究天与人的关系,并运用这种方法构建起了宇宙模式,用来阐发天人之间的道理,以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从象数易学发展来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象数思想在《左传》《国语》记载的二十多个筮例,能集中的体现出象数应用于人事及战争的占测上,充分反映了象数易学早期的思想,即以卦象的简单类象来比附人事。这一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充分发展,《易传》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从注释《周易》卦爻辞中,我们能看到象辞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说这一时期《易传》中的象数思想为两汉象数易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两汉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开明,各种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象数易学,在这时已将天文、历法、数学等学科融入到了易学的研究之中,这时期涌现出了孟喜、京房等易学大家,象数易学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义理派易学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易学著作《易纬》系统的总结记录了两汉象数易学的成就。

 第三阶段东汉时期。象数易学经过两汉的发展到了东汉已发展到极致。这时期的郑玄、荀爽、虞翻和管辂等为代表的易学大家,不论在阐发义理上,还是在注经上都广征博引地拓宽象意,使象数的理论达到了完善。

 第四阶段是魏晋隋唐时期。此时期由于象数易学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易学体系上的问题,同时也必然会导致一些人的批评,当然这也符合事物从发生、成长、成熟到衰落的阴阳变化规律。这时期,在大家都在津津乐道的享受着易象给研习者带来的乐趣时,一个青年英才出现了,这个人就是王弼,他只活了20多岁,但很了不起,他的研究方式与以往象数易学和义理派的研究方式有些不同,主要是他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也引入了易经,并以此来阐发义理,并引起很大的影响,史称“王弼”扫象。他的出现可以说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使象

数易学的研究转向玄妙的道家思辩哲学,此后象数易学一直走向了低谷,好在唐代有个李鼎祚根据他掌握的资料整理出《周易集解》才使汉代以后至唐朝一些易学家的思想及象数易学观点得以保存。

 第五阶段是两宋时期。此时期象数易学脱胎换骨,以新的形式出现,即图书之学形成。此时期象数易学有两派,一派是以王应麟、朱震为代表的象数之学,另一派是以刘牧、邵雍为代表的图书之学。

第六阶段是明清时期。这阶段是汉代象数易学复古时期,此中大体又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以黄宗羲、胡谓和毛奇龄等为代表的易学家,他们全面清算了图书之学,认为图书之学不符合易之本义,纯属宋人伪造,一是以惠栋、张惠言和焦循等为代表,以恢复汉代象数易为旗帜,使汉代象数易在清代得以发扬光大。(引自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

 象数易学到了清代四库馆臣将易分成了三宗,指出:“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太卜之道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禅机,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将象数派分为占卜宗、禅宗和造化宗。并认为象数有正传、别传之分。认为孟喜是正宗,京、焦、《易纬》及陈抟、邵雍为别传,郑玄及传郑氏学者为中间派,也不是正宗也不是别传。

 对于象数派易学的划分,著名学者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林忠军教授《周易象数发展史》中还有这样划分,现引录如下:“以现代眼光审视象数易学的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三派,一是占验派,此派视《易》为卜筮之书,多本古法,参以占候。凡以《周易》为主体,运用象数理论建立占验体系者皆属一派,如汉孟喜、京房、梁丘贺、焦延寿,北周卫元嵩、宋张行成等。杨雄仿《周易》作《太玄》用于占卜,但此书已脱离了《易》

这个主体,故杨雄不属于象数易学占验派,而术数中的龟卜、象占(星占、云气占、风角占等)、太乙、六壬、遁甲、星命、堪舆、相术等虽也属占验,且借用了《周易》象数某些理论,但它与易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也不属于象数易学。关于这一点,今人周玉山先生论之甚详,兹不重复;二是注经派,本于《易传》以象数注释易辞,凡以象数注《易》或整理、解说汉代象数易者皆属此派,如汉郑玄、荀爽、虞翻,唐崔憬、宋朱震、王应麟、清惠栋、张惠言、焦循、杭辛斋等。汉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此书引易入道,故不属于此派。另外还有引易入佛著作也不属于此派;三是图书派。凡承认图书之说,并以图书之说《易》者皆属此派,以宋代刘牧、邵雍及清江永等人为代表。”

 从上所引录象数易学的发展演变流派来看,不论是清代的纪昀还是当代的周玉山、林忠军都没有回避一个问题,就是如太乙、六壬、遁甲、星命、堪舆、相术等,如严格按易学本质和经文对照来看,已是面目全非,但这些术数的理论核心还是由《周易》象数的某些理论来支撑着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象数易学是源,而演变发展的如六壬、奇门、星命等是支流,也可说象数易学是根是本,而六壬、遁甲、星命等术数是枝是叶。因此,那些写了一本命理或一本奇门的人说正本清源,难道不是胡说八道吗?

 下面我们再看看命理的起源及演变就更能理解周易象数与命理的渊源。

 二、命理的起源

 说起命理,研究周易的学者都不愿将其归为周易象数易学,原因很简单,一是命学的初始还不能说其是命理,也就是命学的理论还没有形成,但对命的意识却是很早,当时称为天命观,可以说天命观在上古时期就有了,还有可能早于易象的产生。

 因此,周易学者不愿把一种天命观与朴素的易象扯在一起;二是后期命理的形成以及对命运的推测形式与周易原文以及象数易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不同的,基于对此的认识也不愿将两者建立联系。但若从象数易学的最基本的类比推理原理来看,确有相通之处。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谈谈命理的起源及其内在的逻辑原理与象数易学的联系。

 (一)商周时期及先秦的天命观。

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其中“受命于天”的刻辞多次出现。可见人类的早期思想天命观主导了一切。认为宇宙间存在至上的主宰,称做“帝”、“天”。这个天帝具有绝对权威,人间的一切事情都是天帝安排的。如《殷虚书契前编》中有:“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我生不有命在天。”

 当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时,人们开始反思难道商纣王不是“我生不有命在天”吗?既然上天赋予个人王权,但又是依据什么又收回了王权呢?这时周初统治者提出了“天命靡常”对此进行解释,意思是说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皇天收回了商的天命给予了周,说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样伴随着天命观的产生和历史社会的变化,天命观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也逐渐演变,提出了“以德配天”的理论。从而要求统治者必须“明德”、“敬德”、“修德”,才能与“天命”相配,这样得到天帝的认可,才能使政权稳定,天命观就是这样从发展到不断受到冲击,也逐渐地完善和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后来到了先秦的春秋时代,天命经过孔子、孟子和列子等的进一步发展,已由关注占候、皇权及政治逐渐转向了做为个体的人。到了东汉经著名学者王充又联系物候和气象等理论提出了禀气说,使天命学说真正有了初步的理论萌芽。如王充《气寿篇》中有:“凡人禀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强弱寿夭之命。所当触

值,谓兵烧压溺也,强寿弱夭,谓禀气渥(厚)薄也。兵烧压溺,遭以所禀为命,未必有审期也。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其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二)命理的发展和成熟。

东汉时期是周易象数易学发展的成熟期,此时的学者思维都极其活跃,由于象数易学的快速发展和空前活跃,也极大的推动了由天命观转向对个体——人的命运研究的理论发展。这里还得要提到东汉的著名学者王充,因为前面我们已说到他提出的禀气论。在王充看来,人的命运是受先天禀气的作用,而出现了富贵贫贱和穷通寿夭的差异,为了能够进一步的阐述这种观点,他在《论衡·物势篇》中又重点把阴阳、五行和十二生肖之间的生克关系加以论述,他说:“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气,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之操。”“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水胜火,故豕食蛇。火为水防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可见王充这些理论也是来自对大自然观察的,与《系辞》中讲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理论是同出一源的。王充这些早期的认识,为后代的命理学的创立奠定了初步基础,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讲王充也可以说是命理学史上的先驱。

 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知识阶层对天命的信仰愈益蔓延。这时有魏孙绍的推禄命说、陶弘景的《三命抄略》、梁朝的大文学家刘勰在《新论》中也有:“命者,生之本也;相者,助命而成者也。命则有命,不形于形;相则有相,而形于形。有命必有相,有相必有命,同禀于天,相须而成也。”由于三国魏晋南北朝一段时期里的文人学者的共同摸索探讨,才有了唐代命理学的大发展大飞跃。

 自唐代始,由象数所衍生出的命学理论在众多数术中才正式脱颖而出,形成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命学理论。唐代在魏郡(今河北大名)出生的李虚中(官至御史)对于这门理论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最有说服力的是他能够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的天干地支,来推定他人一生中的贵贱寿夭,吉凶祸福。大文学家韩愈在《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中称他是“百不失一”,这是铁证如山的。我想从韩愈谏迎佛骨的品性及风骨来看,如韩愈没有充分的见证和所闻,他是不会帮李虚中吹这个牛的,当然这并不足以说明命理就是可信的或是科学的,这个问题后面还要探讨。

 李虚中对命学的总结和创造性的整合使命学有了自己的推算模式(在其著《李虚中命书》中有详细论述),使命学得到了飞跃发展,再加上大文豪韩愈的推波助澜,无疑使命理这门学问得到了空前发展。这种探索命运、研究命运、总结命运的理论和实践热潮深深地影响了宋明以来的命理学爱好者、研究者和理论家。涌现出了宋、明时代的徐子平、万明英、张楠等命理学大家。据史书记载,徐子平名居易,曾和当时看相大师麻衣道人陈图南一起隐居华山,精研命理之学。他在李虚中推算年、月、日、时的“四柱”法基础上,进行大胆理论整合和实践,使命学的理论又有了长足发展。所谓“四柱”就是将人的出生年、月、日、时转化成干支,年上为一组干支,月上一组,日上一组,时上一组,每组干支都称为一柱,共四组所以称“四柱”,干支共八个字又称八字。后世的人为了纪念他又叫“子平术”。从宋代开始,“四柱”已渐渐地大行于天下了。我们今天从市面上能见到的《渊海子平》就是宋代徐子升根据徐子平命理研究成果,纂辑而成的一部重要著述。元朝享国不长,命理学著述较少,只存李钦夫所撰《子平三命渊源注》等少数几种著作。到了明代又是命理学发展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可以 说此时的命学理论已趋于十分成熟阶段。那时的开国功臣宋濂曾写《禄命辨》一文,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命理学的历史渊源。一时间不论民间的还是官方的,研究命学的热度一直高涨,命理学的著述,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万明英的《三命通会》,其次是张楠的《神峰通考命理真宗》,再次就是相传为明初开国重臣刘基注的《滴天髓原注》。总之,明代已将命理推向一个极致。

 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虽说对命理的研究和实践风气仍然十分浓厚,但从所存著述来看,如陈素庵的《命理约言》、《滴天髓辑要》、任铁樵的《滴天髓阐微》以及无名氏的《拦江网》(后改名为《穷通宝鉴》),还有民国韦千里的《千里命稿》和袁树珊的《命理探源》等,多是宋、明时代命理的传承,并无多大建树,应该说是命学的衰落期。建国后,经“文革”破“四旧”,使命学研究走向了低潮,可以说是命学史的断层。改革开放九十年代初,由于邵伟华先生的《周易预测学》和《四柱预测学》的出版发行,才迎来了命理学研究的新热潮。现在又有了互联网交流平台,命学研究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命理学实践中所涉的主要原理。

这个问题虽说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讲清楚的,但是对于初学命理的朋友,提纲挈领地了解一下、有个整体印象,以及对以后的进一步学习还是有帮助的。虽然此处所涉及的问题在后面还要详细的论述,但是这里为了让初学者明白命理的梗概,还是要拣最简明的内容来谈谈的,这样初学的朋友在学习命理之初,就能够抓住重点,围绕主线,才会少走弯路。现将主要原理介绍如下:一是类、象、比与象数,同时也要通过干支和五行的生克找出类的异同,进行取象,然后进行比附。这一点是以周易卦象或干支五行发展而来的预测术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核心内容。这点后面还要具体讲;二是阴阳五行。主要是将出生年月日时所转化的干支分别按照阴阳和五行的观点进行分类,再按分类来取象,此中阴阳和五行起到了分类和取象的前提作用;三是节气月令。节气月令就是将农业大国播种的物候原理参入人的命运探索中,有人把它称为宇宙时空学。此点是八字命理学应用的关键,也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更是实践预测入门与否的分水岭。但随着入门之后,如想进一步提高水平,除在五行旺衰上下功夫外,还要在象意上下功夫,两者不可偏废,才能真正的登堂入室;四是中和至上,阴阳平衡。这一点是中国哲学的根源,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十分重视中和与阴阳平衡,最终的目的是阴阳合和。中国的中医在探讨病理时也是十分重视这一点,在病的诊断和治疗环节中都贯穿这种中和平衡的理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都离不开这一点,)当命理学在探讨命运时也是紧紧围绕中和平衡这个核心展开的。命理学中把能够制衡的某一五行干支称为用神。现举一例对上面四点做总体说明。

 例1:坤造(72)壬子 丙午 戊子 丁巳

 这就是将某女的出生年月日时转化成的干支,共八个字,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生辰八字。至于怎样排八字,后边章节中我们还要专门谈到。这里只向读者朋友介绍一下八字中的阴阳五行、旺衰、基本类象及推测的基本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在思想理念中对八字有个整体认识,学习后边章节内容时才会感到不陌生(一般起八字,在男命前标注“乾”,在女命前标注“坤”以示男、女命之别,括号中的72表示此人的出生年份)。现简单的将八字的推测程序给大家介绍一下:

 (1)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行: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2)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行:子亥水,丑未辰戌土,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

 (3)五行生克关系: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4)干支的阴阳:

 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5)推算中所涉及的几种关系:两个干支阴阳五行都相同的为平辈,如戊见戊、己见己、子见子、午见午,代表兄弟和朋友,术语叫比肩;如五行相同,阳见阴或阴见阳,如戊见己、子见亥等,同样可视为朋友或兄弟,术语叫劫财。有的命学者喜欢把比肩和劫财分的很细,说比肩为亲兄弟,劫财代表朋友,我确认为差不多,只不过阴干代表女的,阳干代表男的。如果是女命日干为戊则见戊为同性,见己反为男的朋友,其它的类推。其实人的一生无非就是这样几种关系:一是朋友、二是父母、三是妻子和钱财(富)、四是子女、五是工作和领导(贵)。把这几种关系的符号怎么取搞清楚,就可以推算八字了,想要看哪方面的事情,就可以直接按照取符号的模式找那个干支就行了。当然,初步入门明白这些就可以了。因此,可以说命理同围棋一样非常好学,但最难的是把它学精了。接下来我再继续介绍以下几种社会关系符号。如当日元戊(即出生日子的天干),遇见丙丁或巳午,就可视其为父母的符号,术语称印星,叫正印或偏印,与日元五行相生阴阳相异的为正印,相同的为偏印。如戊日元见丁为正印,见丙为偏印,其它以此类推。传统的子平命理取这种社会关系符号是以出生日子的天干为中心点来取的,以日干为我,故命书常见生我者为父母,这个我指的就是日干。这种用干支来描述社会关系的方法,完全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只不过用天干地支来描述表示。对于不明白干支五行的人看起来比较陌生,而且还会感到抽象。如象上述的五行干支关系、阴阳等基本的内容,你都掌握了就会感到八字这种预测术完全是社会生活的写实,与现实生活比较靠近。就说这类象吧,生我者为父母,肩膀头齐为弟兄,完全来自生活的写实。再看以下这几种关系的描述也是写实的比拟,如我生者为子孙,术语叫食伤,就是以日元为主为我,所生的那种五行为子女的符号,同样分阴阳,同样都是阳或阴的相生为食神,不同阴或阳相生的为伤官。这个符号为子孙为儿女,延伸一下,儿女我能管理得了,按此意还可将此符号视为部下、员工。当然每种类象都可以根据对生活的感悟类出更多生活中的人或事,这个不应是固定的,以后章节还要具体地讲。朋友、父母、儿女的符号都谈到了,那么有人就会问要看老婆和财运怎么看呢?这就涉及到了妻财的符号,在封建社会里,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就是把女人放在家里,视为财宝一样或说是男人的附属品,从这个意义上讲,男的就是财务的管理者,必须对财、物有绝对的支配权,因此,对于老婆这个符号在五行上是能克制住的,因此,在取这个符号时,古书上就讲:“我克者为妻财”,就是日元克制的五行干支为老婆和财产的符号,如戊见壬、癸水为妻财,当然也分阴阳,同样都为阳或阴的同性相克为偏财,异性相克为正财。不过,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我想把比、劫视为财或妻子的符号也应是可以的。这是在对命理的符号有了自己的理解,这种变化是高层次的,初学不宜。接下来再介绍最后一种社会关系,就是领导和工作的符号,命书云:“克我者为官杀”。说的就是代表领导或工作单位的符号为克制我的这种五行。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你到了一个单位,领导就能管理你,给你分配工作,你就得按领导或工作单位的意思去做,这种行为对自己来讲是克制,因此,叫克我者为官鬼,如戊见寅卯或甲乙,阴阳异性相克的如戊见乙称为正官,阴阳同性相克,如戊见甲称为偏官也叫七杀,代表工作、也代表领导政府和执法部门等。

 6)简单的类象推测。如前面引用的八字:坤(72)壬子、丙午、戊子、丁巳,按上述的符号类象我们就可以简单的进行推测了。如戊为日干,日支子水都为阳,则子水为偏财代表父亲(前面没有提及,偏财可以类象为父亲,因现实生活中一般子女对父亲来讲都有克制作用,这种克制就是父亲是家庭生活经济的主要来源,要供给子女食物即扶养,故我克者为偏财为父亲),月干支为丙午五行为火对日干是相生的,按上类象为母亲的符号,再看年上的壬子克丙午,八字中双子克午火,可知家中父母的感情不合,再依据节令,丙午月为午火月令,即火值月令,水克不动火反被反克,就象现实生活中火大往上浇点水,火还是一样燃烧,这里需要再说明一点,一般传统八字都是以日元为中心,参考月支再定一个八字的五行旺还是衰,再综合八字来研究这个八字的失衡点,然后再找能够平衡这失衡点的五行,术语叫用神,这个“用神”二字我认为叫的很符合中国人的心里和社会现状,“用神”就是把有用的人或物视为神一样来对待,所以才有了“用神”之说。我看叫“救星”也是可以的,反正都是迷信权威的产物。找这个用神先要参考当令的月令,因此才有了命书上说的“月令为提纲”,既然是提纲就得参考一下,再综合整个四柱八字,决定哪个是失衡的,这一点还是比较辩证地体现了民主精神。月令就好比直接能决定日元力量大小权限的领导,日元干什么事,得先看一下月令的脸色和给它的权限,当然日元必然得尊重月令,然后看看民主情况,再做出听或不听月令的判断,确定月令是敌是友,这一点也正是命理有趣的地方。这个综合分析的好坏直接影响预测的结果。一个命的好坏、运程的好坏也都在于这个“用神”上,找这个制衡的五行干支。方法一是在命中找(即原局中找),二是在大运中找,有就是好命没有就是差命,传统命学基本上就是这个讲法,当然,不能武断这样认为,还要结合一些其它因素再做最终判定,但大体是这个模式。对以上所引命例及命理简单知识介绍,并不需初学命理的人马上掌握,只要上述的道理能看懂就可以了。后边的章节中我们还将重点详细论述,这里提前简要介绍,一是旨在给初学命理的朋友一个命学推理的基本概念,二是为了方便与象数易学做一比较,让更多的朋友明白,命学的推测原理与易象的推理取象原理是相同的。

三、从周易象数原理与命理推理的原理比较到干支易象

 从上面周易象数原理的类、象、比到命理学中的类、象、比的比较中我们会发现以下几点异同:一是从形式上看,象数学是以卦象为主体来进行推测的,而命理学则偏重于干支,从内容来看周易象数学多推测自然灾害和国家大事,而命理则多推测个人的吉凶祸福;二是从象数学与命理学的产生来看,都是由观察大自然而及人的,正所谓究天人之际,都是对浩瀚的宇宙产生的一种畏惧而联想到主宰,到后来的客观的类比模拟,这些都是相通的,只不过后来命理和象数都由原来的宫廷学问走向了民间,也就有了雅俗之分;三是象数学发展到了汉代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预测应用体系,京房则是这方面的代表,而命理学的发展则是到了唐宋才开始独树一帜地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从时间上来看,较象数要晚,从内容上来看,命学的许多理论知识是出自象数学体系的,如命学中重视节气和月令的运用,早在汉代京房的纳甲体系中就提出来了,还有六亲的取象、类、比等等都源自象数学,但逐年推测运气和十年一大运等方式和方法,则是出于后者的发展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命理学既是象数易学的继承,又是创新和发展,更是实践的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象数学与命理学的发展完全应是互相推动、互相借鉴的,它们核心的部分是类、象、比。因此,我们可以说两者是同源同宗的,从时间顺序和发展来看,象数学要比命理学早,从体系完善来看象数学要好于命

理学,虽说象数学和命理学都源于古人对天命观的关注,但从整体发展来看,象数学理论体系要较命学理论体系成熟的要早,后来命学的理论好多是借用了象数学的原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象数学较之命理学应是源泉,命理学应是支流。同时我们也可以说象数学与命理学发展到今天,是完全有理由相结合共同来推动这两门学问的共同发展的,因此我提出了干支易象的理论体系。从研究和实践来看,命理学包括其它以干支做为媒介的所有预测学,都应该与周易象数学建立紧密的联系,互为体用,这样才叫返本归真,正本清源。那些以研究周易象数学以学者自居的人和用学来反对术的人,我看只能是越描越黑,只要走学与术相结合、相促进的路子,才符合太极阴阳平衡的原理,才能称得上学和术。因为这就好比太极图中的黑鱼,是无法用黑色改变自身的黑色的,只有用白色鱼才能渐渐转变黑色中的问题。因此,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干支易象是在总结前人重卦象或重爻象或重干支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干支与易象相结合,以干支体现卦象,通过纳甲及干支八卦落宫并结合纳音五行、数字五行、中医五行等互相转化所形成的一套较为综合的象数应用组合体系。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也是发展。因此,干支与易象的结合将是本书的所阐述的重点,这个重点初学者只要了解了并能基本熟悉掌握,你的命理水平不管有多高,相信你都会有所启发有所提高。关于干支易象的更多内容,在后面还将详细介绍。

对于初学者,只要对上述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和掌握就可以了,并不一定全要在看过后一下子完全都能弄懂,因为后边我们还要具体的介绍。有个整体印象,总比没有要好,最起码知道怎么一回事,学起来才没有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