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中国文人画精神

 michael9751 2014-10-27

  编者按:

  相对于民间绘画、宫廷绘画而言,文人画自宋元以来备受画界推崇,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主流艺术样式。这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重视心灵表现的绘画样式,在19世纪末曾影响了一向以“形似”见长的西洋绘画,中国美术在现代艺术上给予了西方美术以较大的启示。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绘画汲取了中国文人画中“表现性”的某些精神特质,在较大程度上颠覆了西方的传统绘画观念。然而,自晚清以来,文人画随着传统士大夫阶层的解体,遂成为少数人的一种娱乐方式,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但是,作为传统中国画中的优秀典范,现代艺术的启蒙者,文人画中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今天仍然值得充分肯定。为此,本刊特推出三位美术理论家的以下观点,在继承与创新的平台上,愿与读者共同赏析、讨论。

  邵大箴:遵循规范和有所拓展

  元、明、清时期盛行的“文人画”,是中国画语言最精炼、最纯粹、最能直接反映人的心灵世界和思想感情,也是最有智性的一种绘画方式。它是专注于笔墨语言而形成的一种绘画样式、体貌和流派,在中国美术史以至世界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画从印象派开始才关注与“文人画”笔墨语言相类似的问题。西画中虽然没有笔墨的概念,但西方人用油画笔和油彩来表现大致与文人画笔墨趣味相近的美感,如笔触感、线条变化的韵律、肌理美、色彩的浑厚与丰富,平面的装饰趣味,等等,只是没有传统中国画书法用笔那样富有灵韵。中国画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到欧洲,主要是通过景泰蓝瓷器图案,对西方绘画的影响是微弱的。对欧洲绘画艺术变革产生明显影响的是从中国引入日本产生的浮世绘版画,虽然是色彩版画,但也体现了文人画在平面上运用点线面的笔墨语言进行艺术创造、讲究象征意义和装饰趣味的表现方式。可以这样说,文人画的平面性的空间观、语言的象征性和装饰美感,间接地影响了西方印象派绘画的产生,也对后来西方现代绘画流派以不少启发。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文人画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并努力承继它的人文精神和灵动的、能敏感地传达人内心情绪的笔墨语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已经在清代中期之后逐渐显露出来,那就是艺术家们往往以避世的方式表示对现实的态度,多以山水、花鸟抒发自己的情怀,作品很少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因此人物画逐渐消沉;文人画形成的笔墨程式,决定了初学者须从临仿前人起步而逐渐入门,虽注意写生训练但往往重视不够,长此以往易造成一味追随前人、食古不化的风气。此外,文人画理论在强调笔墨的重要性时,对水墨写意艺术硏究颇多,也颇为深入,但对绘画创作的其它一些手法和元素如形似、色彩等有所忽略,在人们心目中容易造成“水墨为上”的误解,似乎写真的工笔重彩画没有写意精神,不入大雅之堂……

  一切艺术风格、流派有其长,必有其短,这是艺术的客观法则,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普遍原理。如果要让文人画改变其宗旨和技巧,那就不成为其文人画的体貌了,也有违艺术规律。但是,在新的时代里,文人画在原有规范基础上有所拓展,适当借鉴其它艺术语言元素,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以适应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对文人画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陈醉:在客观世界中寻回自我

  宋代的苏东坡曾从理论上对文人画进行过阐释和定位,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思是画得光是像,就跟小孩的水平一样。“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写诗是什么就写什么,这个人肯定不是诗人,这种见解和指导思想是宋代绘画很重要的发展。苏东坡把文人的思想和书法笔趣自然地引入到画中,导致了绘画审美领域的极大变革。宋代以后绘画方式产生变化的重要结果就是文人介入了绘画,古代的画家地位并不高,与“百工”相等,被称为工匠,画壁画也不能署名。其实国外也是这样,古希腊时期的画家也是匠人,最了不起的是诗人,是哲学家。

  中国文人画极其推崇“逸笔”,重“意”而轻“形”。在此之前,富丽堂皇的唐代绘画已被宋代工致细腻的画风所取代。如果从绘画技巧来看,文人画并不是很重视技巧,而是主张抒写胸中逸气。所以从技巧的发展来讲,绘画在一定意义上是衰落了,但它却加进了文人的意趣。文人不同于民间工匠,唐诗宋词高峰以后,文人觉得诗词这种文字表达,还不能把自己的胸中逸气更充分地宣泄出来,所以文人画就出现了。文人注重画中趣味,而且加上了很多文学上的东西,因此,画家本人的地位提高了很多,画面中出现了诗文,出现了作者的署名,出现了各种礼仪上交往的记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文人画产生了一种新的技巧,对笔墨的玩味越来越明显,出现了重视笔墨的倾向。文人对这种渗化的趣味,包括对墨对毛笔的更细腻的把握,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工匠的技巧衰落了,而写意的文人技巧又冒出来了。直到后来文人画根本摒弃色彩,靠“墨分五色”来解决绘画的色彩问题,这个时候文人画发展到了极端。这个变化,成了宋元之后中国绘画传统的发展和延续,形成了中国绘画的重要特色。此后,文人画作为一个模型,诗、书、画、印成了基本元素,再加上线条墨色渲染的趣味,构成了文人画的总体特征。它已经不像唐代的壁画,而且也不是那种以工笔为主的宋代院画,当然和民间绘画那种对美好愿望的表达也完全不同。另外,文人画整个色彩也不像民间绘画的那种大红大绿,而是以淡雅灵动为旨归。

  文人画的这种趣味逐渐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尤其是文人阶层的喜爱。到了石涛、八大山人,他们更强调自我的表达,更加个人化,尤其把“传神”理论推向新的高度,并提出“似与不似之间”、“一画论”这些重要观点。中国文化讲“知人论世”,讲文如其人,讲画如其人。一般而言,从书法中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这个感受是从作品里体现出来的,自己的气质表现在中国画里尤其重要,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在外物世界中寻回自我。”

  杜少虎:文人画的当代价值

  中国绘画之造形是用一种与写字相似的线描画出来的,因此,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画家大多是文人。他们以同一支笔书写或者绘画,线条被注入了人类的情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以线性比附人性进而知求道德和礼仪。文人画家从笔画的粗细繁简中领略到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并在象形文字与涂绘摹画中体味出物我相融的精神之美。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由于画者特殊的身份,画中往往流露出特别的文人气息。其中寄予了自律、明德、修身、正心的文人理想,融汇了文辞诗赋的精华,包涵了中和雅正、平淡天真的思想品格,显示出一种与专业画家迥然不同、高旷清逸的审美境界。早在汉魏时期,蔡邕、张衡等著名文人已把绘画与文辞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当时的画家宗炳、王微也极力发挥自由的情致,在山水画中寄托文人的人格和思想。宋代的苏东坡与这些文人神情契合,进一步丰富了文人画的内涵,他不仅强调主观意趣的表达,还特别注重笔墨形式的追求,尤其重视画家的文化身份。他说:“古来画师非俗士”,认为画中有常理,而这些常理,只有文人能够悟出:“……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辨。”文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导致他们无意中将文学的思想带入到了绘画中去,从此,宋元以后追求萧条淡薄、逸笔草草的文人绘画开始主导中国画坛。

  近代以降,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科举制被废除,古代的文人士夫阶层随之被新兴的知识分子——普通民众所取代,在从传统的“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大转变中,文人这一特殊的艺术群体逐渐消失。因之,从理论上讲,文人画也将不复存在。然而,传统文人画的文化精神却始终没有丢失。在应用型知识技能大行其道的今天,读书人重新构建了知识的尊严,刚刚从传统文化中脱胎而来的青年知识分子依然保持着“兼济天下”的精英心理,因而,在中国绘画的内在层面上,中国画仍然保留着明道救世、修身正心的儒家进取精神和重神遗形的玄学气骨,以及追求精神自由解放的文人品格。这种品格,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绘画领域的进一步延伸。

(来源:人民政协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