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我们”散文诗丛第一系列“后记”集锦

 谷子689 2014-10-27

“我们”散文诗丛第一系列:八位作者“后记”

 

    预言,是我的真实

         —--《预言》后记

 

     周庆荣

 

 

    我爱高粱成熟时的脸庞以及它们的一片红。

    我要看见时光的效果,允许一些物事旧下来。苔迹从墙根开始,城堡伟岸在高处。变旧是一场危险的游戏,时代总有新欢。

    与脱颖而出有关的方法论,被布道者有力地传播。无论效果如何,都不影响我对生命和生命所存在的这块土地的热爱。我的热爱纵向上关联历史,横向上逐渐学会由一个点向整个地球蔓延。我清醒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个体的位置,但不会圆滑到忘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我预言有一天会平静,因为我们终于会平静。在最后的平静前,我想到一生中什么叫做浪费与无谓,想到应该早就说出的真话和应该早就觉悟到的放弃。

    预言,先从发现开始。发现黑暗不比知道光明意义上要小,发现批判不影响我爱的真切,发现人心有猥琐不会妨碍我继续赞美伟大的人类。预言,是我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一次,是我留在"我们"里的一种声音。我和许多人一样,会叹息会沮丧会流泪,我与一些人不一样的是我始终坚定地忍耐和宽容。

    具体到散文诗,我只是认为我想说一些话,这些话适合用这种文体来表达。我不介意这些话说出后会有什么收获,我的幸福在于我每一次都完成了自己的发言。而且,本质上我对一切存在都报以尊重,正如我也敢于对一些现象不屑一顾。预言,是我的真实。我赞美这样的真实。

 

                                                                         2014.1.20凌晨 老风居

 

 

    边地的守望

    ----边地》后记

 

 

     亚 楠

 

 

    这是我精选的一部散文诗作品集(很少一部分为新近写的)。除了少数篇章扩展到了西部地域范畴而外,内容大抵都与新疆有关。怎么说呢?这一方面是因为我熟悉且热爱这片土地,另一方面,新疆题材的作品也相对写得比较得心应手。所以,我就不假思索地确定了这样一个框架:第一辑:家住新疆;第二辑:行走在路上。

    更为重要的是,我觉得每个作家、诗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驰骋的空间和领地。当我们对自己了解的一方水土做深入探寻时,就会发现,越是持久关注、思索、迷恋的地方,越能够给我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新疆幅员辽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也十分独特,因此,只要深入挖掘,并以自己的独到发现润色、淬火,就必然能够创作出既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又具有自我个性特征的散文诗作品……多少年来,我一直坚守这样的写作立场,努力使作品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并力求把审美的触角伸向西部大地最精细的部分——因此,便有了这样一个散文诗选本。

    当然,这也很容易误入另一种歧途。假若不能深入思索,不能用自己独到的发现感悟和触摸西部草原、山川、河流与大地,那么失于单调、肤浅就将无法避免。因此我始终提醒自己,必须用自己的眼看,用自己的嘴言说。一直以来,我十分钦佩那些在自己的领地精耕细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的人,他们努力开创新视野,善于汲取各种营养,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比如周庆荣、灵焚、方文竹等人的散文诗作品,风格鲜明,独具特色,早已成为当代中国散文诗百花园中最靓丽的奇葩。所以我觉得坚持强化个性色彩,且守住属于自己的风景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我们”散文诗群创作、理论双管齐下,势头正旺。虽然这个诗群有自己的宣言和主张,但并未强求一律。从当下的创作来看,不同风格的作品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所以,写自己熟悉和热爱的,写自己思考并有所触动的——也只有这样,精品佳作才能够产生,我们的散文诗世界也才会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从这个角度说,出版一套“我们”散文诗丛,意义深远。感谢灵焚兄的创意与操劳,正因为此,我也没有任何理由懈怠。

在灵焚兄的敦促下,这部散文诗选集总算编完了。我相信,辛勤劳作必有回报,汗水终将不会白流。

 

                                                                   2013年12月29日 于伊犁河畔

 

 

    倒影》后记

 

      爱斐儿

 

 

    倒影,即倒立的虚像。有时如水中月、镜中花,有时如日月之光由下上照之倒景。如果把时间比作流水,那么万象流经时间都会留下倒影。如 “风生浪於兰渚,日倒景於椒涂”之夕阳返照,如“云雾起於太空兮,激倒景而成虹” 之日光,又如“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峯於千岭”之物象。可知无独于我,在很多诗人眼里,都存在一个倒影中的世界。这就是我为何为这本诗集取《倒影》的原因。

    在我的世界里,时间一直作为一条隐形的河流供我临水自照,让我反观,让我自省,让我免去行走的匆忙与潦草,而得以时时慢下脚步,甚至短暂的停留在自我的世界,伫立、观赏、临摹、或者叹喟感伤。对我来说,我所行走的岸上虽然风景真实生动,却因太过真实而又身处其中,反觉难描难状;反而是在临水自照的时候,你才可以从自己的世界倏忽跳开,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清晰判断自己所处之景,虽然那状态近乎于虚像,但却是来自无比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投影。它落笔纸上,就是历史中的旧事尘烟,现实中的梦境与幻象,就是心中所爱,光阴所伤。如我的《非处方用药》、我的《废墟上的抒情》、我的《小月河》、我的《河流的指纹》等篇章,它们都是我生命中的另一种真实,皆为我生命中的世间万象投照于时间河流上的倒影。这也许就是诗人为何总是身处现实之中,而又游离于尘世之外的原因所在。就像程光炜老师在近读我的散文诗集《废墟上的抒情》时写的一篇《关于古城的诗》的评论文章时所感慨的那样: “诗人总是很奇怪的。你每天见他们,吃饭,聊天,却不知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是一种不为现世活着的人。他们总是魂飞体外,在另一个世界无端地寻寻觅觅。”是的,诗人是一群站在存在的岸上淡看虚无的人,所以诗人需要让山色静止于倒影,然后再娓娓道来:“无边事总是如影随形,时而杯弓蛇影,时而暗生潮汐。……我将重新获得感动,为这远远近近走出凌乱的涧溪和易生梦幻的疏影,我会指给你看:前面是虚无的台阶,地下是醒着的生灵。”

    作为生命的存在,我思我在。对于无情的时间,诗人所能做也只是挥笔记录下这样的文字:“静与动,已被伤逝两个字反复渗透。那么多平凡琐碎汇聚成抽刀难断的河流,一副有情与无情之貌,常常令我疼痛难忍。是因你常被禁锢于河床之内,亦或是你令我可触可感的孤独?总之,我生活在岸上,你留在水中成就梦境,我与被你打动之间,常被静水流深远远隔开。而我们各自呆在自以为在的地方,偶尔映照,在彼此重叠的部分,看清生命最真实的外延。生活还在继续,我不能选择良辰美景。我只能偶尔来到水边,于无声处说出:‘谢谢,谢谢你让我旁观自己的倒影。’”

 

                                                              2014年2月10日  于海南三亚

 

 

    旅行者告白

         -----旅行者》后记

 

    这是秋天。

    又一颗流星呼啸着坠落。

    走过大地,就是以飞翔的头颅去完成一生命定的歌唱。

                                                               ——《走过大地

 

 

    李仕淦

 

 

    无论是现实,还是理想,之于我都在路上。肉体流浪,灵魂飘泊,“居无定所”构成大半人生常态。而诗歌,唯有诗歌,为我的生命注入血液,为我的存在支撑起天空。

    旅行者,或许就是此一存在状态主体的命名。旅行者灵肉撕裂,一半岩火、一半海水,背负黄昏与黎明、魔鬼与天使、故乡与异乡,旅行于大地之上,天地之间。旅行,是一种宿命,是人类存在无以逃脱的、永恒的“此在”。但旅行,拒绝漫游,后者是主体无意识、无方向、无着落的随波飘荡,而前者则是主体超越意识与生命局限的灵魂返乡,是人类物种生命自我神性的启示与召唤,自由而必然无限趋近与神同在的终极信仰。

    旅行者身背一把琴,琴是躯体的一部分,是骨头,或者旅行者本身就是一把琴。琴,是旅行者作为存在主体的存在抉择与存在方式。琴,是声音,是旋律,是歌唱,使旅行者的旅行成为审美而充满诗意。或者说,旅行就是审美,旅行者的存在就是生命审美存在,并由此获得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而琴,之于人类整体,就是幻象与梦境、探索与发现、创造与毁灭,就是人类思想、精神之整体寓言,文明、信仰之全部。

    事实上,我们的旅行早已开始,携带着宿命从血的源头。一个人一生很短暂,但人类的旅途却漫长,永劫回归,仿佛无止境,因为轮回无止境。

    我的诗歌之旅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触及散文诗则是2008年秋季。《你光芒一样的躯体》为散文诗最初的尝试。

    散文诗,让我再次面对和抉择生命的又一度轮回。这一轮回自肉体开始,企图回归灵肉合一、神性弥满——旅行者从“荒漠”出发,于“河流”溯源、流淌,在“天光”弥漫无际的透明、清澈中,彻底归入时光和天地万物大生命一体存在的澄明自在。其间,必然地穿越主体存在的生与死、天堂与地狱,穿越人类存在历史时间长河:文化史、文明史,和人类作为生命物种及其生命灵首苦难追寻之漫长历程,即生命史。

    我渴望此一轮回的旅行,渴望由此而超越时间,对宿命进行抗衡,使生命获得快乐、喜悦,使存在获得价值、意义——尽管“失去的已经失去,而获得的尚未到来”。

    在路上,我只能全力抓住黑暗旅途中所能给予旅行者稍纵即逝的亮光,以慰藉困顿悲辛的心灵。然而,正是诗人的命运,旅行者终究只能是流星一颗。好在,因为诗歌,流星能够发出光芒,最终消逝而回归于冥冥宇宙……

                                            

                                                                  2013、12、6于福州金牛山家中

 

 

   外滩手记》后记

   

      语 伞

 

 

    外滩。写下这两个字,我难以言说此时的心情。或者可以说,在此时,它作为一个潜意识的意象,已经成为我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望着萨尔瓦多·达利的名画《记忆的永恒》,我陡然间感到灵魂在强烈地震颤,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感成功完成了一次审美侵袭。几块绵软得快要熔化的钟表,特别是在树枝上垂挂着的那一只,让我有着想去把它捧扶起来的冲动。但它宁静得可怕。我不敢靠近。抑或它像一股时间的暗流,正在打乱我内心正常的秩序。我因此胆敢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到过外滩的人和没到过外滩的人。”(引自《摆渡的人》)

    外滩,理所当然是上海的代名词。移居上海十余载,太多活生生的“现实”让我目不暇接。似乎人人都是渡客,每天都在匆匆碌碌地赶赴渡口。抵达渡口的人,又处心积虑地想自己手拿双桨掌握方向,成为摆渡自己的人。外滩,在上海无疑有着“光”的磁场,它普照着所有捕梦者去追寻理想之路,同时它又是迷茫者审视自己的镜子,而有时,它还看到某些人在它面前一次一次把自己逼向绝境。我以梦游者的身份,游荡在上海越来越眩目的外在形态之中,对现代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一览无余。在城市病:沮丧、失眠和纠结的作用下,人心常常偏离轨道,甚至扭曲变形。现代人应该如何喘息?连庄子也未曾给出明确回答。我只能去外滩排除杂念听风,把黄浦江的潮水看出彩色的魅影和无数生命的在场。我看自己如看他们,我听他们如听自己。很幸运,我面前有一个外滩,因为 “我对外滩的爱,可以医治我对生活的恨。”(引自《外滩,或者光》)

    本书选入了我最近五年写的文字,但并未选入我的散文诗集《假如庄子重返人间》中的章节,因为要拆开“庄子系列”的任何部分我都不舍,我喜欢它们是一个整体。虚拟的蝴蝶已飞临真实的外滩,我的第二本个人集就要出版了。这些年,散文诗陪伴着我,无数前辈、老师、朋友和读者鼓励着我,这一刻,心里充满了感恩……

 

                                                                          2013年12月于上海

 

 

    在黎明里出场

      ----荆棘鸟》后记

 

      转 角

 

 

    “每一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几乎所有的历史都源于河流,而我与河流的相遇则在诗歌的现场里。在水之湄,在山之巅,在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我幻化成一只盘旋在河流上方的蓝蝴蝶,只为去生命的源处寻找自己。

    2011年,我邂逅了散文诗,并为此开始了我波澜壮阔的寻找与跋涉。三年来,灵魂与生命在我笔下交相熔接,我倾尽荒芜,诗意地流浪在这块远方的芳草地,我已分不清是散文诗接纳了我还是我不自觉地踏上了皈依散文诗的路途。

    从“烈焰”到“夜雨”,从“荆棘鸟”的死亡穿越到“青龙”的激荡搏杀,我企图完成从出生日到出生日的一次轮回或回归。在艰难行进的途中,我超拔了我生命的高度,渴望实现我理想的拆解和与自己对接的完美统一。然而,漂泊的灵魂还依然在路上,在河流上方蓝蝴蝶继续盘旋与飞翔,去寻找更远处的风景,寻找更深处的生命,更本真的自己……

 

    在诗歌的深夜里,总有若干黎明出场。从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兰波的《地狱一季》到泰戈尔、屠格涅夫、达里奥、聂鲁达到鲁迅,这些闪耀着光辉的灵魂不时奔腾跳跃进我的视野,使我不停地抽离出更加纯粹的笔墨舒展他们,或自己。之于写作,我感知了他们的美如同我在自我超越的旅程上割舍出另一个我,并让这个“我”从起点最终回到了原点的位置。午夜过后,黎明醒来,我携着我的灵魂与生命身临其境。

    而在人生的这一张白纸里,我深知诗歌给予了我有限生命的最大馈赠——良师益友。很感谢那些给予我无私帮助的人,你们是转角散文诗路上最可爱的亲人。从一次次裂变到倾吐出所有,从创痛到平静地回溯,是你们托举起一颗晶莹的水滴,并让她流淌进江河做了最原始的音符,由此,我出场,我听见自己的声音融入万物自然,并在黎明里静静地歌唱……

                                                       

                                                                       2013.12.绥棱

 

 

   天空一角》后记

 

     杨 林

 

   “天空从来都是仰望的深渊”,我喜欢望天,因为没有比天空更大的虚无可以让我记住自己的渺小与卑微,也没有更大的空间可以让我心灵去缝补现实的残缺与孤独。

    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到长沙从戎之后,大量寂寞的空隙使我养成了仰望天空的习惯,这也让我产生了无限的联想与想象空间。之后,开始天马行空地写诗,直到88年在《长沙晚报》发表处女作《十月的黄昏》,我也正式拉开了这样一个序幕:用诗歌裁剪的灵魂去缝补天空仰望的缝隙。

    生命,是不完整的,也是残缺的。因为,我们需要随时面对死亡的阴影,需要承受现实的各种挫折与灾难的磨砺,还需要弥补物质冲击下精神的失落、信仰的缺失与前行的勇气。我们不得不在黑夜的眺望里短暂地迷失,在大雾的遮蔽中偶尔迷惑,在远眺的天空下时常茫然。

    “与时光一起凋谢。美到悲伤。”在这天空的一角,一颗流星会带给我伤感,一场大雨会带给我眷恋,一次飘雪会带给我怀想,一片黑暗会带给我孤独,一缕阳光会带给我希望。在这天空的一角,“你画好的图景,依然清晰,像一根根刺直指天空的虚无。你构成了整个岁月。”我在这岁月里,面对一切虚幻与孤寂、苦痛与悲伤。以微笑正视自然的变迁,以沉默应对俗世的塌陷,以瞭望直视精神的空泛。以天空的一角,缝补这天空的虚无;以个体生命体验的存在,去超越时间的空茫。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而天空依然存在,就像从来都没有一样。我,和一些人一样,也像从来都没有来过一样。但是,我只是希望在这天空的一角,有我的影子,有我视线穿刺的光芒,有我灵魂缝补的闪电。

    天空一角,那里是我灵魂栖息的天堂,那里是神灵对我人世角色的关照。“一角,注定了一世。你轮换在命定的角色中,转换春夏秋冬。你只是一块天空里,一生的翘望。”

    我想成为自己灵魂的裁缝,用自己一生的试验----这块精神的补丁,去缝补天空缺失的一角。

 

                                                             2013年11月3日晚长沙金域府

 

 

    灵魂的雅歌

     ---吻火的人》后记

 

    贝里珍珠

 

 

    我热爱散文诗。热爱它自由流淌的诗性和体例。平庸生活的慢和现代生存的快之失衡,时常让我体验矛盾而无法言说的纠葛。无法言说那些流逝的美好,变形的现实,雷同的苦痛和肆虐的阴霾。散文诗帮我言说了这一切。它能捕捉灵魂深处的微光,以及我对现实理解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生活需要一方心灵的基石。一颗谦卑与敬畏的心灵抒写的文字加之美的艺术性和想象力的超越性,才能构成完整而有厚度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写作,一面揭示着人性的隐疾,修补着人性的残缺;一面也重构了我思想和视野的崭新空间。抒写是有价值的,散文诗兼顾的散文之自由与诗歌之性灵,让我在一日复一日的劳顿之余得以安歇,我感谢它!

    从诗性的角度看,散文诗就是我的灵魂道场。一切理性的、知性的和超验的梦境与现实的接壤,都是值得审视、关照和修炼的;而从散文化的角度看,它又是我的精神牧场。万顷碧草,洁白羊群,悠悠白云,异域牧歌,传递自我独立的声音。疼痛,圣洁,回应神启,点化万物与本心,何尝不是一份清醒的沉醉。

    作品《大风歌》,《苍茫书》,《宿命典籍》等,都是我对尘世,对未知,对宿命的一种思考与探索。道法自然,返璞归真,我对万物的热爱和借喻也通过多个重要意象得以表达。譬如,我对满族人精神图腾——吉祥鸟乌鸦的赞唱,实则是以此为精神信使,对自身精神取向的照耀和自我认定;又比如,对蝴蝶的多次描摹刻画——短暂和婉美,无声和呐喊,轻忽和昭示等特征一一被我写出。没人能写尽蝴蝶的神秘之美,这归一于生命之“道”;再比如“羊群”,关于人类生存起源性的再度回眸;“天鹅”是我对精神高贵与人格高洁修为的喻体;“猎豹”则是我对人类不屈意志的斟酌和期待,包含着对自由野性的呼唤,自然本性的反复思考......

    散文诗的叙述性和音乐性不可偏废,正如一个人的骨与肉之匀称。散文诗的感性与理性有机而和谐,这需要日常的观察,思考,感悟和练习。散文诗写作开启了我的理性与知觉,同时关闭了混沌与蒙昧。脱离土地还能走多远?——我怀揣文字的种子,用谦卑的尊重与感恩去种植,生长,静守春华秋实。

    高扬生命的气度,坚持文字的力量,虔诚书写,抵达纯粹,道法归一。散文诗是我钟爱的精神本体,值得寄托,一寄再寄,谱唱灵魂的雅歌。

    感谢,感恩,帮助我在散文诗写作道路上成长的众多良师和益友!

 

                                                                  2013年12月30日  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