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总结的“学习和研究十法”: 01. 一方面直觉非常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又要及时吸取新的观念修正自己的直觉。 02. 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的机会。 03. 博士生为找题目感到沮丧是极普遍的现象。 04. 最好在领域开始时进入一个新领域。 05. 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 06. 物理中的难题,往往不能求一举完全解决。 07. 和别人讨论往往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 08. 永远不要把所谓“不验自明”的定律视为是必然的。 09. 把问题扩大往往会引导出好的新发展方向。 10. 一个研究生最好不要进入粥少僧多的领域。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东南大学演讲,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就出国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到美国去求学的现象,杨振宁认为每一个求学者一定要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国。他认为如果自己的学科是处于科学前沿,一旦信息不及时就会影响自己的理论研究,就应该到在这个领域处于前沿的国家去。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要求的话,就没有必要非得跑到国外去。 他用自己当年提出的两个理论说明这个问题,他说:像我和李政道1957年一起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个当时在美国的发展是最前沿的,如果我们在国内,就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试验结果,从而不能及时地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试验,这样的话我想最先提出这个理论的也许就不是我们了。 相反,他认为自己在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不同,“如果我们当时在国内,提出这个理论可能还会更早,因为当时其他国家都不关心这个理论,而我又能集中精神做这方面的研究。”因此,他认为需不需要出国最终还是看自己所处的学科领域。 在讲到自己在普林斯顿大学时的经历时,杨振宁给大家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就快去普林斯顿大学的时候,他和另外低他一级的4位研究生看到美国一家报纸登出一个广告,如果参加一个类似于今天的填字游戏比赛,获得第一名的人将得到5万美元的奖金。“5万美金对我们几个留学生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我们5个就参加了这个游戏,当时参加这个的主要是家庭主妇,我想我们研究生总会比家庭主妇强吧。”于是他们每天都用大量的时间去做这个。有一天当杨振宁回到家里,翻开一份报纸看到,一位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我愣了愣,问自己:杨振宁,你在干什么?”在那之后,他们便专心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杨振宁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主业是什么,而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他认为大学的成就可以看三个方面:第一是本科教育;第二是研究生教育;最后是对社会的贡献。在这三个方面中,杨振宁认为中国的大学在第一个方面和第三个方面是做得相当不错的。在本科生教育方面,“不仅是我一个人这么认为,斯坦福大学的校长曾说过,中国大学训练出来的本科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他说,现在欧美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在对社会的贡献方面,杨振宁说,中国20多年来高速发展是因为建国以来中国大学培养了很多高素质人才,在这方面看,美国任何一所高校,就算是哈佛大学也比不上。因为在历史上,中国大学所处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本文来源:《留学》杂志、《新华日报》 今日编辑:少辉 |
|
来自: 昵称2006451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