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选择夏令营,不要只顾自己的喜好

 一朵宝贝 2014-10-28

 现在,夏令营已经成了暑假经济的重头戏,培训机构、旅行社、企业、团体,甚至个人,各路人马纷纷涉足,夏令营低龄化、商业化、功利化现象日益严重,家长一定要慎重选择。

选择夏令营,首先要看资质。就像开车必须有驾驶执照,办夏令营也必须要有资质。固然资质不能说明一切,就像有执照的餐馆不能保证都不用地沟油一样,但至少,能取得执照的企业,起码具备了开业的条件,也进入了监管体系,质量相对来说更有保障。

但是,仅看资质并不能考察出一个夏令营的真正品质,还需要从信誉、活动内容、食宿条件、性价比、权益保障等各方面综合考量,这其中“安全”又是最重要的。要仔细阅读组织方的宣传材料,大型夏令营不仅应该有详细的活动计划,还应该有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火灾、自然灾害、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卫生防疫、恶性伤害、拥挤踩踏、走失等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制订出预防和处理的措施,在对夏令营作了全面细致的了解,清楚合同的各个细节后,签订正式合同。

不要一味贪图便宜,夏令营说到底就是一个商业项目,商家必定会进行成本核算。没人会做亏本买卖,太便宜的夏令营,必定藏有猫腻,他们在刚性指标上不好克扣,比如几星几餐之类,只能在更有弹性的服务上下手,就容易在安全方面埋下隐患。

优质的夏令营并不等于适合每一个孩子。夏令营的主题不同,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父母选择夏令营,根本目的应该是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很多父母往往会从自已的好恶出发,选择自己需要的。

前不久发生一起夏令营悲剧,上海一位家长花4000元将6岁女儿送到寺庙内参加国学夏令营。谁知孩子突发高烧,夏令营却以喝姜汤、捂厚被子等土方法医治,女童最终不治身亡。这个案例就暴露出成人对儿童严重的不尊重。

首先是父母无视孩子的需要。这么小的孩子,在如此高温酷暑的天气里,每天4点半就起床,整天吃斋念经,这是孩子的需要吗?这符合儿童的天性吗?她所念的那些经,是她能理解的吗?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个6岁的幼儿离开父母,在封闭的环境里和陌生人一起学习这些枯燥的东西,这对孩子的身心是怎样的折磨?送孩子去这样的夏令营,不是孩子自己的意愿,而是父母出于自己的好恶,这个选择本身就体现了对孩子的不尊重。

而夏令营的组织者,不管他们自已标榜多么有责任心,多么有爱,当一个仅仅6岁的孩子,病了几天却竟然不通知家长,也不送医院治疗,最后酿成惨祸,这个行为本身,只能说明他们已经自大到丧失常识,丧失理智了。如果不是对自己的治病能力有绝对的把握,他们不敢如此拖延。或许,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理念和气场就是全能的,就足以让孩子平安。这整个事件中都贯穿着一种自大,家长的自大、组织者的自大,在这双重的自大面前,孩子的存在被压缩到无。

凡是自认为掌握了终极方法与理念的人,都必然忽略别人的感受,为了证明自己理念的真理性,往往不惜采用极端的方式,结果就有可能是灾难性的。这个灾难不一定是死了人,或者身体受了伤,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影响长久,受害者却难于觉察。

选择夏令营,要警惕洗脑类的夏令营。那种宣称可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孩子的,都要小心。一个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知识体系、行为习惯这些东西,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宣称几天的夏令营就能改变,那多半是忽悠。何况,我们的脑是何等宝贵,又是何等娇嫩,岂能轻易去洗,拿什么东西洗,用什么方式洗,都是问题,弄不好就把脑伤了。如果我们无法判断灌输给孩子的东西是不是好的,还不如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已慢慢去吸收。

激烈的市场竞争催生出名目繁多的夏令营,越是新奇怪异的,越要小心。因为其操作缺乏规范,其结果缺乏验证,很难保证效果。

家长始终是最好的监护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家长更爱自己的孩子,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更有责任心。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因此,1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参加亲子夏令营,家长一道去,既能起到监护作用,又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家长自己也轻松一下,何乐而不为呢。

即使家长不能和孩子一起去,也不能交完钱把孩子往夏令营一扔就完事。入营前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入营后,家长要与孩子保持联系,有问题及时沟通。而要做到这一点,平时的亲子关系很重要,只有关系和谐,孩子才能表达他的真实感受,家长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处理。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与孩子一起炼爱》《有梦想的孩子不寻常》《随心写出好文章》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