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国画需要什么基础?

 一个没用的老人 2014-10-29
直以来,对学国画的顺序从没有过疑惑,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觉得应该先学写意(还是大写意),再学工笔,觉得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难道传统之于某些国人,真的是越行越远了吗? 当然,感慨是一回事,默不作声或者大声疾呼是另一回事。仔细思索“先写意后工笔”的意见,觉得有几种可能: 一、此人确实不懂画(至少不懂国画),从小接触的更多是偏向于西画的教学模式,那么对中国画的基础流程不了解也无可厚非,说错了也不值得深究,不过是惹方家一笑; 二、此人学过国画,但可惜的是,授业的恩师是个国画半吊子,或者自学于西画体系,对国画工笔和写意所知,简直是“一张白纸”! 三、此种人就值得商榷了,实际上明白先学工笔再学写意的道理,却睁着眼睛说瞎话,装着笑脸办阴事,实则是妄想知识垄断,愚弄外行人的可笑行径,觉得少一人明晓,就多一分主动,然泱泱大国,概小人唧唧焉? 笔者曾经见过有先教写意后教工笔的学习班,而事实上,学完写意,工笔到底应该怎么画,师傅和徒弟都没谱,铅笔与毛笔齐飞,国画与西画共融一炉,没骨跟勾勒共称,生宣和熟宣更是一概不分,一言以蔽之:使西画之技法用国画之工具,行煌煌之笔意,极尽仿写意之能事,此西画教学体系下出炉的学生,为了谋求生路抗起国画的教学大旗,却因苦于对传统绘画的知之甚少而肆意曲解国画风格的结果——那必然是不伦不类,学了丝瓜就只能画丝瓜,而不能画冬瓜、西瓜,毫无国画的基本造型基础(注意,是国画的),这样既无传统国画的淋漓尽致,也无西画的立体写实,其结果恐怕也是当初徐悲鸿先生引进西画教学理念之时未曾想到过的。 只能说:该画西画的请画你的西画去,一知半解的请教过老师后再来发表见解,若是口若悬河却又或有意或无意地用自己言语的谬误浅薄把虚心请教的人带进死胡同,那真正是没点公德没点自知之明了。素描、色彩、造型、西画笔法都技艺纯熟,而骨子里又看不起国画的“大师们”,既然不明白中国画的神髓,而仅仅是想分一杯传统文化的羹,那么请别轻易地巧开国画的门,请先学好克己复礼,请先找好自己的根。 时下,无论是国人学画或是教老外学画,都是写意满天飞,工笔不见身影。原因何在?概因工笔的功夫非一两日可修得,写意的笔法却是简单容易上手,老师和学生,一个教得轻松写意,一个学得写意轻松,悠悠之水墨风韵就惨然流淌于庸师窃然自得的眼神与学生不求甚解的盲目信任下了。殊不知,流传千古的国画,竟真的是如此好学?如此容易就被把握了神髓么? 中国画的基础是线条。中国画本就以线条取胜,其起、运、转、折都是运笔的方式方法,没什么神秘的,却需要深下苦功。而作为线条最好的载体:工笔画,自然是学习国画的首选!也许有人要问,写意画根本看不出什么线条,特别是大写意山水,更多的是侧锋大块的皴擦,和线条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拿书法做易懂的解释:学习书法,没有一上来就写草书的,必定要先从楷隶、继而篆、魏碑等等,继而行草以进;就像一个人先得学走,然后才能学跑,没学会走就跑,那结果只能是跌倒。学国画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很好的线条基础,握笔就抖,线条浮而无力,转折不流畅,起运若持巨椽,何以能表达胸中丘壑?更罔论对笔意要求更高的“写意”画了。所以,结论是,想学写意,OK,先学工笔,工笔的线条练好了,恭喜,你可以选择继续在工笔上精益求精,也可以选择涉猎写意的创作。 给大家举个简单的实例:齐白石是大家熟识的大画家,他的写意画更是声明远播,凭《和平鸽》等作品更是与当时西班牙的毕加索有过良好的文化交流与互动。那么这样一位众人介知的著名画家,他早期借以成名的却是“齐美人”,即齐白石的工笔仕女图,而他早期临摹创作的也是工笔画,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工笔基础,才让齐老先生在日后的写意画创作中驾轻就熟,成就其一代大家的声望。而历数各朝各代的名画家,无工笔而称写意冠绝的,简直是闻所未闻! 所以说,学国画,先学练线条,以窥工笔之门径,工笔练到一定时日,可凭长久的工笔线条基础把握更流畅更肆意的写意画创作。这是科学有效的方法,是经过前人和历史检验的。当然,工笔和写意是国画中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基于绘画材料(主要是纸张)和技法的区别造成风格和视觉效果的差异,从而人为划分的,并非说写意就高于工笔,这很不恰当,一如说草书比楷书好一样可笑。历史上不乏有工写兼备之名家,当然也有仅以工笔名重,却未听说真正的只画写意不用工笔之人,那显然是大大的笑话。 再讲一些传统绘画的相关资讯的概述,以资上文的观点: 明代,出现了一次书画材料的变革,从而引出了工笔和写意的真正分流,这种材料即生宣(宣纸的一种,与熟宣对应),之前工笔画需要反复点染才能显出的良好效果,利用生宣的易渲染特性(水分容易吸收,导致色的晕染可一次)就能一次完成,省事很多。从创造的角度和不同风格的审美角度来看,生宣的出现无疑是有着正面效果的,而从后世明末徐渭、八大写意画引领潮流,有清以来更是写意名家叠出看来,这种绘画材料的出现更是利大于弊的。但,凡事有两面性,几乎是从生宣出现之日起,就有人因生宣出现慨叹“今无所谓真正之画家矣!”,原因就在于,很多存功利心、不求甚解之人贪图省事,完全放弃工笔之创作或流工笔于细枝末端,某些观点更是和当今有些人的颇为类似(笑)。幸好,中国的艺术正如中国的历史一样,可以有沟渠可以有明月,但终究明月当空,清泉激涌,沟渠只能隐身于地下罢了。 可以说,真正了解中国绘画发展历史的人,便难有“先写意后工笔”的学画意见,当然咯,糊弄消磨时间的老外可以简单地教一些写意,但是老外朋友们大都也不是随意学学的,你糊弄他一时,他可是会找你算账的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