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点创新之路

 厨人 2014-10-30

 

 

菜点创新之路
吴晓玲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菜点创新是一个酒店生存发展的根本,更是厨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借鉴、采集、仿制、翻新、立异、移植等方法从不同角度为厨师提供菜点创新的切入点,以期为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日新月异、誉满全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菜点 创新 烹饪方法 发展
新菜新点,在餐饮行业中,历来都被当作菜肴面点的生命力来看待,菜肴和其他商品一样,也是极为注重它的生命力的。而商品的生命在于出新,这条规律同样适合菜肴制作,这是饭店管理者,尤其是厨房工作的总负责人所第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更要把它当作总厨师长管理内容的主体来对待。
因为在我们这个行业中,没有生命力的菜肴,是不可能有上佳的色香味形质量的,而没有高质量的菜肴,人们也是不会经常来食用的,更谈不上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了。
作为厨房菜肴质量的掌门人——厨师长,在平常司厨工作中,已经越来越重视激发厨师们对菜点质量的竞争意识,从而带动本店菜点质量的提高。但是,尽管一些厨师技艺较高,由于多种原因,他们的综合素质所限,在创新菜点上有一定难度。
不过,这不要紧。中国这么大,各地的烹饪可以借鉴;中国民族这么多,各民族的烹饪术可以采集;中国历史这么悠久,传统的菜肴可以挖掘整理;组成中国菜的类别这么多,从过去的宫廷菜点、历代的官府菜点、宫观寺院菜点到上亿的家庭炉灶创制的民间菜点,都可以得到启迪。经过殚精竭虑的摸索、试验,一定会创制出色香味形质俱佳,并有深邃的含义、体现时代风貌的美馔佳肴来的。
下面将古今菜点的创新经验,归纳几种方法,供参考。
一、 借鉴法
借他人之长,补已之短。烹饪之事,亦可如此。譬如蒸饺,各地多用面粉作皮。而孔府菜中,就有一种用豆腐作皮制成的蒸饺,与众不同,让人大开眼界。再如包子,通常也是用面粉作皮的。而土家族就有以大米作皮的包子,别具一格。
陕西有一种“黄桂柿子饼”,此品在西安的名小吃中是很受欢迎的。它是用临潼县特产的火晶柿子,配以上等面粉揉和后,包以黄桂、玫瑰、猪板油、桃仁、白糖制成的馅,烙烤而成的。其皮,吃起来很有嚼头,和馅一起咀嚼,很香,甜度也适中,可谓“甘而不哝”。食毕,令人遐想。各地不是都有特产的水果吗,为什么不借鉴陕西人制“黄桂柿子饼”的章法,把水果和面食结合起来,创制当地人喜食的菜点呢?这样,我们可以增加多少新品种啊!
二、 采集法
烹饪作为一种饮食艺术,它的根在民间,在民间千千万万的日日不间断的家庭炉灶。若想创制新的馔肴,采集民间炉灶的烹饪佳作,就是一个能够取得成功的路子。
民间菜肴名目繁多,腌菜、酱菜、渍菜、泡菜之类,乡间的一些老妪制作水平也相当高。风鸡、风鸭、皮蛋、腊肉之类,民间的制作奇巧精致。某些独一到的品种,值得采集。
正是由于从事烹饪专业的厨师不断从民间烹饪吸取营养,一些菜点才进入了市肆餐馆。上海的猪油炒饭,扬州的蛋炒饭,四川的回锅肉,广东的炒田螺,山东的锅塌豆腐,山西的猫耳朵,都是源于民间的作品。
三、 仿制法
仿制历史上有过的菜,这也是已被证明行得通的路子。仿制的前提当然是要挖掘。
比如伊府面。据记载,“伊府面”,乃是一种以鸡蛋和面粉为原料制成的面条,入沸水中淖过,再放入油锅中炸制,临食之时,用鸡汤浸软,浇上卤汤的面条。这也可以算作较早的“方便面”吧。现在,广东、香港已有多种以“伊面”为基调的各种制品,如“三鲜伊府面”、“鸡丝伊面”、“滑肉伊面”等等。我们完全可以按照“伊府面”的方法,先仿制出来,再根据当地食客口味爱好,来它个仿制加创新。
伊府面的基本作法,大致如下:
面粉置案板上,令成凹形,打入鸡蛋,加适量水与碱水,从外向内轻轻拨入面粉,调匀后,用力揉成硬面团,再用湿毛巾盖好,静置半小时左右。把面团擀成薄皮状,用刀切成粗细适中的面条,入沸水中淖过,捞出用清水冲后,沥干表面水分。取一圆形无底的模子放油锅中,入油烧沸,再放面条入模子中炸,至面硬呈浅黄色时即成。下一步便是将“伊面”浸软了,用沸水、鸡汤煨均可。若加三鲜浇头,便是“三鲜伊府面”,加鸡丝浇头,就是“鸡丝伊面”。如此类推。
四、 翻新法
把过去有过的的菜点,结合今天人们的饮食需要,改造一番,翻新出来,也是一种办法。
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重庆的代表队拿出了两款翻新的作品,鸳鸯火锅和咸菜什锦。鸳鸯火锅是由清汤火锅和红汤火锅两种味道不同的火锅组合起来的。普通的两种火锅一下子就有新意了,格调也很高雅,又便于食客选择。咸菜什锦也是用常见的小碟,将并不起眼的平常之物组合,在色、香、味、形、质、器几个方面周到的安排,就从根本上翻新了。
五、 立异法
标新立异,就是与众不同。菜点要出奇制胜,得有点新道道,以奇巧的制作,让人一见就觉得耳目一新。
譬如粽子。这是各地都有的常见品种,大家见惯不惊。但有一种大粽子就与众不同,十分奇特:“广西边境,有邻近越南之各土州,凡嫁女之家,必有大粽二送往男家。粽之长可一丈,径一尺,重百余斤。制粽之法,先用竹片织一大笠,其长阔如上所述,四围束芭蕉叶,然后以糯米贯之,馅以鸡鸭猪羊等肉为之。包裹坚固,即置炭火中,煨数日,始熟。”(见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人们是否能从这种巨大的粽子得到点启迪呢?
六、 移植法
一部好戏,不少剧种都争相移植,源于某地的美馔佳肴,也同样可用戏曲移植的办法,拿来为我所用。
譬如“回锅肉”,通常认为是四川民间的家常菜。在四川西部,还有称回锅肉为“熬锅肉”、“会锅肉”的。回锅,熬锅,会锅,无论怎样称呼,好在都把回锅肉的制作特性表达出来了:回锅肉是一定要用猪臀肉入锅煮至断生捞出,再切片后入炒锅加配料和调味料炒的。四川的回锅肉味道浓郁鲜香,微辣而回甜。“回锅肉”是不是四川首创,暂且放下不管,现在还没有谁考证出来。但陕西、山东也有回锅肉,湖南、江苏也有类似的品种,只是叫法不同,口味有异。
再如扬州狮子头,这是世人有口皆碑的佳肴。此品不胫而走,东西南北餐馆多有它的地位。不过,各地移植了这款菜后,根据当地人的饮食习惯,烹饪方法略有改变,甚至名称也有变动了。四川称作“红烧狮子头”、“苕菜狮子头”,浙江叫“蟹粉狮子头”。山东等地的“四喜肉丸”,基本作法类似“狮子头”,很有可能是将“狮子头”移植改编而来的品种。
还有鱼香肉丝、糖醋鱼、粉蒸肉、杏仁豆腐等佳肴,全国都有,这正是各地互相移植菜肴的结果。现在,除了极少数可以说清“原版本”出于何处之处,几乎谁是从谁那儿移植的也说不清了。
既然过去没有停止过菜肴的互相移植,现在更有条件互相移植了。把外地、外域的著名佳肴拿来为我所用,既非偷,又非抢,是正大光明的事,烹饪术本是无国界的,专利法也还没说学人家的菜肴犯法。当然,移植别地别人的烹饪创作,以适当方式做出说明也是必要的。“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我们的传统,就当遵循。
另外,还有挖掘法、变料法、变味法、摹状法、寓意法、偶然法等,篇幅关系,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了。
纵观中国烹饪历史,就总体来说,菜点创新是没有停止过的。而菜点不断出新的主要原因,看来一是各阶层人士对美食的不断追求;二是对传统烹饪技术的继承和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三是烹饪文化和烹饪技术有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及中外之间互相交流的影响。前述一些方法,正是从这三种主要原因中归纳出来的。每一种菜点成新的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能孤立存在。这些方法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
请从事烹饪操作技术的中青年厨师记住一个观点:烹饪的本质就是变化,烹饪乃是变化之学,创新之学。为了菜点不断出新,我们不要畏首畏尾,怕这怕那,应该努力进取,拿出新作来,使人们吃得津津有味,越吃越想吃。这样,酒店效益得到提高,中餐菜点也一定会有较大的发展,我们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更会得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