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趣事

 寒友589 2014-10-30
 对联趣事


  虚词生辉
  
  明末兵部尚书、崇祯皇帝的宠臣洪承畴,自命忠节,他特意在厅堂的正中挂上了这样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但是,后来他受命抗击清兵时,兵败被俘,便屈膝投降失节了。这时,有人激于义愤,在他的两句对联的末尾各加了一个字,称为:
  君恩深似海是;
  臣节重如山非。
  后来,民族英雄史可法的一个学生看到了这副对联,他感叹道:“虽能明是非,可惜拙笔!”顺手把它改成: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人们看到末尾换上了两个虚字,讥讽鄙弃之意却更溢乎言表,无不称赞。
  
  回文妙对
  
  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和纪晓岚对对子,他出了这样一条上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纪晓岚见是一条回文上联,正读和倒读完全一样,于是想起了前时观瞻正定大佛寺的事,便对道: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乾隆深为妙叹。
  明代的唐伯虎在游历名山宝刹时,遇到一位方丈作画自赏。方丈知他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就请他为画题字留墨。唐伯虎见方丈画的是两三枝出水的荷花,笔法简洁,栩栩如生,不禁拍手叫好。他略加思索,随即悬腕展臂,写了7个大字:
  画上荷花和尚画
  他对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能对出下联者,必是当今奇才!”这句上联保存了近300年无人能对。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一位进士李调元来游宝刹。和尚们将祖师留下来的那幅画拿出来给李调元看,并说出征求下联的事。李调元一看,顿时觉得趣味横生。他见那7个字无论顺读还是倒读,字音均一样,实在巧妙。他凝思苦想,终于微笑说:“愿借笔墨一用。”和尚递过笔砚,只见他轻舒猿臂,写道:
  书临汉字翰林书。
  和尚一看,大为惊叹。之后,这幅画就成了镇寺之宝,挂在了方丈的房中。
  
  林则徐应考
  
  清代爱国英雄林则徐幼年时参加科举考试,他的父亲怕他远行疲劳,便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驮着他走到考场。主考官见他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便有意跟他开个玩笑,说要他对上一个对子方准进入考场,并即景出上联:
  以父作马
  林则徐的父亲一听,立即羞得面红耳赤,觉得受了莫大的侮辱。但林则徐却坦然应对道:
   望子成龙
  主考官听了,觉得这对句不仅为其父解了嘲笑之围,而且把原来的贬抑戏弄化为褒扬赞美,很是满意,于是便高兴地放林则徐进了考场。
  
  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窃国大盗袁世凯登基,自称“中华帝国”皇帝,此举遭到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因此他仅做了83天的皇帝便一命呜呼了。有一位教授给他写了一副“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到上联和下联的字数不一样多,都很惊奇。教授平日写作,是很严谨的,怎么这副对联写得参差不齐呢?由于百思不解,一伙人便去找老教授询问。教授含笑反问大家说:“你们说袁世凯对得起中国人民吗?”大家都说对不起。教授接着说道:“这就是了。我写得不正是这样吗?”大家这才恍然大悟:上联是故意少了一个字,形式奇特,原来是寓意幽深,真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呀!
  
  给“孙行者”对下联
  
  1931年,清华大学的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中有一个小题是对对子,题目是陈寅恪教授出的,给出的上联是“孙行者”。
  考生们有的对“唐三藏”,有的对“猪八戒”,还有的对“沙和尚”,都未能得分。唯有一个学生得了满分。他对的是“胡适之”(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上下联同为人名。孙行者是猴子,猴子有称猢狲,以“胡”对“孙”,可说是巧。“行”和“适”在古汉语中都可作表示行走的动词。“者”和“之”均为文言虚词。总之,对得可谓工巧。
  但是,陈教授原来的答案并不是“胡适之”,而是“祖冲之”。“祖”与“孙”相对,比“胡”还要好。
  
  穷婿对联气岳丈
  
  从前有个财主,膝下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嫁的都是名门贵族,唯独小女儿嫁了个穷书生。财主爱财如命,在他50大寿的前夕,心里琢磨着叫不叫小女婿来贺寿。叫吧,知道他送不起厚礼,还得被他吃一顿,亏本;不叫吧,又怕人家笑话,说他嫌贫爱富。他绞尽脑汁,居然想出了个主意,他写了一条上联作请柬,派人给小女婿送去。
  小女婿接到请柬,打开一看,见写的是:
  来,是贪吃;不来,是无礼;
  他知道这是岳父在刁难自己,于是暗自思忖道:去,礼送不起;不去,于礼节有失,叫人笑话。后来,他和妻子商量,终于想出了一个对策。
  财主寿辰那天,小女婿一清早就偕妻子儿女去给岳父拜寿。见了丈人,他恭恭敬敬地呈上一份寿礼。财主旁顾无人,就打开了寿礼的红纸包,一看,里面还包着纸,一连拆开好多层纸,到最后才露出一枚十文的铜元,和一张字条,上写:
  收,是贪财;不收,是嫌少。
  财主哭笑不得。他只好压住心头怒火,自认倒霉,对小女婿以礼相待。
 
 哲 理 故 事
  
  侠士与学者的赌局
  古时,一位粗犷鲁莽的侠士与一位儒雅富有的学者设赌,侠士如能在一间暗房里独处五年,学者愿把全部的家产输给他。
  第一年,由于寂寞难耐,侠士不断地摔盆砸碗发威动怒。第二年,他向学者借书看。于是,一连三年,侠士都沉迷在书本中研读着光阴。第五年,他开始弃卷静坐,默默地思考人世间的道理。
  到了预定期限的最后一个夜晚,侠士放弃了唾手可得的万贯家财,也没和学者告别就离去了,只留下了四个字:进去出来。
  “进去出来”,多么简单,又多么深奥。这位五年前还是那么粗犷鲁莽的侠士已到达了一种飘逸如仙的境界。这是因为他对自己灵魂的滋养。
  (史 诗)
  
  陶钵的价值
  一个农夫建屋时,在地基下挖到了一个古墓。墓里的尸骨早无,墓穴里只有一只陶钵和几串铜钿。陶钵被农夫扔在一边,铜钿被农夫洗净,视为珍宝,精心收藏。
  一日,来了一个收古玩的小贩。农夫便把铜钿拿出,商贩看后,给出2元一个的价格。农夫得款200元,喜不自禁。商贩问是否还有古旧之物。农夫突然忆起那只陶钵。商贩便出100元钱买下了它。农夫凭空得款300元,一时在附近传为幸事。
  村里有一个人得知此事,前来观看,推测那陶钵竟是宋代的。他便对农夫说,你卖掉的陶钵比铜钿还贵。后来又有人对他说,那陶钵是文物,乃无价之宝。值万元也有可能。农夫悔极,伤心不已。
  过了些日子,他又对人说,我打听过了,如果是宋代的文物,可能值10万元。哎,没有福气!听说,他后来去城里打听,说博物馆里的一些陶钵值50万。现在那只卖掉的陶钵肯定不只值50万了。
  人的心理有个最大的弱点,认为“失去的东西往往是最好的”。于是沉浸在对过去的追忆中,于是就出现了烦恼。
  (史 诗)
  
  名 人 幽 默
  
  斯卡拉蒂
  一天清晨,斯卡拉蒂在院子里构思一首新乐曲的主题,苦思而不得。这时他心爱的小猫和小狗在琴房里发生了冲突。狗追着猫,猫跳上了钢琴。狗想追过去,却在琴上撞了一个跟头。小猫胜利了,得意地在琴上跳起舞来。它一只脚踩在琴键上,“当”的一声,小猫吓了一跳,脚一移,又踩在一个琴键上,跟着一连串踩出六个音。斯卡拉蒂听了不觉一阵兴奋,便用猫脚触键发出的音形成了乐曲的主题,写成了著名的G小调《小猫赋格曲》。
  
  惠斯勒
  美国19世纪油画家惠斯勒未成名的时候靠替人画肖像为生。他画肖像时,从不把画故意画得美一些来取悦人,往往把别人的缺点不加修饰地画出来。
  一次,画完一幅肖像画后,那人把自己的像看了好久,然后问惠斯勒:“你说这张画能被称作艺术品吗?”
  惠斯勒冷笑了一声说:“你说你能把自己称作一个人吗?”
  
  普希金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饭馆里吃饭,有个贵族子弟认出了他,嘻皮笑脸地说:“亲爱的普希金,看得出,你的腰包里装得满满的!”
  普希金瞥了来人一眼,风趣地说:“自然,我比你阔气些。你有时候没钱,苦苦等待府上寄款给你,否则,就没法活下去;而我却有永久的进款……”
  “永久地进款?”贵族子弟不解其意地问:“从哪里来的?”
  “那是从33个俄文字母上来的。”普希金说完,哈哈大笑。
  普希金年轻的时候并不出名,有一次,他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家的舞会。他邀请一个年轻而漂亮的贵族小姐跳舞,这位小姐傲慢地看了普希金一眼,冷淡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
  普希金微笑地说:“对不起,我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您在怀着孩子。”
  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然后离开舞厅。
  
  舒伯特
  有一次,舒伯特看自己作品的排练。他坐在角落里,对指挥的速度不尽满意,所以用能听得到的声音说,这里要快一点,那里要慢一些。
  乐队指挥听到后问舒伯特:“请你别穷叫,我身为指挥家,最知道这种舞曲要怎样演奏。你究竟是谁?”
  “真对不起!我只是这首舞曲的作者而已!”
  
  斯威夫特
  18世纪初,迷信和欺诈泛滥于英国,宿命论者和他们编造的历书随处可见。伦敦有个名叫巴尔特利日的占星家,尤其诡诈多端,颇能迷惑人心。小说家斯威夫特决心拆穿他的骗术,他仿效巴尔特利日的占星计算法编写了一部“预言”历书。在这部书中,他预言巴尔特利日将于1708年3月29日半夜11点钟得寒热病死亡。届时,他又写了关于巴尔特利日死亡的报告。随后,他又发表殡葬的消息。让实际上安然无恙的巴尔特利日大为恼火,广为辟谣。可是斯威夫特向公众证明:他是按巴尔特利日的占星术计算得出的结论,即使不能应验,错误也在巴尔特利日。弄得巴尔特利日狼狈不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