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地名的特征--右安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0-31

一、城门不在为什么地名还在
  地名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地名是随着人的语言产生而产生。但在没有文字之前,那地名就叫做口语地名。一旦人类社会有了文字之后,人们把口语地名记载下来,才叫真正的地名。
  一些人觉得北京地名不好记,比如说,咱北京的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朝阳门……那些门既然现在已经没有了,还叫“门”不是让人糊涂吗?那还不如改成数字好找。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了解地名究竟是怎么来的。
  多数地名学者认为各个地理实体的名称就是地名,比如有一个城市,它是一个地理实体,名字叫北京。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太正确。像我们在山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岩石,有花岗岩、石灰岩等,它们也是地理实体,可不是地名。
  我认为,说得俗一点,地名应该是各个地域的名称。比如,“北京大学”是个高等学校的名字,但北京大学占的那个地域也可以叫“北京大学”。因此,它既是一个高等学校的名字,也可以作为一个地名。
  同样的道理,北京的城门、牌楼等地理实体即使不存在了,但是作为它曾经存在过的地域的名字,也就是地名,大家还是承认,还是可以用的。
二、北京的地名并非僵化不变
  北京的地名源远流长,像平谷的拘河,从公元前355年到现在还是叫这名字,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它并非一些人想象的僵化不变,而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研究北京地名的变化,就好像打开一本北京的发展历史。
  北京地名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过去北京城地名的命名,命名了好多与皇帝、与皇家生活有关的地名。你现在去命名的话,就不会选用与封建皇帝有关的一些内容。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明朝永乐年间建北京城时,在现在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纪念堂所在的那个位置,建了皇城最外面的一座门,叫做大明门。清代就改成了大清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之后建元民国了,这座门又改成中华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一些胡同曾经改过名字,新中国成立前,一些胡同名字有民族歧视的味道,后改为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名字。而且由于历史发展,比如现在的美术馆后街、现代文学馆路,都打上新的时代的印记,显示了当代的成就。这些地名的变化就显示了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
  北京地名的第二个原则是取雅避俗,提高文化品位。有人觉得老北京的地名都很俗,其实,有很多地名非常好听,在西城区新街口往南路东一个胡同,叫“百花深处”,真是非常非常雅致。
  北京地名还有左右对称的原则。日坛对月坛,崇文门对宣武门,阜成门对朝阳门,东直门对西直门,德胜门对安定门,还有故宫中一些宫殿的名字,意思都是对称的,而且对仗得非常典雅和严谨。
  在追求“雅”的同时,北京的地名也注意了通俗易懂的实用特色。特别是照顾了广大老百姓的实用性。北京的一些街道胡同,虽然俗,可是又不是那么太俗,充满亲近老百姓的人情味。这也是北京地名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到了现代,北京还改变了一些原来不太雅的地名,比如将原来的驴市路改为现在的礼士路。这些名字的更改,都考虑了方便市民,尽量使用和原名叫法相近的谐音,改的结果是逐渐雅化的同时维持了人民化。
  现在北京新建的这些小区,也基本保持这样的原则:尽量要文雅,尽量避免过俗。比如教育部投资为高校教职工盖的小区,就叫“育新花园”,感觉十分典雅和贴切。
三、地名代表着北京的历史记忆
   北京地名的命名非常复杂,不外乎三种情况,一个是皇帝命名的,一个是官府命名的,一个是百姓自己命名的地名。
  皇帝命名的地名,比如永定河,这就是康熙命名的地名,通汇河就是元世祖命名的地名。北京城里大部分的地名都是官府命名的。除了官府命名的地名,还有许多是老百姓自己叫起来的地名。
  北京城里的一些胡同,过去一些非常俗,但是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很多。像叫筷子胡同、凳子胡同、锅、碗、瓢、盆都用到地名上去了。这样的地名,很明显不是官府命名的。就是这个胡同、这个巷子里的百姓们自己起的,后来时间长了,大伙都接受了这个名字,这个地名就叫起来了,后来呢,政府也觉得可以,就认可了。
  北京的地名,有着特殊的魅力,代表北京人历史传统和精神财富。在北京的大多数地方,原来的地名还被保存着,这不是一种落后,而是一种幸运。北京之所以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应该归功于这些地名。

 

*本文为转载,引用地址http://hi.baidu.com/zaihezhixi/blog/item/e1071501c76a2d0c7aec2c2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