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穗穗12月诗评,作品

 江山携手 2014-10-31
7)这里有阳光作品
   前言:
  
  诗歌报论坛在诸多的诗歌论坛里,可以说是一个极为自由、开放和先锋的前沿阵地,在我解读这里有阳光的诗作之前,我想向我的安徽老乡诗人,诗歌报论坛的创始人小鱼儿先生致敬,感谢他这些年来,竭尽所能,用自己绵薄的经济实力和一颗百折不挠、风雨如磐,且痴心不改的火热诗心,一直支撑着诗歌报论坛的正常运作和运转。让我们这些散落在祖国各地的诗人们,始终都有一个自由抒写和尽情交流的绝佳空间平台和载体。
  
  诗歌报论坛,就像一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栈,这里成就了无数的好诗人,成就了过去、现在许许多多的,仍在诗歌荆路上不断跋涉和迷茫后顿悟的诗人。而这里的未来,还将诞生更多的诗坛新秀和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好作品。
  
  我喜欢在解读某一个诗人作品之前,将他在诗歌报发表的所有作品,搜索出来,然后简单地浏览一遍。这样做,虽然累一些,苦一点,但不为别的,只为自己能在解读某一篇诗作和文本之前,能够更客观、公正、谨慎、平等,不将自己的过多偏好和片面观感,随手随性地砍伐并落笔。这里有阳光,也是我安徽的老乡诗人,他从2007年3月22日开始,在诗歌报注册并发表诗作,就一直在这里驻扎下来。他为这个论坛付出,大家有目共睹,他几乎奉献了自己对诗歌的全部热情和心血。他不仅自己写作认真刻苦,在这里发表了近800多篇诗作,而且时时地给我们带来诗歌的营养大餐,展现他自己眼睛和心灵,曾感受和触摸到的好诗、好作,让这里的诗人和会员,能在写作之余,看到并参与讨论——那些先锋、前卫的众多诗歌文本,目睹百花齐放、流派并置的各类诗风。在这里,我要带头热烈地鼓掌,并向阳光由衷地致敬和致谢。感谢他这些年来——默默无私的奉献和无怨无悔的付出。我想我们的眼睛和手指,会永远地记住,这束风雨无阻的阳光下,没有阴影和乌云遮蔽的清澈眼眸和真诚打开的双手。
  
  我还想说,在诗歌报论坛里,有无数的阳光其人,无数的为大家为论坛,曾经真诚付出的好版主和好会员。在这里,我替小鱼儿,替我的老乡站长,奉上自己亲手泡制的汕头功夫茶,祝福并问候这些曾为诗歌报论坛付出过全部心血和青春的版主、会员、元老和诗人们。诗歌报论坛,有你,有你们,有大家,是诗歌的幸运,也是论坛的幸运。愿我们的未来,更加的美好。愿我们在这片绿意葱茏的诗歌报园地,更好地绽放自己独一无二的馨香和清芬,并且获得意外的欣喜,培育出诗歌之外、交流之中惺惺相惜的友情之花,由此写出更好、更多、更棒的传世佳作。
  
  
  穗穗解读前的题外话:
  
  在解读阳光诗歌之前,我想谈谈中国诗坛的现状,许多诗人,余生都在努力地吸取和借鉴西方诗歌的各类技法和诗歌理论知识。我曾在余怒兄,关于《我们的新诗有一个古代的灵魂》的一篇2010深圳“诗歌人间”研讨会上的发言稿下,说出了自己的一些观感和浅薄的思考。我说:“其实我感觉,我们学习外来的,和拿来的东西,已经足够的多和混乱了。还有一些变异的追求,也显得有些过头的凌乱和不堪了。我喜欢有根的感觉,不喜欢无根的漂浮。总觉得本民族的字和词语,都没有真正地被我们认识和发掘出来。词语的二度命名或者三度命名。诗歌结构的探索,叙述的环形构造,从陌生回归熟悉,都可以是未来的方向和路途。”
  
  我们的新诗,的确有一个“古代的灵魂”,不管你如何地学习和借鉴外来的诗歌技法和创新语言,在我们未来的诗歌写作之路上,仍无法全部抹杀原本骨髓里,根深蒂固附带的诗歌刺青印记和古典灵魂的继承。有博友隅语者曾说:“整部世界现代史所阐释的只有一个命题:西方文明的胜利。”我当时的回答是:“这句是真的。很多时候,这是让人很痛心疾首的事情。”不解论坛的憩园,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很多人对于古代文化的精髓继承也没有继承好,何谈传承和超越?”我想,他也是一个十分清醒、有自我见地,积极思考的诗人。
  
  如今的诗坛,诗人的技法、见地、积淀和诗作良莠不齐,有很多的诗人,喜欢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甚至不读书,不思考,并且连自己本民族最起码的文化根基都没有打好。我们一直倡导和强调的“诗到语言为止”,其实真正的本意如同“古文观止”的意旨,也就是说,你必须先将诗歌的语言关过掉。这就要求,我们的诗人,必须在非凡的想象力其基础上,将语言和意象运用截取的过程中,做到精准和贴切。如果说一个诗人,连自己本民族最起码的字词由来,一些典故的渊源等,都没有一个好的原始积淀和沉积,谈何未来的变化和革新呢?!好像一栋高耸入云的时代摩天大楼,连埋入地下的对等的根基都没有一砖一瓦地铺垫和夯实,那么他的写作过程,必然是一栋或一桩随时都会倒塌的烂尾工程,和探索过程中留下的腐败产物。
  
  任何的颠覆、革新和层层剥离、解构,都必须是在坚实、夯实、踏实的“三实”基础之上,进行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对于众多的西方技法,拿来主义的原则和前提:始终要切合本国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在打好摩天大厦其地基的前提之下,有的放矢的批判、继承和构建。
  
  
  《脚本》三首
  
  文/这里有阳光
  
  
  《楼梯》
  
  她想听自己30年后的声音
  她想让初恋的声音与昨天的声音
  围住自己
  像绿围巾上蹲着3个小妖
  她想让它们唱《你干嘛遗弃我》
  
  可恩走下楼梯
  是一串奇异的音乐。
  她真想告诉他,月底
  要去大理
  
  那里
  浪漫
  清净
  还有她喜欢的
  降妖术
  
  
  穗穗解读: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三首诗歌,都是挑战者版面,看图说话的诗歌产物。这里有阳光的诗歌,这些年来,我阅读和浏览的比较多,虽然我从来没有批判过他,但是有一点倾向,在他的诗歌里,尤为严重,也就是西化和先锋特质。这里仍需要一个“度”的衡量和继承。他的诗歌,喜欢引入大量的诗歌情节、陌生化处理,从正衬或反衬的方式,来扣题和叙述。他还喜欢用别人的某一句话,或者一个小小的感悟,来深入诗歌的干扰部分,并在叙述过程中,时常转身,也就是诗歌句子或段落的过度中,断续之间,找到一个支点和契合诗题的小情节,意味深长地言说。
  
  阳光喜欢临屏写作,即写、即发,这样的写作,也好也不好,也好,是因为即时的感觉,有时新鲜、离奇;不好,是因为带着快感的随性创作,有时会粗糙、浅显,毛边不断,让人在阅读中,可以不时地感受到那些文字里某些小瑕疵和不齐整的毛边。沾染了快感随性、不很谨慎的不良习气。我也曾经沉溺于这样的写作方式,现在正在慢慢地改正和修行中。
  
  闲话少说,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楼梯》诗作里,阳光,是如何通过一些具化的生活情节,呈现“楼梯”的诗题。作者开篇,就虚构的一个人物“她”,随后在第二节里,交代她的名字:可恩。之所以,要提及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因为在阳光的许多诗作里,这个可恩,不断地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诗歌情节里,她始终参与了作者的整个讲述过程。仿佛阳光,他想通过可恩,一连贯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他一系列的诗歌题目的整体诠释和诗意呈现。
  
  这个诗中的可恩,第三人称的“她”,毫无疑问是一个女子。某种意义上,我更愿意将她,理解为作者隐藏其中,灵魂背影的替代物。这首诗歌里,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原本的诗歌图像,他很聪明,跳出了画面,而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生道路的多维阶梯。在这个人生的多维阶梯上,可恩是一个略为感伤的回忆者。于是“楼梯”这一意象,在诗歌里不过就是一个人生道路的借代物,可恩通过“楼梯”,在30年时光的可逆通道里,来回地走动。而未来,对于这个女子来说,不仅仅是伤逝过去的一段恋情,更让她看到未来的希望,她要去云南大理,去一个她认为浪漫、清静,理想的情感乌托邦之地。在那里,她可以玩玩“降妖术”,可以将经年的疲惫,放置;将伤逝的恋情,忘怀;或者将一切的一切,都在奇幻的感官里,盘旋的楼梯下,一一解脱。
  
  我喜欢诗歌中,那些不言而喻、又不知去向的——那些无厘头的淡淡感伤,作者并不通过自己的嘴唇,主观自我地说话。他通过客体,一个虚构的人物,虚构的一组诗歌情节,用一个虚构的人生“楼梯”,让我们读懂了画面之内和诗境之外的小感怀。
  
  这首诗歌的开篇五句,叙述姿态很放松,一种感伤的流泻,仿佛四两擎天之力,却毫不呆滞、生涩。几乎没有太多的修饰之词和多余的枝节。甚至有一种童趣的心理作崇,让许多的眼睛无由来地怜惜,这个诗中的可爱女子,小可恩。一些诗歌技法比喻、通感、衬托,阳光也运用的自然贴切。
  
  
  2011年12月15日上午11点作
  
  
  《脚本》
  
  我想你梦里奇异的句子是小电影,我想放映机转动的声音。
  低矮的灌木丛,第八棵树是我
  亲爱的可恩。
  
  你写房子
  我可以从山上眺望它
  你说看那些寂静的草
  我愿意它们深黄色
  
  1998年的邮递员递过来一个门铃
  之后再也没来过
  
  
  穗穗解读:我想,无论是上篇《楼梯》里提到的“奇异的音乐”,还是这首诗作中梦里的“奇异的句子”,都是阳光,未来想要在诗歌中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意象能指。一首诗作里,如果有“奇异”的句子,以及“奇异”之声、光、色的覆盖,就会给读者的眼睛,带来一场奇幻之旅的美妙漫游。仿佛,我们真得在诗歌中,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存在,目睹了一场“小电影”的放映过程。
  
  这首《脚本》的小诗,是阳光借助一组奇幻的想象画面,像草地里翻滚,有点任性的孩子,用对话的模式,在诗中自性地涂抹。且不管,这个1998年,曾经有什么事情发生过,我们的眼睛,记住了低矮的灌木丛,记住了第八棵树下亲爱的可恩。
  
  诗歌语言和情节,最忌讳空洞无物,作者若表述了一堆东西后,我们读到的却是毫不相关的遮盖和枝节,那么这首作品,一定会是失败之作。在《脚本》的诗歌,阳光并没有告诉我们他想表达的诗歌主题是什么,或许这首作品,像是一个孩子自言自语的内心独白,要知道,在孩子的领地,许多视角和感悟,本就是最直观、率性的诗意呈现。阳光的许多作品,他都在自觉地探索某种神秘的气息和能指,他不喜欢停留于一些传统的象征意味,他喜欢构建多层、多维的诗意空间,通过时间和空间,双重叙事构架,形成立体环绕的诗歌内核,让小说中的诸多情节元素,自如地镶入诗歌。这样的尝试,要想做到无痕和妥帖,尤其不易。
  
  在这首《脚本》的诗作里,阳光还动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用留白的空置和断裂方式,在第二节和第三节结尾处,给我们留下了余味不绝于耳的玄机。这里面就暗示了,脚本的多种可能性结局。在诗歌的第二节里,作者这样写道:“你写房子/我可以从山上眺望它/你说看那些寂静的草/我愿意它们深黄色”,这里有一个虚实的相间,互衬的手法并用,也就是“你写房子”,写下的“房子”意象本身是虚,而作者眼睛里,透过文字,从山上眺望,所看到的房子是实。这样的写法,如今许多的诗人,都能娴熟自如地应用,这是多年功力积累的自然喷涌。其后的两句,也是一样的表现手法。这让我们的眼睛,真就看到了诗歌语言,呈现的电影镜头画面和特写定格的功效。
  
  结尾的两句,更是趣味纷呈:“1998年的邮递员递过来一个门铃/之后再也没来过”,这个1998年的邮递员,到底是谁呢,他来送至的又是怎样的一个包裹或者迟到多年的邮件呢?这都是一个谜底,而关键是这个送邮件或包裹的人,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更是谜团之后的谜团。我曾经说过,有些诗歌的主题,并不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它有时仅仅是呈现一个诗意混沌的缤纷谜面,解读的人,跟读的眼睛或手指,也不可生搬硬套地,将它们分尸或标上一个类别,来盖棺定论。
  
  有时解读本身,也如同猜谜或摸骨游戏,你不可以深陷其中,也不可以堂而皇之地空口白话。我想这首诗歌的题目《脚本》,这说明故事的结局,必然带着延伸的本意和衍生的歧义性质。这首作品,应该还算是一首不俗的佳作。
  
  在这里,我给阳光提一点小小的建议,仅做未来的写作参考。诗歌情节元素,参与诗歌作品的写作中,也不能无限地放大它的能量,这在长诗里,倒是可以谨慎地放大其效应。我曾经看到了许多的诗歌作品,不过就像一篇中短篇小说中,一大段精彩的描述之后,把它们截取出来,然后戴上一顶合适得体的“草帽”——诗题,就变成了一首诗歌作品。这样的诗歌,本就是小技巧或机巧类型的文本尝试,可以不时地拿来练习,但不能多写。多写之后,也必然是没有节制、泛滥的裹脚之布。
  
  
  《图书馆》
  
  很想与对面的人谈谈
  图书馆太安静。檀香
  在书架后面,还有繁殖的声音
  
  我想下一页是田野一样的颜色
  有新闻播报的星星
  巨大的历史如果飞起来
  我会想你
  
  忘记浏览最后的结局
  桌边像悬崖
  有一张心花怒放的糖纸
  
  
  2011.11.28
  
  
  穗穗解读:很多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在解读的某篇诗作里沦陷,忘了归途和时光的流淌,比如此时此刻,比如阳光的《图书馆》。比较这三首诗作,我会选择这一首,排在第一。我也会忘记浏览12月15日,深圳阳光下一一蒸发的“阳光”名下的其他好作品,比如《雕塑师》里那些小小的诗歌挂件和半成品,比如《上坡》里可恩姑娘,她眼里诸多陌生化的情节枝叶和诗意随想;比如《橡树林》消失的百里橡树林,和白衣人发放的圣餐之间的某种似是而非的关联想象等。
  
  一首作品的落成,带着偶然性的神秘气息,和必然性的诗意积淀。这里有阳光的诗歌作品,整体构架,都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一些看似无聊、随性的废话里,却闪现着他智性的光芒,他叙述事件的根本,是为了呈现诗题,并不是不负责任地截取和宣扬某种约定成俗的道德观念。
  
  这首《图书馆》是作者,看图说话的产物,但他没有局限于原本画面的约束,而是很快地跳出了一个色彩和构图里诸多画面的干扰,直接找到了一个漂亮的诗题《图书馆》。原本图书馆一词,在我们没有阅读诗歌的开端,就会传递出极为丰富、言之不尽的内涵信息。而图书馆,在作者的诗歌里,也是一个具化的平台,渴望交流的第一载体和空间。所以作者一上来,就将自己这种“渴望交流”的情绪,宣泄在诗句里。他用一句口语化的陈述,来开篇“很想与对面的人谈谈/图书馆太安静。檀香/在书架后面,还有繁殖的声音”,这看似平谈无奇的起兴之句,是为了后面光鲜亮丽的两句。正因为想要说话,才会感觉图书馆里,太过安静的氛围,也可以说是鸦雀无声。这点大家在图书馆阅读时,都能直观地感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檀香”的意象,应该说这样的形容或比喻,在这个场景里出现,是一处可圈可点,十分巧妙的着墨。我喜欢这个“檀香”的意象截取,喜欢其后“繁殖”的通感体悟。它暗喻着沉浸其内(图书馆)的人群,都无比热爱着在书本厮磨中消耗的大好时光——人生至乐的享受就是读书,读好书。
  
  一首《图书馆》的诗题,如果展开了写,可以写成一首无止境的长诗,但是在这里,我们的阳光,反其道而行,他并没有从图书馆的厚重感和压抑感出发,而是从书本的原野上,信马由缰,翻出了一页又一页沾满了新鲜晨露的真实人生,和鲜活的人生画卷。我们读书,不能死读书,将知识吸纳后,还当作图书馆的资料库存一般,那就是一个榆木疙瘩不开窍的书呆子,读书是为了开智去愚、明心见性。我喜欢阅读阳光《图书馆》,其后的诗句,在这里,我愿意一个字、一个字地老老实实地打印一遍:“我想下一页是田野一样的颜色/有新闻播报的星星/巨大的历史如果飞起来/我会想你”。
  
  若这首作品,也是作者临屏的急就,我想说,作者的叙述姿态,的确放松,随心随性,而这种放松的随心随性,并没有泛滥决口,缺乏语言和情节的节制。这样的诗歌语言,干净、清澈,这样的诗想本身,既有自然的现实和人类生活的现实。他给这首作品原本概念、抽象化的题目,赋予了更丰富的语感和感性理性交融的体悟。比喻不仅仅是比喻,拟人也不仅仅是拟人,如同诗歌中,提到的“新闻”并非仅仅是新闻,“历史”也并非仅仅是历史。像这样的句子——巨大的历史如果飞起来,我会想你。我不知道作者,他是如何随口随心地写出的。
  
  虽然这是一首极为短小的诗作,却内容精悍,气息迷人。我们再看看作者,是如何结束这场图书馆里的倾诉之旅。诗歌的第三节,也就是结尾的三句:“忘记浏览最后的结局/桌边像悬崖/有一张心花怒放的糖纸”。在这样的诗句里,或者说作者无意识的许多诗句里,我们都能看到作者的玲珑七窍心。我说他有一颗玲珑七窍心,是因为他总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写下了许多童心未泯的好句。比如这三句的结尾“一张心花怒放的糖纸”,要知道对于“糖纸”的温馨感官,我们这些70年代出生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童年里最记忆深刻的事情,莫过于它。那时物质生活,还很贫乏。我们这些少有玩具和娱乐的孩子,吃完了一颗甜嘴的各类糖果后,总会像,收藏某件宝贝一般,将那些漂亮的玻璃糖纸,仔细地抹平,然后夹在一本本课本或课外书籍里。小时候,我就曾经积攒了许多漂亮的糖纸,那也是我自己童年里,最爱收集的一桩美差和时常自我陶醉观摩的乐事,至今也无法忘怀积攒糖纸的童年趣事。
  
  不好意思,我在解读的路途中,又滑向了一处不知归途的“池塘月色”。也许诗歌的解读魅力,有时也正在于此,你会在某个词语和意象的指引下,回到了童年和某个特定的情境。现在阳光的《图书馆》,也像是一处诗意的荷花亭院,我在其中九曲连环,流连忘返,不知今夕何夕兮……作者的确忘记了自己,来图书馆浏览的目的和结局。因为馆中的桌子,已经变成了一处悬崖,“他”——这张心花怒放的糖纸,到底是想要勇敢地飘落、回旋呢?还是继续在这一本本书籍里,四四方方地继续沉浸和沉睡呢?这是多么有趣的联想和随性的感悟。
  
  这样的结束,多么的美妙,真真应了陶潜《饮酒》里的诗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反正,我是不打算在作者营造的迷人诗境中,独自醒来。那么你们的眼睛,是否也会有我一样的沦陷、沉醉或忘我了呢?!
  
  庞德说:“在诗中,是理智受到了某种东西的感动……”,那么我想说,在阳光的诗中,我们的确能感应到这种无形的电波状的“感动”,阳光有一种天性的“语言意识”,或可简称为语感。这在写作中,有时如同“神助”,画家对“色感”尤如重要,那么诗人,对“语感”就尤为重要。这种天性的语感,让阳光,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某个瞬间的颤栗,写下它。进入语言驱使的诗性状态。
  
  阳光的许多诗歌,尽管有瑕疵存在,但在半可解读的状态里,仍能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语言的张力,随处可见。杰出的诗人,在语言的法则和习惯面前,有时选择的不是屈服,而是桀骜不驯,如圣*琼佩斯所言:诗人是扯断习惯这根线的人!我对阳光未来的祝福是,在扯断这根“习惯”之线的同时,不要忘记本民族语言的基本内涵、一些典故的积淀和二度命名的诗人职责。只有在更为坚实的语言基础上,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诗歌面貌和不可复制的风格。
  
  
  
  2011年12月15日下午3点45分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