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始祖——女娲

 悠哉乐哉 2014-10-31
   女娲乃华夏始祖——中华民族之母。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她和其兄伏羲为繁衍人类,使人类能生存下去,在中华大地上有过许多建树,曾留下了不少神话故事。如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制订婚礼、创作笙簧等。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女娲果真有其人、其事,女娲是人不是神。她有超人的非凡业绩,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她功德无量,后世尊崇她、歌颂她,把她真实形象渐渐地神话起来,即成为神,人们才赋予了她民间神话传说。笔者从搜集的史料和现存遗迹、碑文中,阐述远古时代女娲氏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伏羲女娲氏的文化传颂了几千年。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懂得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把“女娲补天”故事编写进去了,其目的是让青少年熟知远古文化,了解人类发展史,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当今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代。在构建和谐社会,营造现代文明之时,更应了解古代文明之光,从而提高人们对人类自身价值的认识,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女娲其人其事
  在中国上古时期,由巴颜喀拉山脉发源的黄河水,七拐八折,滔滔浊浪滚滚向前,汇百川而成巨流,穿过晋陕大峡谷。当流入吕梁山脉永和境内河会里村时,不知何故调头西去,尔后又急速改道,向东南拐了个“S”形大弯,直向南而去。古老的黄河水流经大宁、吉县,经乡宁峡谷流入襄汾、临汾、洪洞一带,水倒流至洪洞县时积聚成“海”,一时平阳盆地即成一片海洋。在横跨3县,长达200余里地域,逐渐形成一个“州”,这就是古冀州。后来古冀州逐渐扩展到太行山脉河北一带。
  古冀州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古帝王伏羲、女娲、太昊、炎帝、颛顼、帝喾以及尧舜禹,均在此建都,建功立业。女娲、伏羲氏位列三皇五帝之首。
  相传“华胥氏”之国有个华胥氏姑娘来到古冀州游玩,看到这里山河秀丽,林木葱翠,绿草成茵,鲜花遍地,十分高兴。在一个叫“雷泽”的海子边,她忽然发现了一个大脚印,便好奇地用脚去比试,并踏着脚印走来走去,十分好玩,结果竟受感怀孕。这个“雷泽”在今洪洞县境,大脚印即住在霍山南边山中“雷神”留下的脚印。
  后来,华胥氏姑娘回到华胥氏国,不久便生下一男一女,男的为兄,叫伏羲,女的为妹,叫女娲。由于自然灾害的侵袭,华胥氏之国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全族的人几乎被淹死了,唯伏羲女娲没被淹死,他兄妹2人合抱着一个大葫芦顺洪水漂流至一座山上才得以逃生。这座山在吉县境内,后世称为“人祖山”。
  相传女娲和伏羲到昆仑山结为夫妻,成婚育子、繁衍人类。后来,其族人逐渐壮大,扩展到古冀州,居于洪洞县。今洪洞县境内有许多女娲、伏羲活动的遗址。如赵城镇侯村女娲庙、女娲陵寝、辛村女娲庙、玉皇庙(现存一块巨大太极八卦石),还有以伏羲画八卦得名的卦地村,以伏羲之名得名的伏牛村,都建有女娲庙、羲皇庙等。据考证,侯村女娲庙始建于商周,重建于东汉(146),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侯村“娲皇圣母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规格崇高,具有道、佛、儒三教并存的显著特点。这充分显现出远古文化的科学内涵博大精深,丰厚独特。尽管我国许多地方也建有女娲庙(宫),如河北省涉县娲皇宫始建于北齐,距今只有1400余年历史。河南省淇县古灵山女娲宫,芮城县风陵渡的风后陵(“风后”者即女娲)、乡宁县双鹤乡南崖村女娲圣母庙,永和县楼山、双锁山、石窑沟女娲庙以及台湾省宜兰县女娲补天宫等,很可能都是从洪洞迁移到这些地方去的女娲部落。洪洞是女娲伏羲氏部落最早活动的地域。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女娲果真有其人,确实是“山西平阳人”。从大量的中国神话传说和有关女娲活动的遗迹断定,女娲的确是古代一位女英雄,是当时部落一位女首领,因她功德无量,被后世一直尊奉为“娲皇圣母”。自唐、宋以来,历代皇帝都亲自或派朝廷大臣到侯村及各地女娲庙朝拜祭祀。
  女娲“抟土造人”繁衍人类
  在世界各地、各民族文明进步史中,中华民族诞生和繁衍以及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可谓是一部丰富多姿、宏伟壮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西方,广泛流传着“亚当与夏娃”的上古创世神话人物;在东方,同样也广泛流传着一个“女娲与伏羲”创造人类的远古神话。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女娲娘娘主要有两大功绩:一是“抟土造人”,一是“炼石补天”。
  当宇宙开辟之初,天下只有女娲、伏羲兄妹2人,当时他们生活在黄土高原。兄妹为让历劫消亡的人类繁衍下去,女娲便用黄土和泥捏人,创造人类。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女娲能造化万物。她以神奇般的功夫,每天能创造、育化70种东西。据说她的一段肠子就曾育化出10个神祗,其中最大功绩就是“抟土造人”。民间把女娲造人的这一天称为“人日”,即人的生日。人的生日是哪天呢?传说是正月初七。女娲娘娘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出羊,初四造出猪,初五造出牛,初六造出马。到了初七这一天,女娲就用黄土掺着水和成泥依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一个个小人来,正月初七正是人的生日。人日这天,我国不少地方民间用五彩丝绢品做成人形,或用金箔纸剪成人形,挂在屋内屏处或帐子上。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们还用布料剪成更小的人形戴在两鬓图个吉利。
  女娲娘娘“抟土造人”是她创造人类“婚姻”制度的产物。而所谓“抟土造人”,孟繁仁先生认为,这只不过是女娲这位女性所进行的一场“用黄土泥捏人”的原始游戏。“黄泥人”即成为华夏是“黄种人”的原因。中国人从此称为“黄种人”。
  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们问起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时,许多妈妈都会告诉孩子们:你是用黄土和泥捏来的,这是当时人们对两性繁殖生命的遮掩。
  据唐李冗在《独异志》卷下所记:宇宙初开之日,女娲和伏羲兄妹2人,在昆仑山上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既合,其妹既来就兄。这就是说,为使人类再生,伏羲女娲兄妹产生了结为夫妻的念头,但有羞怯之心。于是,兄妹2人各生一堆烟,口念咒语,说老天如果愿让我们结为夫妻,则两股烟合为一起,如不愿则烟消散。话刚说,两股烟便自然合并到一起。于是,女娲和伏羲按照上天的旨意结为夫妻。在汉代石刻画像中,有不少人头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画像,腰身以上为人形,穿袍戴冠。腰以下则为蛇身,两条尾巴亲密地紧紧绕在一起,女娲手捧月亮,月亮中有一蟾蜍。伏羲女娲兄妹2人结为夫妻繁衍人类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早期血亲婚配的婚姻关系。
  山西晋南民间还有另一种传说,认为女娲伏羲是同胞兄妹“不能成婚”,有一天女娲、伏羲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位老者指点,说在洪洞卦地村东有个磨盘沟,兄妹俩人各拿半扇磨盘站在沟东西两边山上对天祈祷:如果上天允许我2人结为夫妻,将磨盘合为一处,否则各奔东西。结果,两块磨盘同时滚下沟合在一起,兄妹二人便结为夫妻。
  女娲“炼石补天”使人们得以安生
  女娲炼石补天世人皆知。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塌下一块,若不及时补住,就会越塌越大,直到把整个天塌下来。女娲为了把“天”补住,游遍各地,要寻找一个采石冶炼的地方。她来到洪洞县境内中镇霍山脚下,发现这里翠柏成林,风光祥和,正北是15里垣,人杰地灵。正南飞虹宝塔,瑞气祥绕,东边霍山彩云满天,西边汾水滋润沃野,乃是一片圣洁的净土。她停留下来,便采人间精华,运上天之灵气,劳其精骨,呕其心血,历经九九八十一天,炼出了五彩宝石,运到上界将天补住。这样一来,上天便即刻显现出满天瑞气,万道祥光,天又恢复了原样。为了防止“天”再塌下来,她还勇敢地斗大龟,斩其四肢,以做天柱,把天补了个结结实实。从此世上的人们,再不会担心天再塌下来。
  (一)“补天”是怎么回事?
  在远古时候,由于生产力的水平极为低下,人类还没有掌握科学知识。人们对火山喷发、地震及洪水泛滥等自然现象不够理解,山崩地裂,洪水滔天,人类栖身的山洞洞顶崩塌,引发了人们“天柱折,地维裂”,“地陷东南,天倾西北”的巨大恐慌。那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用拟人的手法编出许多有趣的神话故事,以此来解释天地间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等问题。在《中国神话传说》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不知什么缘故,宇宙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唿隆隆“天”塌了个大窟窿,洪水从天而降,顿时大地变成了海洋,人类死伤不计其数,快要灭绝了。女娲作为部落主,人类的始祖母,她看到人类遭受灾难痛苦,以其勇敢和智慧产生了“补”天的念头,若不及时补住“天”就会越塌越大……。在这样的形势下,部落主女娲氏下决心要拯救人类,便大胆地采取了“炼石补天”的伟大行动。当然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女娲“补天”似乎是太神乎其神了,这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天”到底是指什么?山西省社科院孟繁仁先生研究认为,上古“天”的含义可能很广泛,这里的“天”很可能是原始人类居住的山洞的“洞顶”,是把人的头部以上广大空间视为“天”。女娲为使人们不受风寒雨水的侵害,便在各地采石冶炼补住山洞的洞天,这样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的生活。
  (二)何为“女娲补天”?
  据古籍《淮南子·览冥篇》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宁,蛟虫死,颛民生……”
  文献记载,引发这场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是共工。女娲在平息“共工之乱”的同时,怀抱伟大的济世之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场洪水灾难过后,便滋生出一条条黑龙兴风作浪,残害众生。女娲以其勇敢和智慧再战黑龙,将黑龙一个个杀死。尔后,又烧草为灰,堆积成山,将洪水堵住,水患得以治理,使人类才得以安生。经过她的顽强斗争和不懈努力,社会动乱停止,东方大地上的万物获得新生,天下百姓得以安居。所以说,女娲娘娘又是最早治理洪水的古代一位女英雄。
  宋代人罗泌在其所著《路史》卷十一中说:“太行山,一日‘皇母山’,亦日‘女娲山’。崔伯易云:“一日‘皇母’,云:女娲於此炼石补天。”考证发现,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处附近一座崖石山上,凿有距今10000年前的“女娲岩画”,是谁凿的画无法考证。在岩画上有唐朝著名大画师任伯年画的一幅“女娲补天图”。
  孟繁仁先生在太行山地区考察发现那里有不少著名的“女娲”活动遗迹。如长治市东南天台山,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望儿台”;晋城市城东浮山北谷,有女娲炼石补天的“娲皇窟”;平定县西80里浮化山,有女娲活动的“补天台”。洪洞侯村女娲庙中至今还保存一块“女娲补天遗石”。
  关于“女娲补天”之“天”,过去人们一直想当然地觉得就是指宇宙空间之“天”,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实际上,女娲所补之“天”,在一定意义上,乃是指远古时期处于“穴居野处”状态的原始人类栖息居住的“山洞”的“洞顶”。这些洞穴大多地势较高,既可防洪、防水,又可防寒、防冻,是原始人类的理想居住栖息之地。《说文》中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意思是指人的头部以上的广大空间。在远古时期,“天”的范围只局限理解为“日、月、星辰”罗列存在的宇宙空间。在原始社会人类的认识当中,可能只有“上者为天,下者为地”的概念,以此把山洞的“洞顶”视为“天顶”。所以,把“女娲补天”之“天”理解、诠释为原始人类栖息、居住的山洞的“洞顶”,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测。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便诞生了,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颂了几千年。所以说,神话与传说是古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产生的对自然与历史现象的理解。事实上可以这样说,原始社会的历史都是从神话故事开始的。
  女娲娘娘以慈母的爱心,为人类造福,“炼石补天”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女娲在部落里确实是一位很有威望的母亲。她在炼石补天修补洞顶的同时,又主持进行了隆重的“祷天”仪式。这一伟大创举让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女娲这位古代伟大而慈祥的母亲。
  首创“婚姻制度”充当人类第一媒人
  由于伏羲和女娲是“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是个大肉疱。于是女娲才创建了婚姻制度。据《绎史》类三引“风俗”通义记载,女娲祈求天神让她当媒人,叫男女结合婚配繁衍人类。女娲充当了人类第一位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在山西晋南地区多处可见供奉女娲所化婚姻女神的“高媒庙”,今河津市既有供奉女娲的“高媒庙”。男女婚配后,没有生儿育女者,又纷纷到女娲娘娘庙中祈儿求女,焚香磕拜,十分虔诚。这位“媒神”又兼作“送子娘娘”了。
  据古籍《独异志》记载,伏羲与女娲婚配后,由原始的“群婚”、“乱婚”,进入到“既知其父,又知其母”的父系社会,它反映出“女娲神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态。
  千百年来,人们把女娲娘娘作为人类最早的媒人,古代一位女英雄,当时的部落首领之一,被后世尊奉为爱神鼻祖,与她是人类始祖是一脉相通的。这反映了中国远古时代母系社会制度,人类社会是以妇女为中心,女部落首领掌管着全族人的生产、生活、婚姻大事,被后世尊奉为爱神、媒神。女娲祈求天神作媒人,让男女结合婚配繁衍人类,这是女娲娘娘的又一大功德。
  发明芦笙人们以吹笙求爱
  据古籍《世本·作篇》中记载:“女娲作笙簧”。笙簧即民族乐器中的笙。由十三至十八根竹管组成。相传,女娲作笙在永和,一天她来到盛产竹子的阁山采伐许多竹子都不如意,最后,终于寻到竹杆里村,这里产的竹子皮薄杆圆,表面光滑嫩润,这种竹子适合作芦笙。这里不多赘述。
  据《周礼》记载:“于不时也,奔者不禁”。意思是说情投意合的大男少女可自由的约会,任何人也不能干涉她(他)们的婚姻自由。在我国南方广西、云南、贵州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葫芦笙做得最好,吹起来很好听。而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以吹芦笙而求爱的恋情风俗。当地青年男女把吹笙作为恋爱的媒介。千百年来,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每年阳春二、三月间,男女青年们在庙前寻欢作乐,自由地谈情恋爱,青年男女们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原野田间地头,以吹芦笙、歌舞为媒介自由幽合,以天为帐,以地为床,自由地做爱结合,这就叫“天作之合”。他们结为终身伴侣,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人们把用“竹子”做成的芦笙“发明权”,归功于女娲娘娘。
  总言之,女娲这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性伟大人物,她不仅繁衍了人类,开创了华夏文明,是古代文明的缔造者。她又是生育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是一位敢于向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进行勇敢、无畏搏斗的伟大女性,后世尊奉她为“娲皇圣母”是理所当然的,她是中华民族之母。

附:
  《天水宣言
  伏羲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开创者,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8000年前,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大地湾,古成纪的先民在渭河流域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孕育了伏羲文化,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便从这里萌发。
  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以画(划)痕符号、图形、数与数码构成示意文字,继承实物记事之智慧,创始宇宙万物皆阴阳二元新知,造太极,画八卦,树人顺从天(宇宙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的易辩哲理。古人以“一画开天”、“开天明道”、“天人合一”、“易与天地准”表述和赞美伏羲肇启文明的睿智。
  伏羲创立以骊皮为礼的婚娶制度。实行部落间交叉血缘的婚配,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创立了有血统识别的姓氏制度。婚娶产生了家的观念,以家为单元的社会形态促成了聚居社区的出现。大地湾遗址布置有序的先民聚居区,证明城郭的雏形已经显现。
  伏羲创建部落联盟的管理机制。以龙纪官,以龙命名部落称谓,以龙图腾昭示四方,龙文化由此而生。中华龙文化传承自今而遍全球。
  伏羲观天文、察四时,始建历法。历法促成原始农业的成熟,先民感恩于天。伏羲引导先民崇敬天,祭祀天。中国彩陶起源于8000年前的渭河流域,伏羲用彩陶制成祭祀的礼器、乐器,开礼乐祭天的先河,传承后世。
  农业需要广阔的土地。掌握成熟农业生产力和文化的伏羲氏氏族部落,7000年前从古成纪出发,沿着渭河、黄河历千年,经陕、豫、晋、冀、鲁、皖、鄂,进入广阔的黄、淮平原。新石器时期的多元渔猎文明,渐次归于伏羲部落的农耕文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起源格局形成。约6500年前,伏羲在古宛丘建起邦城木德王天下。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成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集团逐鹿中原。黄帝胜而居中原称中国,始有华夏。后有尧、舜、禹、夏、商、周,一脉相承伏羲所创农耕文明,尊伏羲为三皇五帝之首。
  西周文王著《周易》传承伏羲先天易学。后继者老子、孔子等历代大家不断创新,发扬光大。丰富厚重的伏羲文化,如甘露雨润后世8000年,一脉相传至今。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立足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运用考古新成果、传承文明,以科学理论挖掘伏羲与伏羲文化的历史存在;确立中华文明8000年的上古史实;以易的智慧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当今伏羲文化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系临汾市女娲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