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亡气囊导致千万辆汽车被召回

 独孤求财 2014-11-01

2013年4月至今,一些知名汽车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召回浪潮,召回车辆超过了千万辆。最新的一起是在10月24日,因安全气囊缺陷,日产宣布全球范围内召回26万辆汽车。

奇怪的是,召回的主角并非哪个车企的某一个车型, 而是事关汽车行驶安全的利器——存在安全隐患的气囊。这些气囊来自于日本高田公司。

最近10年间,高田“死亡气囊”造成了100多人死伤。使用高田有安全隐患的品牌涉及丰田、本田、马自达、宝马、日产、三菱、斯巴鲁、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等10家汽车生产商。

问题是,本用来保护汽车驾驶人的安全气囊却成为潜在的杀手?为什么生产缺陷在10年之后才爆发?一家具有良好安全信誉的企业为何出现重大质量事故?今年年初路透社记者的一篇调查, 现在看来仍然有警醒意义。

谶言成真

高田公司决定进军汽车安全气囊市场,始于本田汽车1985年的新年宴会。

高田原本是一个经营工业纺织品的家族企业。在1985年那个改变高田产业命运的宴会上,本田安全气囊项目负责人小林三郎向高田提议,除了安全带,高田应当涉足气囊产品。高田寿一路的第一反应是No,安全气囊太危险了。气囊要在汽车碰撞事故发生的千分之几秒内膨胀打开,一个小小的错误就有可能毁掉他祖传的家业。

“我们不能走钢丝。”高田回答小林三郎。但最后,高田改变了主意,觉得这个险值得冒。 几年之后,高田不仅生产气囊的外布,还购买火箭发动机技术,自己生产气囊气体推进剂。气体推进剂,这正是气囊最危险的部分。

市场很快证明,高田的赌注下对了。安全气囊短时间内从高售价车辆的选配装置变为普通车型的标配产品,用量飞速增长。高田也成长为全球前三的气囊制造商。到2011年去世前,74岁的高田寿一路排在福布斯日本富豪榜的第29位,身家9亿美元

但是,进军气囊市场30年之后,高田的担忧应验了。在几起被指因气囊未正确展开而导致的死亡事故之后,2013年,使用高田气囊的多家整车企业,包括本田、日产、丰田、马自达和宝马,发起了历史上数量最大的气囊问题召回。为此,高田付出了3.07亿美元的代价。高田股票一日内下跌了15%。

去年5月,高田寿一路的儿子高田茂久放弃了公司总裁职位,公司管理权首次交给家族外人士,曾任博士集团日本业务总裁的瑞士籍人士斯特凡斯托克掌管高田。

安全陷阱

高田质量问题爆发始于一起交通事故。2009年5月16日,美国一位18岁的女孩儿埃希利帕海姆开着一辆2010年生产的本田雅阁去接放学的弟弟。在学校的停车场,汽车与另一辆车相撞。气囊展开后,女孩儿被气囊中弹出的一个金属片划破颈动脉,失血而亡。

在事故发生之前6个月的时候,本田已经进行了一次小规模召回,在美国召回4000辆2001款雅阁和思域。本田称,召回原因是气囊中的气体推进剂可能已降解,气囊展开时所产生爆炸力会超过设计力度,从而导致推进剂容器产生金属碎片飞出。

埃希利的雅阁并不包括在本田第一次小规模召回的车型中。事故发生两个月后,本田将召回范围扩大了1倍以上,全球召回数量超过5万辆。埃希利的雅阁车型也包括在内。

事情并没有结束。6个月之后,圣诞节前夜,美国佛吉尼亚州发生另一起气囊事故。一辆2001款雅阁在与一辆运送邮件的厢式车相撞后气囊爆炸,33岁的驾车者被气囊弹出的金属片穿入颈部致死。在这两起事故中,本田和高田都通过庭外调解与受害者家庭达成和解方案,细节无法得知。

一时间,高田可能质量失控的说法在业内盛传。这些质疑不仅来自汽车业界的管理者、化学专家、高田的前员工,甚至来自美国汽车安全法规部门的文件。一个质量控制非常严格的著名企业,如何因为技术失误导致极大的损失,成了管理界关注的一个案例。

信誉危机

之后,数十万辆汽车被召回。紧接着,是又一轮数十万辆规模的召回。除了上述两起死

亡事故,还有几起较为严重的受伤事故与气囊有关,其中包括一起非常危险的事故,受伤

者由于用手紧紧掐住颈部流血的血管,才免于一死。这些事故基本都得满意的善后处理。

累计起来,在最近的5年里,因高田气囊召回的汽车达到650万辆,其中本田汽车占半数以上。按照高田和汽车企业的解释,如此大量的召回是多个不同原因引起的,高田否认这些原因之间有内在联系。

拨开迷雾

2009年8月,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曾询问本田,为什么本田的第二次大规模气囊召回在埃希利事故之后的几周内才进行。3个月之后,NHTSA启动了一项调查,质询本田和高田在气囊质量问题召回上采取措施是否得当。2010年5月,NHTSA结束了调查,结论是两家公司进行的召回还算及时。

按照本田的说法,高田缺陷气囊的生产时间段是2001年,但在2002年得到了整改。2002年11月,高田指派一位员工,专门负责爆炸化学品的存放,确保在周末和节假日停产期间化学品放在干燥的地方。采取这一措施,原因是此前另一家汽车企业曾询问,化学品受潮后会不会影响气囊性能。

本田在起召回文件中承认,2004年就发生过一起气囊非正常展开,但此后直到2009年埃希利事件,再没有出现过。

埃希利事件在高田公司引起一场风暴。一位已经离职的高田员工告诉路透社记者,高田雇用了一个德国工程公司进行全面调查。调查进行了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化学物品存放,但调查结果并不十分确定。

相反,调查得到了一些相反的观点,一些竞争对手和与公司不睦的离职员工称,高田的安全控制十分严格。一位对公司管理非常不满的离职员工说,工厂安全是他们做好的惟一一件事。气囊企业重视安全的原因是,气囊不仅在使用中,在生产过程中也充满危险,它所使用的气体推进剂极易发生爆炸。

高田以及其他气囊生产商几乎都发生过厂房内爆炸和起火事件。在气囊工厂,最危险的工作只能由带有照相机的机器人完成,控制机器人的工作人员躲在厚厚的防护墙内。工作人员都要穿着特制的鞋,确保不产生静电。气囊生产企业一般都建在郊外,车间有坚固的水泥墙。高田在美国华盛顿州莫西湖的工厂原是一个废弃的美国空军基地,二战时期那里用来训练轰炸机飞行员。

追根溯源

任何问题都会留下蛛丝马迹,通常也不是孤立的。气囊内的气体推进剂是装在一个个圆片中,多个圆片装在气囊的气体推进器里。高田的质量问题就出在这些圆片的生产中。

在呈交给NHTSA的报告中,高田列举了几个错误。一是推进剂的存放没有防潮措施,受潮的推进剂可能导致在多年后圆片包装破裂。二是有些圆片合装在一起时压力过小。在有些案例中,比如本田的某些车型上,本田要求每个气囊装7个圆片,而实际装的是6个。

所有出问题的晶片都是在2000~2002年间在北美生产的。这个时期正是北美汽车大量普及安全气囊的时候。高田内部人士说,当时,高田的订单大增,生产压力非常大。但高田和本田都否认,这个压力对产品质量有直接影响。不过,本田和高田都承认,当时犯了一个错误:没有妥善保存生产记录。

高田的产品线设计中是具有自动拒绝不达标圆片设施的,但该设施也具有手动功能,当生产线调试时可以去除自动拒绝功能。高田说,由于人工失误,这个自动功能没有启用,但工厂对此没有记录。这导致事后无法查询哪些产品逃过了生产线的自动检测。

不离不弃

零部件供应的空前集中让汽车产业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产业链条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产生“蝴蝶效应”,引发全球汽车大规模召回,影响汽车巨头盈利。也许汽车企业已经发现了问题,但无能为力。

比如,在高田问题气囊问题上,即便NHTSA敦促高田和相关车企从其他公司购买相关零部件,但丰田公司高管表示计划放弃使用高田公司气囊的计划。

丰田高管称,“高田是丰田的供应商,也就是大家庭的一份子,丰田从来不会抛弃供应商,相反,会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目前,高田正与10家汽车制造商合作进行调查研究解决办法。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